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满意度的调查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7-29 09:53: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通识教育虽在本科教育中占重要地位,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遭遇一些问题。本研究通过对 X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本科生展开调查,分析、探讨本科通识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当的改进意见和方法,从而使得通识教育能更充分地发挥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本科教育;满意度

      本文引用格式:郅雪原 . 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J]. 教育现代化 ,2020,7(99):177-180.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atisfaction With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Of Undergraduates

ZHI Xueyu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Medicine Department,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Abstract: General education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ut it may encounter some problems during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research carried on  survey of  undergraduates with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of  X University, analyzed and discussed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proposed appropriat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and methods, so that general education can give full play in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atisfaction degree

一 引言

       随着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探索,通识教育的内容日渐丰富起来 [1]。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社会要求人才不仅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的技能,还要具备发现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以及包容的价值取向 , 这些目标愈发契合当今时代的要求,故其重要性在当今高等教育中不言而喻 [2]。虽然通识教育改革越来越多地受到高校和学界的重视和关注,但在具体实践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譬如,通识教育课程沦为了尴尬的“鸡肋” 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居于边缘、从属地位,甚至一度成为了“水课” 的代名词 [3]。本研究期望通过调查本科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来探究现行通识教育课程的可取之处、困难和不足,以期改善其尴尬处境。

二 调查设计

       此次研究调查采用统一自制调查问卷,通过自愿、不记名填写电子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对象是 X 大学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选修了通识教育课程的本科生。调查内容为询问通识教育课程的满意度,具体项目涉及选课目的,教学内容,授课与考核方式,课程收获,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建议等。共回收有效样本 131 份。除此之外,笔者随机抽取了本人担任授课教师的通识课程班级中的本科生进行访谈,以便更客观地了解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

\

三 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 131 份,调查对象基本涵盖各大类学科,因实际教学中通识课的选课学生主要为低年级学生,故主要涉及大一和大二年级, 每名学生每学期大概选修 1-3 门通识教育课程。

(一) 学生对通识教育的了解和重视不足

       调查发现,学生在选择课程时的主要考虑因素为“对课程内容是否感兴趣”“上课时间”以及“该课程是否开拓自身知识面”。但是,半数以上(56.49%)的本科生仅仅是通过课程名称来了解课程内容,另外大约五分之二的本科生会参考指南介绍(22.14%) 或学长学姐的经验(17.56%)。虽然课程开始后的两周内,学生有退课和重新选课的机会,但实际上很少学生会退课重选。对课程内容的预先了解不足可能导致所选课程不是自身真正感兴趣的,进而影响后续的课程学习。后续调查发现,43.51%的学生认为,在自己所选的通识课程中,真正感兴趣的约占一半; 33.59% 的学生觉得占比过半,22.14% 的学生认为只占很少部分。

        但令人欣慰的是,更多学生(56.49%)倾向于选择跨专业的课程,相对地,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课程的学生仅占 22.90%。在五大通识课模块中,最受喜爱的是文学与艺术(42.75%),这与学生专业多为理工医类,而倾向于选择跨专业课程的调查结果是相一致的。11.45% 的受访学生表示会在每门课程结束后都去主动了解,大部分(74.81%)则选择一些课程进行课后拓展,而 13.74% 的学生基本没有主动了解。在修满通识课学分后,有 38.17% 的学生表示会继续修感兴趣的通识课。

       在“你希望从通识教育课程中获得什么”这一提问下,投票率超过 60% 的选项有如下四项:“开阔的视野”“好的绩点”“素质的提升”和“思维方式的训练”。有 20.61% 的学生为“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实用性不大”投了赞成票,这说明部分学生对于通识教育课程存在误解。另外有 71.76% 的学生为“学生兴趣不足”投了赞成票,这不仅与授课质量有关,也与学生本身对待通识教育课程的认识和态度有关。结合选课时对课程内容的预知不足,说明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视仍低于专业课程。

(二) 教学质量有待完善

        教学质量通过影响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学习成效,最终决定了培养目标的成败与否。目前有学生给予通识教育课程“水课”的评价,则反映了对授课质量的不满。目前课堂实践中存在授课方式单一、互动不足等问题。轻松有趣的授课方式是学生最喜欢(44.27%),其次为多样化授课方式(29.01%):例如将视频纳入教学,以及内容贴近生活的授课方式(21.37%),较少学生(5.34%)喜欢学术味浓厚的探究式授课。在访谈中学生也表示,对于单调的授课方式不感兴趣,更倾向于有所互动。为了活跃课堂参与度,一些授课教师会设置讨论环节,对于这一环节,38.93% 的学生表示很好,可以调动同学的兴趣和参与度,但是 35.11% 的受访者认为这种方法只能通过轮流或点名的方法保证学生参与度,另外 24.43% 的学生觉得这种环节仍然是老师自己在讲或个别同学踊跃发言。在“目前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这一多选题中,有 32.82% 的学生为“讨论环节没有太大意义”这一选项投了赞成票,有21.37% 的学生为“只注重知识的传输,忽视了给学生提供思考和批判方法”投了赞成票。

(三) 不适当的课程设置与考核

       在课程考核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考核方式不恰当。在“最喜欢的考核方式”这一提问下, 35.11% 的学生选择了写论文或分析报告,28.24% 和 25.19% 的学生分别选择了出勤率 / 课堂表现和上交小组合作作业,11.45% 的学生最喜欢开卷考试, 无人选择闭卷考试。而在评价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时, 46.56% 的学生最关心的是自身绩点,笔者在访谈中发现,学生们认为课堂上的听讲并不是很重要,最后考核时通过即可,课堂参与度高的学生的成绩与其他学生没有太大差距。在通识教育课程中,仅有17.56% 的学生表示可以全神贯注听讲,80.92% 的学生是选择性听讲,偶有学生认为和上自习没有区别(1.53%)。因此,这样的考核方式无疑会降低考核的公信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即使认真参与也不会收获很多”的误解,从而破坏学习氛围。

       其他突出问题包括考核不严格。对于是否愿意上“水课”,44.27% 的学生是不愿意的,但 35.11%的学生表示无所谓,甚至有 20.61% 的学生愿意上“水课”。“水课”的存在也许离不开这部分学生的“推崇”。对待课程论文和开卷考试这类考核方式,83.97% 的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结合自己理解作答,但 6.87% 的学生选择抄课本及资料,甚至 9.16% 的学生借助“百度”。56.49% 的学生表示这类考核方式让自己有较大收获,23.66% 的学生认为能够通过这类考核充分展示自己能力,18.32% 的学生觉得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也有极少数的学生觉得“无所谓,成绩及格就好”。

四 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议

(一) 重视通识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的理念在我国教育界已是根深蒂固, 相对而言,通识教育的地位比较边缘,这种实际情况造成了学生的“重专业而轻通识”。要改变目前通识教育课程在本科教育中的尴尬处境,不但要在理念层面给予重视,加强通识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纠正学生的一些误解,使其深入了解其教育理念。当前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主力军,高校在宣传工作中也应该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带来的优势,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号向学生宣传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定期向学生推送学校通识课程的安排以及主要内容,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发展需要选择通识课程,逐步纠正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错误认知,还可以利用微博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对通识教育以及学校所开设通识课程的看法。

       还要在实践层面提升通识教育的地位,给学生营造好的通识教育文化氛围,对学生选课提供充分的指导,改变学生眼中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对立关系”。国外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比国内高校开设的时间早,通识教育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发展已有百余年,这些国家通识教育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在美国,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一大特色,也是许多大学生获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美国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写作、少数文化等 9 大类,高校以及学生对于通识教育十分重视,有着良好的教育氛围。除了在意识层面加强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高校还应该在实践层面着手,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举办“经典导读”系列讲座,成立涉及学术研究的人文论坛,通过专业名师讲解经典名著的内涵,将枯燥的理论与生动的实例相结合,让学生博古通今,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经典中的精髓,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通识教育氛围。虽然学生有退课和重新选课的机会,但实际上很少学生会退课重选,部分学生选择了不喜欢的课程,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可以通过班主任、辅导员以及网络平台向学生详细介绍各门通识课程的内容、需要掌握的知识、任课教师的职称等,让学生根据兴趣以及需要更合理的选择,同时要求辅导员以及班主任及时通知学生选课时间,保证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选课以及选课的公平性。对于错选以及漏选的学生,应该做出适当的安排,减少学生选择通识课程的盲目性。

\

(二) 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和发展

       师生要保持对学术追求的纯洁性,现实中学校为了解决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升学率、就业率,功利主义以及实用主义思想对学校的通识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学校应该努力改变功利主义倾向,尤其是通识教育,应该向学生传递科学与人文的精神,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塑造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层面,应建立一系列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通识课程。在具体的实践中,学校要在尊重教师主体性基础上,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收入分配、人文关怀、专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教师的激励,如考虑延期分配制度,激励教师着眼未来,认真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结合学校办学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加大对通识教育的研究。

        美国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写作交流的能力培养为目的的课程,二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开设的人文社科等方面的课程,如写作课程, 主要教授学术类写作的基本方法以及技巧,人文艺术类通识课包括音乐史、音乐作品赏析、文学作品赏析等。受功利主义以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高校文理教学比例失衡,在不少大学生与家长的心中重理轻文。在本次调查中,56.49% 的学生倾向于选择跨专业的课程,在五大通识课模块中,最受喜爱的是文学与艺术。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需要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在通识教育开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人文类以及理工类课程的兴趣, 打破二者相对独立的状态。在开设通识课程以及教学过程中,学校以及教师需要重视跨学科学习,需要清楚地了解学科教学的思路以及该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或者其他学科的契合点,如可以开设“物理与艺术”这类通识课程,这门通识课程以物理学家及艺术家相互平行的视角,探讨人们对宇宙图像建立的过程以及对物质运动的基本认识,让学生在理性认识自然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感性表达,淡化文理界限。高校设置跨学科交融的通识课程目的在于让理科的学生对于人文社科类的知识足够重视,让文科专业的学生不再抵触理工类学科知识,实现通识教育人文素养与逻辑素养并重。

       同时,学校还应该调整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使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选择上有更多的自主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本部分大学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之间的比例为 2:1,我国台湾地区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必修课程,因此,高校可以借鉴这些学校的经验,合理降低必修课程的比例,根据课程的总体进度灵活组织课程教学内容, 让学生多一些主动权,适当地减少英语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比例,可以增加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通识课程。

       学校需要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立、实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评估和监督评价,评审过程中应遵循以生为本、宁缺勿滥的原则,认真对各申报课程的设计理念、特色优势等方面综合考量,围绕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思路以及目标进行论证,选择高质量的课程提高通识教育的实施效果,避免出现“教师混工分,学生混学分”的恶性循环。同时也要促进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学习与交流;积极鼓励支持以研讨为主的小班化教学 [4],努力拓展教学时空。

(三) 优化通识教育的教学和考核

       教师层面,须注重自身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锤炼教学技能,并根据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确保课上所讲内容在提升学生能力、知识等方面确有效果,有质量的教学内容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扭转通识教育课程考核面临的困境,首先要解决目前存在的考核方式单一和难度偏低两个难点。尝试引入新的考核方式, 来转变传统、单一的评价办法,例如既参考学生平时参与讨论、资料准备、作业完成等情况 [5],又结合结果性评价,使课堂学习过程和考核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鼓励通识课程学习中态度良好的同学,教师在评价时还应该将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相结合,要看到学生的努力,使课程考核评价的全面化。

      针对本科教育“水课”、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问题,教育部指出要取消“清考”, 需要给大学生合理增负,使更多大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在这一政策背景下,教师也应该适当增加通识课程考核评价的难度,使学生所选择的通识课程变为有深度、有挑战度的课程, 而非“ 水课”。教师在增加课程考核难度时不是盲目地增加作业与学分,还是要提高课程考核的创新性与挑战度,在考核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考题,保证学生可以通过思考或者小组讨论考核的方式解决问题,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过去通识类课程考核流于形式的现象,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高校也应该杜绝教师在考试前给学生划重点,使通识类课程考核结果可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教师也应该注意增加课程考核的难度,也需要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如果题目难度设置太高,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校的教育对象以及服务主体是学生,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可以使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可以促进学生发展。要想提高本科生对通识教育的满意度, 高校应改变过去教师评价只注重成绩的现象,降低期末成绩的占比,改变过去学生轻视日常学习、考前“抱佛脚”的现象。同时,“追求成绩”的考核评价方式也使得教师给定平时成绩的过程缺乏公开性, 使得师生重理论、轻实践,不重视学生其他方面的成长。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考核评价时,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学生的考核结果,不应该仅看到学生的期末成绩,还应该看到学生在本学期课程学习中的进步与退步,使得课程评价由追求成绩转变为注重收获,提高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满意度。

五 结语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得到了高校和学界的重视与关注, 但在实施中出现了学生对该教育理念理解不足、教学内容陈旧、授课方式与考核方法不当等问题。针对上述现象,学校与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好的通识教育文化氛围,根据课程目标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 借助当今蓬勃发展的“互联网 + 教育”,因地制宜地将新的教学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来,从而使得通识教育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季波 , 刘淼 , 郭晶 , 等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通识教育的美国启示——美国五所一流大学新一轮通识教育改革案例研究 [J]. 江苏高教 ,2019(11):51-57.
[2]陈向明 . 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 [J]. 高等教育研究 ,2006(03):64-68.
[3]谢鸿全 , 周小波 , 高大海 . 大学素质教育与西方通识教育的比较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8,5(27):212-214.
[4]陆一 , 刘敏 , 冷帝豪 .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效果评析 [J]. 高等教育研究 ,2017,38(08):69-78.
[5]周建新 , 刘春红 . 论研究型大学人文通识课程实施过程性评价的必要性 [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8(03):44-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16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