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地方传统文化网红式植入高校综合素质教育的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7-22 10:33: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文章以三峡大学为例,探索通过网红式植入方式,将宜昌传统文化深入融合到高校综合素质教育中去,积极挖掘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打牢文化根基,提供精神动力。宜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分布广泛,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因此,将宜昌本土文化与三峡大学素质教育建设融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既符合三峡大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也能够促进宜昌本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关键词:地方传统文化;网红式植入;思政课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王星,赵春华,孔蓓 . 地方传统文化网红式植入高校综合素质教育的探索——以三峡大学为例 [J]. 教育现代化,2020,7(100):172-175.

Practice of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Embedde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e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Xing 1,ZHAO Chunhua1,KONG Bei1,2

(1.Quality Education Center of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2.Department of Material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

       Abstract: Tak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deeply integrate Yicha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means of
internet celebrity implantation, and actively excavates the spiritual strength contained i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o as to lay a  solid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running a  socialist univers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and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to provide spiritual motivation.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Yichang is diversified and widely distributed. It has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s the epitom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gen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refore, integrating the local culture of Yichang with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of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and absorbing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sse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not only in line with the concept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culture and culture” of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but also promoting the local culture of Yichang to adapt to contemporary culture and coordinate with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rnet celebrity implant;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进课堂、社团、论坛, 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 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的创新,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 宜昌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实践提供优良基础

      宜昌文化遗产优势突出。宜昌有着屈原、昭君、嫘祖、关公等极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文化名人富集;作为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所辖两个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特色鲜明;长江贯穿宜昌全境,也给今人留下了极富峡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昌文化遗产种类多样。经调查发现,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量超过 3333.33 公顷(500 项),已经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的有 546 项,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别 [2]。

       宜昌文化遗产分布广泛。宜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众多,资源丰富,广泛分布在全市各个县、市、区。而各地因不同的地域环境、人文风情和民族特征,也赋予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魅力的地域特色。

\

二 传统文化进校园,符合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求

(一) 传统文化提供了广泛的思想财富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 给大学生德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减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负面影响,仅靠专业知识教育是不够的。高校需要在人文教育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3]。传统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要从提升大学生的思政素养着手,让传统文化的思想财富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 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从历史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基石和民族的希望,需要在其价值观形成最重要的高等教育阶段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方位渗透和融合,为大学生成长为中华栋梁之材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 传统文化教育坚定了民族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 向大学生讲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 可以大大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新时代文化领域的战争不亚于传统战争,外国文化的入侵和风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时隐时现, 更加凸显加强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高校应当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传播者,让大学生群体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让文化自信的感染力“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三 借助网红式植入方式,实践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

       李子柒,一面是活跃在 3000 多万海内外荧屏上的“博主”,一面是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华文化承载者,借助网红传播模式,让当代科技和中华传统文化碰撞出巨大的火花,产生极其轰动的传播效应,影响力深入海外 [5]。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也可以借助网红式植入方式, 让课堂融入新时代特色,获取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三峡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依托特色传统文化打造高校课程品牌,积极探索“传统文化 + 课堂思政、传统文化 + 融媒体、传统文化 + 校园传承”等网红植入模式,将传统技艺、传统文化传承人引进校园。让传统文化以新形象、新传播、新视角方式进课堂、进社团、进论坛,让三峡大学的思政课富含本土传统文化特色,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传统文化 + 课堂思政”打造传统文化新形象

       宜昌有“十大文化符号”:长阳人、玉泉寺、关陵、屈原、王昭君、嫘祖、三峡大坝、三游洞、中华鲟、石牌保卫战、长江钢琴,有“十家非遗传承基地”:宜昌易拉罐浮雕艺术研究、秦忠良根书、胡文英剪纸、米兆贵糖画、魏光翠棕编、郑天信黄杨木雕塑、陈昌石三峡木雕船模、习永钦指墨画、徐国良石雕、孙昌寿葫芦丝 [6]。它们都体现了本土优秀文化、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特色,有选择地引进课堂解读学习它有利于唤醒宜昌文化基因,激活宜昌文化想象,对传承和传播宜昌优秀文化将起到重要作用。

        课堂思政走出去。情境体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基本形式。三峡大学与非遗传承基地对接开展传统优秀文化体验活动和实践活动, 建立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现实践育人。与秭归端午文化基地搭建合作平台, 作为志愿者参与端午节包端午粽、做艾草香囊、划龙舟等实践活动,体验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使同学们在传统活动中内心感受本土文化。把课堂搬到实践基地和宜昌党史规划馆、博物馆教学, 使同学们从内心对本土文化的深度认同。

       思政课堂请进来。依托中国传统节日开展“求索人文艺术节”体验活动,实现以文育人。围绕端午文化节、重阳文化节、女儿节等传统节日打造节日文化品牌活动,进行宜昌本土传统习俗文化展示、文化产品展览、文化体验课堂等系列活动。端午节开展“非遗剪纸课堂”“泥塑技艺课堂”“粽编体验”等体验活动;重阳节开展“书写对联”“古琴演奏”“诗歌经典诵读”等课堂成果展示活动;女儿节开展“插花”“茶艺展示”“女生 DIY 展示”等系列活动。这些传统节日是非常珍贵的文化资源,是本民族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要借助这些传统节日的魅力,吸引大学生参与了解,组织开展三峡文化、巴楚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和特色课程,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使宜昌本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课程思政,实现全过程育人,打牢传统文化根基。

\

       创新思路,拓展合作模式,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体验重阳端午习俗、老宜昌文化讲座、解读宜昌十大文化符号、大师课堂、少数民族文化讲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力。

(二)“传统文化 + 融媒体”打造传统文化新传播

      坚持兴趣指向标,创新课程内容。三峡大学通过打造一批思政课的教学名师示范课堂、品牌课程,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创办“大师课堂”,将汇聚网红教名师资源围绕宜昌区域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等为抓手打造线上思政精品课程和精品线下课程,再通过历届大学生把传统文化推向全国,传播宜昌传统文化,让更多受众了解宜昌传统文化。

       例如,由深受学生欢迎的胡晓琼教授开设的“中国(宜昌)文化英语说”课程分为 5 个系列, 分别用英语讲授“屈原系列”“非遗系列”“端午系列”“昭君文化”“中国哲学系列(天人合一、孔子与儒家学说、老子与道家学说)、文学与艺术” 等系列。让学生对宜昌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宜昌的历史、文学艺术、风土人情、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等全方位的理解,把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这门课程分为线上慕课和线下教学两种形式同步推进,互为补充,让传统文化结合 新媒体,走向全国、全世界。

        “诗曲成诵三人行”这门网红课程是由在音乐、文学和诵读三个领域颇有建树的三位教师同台教学。其中《九章 • 橘颂》是屈原年轻时期的代表作,彭红卫现场解读诗歌,李琳莉古琴诠意, 肖劲松深情朗诵。这种创新式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了解和学习的兴趣,可谓真正实现了“大有所学”,该课程,已经成为三峡大学人文素质的精品课。

        “中共革命领袖的革命人生”课程的甘子东教授,就是三峡大学的一名“网红教师”,他主讲的思政课引入网红植入模式,以名师的个人风采结合专业知识讲授,他的课程以生动的案例、新颖的形式同时注重内心体验,从而触动学生的灵魂, 经常一座难求。

       三峡大学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的创新:线上慕课 + 线下教学 + 体验式教学。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式教育环境为支撑、以受教育主体多重体验为依托”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体验式教学特色;积极探索以 EBL(Experience-based Learning)体验式学习和 TBL(Team-based Learning)小组学习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教学创新 [7];积极探索文化引领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和专业课程的渗透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化素质。

(三)“传统文化 + 校园传承”打造传统文化新视角

       扭转“重专业轻素质”教育局面,营造育人新环境。在“两课教学”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人文科学的热情,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软环境”建设,通过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和拓展课程空间,让整个大学校园能够浸润在多层次、高品位以及高格调的文化氛围中, 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不断拓展人文教育的思想空间和思想内涵 [8]。

       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 探索育人新途径。三峡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开设的素质拓展课程近半数以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教学内容, 在感悟体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除此之外,大学助力打造“三峡剧社”“草根社”“大学生讲坛”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以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为载体,将文学、语言和艺术表演有机结合,探索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路径。

       引入参与式实践,全方位育人成效显著。“全环境育人”理念强调,育人应从尊重青年的主体权利与独立、自由、自主的存在状态出发,让育人真正成为青年的自由自觉的行为选择 [9]。现如今,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的学生团队在基地开展的人文自育活动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事实证明,社团实践在人文教育的探索过程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社团智识活动的开展使育人作用的发挥更为有效。

       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的入驻团队“宜昌艾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和“顷刻文化工作室”被评为三峡大学 2019 年度“十大创业团队”;“顷刻文化”拍摄“我和我的祖国”和“金秋三大”分别登录学习强国湖北学习平台,半年视频累计播放量超10 万次;入驻社团“三峡戏剧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参演的《苦竹新歌——致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同志们》荣获“2019 年湖北省科教文卫体系统文艺汇演”获第一名,参演的《最后的八分钟》荣获“2018 全国大学生青春健康舞台剧大赛”一等奖;硕果累累的成绩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社团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三峡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推动“特色自育活动”的开展成果,都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育人工作的实施。

       三峡大学要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继续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综合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激活课程思政、推进环境思政,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探索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打造培育有影响力的金课,进行思政课品牌与特色的有益探索,提升品牌课程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师生享受优质课程。不断深入挖掘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使其成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强大动力,发挥完善孕育培育高素质人才作用,真正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新模式 [10]。

参考文献

[1]肖波 . 加强文化精神引领 打好青年人生底色 [J]. 学习月刊,2014(20):43-44.
[2]周望. 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J].学习月刊,2018,636(08):24-25.
[3]肖朝英,朱亚妮 . 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J]. 品牌,2015(02):284.
[4]邵珠玉 .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 [J]. 才智,2015(04):217.
[5]邢静静 . 短视频自媒体李子柒的品牌传播研究 [D].2019.
[6]王淑莲 . 地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渗透融合初探[J]. 中国高等教育,2012(007):9.
[7]赵世琰,冯婧,许涛 . 大学生骨干信仰体验式学习模式研究 [J]. 统计与管理,2017(011):30-32.
[8]刘薇,李依群,任炳旭 .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多层次建设 [J].文教资料,2009(19):190-192.
[9]蒋广学 .“全环境育人”理念的阐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创新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7):31-33.
[10]王薇 . 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J]. 教育现代化,2020,7(33):181-18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11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