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现代大学本质上是一种学术组织,在富于挑战又充满希望的知识经济时代,它秉持固有的精神理念,发挥独有的知识权威,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从中世纪以来,大学的历程虽非一路辉煌,但无论在哪一段历史时期, 它都以精英教育机构的姿态存在。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各项职能的直接承担者和组织者,它的发展与成功是大学各项事业发展与成功的前提条件。以基层为起点,对大学的结构与管理进行自下而上、由表及里的探究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基层学术组织是构成大学的细胞,大学的管理和运行归根结底是基层学术组织的管理与运行。在我国其最终的落脚点与执行者都在基层学术组织;在“去行政化”的改革过程中,也只有完善的学术制度才能够保障组织架构的合理性,达到学术与行政权力的平衡。在相携而行的政策背景下,教研室学术制度安排的优劣直接影响大学的发展与改革的未来。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教研室学术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以承担高等医学院校化学类课程的医药化学系(化学教研室)为例,通过构建“系—教学组—课程组—教师”教学群体管理系统,编制使用“教师工作手册”,有效发挥了系教学管理系统在教学质量保障中的能动性,实现了群体互补优势,形成整体合力,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基础课;系(教研室);教学管理
本文引用格式:章小丽,喻芳,姚家灿,等.高等医学院校基础课系(教研室)发挥教学管理系统能动性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101):90-93.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Initiative Of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Basic Course Department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Xiao-li( Corresponding author) , YU Fang , YAO Jia-can , LI Mei-hong , LIU Bo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Yunnan Key Laboratory Of Pharmacology For Natural Products,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ABSTRACT:In essence, modern university is a kind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 which adheres to inherent spiritual concept, plays unique knowledge authority as core power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knowledge economy era full of challenges and hopes. Since the middle ages, history of university has not been brilliant, it has existed as an elit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in historical periods. Basic academic organizations are direct undertakers and organizers of various functions of universities, whose development and success is condition of development and success of various undertakings. Starting from grassroots, it is useful exploration to research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of universities from bottom to top and outside to inside. Basic academic organizations are cells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university is that of basic academic organizations in final analysis. In our country,ultimate foothold and executor is grass-roots academic organizations; during process of “de-administration” reform, only perfect academic system can guarantee rationality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achieve balance of academic and administrative power. Under policy background of cooperatio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cademicsystem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directly affect futur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universiti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academic system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With example of department of medical chemistry (chemist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wndertaking chemistry courses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group management system of “department- teaching group-curriculum group-teacher”, editing and applying “teacher’s work manual”, department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can give full play initiative in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effectively, realize advantages of group complementary, form overall force,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ect significantly.
KEYWORDS: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ic courses;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 Teaching management
教学管理是运用管理科学和教学论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对教学过程各要素加以统筹,使之有序运行,提高效能的过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承担教学管理工作的职责。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内部实行的是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国内高校的系(教研室),大多是根据学校和学院教学及教学质量监控部门的统一要求,以系(教研室)为单位,由系(教研室)主任负责组织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对质量保障的责任认识不足,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不够强, 参与教学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高,教学管理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如何加强和完善高校系(教研室) 建设,切实发挥系(教研室)在教学质量保障中的能动性,是推进教学改革、优化高等院校管理、提高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1]。本文以高等医学院校基础课系(教研室)为例,对系(教研室)如何发挥教学管理系统的能动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适应社会需要的教学质量观认为教学质量是教学适应社会现实和未来充分发展需要的程度。因此,该质量观涉及的保障的方式方法应该着眼于关注社会的需要。在不断发展的同时,高师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及其管理应该努力适应社会需要包括社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乃至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因此信息反馈的必要性及调控作用增强。信息保障是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信息反馈机制是教学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管理中监控的角度来说,以上教学质量的保障既应该重视来自高等院校校内的教学信息反馈,也应该重视社会中的用人单位及就业的毕业生对高等院校的教学信息反馈,并且将其作为有机的整体来看待,这样才能紧跟社会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最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
一 高等医学院校基础课系(教研室)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系(教研室)是按学科或课程设置的基层教学单位,是教学、科研、师资培养、教书育人等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其工作状况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反映了学校和学院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好坏。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基础课系(教研室)其教学及管理面临以下的困难和挑战:
(一) 教学任务重
基础课系(教研室)通常承担了高校各专业本科学生的基础课程教学工作,教学任务重,学生类别多,以承担高等医学院校化学类课程的医药化学系(化学教研室)为例,承担了全校临床医学、预防、口腔、麻醉、影像、法医、全科医学、临床药学、药学、药物制剂等专业学生的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医用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等化学类课程。既要保证各项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又要结合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对系(教研室)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都是很大的挑战[3]。
(二) 教学内容繁杂
作为高等医学院校最基础的教学部门和单位,基础课系(教研室)通常承担了不同专业的同一类多门课程,授课教师通常也会承担不同专业的一门以上的课程,譬如承担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化学教学任务的老师同时会承担药学、药剂和检验专业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讲授,或者临床药学专业的基础化学等。这些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的化学类课程,从教学内容来说,既有相同和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在难度和深度上也各不相同。可以说,同一名教师承担的不同班级的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既相同又不同,有交叉融合又有各自的侧重和特点。
(三) 教学管理上不够顺畅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更需要教学管理的科学和合理。基础课系(教研室)中教学人员的多重身份,面对不同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差异,要实现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目标面临着复杂的局面和困难,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如何更有针对性,如何合理地分配教师力量、合理地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时间,如何满足不同课程的需要为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等等,都是基础课系(教研室)必须解决的问题[4]。
二 探索与实践
针对以上问题和特点,以承担高等医学院校化学类课程的医药化学系(化学教研室)为例,对系(教研室) 如何发挥教学管理系统能动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一) 建立“系——教学组——课程组——教师” 教学群体管理系统
在组织架构上进行调整和细化。根据学科和课程内容特点不同,将医药化学系分为两个教学组,无机教学组和有机教学组。无机教学组主要负责“基础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安排、日常运行、课程建设及教研教改等;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科的细化,分为三个课程组,即物理化学课程组、无机化学课程组和分析化学课程组。有机教学组主要负责“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的教学安排、日常运行、课程建设及教研教改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科的细化,也分为两个课程组,即有机化学课程组和仪器分析课程组。每个课程组由相对固定的老师组成,但不同课程组也有交叉和融合,并采取课程负责人制[5]。
实行责任到人,层层落实。系的工作由系主任牵头,总体负责;教学组长对系主任负责,主要肩负着教学组的各项日常工作和管理。课程组则属于相对松散的组织,由承担相应课程的几位老师组成,主要职责是对具体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及相对具体的教学问题进行研讨,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教学组、课程组平时独立开展教研活动。系采取常规检查、期中抽查、年终考核的方式进行督促和考评。通过集体备课、试讲、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考核考试、成绩评定及录入、考试及成绩分析等各教学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和认真落实,发挥群体互补优势,形成整体合力,最终达到促进教学质量的目的[6]。
(二) 编制及应用“教师工作手册”
教学管理涉及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基本环节。每一个环节最终都要落实到人, 落实到教师。为将教学计划切实落实推进,教学过程组织有序,教学质量保障效果真正凸显,必须明确职责, 将教学管理系统进一步延伸到个人[7]。具体做法是,以学校学院相关教学管理办法为依据,以系相关教学管理制度为基础,编制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师工作手册”,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教学工作基本规范、个人学期工作计划、个人承担教学任务、人才培养情况、学期授课计划、教学学生情况反馈表、课程教学平时成绩登记表、听课记录表、参加教研教改活动记录、学期小结、学期教师个人业绩登记等11项内容。
要求每名教师按照个人具体参与工作和实际执行情况,实事求是地填写各种表格的规定栏目,客观反映各项工作,定期交教学组长审阅,并签署意见,每学期结束将工作手册交系(教研室)存档。以教师手册为抓手,以“个人记录+考核”的方式督促教师参与课程组、教学组和系(教研室)各项工作和教学活动,检查工作执行推进情况,在记录中强化责任意识,在考核中强化自我管理,让具体数据体现工作效率和完成效果,逐渐实现教师在教学管理系统中由被动的服从者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8]。
三 结果与讨论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了“系—教学组—课程组—教师”教学群体管理系统,形成了一本特色鲜明,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师工作手册”[9]。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来看,通过对不同的课程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教学管理过程更加顺畅有效,课程建设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一流课程建设成果明显,有关教学管理经验和做法,已作为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的部分内容进行申报并获奖;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通过担任课程负责人,负责对某门课程的具体管理,从制定教学计划、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过程实施到教学质量的监控和分析,教师个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积极性和主动性日益增强;从系(教研室)来看,将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由系(教研室)延伸到教学组、课程组和个人,形成了“人人参与,层层负责”的质量保障系统,使系(教研室)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由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由接受监督检查到主动去监督检查,有利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培养高水平的实践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10]。
实践证明,“系-教学组-课程组-教师”教学群体管理系统的建立和“教师工作手册”的使用,对提高高等医学院校基础课系(教研室)承担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其他教学部门更好地发挥教学管理的能动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好的借鉴作用。下一步的考虑,第一,对于《教师工作手册》的使用,需继续进行跟踪调查,不断进行反馈、分析和完善;第二,根据工作实际和需要,应结合完全学分制改革,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动态完善教学群体管理系统,加强层级管理,进一步明确责、权、利,从而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在原有基础上逐渐形成系(教研室)数字化教学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李友广.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的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277-278.
[2]黄辉.高校教研室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关系辨析[J].高教论坛,2010(02):97-99+108.
[3]崔延强,朱晓雯.我国大学基层教学组织的学术制度构建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4(05):77-83.
[4]王慧敏.达特茅斯学院案与美国建国初期政府:学院关系的转型[J].教育科学研究,2018(01):83-88.
[5]朱晓雯,崔延强.大数据背景下mooc模式的数据理性及本土涵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04):54-59.
[6]洪志,忠李静.大学教学改革中的教研室建设[J].教育评论,2017(01):127-131.
[7]别敦荣,唐世纲.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及其矛盾关系的调和[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4(04):32-46.
[8]刘欢.第三军医大学药学院化学教研室[J].基础医学教育,2016, 18(11):949.
[9]阎凤桥.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制度逻辑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46-50.
[10]魏小琳. 治理视角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重构[ J ] . 教育研究,2016,37(11):65-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