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青年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提升的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0 17:34: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提升课程思政素养是立德树人使命的要求。本文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适应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优势与局限,讨论了提升课程思政素养的基本路径:强化师德师风修养,强化课程思政意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优化知识技能结构,注重团队协作同行。

       关键词:指导纲要;课程思政;三全育人;青年教师

       本文引用格式:邹祝英 , 罗清海, 刘秋菊. 高校青年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提升的探讨[J]. 教育现代化,2020,7(97):24-26.


Improving Young Teachers’ CIPE Skills in Colleges

ZOU Zhuying1, LUO Qinghai1, LIU Qiuju2

(1.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2. Hunan Institute of Traffic Engineering, Hengyang Hunan)

      Abstract: It is the requirement of moral education to improve young teachers’ qualities for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IP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young college teachers to adapt to CIPE. The basic path of improving CIPE skills is discussed: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style,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consciousness,studying political theory, improv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strengthening team spirit.

      Key words: guidance outline; g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IPE); "San Quan" education; young teachers

一 引言

       2020 年 6 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纲要》高屋建瓴,深入地阐述了课程思政的本质和内涵,明确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目标和核心内容,阐述了高校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工作中价值、知识、能力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言传身教中所展现出来的学术水平、治学精神和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这也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青年教师具有前卫敏捷、接受力强,科研素养扎实,以及与学生亲和力强等特点,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潜在优势;同时,高校青年教师因为成长经历的影响价值取向相对多元,另外,大多没有经历系统的师范教育,注重专业课题研究和专业知识传授,而对教育教学的探索相对不足,这些方面可能成为青年教师加强课程思政主要制约因素。

       教师的职责在于“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青年教师是高校一线教师的主力军, 与学生年龄接近、接触频繁,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也更加直接,更应该强化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

\

二 青年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局限

      高校青年教师总体上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砥砺前行,甘于奉献。但其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需要在课程思政教学素质上持续提升。

(一) 价值观念多元化

       青年教师成长于改革开放新时代,价值取向、思维模式相对老一代教师相对受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具有较长的海外学习或工作背景,难免受到西方价值理念和社会制度影响较多;因此,一些青年教师的“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初心和使命意识相对不强,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倾向,对身为教师在学生价值养成和品格塑造中的引领作用认识不足,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实践中可能存在形式主义应付行为。

(二) 职业素养不成熟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日益深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化,与之相应,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因为自身受教育经历和专业的差异,以及教育教学经验的相对不足,一些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职业素养与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需要的教学节奏、信息整合需求不相称。多数青年教师的经历是从校门到校门,实践锻炼和社会历练不足,基层体验不深,制约其教育教学实践中资源整合和观点提炼思路,影响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

(三) 岗位考核压力大

       尤其是大多数地方高校,由于生师比偏高,“双肩挑”教授比例高等原因,导致青年教师教学负担过重;另一方面,多数高校因为种种评估、评审、考核需要,青年教师的课题、论文等科研压力,以及继续教育、职称晋升等职业发展压力沉重。与此同时, 当下的城市消费结构、消费水平之下,青年教师承受着购房、子女等生活压力。青年教师的现实焦虑和疲惫,教学成了不得已的应付性任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课程思政的责任感。

三 青年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

        课程思政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高校青年教师同时也具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特殊优势。

(一) 有朋辈相容的优势

       现代大学生对老师的认同、亲近取向越来越多元化,传统观念约束相对趋弱。青年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容易产生近似朋辈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有利于提高课堂内外思政化价值、思想教育的接受度。青年教师将课程思政交融于课堂内外的教学与交流中,从而形成课程思政与朋辈交流相融合的日常化思政化路径。青年教师对政策的理解、时事的追踪、历史的认识、文化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可以自然地、巧妙地、动态地融合于课程教学中,并逐步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

(二) 有科教融合的优势

       科教融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办学理念。我国高等教育从单纯教学转向科教并重,进而转向科教融合,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青年教师的精力充沛,思路活跃,科研能力强,对国家科技发展导向把握准确,有利于将优质科学研究资源难以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青年教师成功申报课题并取得科研成就的前提是对党中央精神和国家战略的准确把握,这就意味着,青年教师将自身成长与国家发展相融合,从而在其课题相关的课程教学中, 形成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让课程教学的内涵更丰富,意义更深远。

(三) 有信息资讯的优势

       年轻人兴趣广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高。海量的时事资讯反映着社会发展动态,也蕴含着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思政元素。

       新颖的事件容易激发年轻人的好奇心,时事资讯可以提高课程教学的新鲜度。青年教师对于时事资讯的敏锐度较强,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适当地将专业课程知识与时事资讯结合, 不仅专业课程有了新内容、新趣味,也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上升了一个高度。学生对教学内容保持新鲜感和期待心,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内生动力,从而形成专业课程与时事资讯相融合的思政化路径。

\
                                 
四 青年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提升路径


      《纲要》要求,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从“专人思政”模式转向“人人”模式。提高师资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课程思政主力军,是落实《纲要》精神的基础和保障。[2]

(一) 强化师德师风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在“两个一百年”目标处于过坎攻坚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国家亟需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也更加迫切需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好老师,要示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首先要能“传道”,擅“传道”;好老师,不仅能解学业之惑,还要能解人生之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好老师用独特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精湛的教学素养引领学生,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引领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 强化课程思政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专业课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课程特点,发掘专业知识关联的思政元素,做到润物无声。《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强化课程思政意识,要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发挥学科、专业融合优势,坚持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强化课程思政意识,必须处理好两个交融关系。一是处理好“食材”与“食盐”的交融关系。专业课程“食材”视之有形,思政要素“食盐”品之有味。专业课教师要拿捏好“火候、口味”,烹制出课程 + 思政的育人“大餐”。二是处理好“独奏”与“交响”的关系。突破思政课程的“独奏”格局,演奏课程思政的“交响” 乐章,各取所长、各有侧重、彼此交融、协同育人 [3]。

(三)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首先,坚决摒弃把政治学习视为“虚活”的错误观念。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清醒、立场坚定。

       其次,政治理论学习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借助现代信息、媒体技术,综合应用网络、视频、微信, 以及报告、体验、座谈等多种载体和形式,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兴趣,增强主题教育的实效。

       再次,政治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科特色。为党育才为国育人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坚守的初心使命,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要与专业素养的提升相结合, 要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主题、形式有选择、有侧重,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理科教师注重“追求真理、勇攀高峰” 的求索精神,工科教师注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的工匠精神,医科教师注重“医者仁心、救死扶伤” 的济世精神,对文科教师注重“修齐治平、精诚报国” 的家国情怀,引导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潜心育人。

(四) 优化知识技能结构

       青年教师要努力利用一切机会、平台加强实践锻炼,拓展知识面,才是适应课程思政的交融性、综合性要求。有目标、有计划地通过学习考察、社会服务等方式,走出大学和书本的“象牙塔”,走进真实的社会世界,关注、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其面临的问题,正确认识自身社会责任,激发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热情。将对社会、世界、历史的感悟融进教学之中,克服纸上谈兵、人云亦云的教学套路。

       青年教师发挥朋辈相容、信息咨询、科教融合的优势,丰富课程思政元素,创新课程思政的形式。课题研究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满足人民需求出发, 增强科研和教学的针对性、融合性与实效性,创造更接地气、更易于转化的科研成果,培养更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一代代卓越科学家为国家富强而展现出的治学精神和人生态度,一项项重大工程突破背后的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精益求精、敢于人先、甘当人梯、甘愿牺牲的故事,是触手可及的思政元素,也是课程思政最直接、最见成效的方式。

(五) 注重团队协作同行

      青年教师的持续发展与成长是一流专业、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保证。青年教师提高课程思政素养, 需要合力与借力相结合。

       所谓合力。一方面,学校加强顶层设计,积极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氛围, 统筹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支队伍交流、合作与促进机制,推动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双向贯通, 形成协同育人的联动效应。另一方面,基层教学组织课程思政研讨制度化、常态化,教研室集体备课, 优化教学设计,推进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同时,积极探讨跨专业、跨学院基层教学组织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从学科交流交汇中获取学术支撑、文化熏陶、思想火花和教学创意,形成教育共同体。

       所谓借力。一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开展校外学习观摩,邀请知名专家来校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二是组建课程思政研究团队,组织具有学校历史、区域、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专题研究。三是完善青年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中加强课程思政培训内容,举办名师工作坊、专题培训课、“传帮带”活动。四是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改革岗位考核体系,缓解科研、教学指标性考核压力,让广大青年教师切身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被重视,形成倾心、倾情、倾力投身于教学的内驱力。

五 结语

       价值引领和塑造是高校育人工作的第一要务。专业教师既有精湛的专业素养,又主动参与课程思政,学生对其专业的认同会转移到对其传递的价值理念的认同,那么思政要素的入脑入心便水到渠成, 这就是课程思政的立足点和生命力。

        育人模式的换挡升级必然要求教师对既往育人模式反思重构,要求对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淬炼提升,尤其是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培养,使思政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为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提供保障。

        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的一项系统工程。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有其年龄、资讯、科研等方面的优势,也存在职业素养、考核压力等方面的制约。强化师德师风修养,强化课程思政意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优化知识技能结构,注重团队协作同行, 是高校青年教师提高课程思政素养的必要途径。
\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J]. 教育部网站 ,2020.6.1.
[2]靳诺 . 把好“指挥棒”抢占“主战场”建强“主力军”[J]. 教育部网站 ,2020.6.5.
[3]孟上九 . 以生为本突出特色落实“四个相统一”[J]. 中国教育报,2020.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25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