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工科”驱动新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

发布时间:2021-07-27 09:26: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基于新型学科的高速发展,传统工科面临众多发展问题和瓶颈,为了激发我国的工科教育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构想,为我国本科教育指明了新方向。作者阐述了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特征、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以及新工科建设的具体措施。其中,环境工程专业作为一名老牌工科专业,是新工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建立“新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解析了新工科与环境工程专业的联系以及构建“新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举措,将为土木建筑类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新工科;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张海涵 , 黄廷林 , 朱陆莉 .“新工科”驱动新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J]. 教育现代化 ,2020,7(97):16-19.

Construction of New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Driven by "New Engineering"

ZHANG Haihan, HUANG Tinglin, ZHU Luli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 Shaanxi)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disciplines,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is  facing many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bottlenecks.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hina to further adapt to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ointing out a  new direction    for China'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the specific measures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mong them,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 an old engineering special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ew engineering. It still needs to carry out in-depth reform and establish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new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w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nstruct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new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which will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colleges.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一 引言

        工科专业虽然是我国的老牌专业,具有很深厚的发展底蕴。但是我国的工程人才的培养依然存在着一些诸如:理论与实践并不能完全对接、国际交流与合作较少等问题 [1]。在当前新的经济条件下, 许多的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众多的新技术被引入到了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因此工科学生的培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了让我国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为了能够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在 2017 年,伴随着一系列文件的提出,“新工科”建设正式启动 [2]。

       环境工程专业作为一门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工科专业,为我国环保行业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培养出了大量的优质的人才。然而,在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工科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都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为了能够让学生能更加适应社会的要求,环境工程专业同样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改革。

二 新工科的内涵

       自从“新工科”提出之后,众多的学者都对它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许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本文中,作者在了解了众多学者的观点之后,提出了作者本人对于“新工科”内涵与特征的理解。

(一) 新的时代背景

       “新工科”是当前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产物,在当前的时代之中,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不那么明显,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愈演愈烈。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教学中都被广泛使用 [3]。因此,新工科建设是在一个崭新的时代中进行的。

\

(二) 新的教育理念

      在当前的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教育理念也不能一成不变,而新工科中的“新”代表的就是创新。在全新的“以生为本”教育观念之中,学生的想法受到了充分的关注,学生的优点也被充分的挖掘了出来。

(三)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建设同样要求学校要对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学校应该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多对其动手操作和创新思维进行训练。高校不应该让所有学生都采用同一种培养模式,而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四) 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对于高校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只有不断的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才会更有成效。在今后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大高校要改变之前的以学生评价教师为主的评教体系,要加强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4]。在学生评价完成后, 高校要对确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三 新工科的特征

(一) 融合性


       在当前的时代,行业融合与产业融合比比皆是, 各个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愈发频繁。因此,新工科教育首先应该具备的特征就是融合性。在保留工科优良传统的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 多学习它们的优势。并且要将其它学科的长处与优势,运用到学生培养中。

(二) 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国家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驱动力, 只有拥有大量的创新性人才的国家才是强大的国家。各大高校只有源源不断的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人才, 那么我们的国家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

(三) 实践性

        目前,各行各业都不需要只会坐而论道的学者, 他们真正渴求的是那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因为一切的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新工科” 建设必须要立足于实践,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5]。

四 新工科的要求

(一) 高校要做到“以生为本”

       因为每个高校教学的目的都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所以各大高校必须秉持“以生为本” 的办学理念。高校在设置培养方案以及培养目标的时候,要考虑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授课过程中, 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授课模式。只有高校与教师真正的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那么高校的办学水体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才会越来越高,我国创新型人才的数量才会越来越多 [6]。

(二) 教师要做到“立德树人”

       高校及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只注重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还要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以及高尚的人格,因此,立德树人也是新工科的一大要求 [7]。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留心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教师在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要培养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使命感,激励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总之,高校不能仅仅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应该让学生健康的成长。

五 新工科的建设

(一) 转变教学理念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各大高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改变之前的“老师讲,学生听” 的教育理念,要采用新型的成果导向型教育理念。在理论课上,要多增加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的比重。在实验课上,多增加学生独立操作的比重。由于教学理念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相当重要,所以学校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

(二) 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国家正处于逐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 2025”等重大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我国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高 [8]。然而,在之前的应试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高校还是教师都只是单纯的注重考试成绩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着重培养。因此,各大高校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同时高校要多举办一些创新交流活动以 及竞赛,为学生提供提升能力的平台。

(三) 更新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升级,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正在逐步的改变我们的生活 [9]。在新工科建设的过程中,各大高校也应该把互联网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可以将 MOOC 平台引入到教学之中,这样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学习全国乃至全世界名师的课程,从而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某些实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高校也可以将一些虚拟实验设备引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学校实验室没有的实验仪器。总之,在新工科建设的过程中,各大高校不能仅仅为学生提供线下教学,而应该是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齐头并进,让学生既可以学习到校内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也能学习到校外老师讲授的知识。

(四) 强化与企业的合作

       对工科学生来说,实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在之前的实习中,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不足、实习岗位与就业不对应等问题依然未得到解决。在新工科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应该积极的与校外的一些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努力实现高效与企业的互利共赢。

(五) 优化专业布局

        新工科建设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学科与专业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朗,学科与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屡见不鲜 [10]。因此,在新工科建设的过程中, 各大高校要在保持自己优势专业的基础之上,适当新增一些与新兴领域相关的专业,如: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等专业。一方面高校丰富了自己的专业体系,另一方面新的专业的开设,也进一步促进了优势学科的发展。

六 新工科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关系

       环境工程专业隶属于工科,它是一门老牌工程专业。它起源于上世纪 50 年代,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方案中主要包括基础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的学习、实验课程的学习以及校外实习等。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绘图能力、掌握环境监测的方法以及对污染物进行分析和检测的能力等 [11]。
在当前的新工科建设中,环境工程专业作为一门老牌工科专业,更应该积极参与到新工科建设的行列中来。通过进行积极有效的改革,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才。

七 环境工程专业新型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建设新工科的旗帜的指引之下,环境工程专业也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而构建出新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 构建新型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在这其中规定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要学习的课程,所要修读的学分等 [12]。为了能够让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构建新型培养方案相当关键。在设计培养方案的时候,要多吸收来自行业内的专家、往届毕业生、学生家长以及学生本人等各类人士的建议 [13]。在建立了培养方案之后,还要根据国家与社会的新要求、新形势,对培养方案中存在的漏洞进行及时的修改与完善。

(二) 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建立一套新型的、课程安排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新型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来说相当关键 [14]。首先高校要进一步增加实验课程。同时在课程的安排上,可以适当减少一些学生普遍反映收获不大的课程,相应的增加一些让学生收获更大的课程。在课程成绩考核方面,可以安排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同时要适当激励那些在课堂发言与讨论中参与度高的学生。

(三) 构建新型师资队伍

       在很大程度上,一所高校师资队伍是否合理、是否强大,直接决定了这所高校培养学生的水平 [15]。对于新型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来说,建立一支优良的教师团队,是很重要的。高校要增加青年教师的比重, 同时也应该不断的组织一些教学学习交流活动。同时高校也要适当加大对教师的补贴。

(四) 构建新型实习基地

       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来说,实习是相当重要的一环。通过实习,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动手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因此,在构建新型环境工程专业的过程中,广大高校需要构建新型的实习基地。首先实习基地的数量还不够,高校需要多与不同地区、从事不同方向的企业进行合作,从而构建更多的实习基地。其次,在实习基地的质量方面,要寻求一些行业内比较领先的企业,高校通过与这些企业进行合作,学生在实习中的收获也会更多。最后就是在实习人员的安排上,无论是高校方面还是企业方面都应该安排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进行学生实习的指导工作。

(五) 构建新型实习方案


        由于,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方案还有待完善。因此,在“新型环境工程”专业构建的过程中, 很有必要构建新型的实习方案。首先,高校要多构建新型实习基地。其次,高校应该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最后,高校也应该设置更加弹性、更加合理的实习时间。

\

八 结语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新工科建设应用而生。新工科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来自国家与社会各行各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广大高校为了响应新工科建设的号召以及解决之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纷纷开启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通过这些教学改革,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都空前高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作为我国最早的环境工程专业重点院校之一,也应该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 逐步开始探索新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本文中,笔者首先提出了自己对于新工科内涵以及要求的理解,因为只有彻底理解了新工科的内涵与要求,那么新工科的建设才能够顺利进行。之后笔者提出了新工科建设对于高校以及教师的要求,即高校要做到“以生为本”,而教师要做到“立德树人”。在接下来的行文过程中,笔者提出了新工科建设所要采取的五大措施。它们分别是: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新教学模式、强化校企合作以及优化专业布局五个方面。然后,笔者介绍了环境工程专业与新工科的关系。文章最后, 笔者提出了关于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五大举措。它们分别是:构建新型培养方案、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构建新型师资队伍、构建新型实习基地和构建新型实习方案。

        众所周知,新型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个不断摸索与完善的过程,作者作为环境工程专业一线教师,也会对新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希望本文能够为土木建筑类高校院校新型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提供镜鉴。

参考文献

[1]王璐瑶 , 陈劲 , 曲冠楠 . 构建面向“一带一路”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J]. 高校教育管理 ,2019,13(3):61-69.
[2]李华 , 胡娜 , 游振声 . 新工科 : 形态、内涵与方向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4):16-19+57.
[3]古天龙 . 数字经济视野下的新工科建设 [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6):12-15.
[4]姜晓坤 , 朱泓 , 李志义 . 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8,34(2):17-24+103.
[5]李贞玉 , 曹永利 , 杨旭东 , 杨楠 . 高校新工科的内涵、特征及发展需求 [J]. 科教导刊 ( 中旬刊 ),2019(9):1-2.
[6]陈佳敏 . 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9,6(A2):192-193.
[7]钟登华 .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3):1-6.
[8]陆国栋 , 李拓宇 . 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3):20-26.
[9]戚百旺 .“互联网 +”环境下思政教育有效模式研究 [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6):26-27.
[10]刘吉臻 , 翟亚军 , 荀振芳 . 新工科和新工科建设的内涵解析 -- 兼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新工科建设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3):21-28.
[11]周利民 , 宋成文 . 新工科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9):58-59.
[12]梅运军 , 黄岚 , 刘骏 , 等 . 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地方性高校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科教导刊( 中旬刊),2019(11):34- 35.
[13]沈璐 , 于林平 , 陈昌平 . 基于“产教融合”的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 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 [J]. 农业教育研究 ,2016(4):12-14.
[14]魏雨东. 基于CDIO 大纲重构本科计算机实训课程考核体系[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6):167-168.
[15]李散散 . 专创融合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6):131-1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13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