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优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1 17:45: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现阶段混合式教学在教师适应性、兼顾学生差异性、教学评价方式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研究论述了混合式教学的内容规划,提出将课程教学目的进行分解,确定课程的单元目标,进一步建构课程的单元知识体系。运用服务蓝图对单元知识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依据教学内容的形式差别将自我建构知识教学归类于线上教学,将引导式教学内容归纳于课堂教学,建构了混合式教学内容分类的理论模型,并以“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过程”为例进行了应用。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教学目标;服务蓝图;建构式学习

本文引用格式:董新稳,周赞.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优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101):109-113.
Optimization Research Of Hybrid Instructional Design Based On Service Design ConceptDONG Xin-wen, ZHOU Zan(1.Zhejiang Colleg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hua, Zhejiang ; 2.Academy Of Fine Art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ABSTRACT: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aspects of  teachers’ adaptability, students’ difference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content planning of hybrid teaching, proposes to decompose teaching purpose of course, determine unit goal of course, and further construct unit knowledge system of course.

The paper designs teaching process of unit knowledge by using service blueprint, classifies self constructed knowledge teaching into online teaching according to form difference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summarizes guided teaching content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constructs theoretical model of mixed teaching content classification, and tak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ao Zedong Thought" as an example.

KEYWORDS:Hybird teaching; Teaching objectives; Service blueprint; Constructive learning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融合传统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它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打破了学习空间的限制,可以及时互动,又能够把学生引向深度学习。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正在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结构, 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课堂结构。

正因为如此,当前,尤其在疫情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得到快速发展和推进。如在浙江省教育厅发布的一份文件中指出,到2020年,浙江高校30%的课程都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50%的专任青年教师都能使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但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与非线性特点,在实际运用中尤其在混合式教学设计中,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文章聚焦混合式教学设计,从课程单元知识教学切入,运用服务设计方法将流程进行过程性构建,系统规划各教学步骤的教学形式,划分线上教学及课堂教学内容,力求提升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

一 当前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尤其是常态化疫情放空下,积极推进混合式教学有利于加深认识“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性,提高教学改革的自觉性;有利于正确认识“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实践模式,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经验借鉴;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过于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实施多层次、个性化教学。然而在推进混合式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 教师的适应性有待整体提升

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讲,混合式教学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教师除了要熟悉课堂教学内容外,还要具备网络信息资源的加工能力、视频和平台的制作操作技术和面对灵活课堂的组织驾驭能力,好多老师准备不足,盲目将地将现有的课程转化为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过程整体较为混乱,效果大打折扣。

(二) 不能兼顾学生个体差异

混合式教学线上课程资源内容的制作是面向同一专业所有学生的教学资源,在生源结构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同一难度的教学资源不能照顾个体差异,加之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难以补充不同难度的微课视频,一定程度上很难激发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三) 教学评价方式有待改进

混合式教学的纵深发展依赖于成熟的学习平台的支持。目前,尤其是疫情中的在线学校平台等网络学习环境,在技术支持、信息获取和交互式设计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评价机制。

二 混合式教学的内容规划

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本质与传统教学是一致的,其教学形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包括线上教学。那么在混合式教学中哪些内容适合线上教学?哪些内容又适合线下教学呢?德国探讨式混合教学中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占课程教学70%和30%的比例,其中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分组制定计划、成果交流展示及课堂总结等内容,而网络教学则包括分工开展工作,数字化实时教学和数字化异步教学等内容[1]。总结来说,德国探讨式混合教学的课堂教学主要囊括了课程规划,阶段总结及成果展示,而网络教学承担了主要的知识点学习的任务。国内学者对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内容的划分主要分为三种思路:

一是线上教学主要承担教学资源的分享,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及拓展;课堂教学则包括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精讲课程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师生互动交流、促进意义建构等。然而,单纯把线上教学看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没有从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出发,容易让混合式教学脱离课程教学本身,走上形式化、技术化。

二是根据课程性质,进行混合式个性教学。清华大学开设的《生活英语交流》课程将线上教学和课堂教学进行了明确的规划设计。在线教学主要负责纯正英语文化的输入,包括观看与课程主题相符的视频,教师对知识点的分析讲解及师生扩展资料的收集上传及共享,通过线上教学为学生营造很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而课堂教学主要承担互动答疑、讨论、学习体验分享、角色演绎等线下互动任务[2]。这一观念基于课程本体考虑,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最后切实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规划,将需要学生自我建构的学习内容置于线上教学,包括学生线上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完成个人/小组学习任务、在线互动、在线答疑、在线学习阶段性评价;而将传统教授型教学内容设置为课堂同步教学包括教学情境构建、答疑解惑、课堂讨论及阶段性总结[3]。这种分类方式能够较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拓展学习深度的教学优势。这也是本文采用的混合式教学内容分类方法。

常规的教学过程由多个单元知识点教学共同组成, 学生通过对单元知识点的学习完成单元子目标。单元知识点的有序安排形成教学过程,单元子目标的有序达成最终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结构详见图1。


\

因此,混合式教学最终落实于单元教学子目标的知识点教学。基于将建构式学习内容置于线上,引导式学习内容置于线下的分类原则,我们对单元知识内容的混合式教学内容分类进行了模型建构,详见图2。


\

完成了单元知识混合式教学模型的构建,并不是意味着教学设计已经完成,因为教学设计的对象并非只有内容,还包括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更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促进学习者学习,按照学习逻辑,合理安排活动步骤,促进学习者对内容知识的深度加工[4]。要想更为准确的定义教学内容的形式,需要将教学内容放置于教学过程中,从过程整体来考虑内容的形式选择。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交互的过程,常规的文字表述不能很好的体现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和交互性,本文用服务蓝图对单元教学过程进行可视化呈现,便于系统的分析教学内容形式。

三 基于服务设计的单元知识教学过程设计

(一) 课程教学与服务设计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将“课程”定义为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课程的概念接近于“学程”。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也接近于“学程”[5]。分析课程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学习的内容及学习的过程。本研究运用的服务设计就是基于对象的过程性的设计方法,其关注的重点是过程创新而非结果创新[6]。其次, 服务设计是以用户需求为设计出发点、注重过程创新及用户体验,系统协同共同创造的设计学科。人、行为、目标、媒介和场景是服务设计五要素[7],这恰好能与教学设计中的学生与教师、教学内容与形式、教学目标、教学媒介及教学场景相吻合,如图3所示。


\

综合以上两点, 本文运用服务设计方法对混合式教学优化展开研究。

(二) 基于服务蓝图的单元知识教学过程设计

服务蓝图是服务设计的主要设计方法,是服务过程的可视化设计方法之一。典型的服务蓝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用户历程、触点和后台进程[8]。用户历程是指服务的详细阶段和步骤、触点包括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后台进程则代表为了实现用户历程,其利益相关者所做的准备工作。服务阶段和用户步骤将服务流程分层次展现出来,用户体验将用户的历程感受进行了可视化预设,也为后续的服务迭代提供了提供了可视化评价依据,触点类型的表达显性展示了服务的行为和媒介,整体蓝图的呈现构建了细致的表达了服务场景。

为了让服务蓝图更好地匹配于单元知识的教学设计,本文围绕学生与教师、单元教学目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与形式和教学媒介对服务蓝图进行改良。单元知识教学服务蓝图改良后的教学服务蓝图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前提、学习过程设计、教学触点内容及类型、教师课程准备及课程实体表现等模块,各模块详细内容见表1。


\
 

基于教学目标及服务设计方法的混合式教学设教学单元子目标;②根据课程单元子目标,对应分解课程单元知识体系;③基于单元教学目标及学生认知水平,运用服务蓝图对单元教学知识点展开服务设计,主要包括单元教学过程设计、各步骤教学内容及形式规划、配合教学过程的教学工作规划,并将设计过程可视化。④根据服务蓝图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过程中各步骤的教学形式,最终规划单元知识点教学的混合教学内容分布,完成单元课程内容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四 基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设计实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历史成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有更加透彻的理解,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更加切实的帮助。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 例举课程相关章节拆解的31个子目标,详见表2。


\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过程》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的学习模块,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发展过程。我们用服务蓝图对该知识点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设计,详细设计内容见图4。通过服务蓝图的过程设计,将第一阶段情境建构和第四汇报答疑划分为课堂教学内容,而把第二阶段线上自主学习、练习和第三阶段小组讨论划分为线上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有助于实现教学高效率和学习好效果。

五 结 语

关于以上混合式教学模型的应用推广,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首先,如何量化课程改革后的提升效果?现阶段,我们在蓝图中预设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模块,通过学生的体验曲线来评价课程教学的效果,但这是一种相对主观、定性的评价,不能很好的作为课程的评价依据。其次,如何简化单元知识服务蓝图绘制的步骤?服务蓝图涉及的模块众多,其优势在于能够辅助教师站在系统的角度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并进行可视化的呈现,但其绘制过程较为繁琐,我们需要从技术方面来优化这一难题。关于以上这两点问题,需要我们后续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欧阳丽莎,李思思,王艳凤.混合教学与德国探讨式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整合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93-97.
[2]杨芳,魏兴,张文霞.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7:21-28.
[3]蒋立兵.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 2014:100-110.
[5][德]诺尔特·M.西尔,[荷]山尼·戴克斯特拉主编,任友群,杨蓓玉,王海芳等译.教学设计中课程、规划和进程的国际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68.
[6]高颖.基于体验价值维度的服务设计创新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7.
曹建中,辛向阳.服务设计五要素——基于戏剧“五位一体”理论[7]的研究[J].创意与设计,2018:59-64.
[8]何克抗.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二——关于“复杂性理论”与“技术支持的复杂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3:24-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27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