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何引领教育,思政课是关键。思政课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予以充分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而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还存在明显不足,获得感的真正获得需要一系列方法措施做保障。
关键词: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
本文引用格式:张云芳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20,7(99):113-116.
Achievement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Yunfang
(School Of Marxism,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Henan)
Abstract: Education is foundation of a long-term plan. How to guide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the ke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houd solv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who to train, how to train them, and for whom, so impor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self-evident. In recent years,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have paid full attention to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dopte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strengthen it to enhance acquisition sen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However, there are obvious shortcomings in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gain of acquisition sense requires guarantee of a series of methods and measures.
Key words: sense of acquisi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一 引言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是关键。根据国家最新的教育改革创新文件精神,现在应该着重于发展全面型人才,而不是单单的教育人才。在 21 世纪快速发展的今天,全面发展新型实用型人才成为各高校所要完成的首要目标,在发展新型实用型人才的同时,还需要发展德智兼备的人才,这就使得思政课在高校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重视,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目前随着思政课新课改的进一步普及和完善,思政课也不仅仅只守候课堂,而是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措施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但在实践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则会影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开展。
二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长久以来,思政课教育教学由于多种因素的困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一直不高,使得该课一度处于边缘化,学生对于该课程缺乏认知和归属感, 认为该课程无关紧要,上课不注意听讲、随心所欲成为学生的常态和共识,导致学生在这门课中的获得感甚少。总的来说,获得感就是一种收益感。是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能给学生带来实际的利益。而政治课堂的获得感则是一个综合性的获得感,从大的方面来说,它包括国家获得感和社会获得感, 从小的方面来说又包括学校获得感和家庭获得感以及个人获得感。
(一) 在政治课程中的获得感缺失
思想政治理论从中小学已经开设,因条件和大环境因素影响,学生大多从书本到书本,实践教学机会不多,因此普遍认为是一门比较虚的课程,他不和数学、英语等其他课程一样,通过大量反复的学习,熟练掌握该项技能以后,可以随即在生活中进行运用并产生实际效果,从而造成一种实用感, 让学生有一种极大的满足感和获得感 [2]。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对于精神上的一种学习与提升,所学习的课程内容及教师传授的知识、包括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可能立竿见影,真正地获得和素质提升可能需要随时间的推移和内心体验及实践实证才能有所收获。这就需要受教育者有一个切身的体会和体验过程,因此部分学生在思想上会降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导致对该课程的获得感的缺失。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缺乏整体规划
思政课作为高校学生的基础课程,从大家的认识程度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难免有一定的差别,期末大部分课程是考查课或开卷考试,只有个别被列入考试科目。长期以来造成了学生和老师在日常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对该门课程投入的精力和重视程度不够。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缺乏
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受各种因素影响,其发展壮大有一个时间推移过程。前些年因社会及学校对思政课的认识观念不同,导致对思政教师队伍的重视程度不同,教师流失严重,师资力量缺失过大。由于师生比例严重不足,教书不能兼顾小班上课, 因此思政课大课堂现象普遍,动辄几百位学生的课堂,严重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虽然大部分思政教师师德、师风良好,但仍有部分教师受功利主义以及其他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政治信仰丢失,在教学岗位上缺乏职业道德观念,在教育中没有重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认为在校工作只需要完成教学任务即可,没有严格要求自己与学生。思政理论课教师不仅需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还需要完成学校安排的工作、参加教研会等会议,时间一长难免会滋生倦怠感,而且思政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收到效果, 这也很容易造成思政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缺失, 从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思政理论课教师缺乏关注教学效果,忽视学生的获得感的满足,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获得感有很大影响。
(四)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一定难度
思政课的实践不像是其他的学科,实践运用周期短、见效快。思政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是需要有资源、人脉和时间的支持。组织学生通过理论学习, 去校外开展参观企业、访问企业,去做社会调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育部门对学校针对此项活动下发教育经费问题。但是教育经费的紧张,有时会导致这一教学活动难以得到落实, 从而影响课程的实践运用。也有一些大企业和有名的文化场馆则需要有关人员的人脉资源作为支撑, 需要政府与学校与场馆的大力配合,三者之间的协调则会将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困难,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对于该课的获得感不足,并且有些许失望。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措施
(一)近几年,国家加大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力度,教育部设置了十几所高校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和理论研修基地,大大改善了以上状况。将思政课对培养人才的作用提升到中华民族崛起、实现中国梦的高度,令广大思政教育战线的工作者感到由衷的鼓舞和自信。已建设和发展了一支热爱教学工作、关心学生成长、能讲善讲的思政教师队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教师来说,获得感更是颇丰。新课改更加重视了培养全能型人才, 特别是国家近年来对提升思政课教学和育人效果所才起的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同时不断创新方式方法, 让思政课更有亲和力、吸引力及感染力,让学生喜闻乐见、受益无穷。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理想、有抱负的为强国富国奉献青春的青年,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普遍共识。
(二)教师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发展需求和学习状态,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关联性,把大学生日常兴趣点和共鸣点与思政课教学结合起来,作为有效引发学生获得感的实实在在的内容。教师在讲授中,结合现实做到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结合学生实际和教育目标,把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种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是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中提升学生获得感的关键因素。根据教材基本框架,合理设计教学问题,用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的话语把深刻的思政理论说清楚、讲透彻。课堂教学要坚持师生互动,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师生互动,坚持互动教学,不能任由学生发挥,更不能冲淡理论主题。随意化和碎片化的互动教学,只会让学生“热闹一阵子”,不能做到对学生“影响一辈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既要讲清楚重点和难点,也要帮助学生构建起本门课程完整的知识框架,让学生能够对知识点体系准确理解。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高校思政课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教师需要结合国情、国内外形势开展针对性教学。相比于时政新闻,大学生更关注娱乐新闻,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思政课程将最新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等时政信息传递给学生,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国内外形势,认识到中国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教师在课前应该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合理地删去陈旧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实际情况,将党的先进理念、政策法规等其它思政课理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最新的时政新闻带入课堂,引导学生思辨、探究,使学生可以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极端思想,提高大学生思政课学习获得感与满足感。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话语也应该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多一些生活气息。一些思政课理论语言抽象、晦涩,如果教师原封不动向学生讲解,自然难以吸引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抽象的理论话语转化为更接地气的话语,使教学话语更符合大学生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听懂、有效获得。例如, 在进行职业道德知识教学时,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先进人物、典型事迹,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讲述一线人员恪尽职守、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等感人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的理论知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时至今日仍在国内外蔓延,更是我国每一位民众共同经历过的事件,学生对此有着深刻的印象与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人和事开展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认识当代中国,认识到党和国家对人民生命的重视,从而使学生发自内心尊重每一份职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同时也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
(三)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重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深化其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思政课要引导学生自觉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通过深入实地的社会调查, 通过感性体验,加深对理论的认知和理解,并在实践中积极思考,反思和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个人成长的价值,深刻体验并真心信服理论的真理性, 产生真的有收获的感受。发挥网络优势,网络教学是新时期网络对教育的影响下应运而生的,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 冲击着高校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高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必须正确认识网络技术的特点和自身不足,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思政课的教学方式。
身为教育者的思政课教师,也应该积极关注网络,把握网络舆情,尤其是校园网络舆情,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教育资源,科学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活动,将线下的思政课教学延伸到线上,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受众广、传播范围大等特点提高思政教育成效,让学生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得到获得感。
(四)高校思政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的理论问题多,具有抽象性、专业性和时代性等特征。要真正讲好这门课,对任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学术功底的要求是很高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实底蕴,还要具备对现实社会发展及其问题与时俱进的探究与思考,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同时,还要不断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向学生传导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信念的重要任务,他们的人格魅力对于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使学生接触的信息更为多样,学生在不良信息的影响下很容易信仰迷失。思政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首先,需要规范自己的言行,要想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自身就需要做到政治坚定,在教育工作中自觉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与我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时刻保持清醒,以身作则,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其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想提高学生在思政课的获得感,要想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承担起岗位责任,将个人奋斗志向与教学工作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事业中,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再次,学校也应该在培训、工作会议中做好思政教师价值观教育,提高思政课教师责任感与自觉性,同时,高校还应该重视思政课教师能力建设,重视思政课教师的职后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鼓励教师通过互联网学习优秀教师的授课经验,只有思政课教师夯实理论基础,提高教学能力,使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与形式,提高思政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才能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满足感。思政教师只有真懂真信、以身示范、言行一致,传递社会正能量,才能带动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真学真用。
四 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在要素
(一) 知识要素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生首先需要通过老师讲解到的相对应知识,从学到的知识中逐渐增长自己的思想水平,从而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解决问题、思考能力、明辨能力。同时对于不同的问题,有着更加深刻地认识 [3]。同时,通过他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学习中,可以更加深刻地对于国家大事以及社会发展的动向,做到更加深刻的理解,权威的解读。对于经济、国情、社会、政治等方面能够获得不同的思考想法。
(二) 信仰要素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科的不同就在于它不仅仅是让你学到知识,更是有他的价值的属性。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知识仅仅占这门课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情况是对学生自身正确的信仰教育 [4]。这两种知识在该门学科中,是相辅相成的。不像是小孩子, 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要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信仰,对于他们的世界观进行正确的引导,科学而又正确的信仰体系可以帮助大学生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有正确的前进目标,有大量的前进动力,从而能够获得较高的获得感。
五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的积极体验
(一) 逻辑性呈现带来的积极主观体验
因为很多知识是相同或者是在某一点上是互通的,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结构上都与中小学阶段甚至是其他学科有或多或少的重复,虽然说这种重复是必要的,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因为从小到大都在接受同样的知识,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厌倦性,而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这门课程进行相对应的创新。对于中小学来说,更多的是进行理论的学习,要求学生只需要掌握理解就可以, 不用去证明也不用去实践,毕竟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生活阅历以及知识的积累方面还是很薄弱的 [5]。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是生活阅历还是知识的积累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教师就应该更加侧重于发散学生的思考,用问题去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产生获得感。
(二) 主体地位彰显带来的积极主观体验
对于学生的积极体验感方面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于授课老师特有的讲课魅力以及超高的教授技能,从而吸引学生有积极的主观体验感。另一个来自于学生自身的感觉,通过学生做的某些事情或者是某些想法得到了老师或者学生的关注、尊重等他人对学生的赞扬而带来的满足感 [6]。这就强调了教师在教授课程时,不应该遵循传统的教授方式,而是转换身份,将自己从主动者变为引导者, 让学生成为这堂课的主角。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的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在适当的时刻给予相应的表扬,使得学生获得更高的获得感,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将曾经产生厌烦情绪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变成自主学习和自动学习。
六 结束语
对于教师来说,想让同学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获得强烈的获得感,就必须先让同学们重视这一门课,认真学习、认真感受这门课所能带来的乐趣,这样教师在这门课中的教学工作也会事半功倍。同理,如果让学生在这门课中得不到应有的获得感, 那么学生就会对于该门课丧失好奇从而降低兴趣, 导致该门课程又回到了原点。因此,让学生有获得感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感兴趣,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理解能力。而对于教师来说,因为教授的学生对象为大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知识积累与社会阅历的经验,教师就应该转换自身的教授方式,从原来的主动者变成引导者,让学生变成主动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产生很高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曹现强 , 李烁 . 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 [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02):18-28.
[2]陈锡喜 . 直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结构性矛盾 [J]. 思想·理论·教育,2005(11):20-25.
[3]林伯海, 李锦红, 宋刚. 试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03):79-82.
[4]张耀灿 . 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重新审视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28):10-13.
[5]张一苇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反思与超越 [D]. 东北师范大学 ,2019.
[6]田静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9,6(60):180-18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