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材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7-22 09:33: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大学语文课程是落实思政教育的天然阵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课程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价值观引领等多种教育功能,为进行思政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大学语文渗透思政教育,教材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和凭借。文章分析了大学语文教材在体例、选文、使用度、设计四方面不利于落实思政教育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议对不足之处进行改革,针对教材体例、教学内容、挖掘文本内涵、创新教材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策略 , 以期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富含思政教育功能、励志教育功能和心理健康培育功能的名篇佳作,为课程思政提供内涵充实、形式多样、特色各异的人文载体,同时要编制更加适合于落实思政教育的教材体例,并以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辅助,推出集文学性、工具性、审美性、思想性、丰富性于一体的高品质教材,将学科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在课程内容上的有机整合 , 最终达成育人于文、育人成德的目标。

        键词:大学语文;教材;思政;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白玉红,庞晓丽,康国文,等 .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材研究 [J]. 教育现代化,2020,7(100): 160-163.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Chinese Course

BAI Yuhong, PANG Xiaoli, KANG Guowen*, WANG Guoliang

(Zhalantun Vocational College, Zhalantun Inner Mongolia)

        Abstract: College Chinese course is  the natural fro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unique advantages.     It has a variety of educational functions, such as basic, instrumental, humanistic and value-oriented, which provides a favorable support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ourse.College Chinese course infiltr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and teaching material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and rely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at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four aspects: style, choice of articles, degree of use and design.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proposes to reform the deficienc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in terms of teaching style, teaching content, exploring text connotation  and innovating teaching model,hoping to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Chinese education teaching process, dig  deep  rich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self-help functions of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work, offer cours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to enrich divers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cultural carrier, and to prepare more suitabl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the teaching style, and modern technology of auxiliary, launch integrating literature instrumental aesthetic ideology richness of high quality materials, will subject the goal and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goal i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course content, eventually achieve the source of the educate text.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teaching material;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study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 号)中提到,各个课程都要通过各种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形思政, 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1]。“大学语文课程是落实思政教育的天然阵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价值观引领等多种教育功能,为该课程进行思政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支撑”[2]。

       大学语文以诗、词、歌、赋、文为载体,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教材既要体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教育所要传达的核心理念,同时要提供深层的哲学、审美、良善、进取等精神的濡养,使学生在人文熏陶、品格养成方面能够得到不断提升。

       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需要对教材的内容和使用进行改革,遴选组合优质内容,使教材能够最大化地承载思政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证语文课程的本质原貌,同时落实好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

\

一 教材使用调研

(一) 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的体例与课程思政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水平参差不齐。据统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有大学语文教材数十种。由于没有权威的教学大纲,虽然已经出版了一些全国性的通用教材,但是个人见地的教材居多,在编写风格和内容上都有完善的余地。

       教材的体例基本使用三种方式:第一种为按文学史编排,注重文学发展演变的流程;第二种为按文学体裁编排,着重落实体裁意识和知识; 第三种是按主题单元方式来安排,突出各方面人文素养的渗透。

       第一种教材编排体例产生的问题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是否有必要通过大学语文课来学习“文学史”?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能否讲清“文学史”?事实证明,仅仅开设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大学语文课程是完不成这个任务的,内容过多,战线过长,而且势必导致史大于文,无法顾及文本的学习和拓展,容易导致人文素养和思政教育落实的淡化与分散。

       第二种教材编排体例产生的问题是“明了文学体裁”这一知识目标对高职学生的必要性。以体裁为标准来编排教材内容,会导致单元内文章内容缺乏有机的连续性,主题缺乏专门的指向性, 碎片化严重,知识性的落实超过人文内容的落实, 不利于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政教育。

       第三种编排体例是主题单元式。将彰显同一主题的文学作品不分体裁、时间、国别放在一起, 组成一个单元,以这一主题来给单元命名。单元主题相对独立,但总的核心是提升人文素养的各个方面。调查发现,70% 的学生对“主题单元式” 教材总体满意度比较高。

(二) 目前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课程思政

       目前教材的选文,切合学生需求的程度不够:

       第一,艰涩古文偏多,偏重于古典文学,不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因为相对而言,高职学生的语文素养较低;对繁、难的内容不感兴趣,接受起来很难。

        第二,部分选文与中学重复。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在广度和深度方面, 要能做到新、高、博。

        第三,小说作品节选不当。如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创新型规划教材《素养语文》:第五章“永远有多远”选文《简 • 爱》,第十二章“上善若水”选文《围城》等经典小说的节选部分均不能充分展现主要人物形象的丰满性格、个性精神,亦不能充分体现作者要表达的社会主题及思想内涵。第八章“倾听内心”选文《老人与海》,第十章“执着与勇气” 选文《苏东坡突围》等作品节选均存在省略过度的问题,以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能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再如第二章“人生况味”选文《封锁》,作品色调过于灰暗,不利于学生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精神的培养。

        第四,教材的选文没能考虑到和专业的联系, 所以在渗透思政教育的时候针对性不强,缺少实实在在的落脚点,学生不感兴趣。

        如果说教材编写体例是编者的理念体现,是教材的大框架,那么这些选文就是教材的血肉, 体现着教材精神。编写团队的立境、广博、跨度、包容、品格都体现在这些选文里,能在这些方面达到高水平的教材不多。

        虽然学生对教材编写体例很认可,但是对教材的选文不是很满意。通过“教材内容对现实生活是否有指导意义”调查发现,认为很有指导意义的仅占 14%,认为帮助较少的占 75%。

       通过上述两个问题的调查分析,学生对教材内容有很大期待,希望更加鲜活和贴近他们的需求,引发阅读兴趣,获得良好阅读体验,帮助他们成长。

(三) 目前教材使用程度与课程思政

1.全盘照讲:对教材内容选用不合理,不分主次。章章讲,篇篇讲,任务重,造成样样讲, 样样松,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甚至有的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对文学作品的主旨和精华不加讲解、指导、探究、升华,最后学生所获无几。

2.思辨不够:对选文不加辨别,认为传统的就是好的。虽然语文教材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经过编者精心组编的,是经过中外浩瀚历史文化淘洗沉淀下来,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部分作品, 如表现愚孝的、盲从的、血统论等级尊卑的,等等, 不适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3]。

3.加工不足:对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得不够。比如《雨果给巴特雷的信》,虽然这是外国人之间的通信,内容涉及 1890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事情。雨果作为一个正义作家,谴责英法联军劫掠、烧毁圆明园的罪恶行径,表现了跨越国界的道德良知。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契机,展示圆明园的前世今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班婕妤的《团扇歌》,就可以和舒婷的《致橡树》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感激时代,树立独立自主、自尊自爱的爱情观和人生观。但是很遗憾,我们的教师对文本拓展得不够,素材也不够鲜活,思政教育自然就达不到深度。

(四) 目前教材设计的模式与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教材与信息化教学的融合还不够: 专业课教材的设计模式已经转向“互联网 +”的模式,资料和素材拓展一“刷”了然。大学语文教材这种模式的还比较少,即使有资料和素材, 也缺少系统的制作和整理,链接的内容比较零散和老套,文字多,影音和微课素材少,不能很好地帮助渗透思政教育。相比网上资源课的制作, 教材的制作和推送比较滞后,缺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二 改进的建议

(一) 精编教材体例,让教材有气度


       通过教学实践的效果和课程目标、思政教育的要求来看,主题单元方式是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教育目标清晰,避免了过强的知识性带来的主题散乱性的问题。以主题串联文章,文章跨度大,包含古今中外,丰富多彩, 可以互相补充印证。既可以通过主题很好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又可以落实学生素养和思政教育目标,能突出集团性教学的指向性和兼容性。比如目前我们使用的上海复旦大学苏艳霞、丁春锁等人编写的《语文教程》就设置了这样 14 个单元,涉及教育与文化、人生与理想、情谊与爱情、往事与情感、自然与环境、历史与未来、道义与良知、女性与社会、真美与探索、生命与智慧等等, 以对学生的思想启迪和素养的提高为核心编写教材内容,与课程培养目标达成了高度一致,也有利于思政的渗透。

(二) 精心选取教学内容,让教材有温度

       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符合思政教育,因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就要求教师注意选取那些思政教育特色鲜明的作品进行模块化教学 [4], 也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重构,添加一些篇目和内容,如添加有地域文化内容的文章,引发共鸣, 增加贴近大学生学生身心特点的文章,增加经典优美的古典文章,将授课内容和时下热点相联系, 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比如在“地域风情”单元教师增加蒙古叙事诗《嘎达梅林》的节选,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英雄的浩然正气,体会内蒙风情的雄浑刚健;在“智者箴言”增加时代达人乐嘉的文章;在“真美寻踪” 增加美学家蒋勋的文章等等。这些新鲜的文章更受学生欢迎,更能引发他们学习和讨论的兴趣。

       也可以重新规划,在单元间调整篇目。老舍的文章《北京的春节》能较好地体现家乡年节习俗, 也能很好地反映故土之恋、思乡情谊,所以从“地域风情”单元调至“情谊无价”单元。
删减一些单元和篇目。将一些体裁内容相近, 过于繁、难的文章删去,删去的位置上可以替换更贴近学生需求的文章。

       总之,要挖掘使用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文章传递出的先哲智慧和治学精神,启迪学生丰富认知、开阔眼界、关照当下。

(三) 深入挖掘文本内涵,让教育有力度

       家国之思、家乡情怀是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贾平凹的《秦腔》,文章表面写的是秦腔, 实际上意在写秦人生存状态,写秦地人的刚烈、粗放、坚韧的族群气质,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贾平凹对乡土深入骨髓的理解和爱恋, 由此产生生于斯长于斯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女性天空”单元中,教师通过《致橡树》《李清照词三首》《跨越百年的美丽》《大围巾》等,引导学生看到女性的血泪、女性的觉醒、女性的辉煌, 从不同角度领略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透过她们的欢笑与泪水、矛盾与彻悟,懂得人类文明进程的艰辛和曲折,唤起女性独立与自我意识的觉醒。

(四) 灵活运用信息化技术,让拓展有广度

       大学语文教材所承载的内容毕竟有限,图片、影音内容就需要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以拓展和丰富,利用网络技术或者利用好的教学平台如学习通、蓝墨云、职教云、智慧树等,将相关的文字、图片、动画、影音等与德育相契合的素材推送给学生,为我所用,使课程内容立体化、纵深化、时代化、新颖化,用这些丰富的素材来实施思政教育,更加鲜活,更加具有吸引力,达到思政教育功能、励志教育功能和心理健康培育功能,更好地引导广大大学生“向上向善、以德为先、德才兼备”[5]。比如,教师在讲解“道义良知”单元, 讲到火烧圆明园时,在学习通上推送圆明园的前世今生和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并写出感想, 学生深受国耻和爱国主义教育,感受到雨果不分国别的道义情怀,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

        综上所述,“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体现的人文精神、弘扬的正能量、透露的爱国爱家情怀、褒扬的真善美等等沁润着大学生的思想”[6],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富含思政教育功能、励志教育功能和心理健康培育功能的名篇佳作,为课程思政提供内涵充实、形式多样、特色各异的人文载体,同时要编制更加适合于落实思政教育的教材体例,并加以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辅助,推出集文学性、工具性、审美性、思想性、丰富性于一体的高品质教材,将学科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在课程内容上的有机整合,最终达成育人于文、育人成德的目标。
总之,“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抓住教育现代化的灵魂……教育现代性,就是教育的现代精神”[8]。课程思政的建设应当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 这一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贯穿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选好教材、编好教材、用好教材,凭借好的课程内容让思政教育和“立德树人”在课堂上落地生根 [9]。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 在中央党校建校 80 周年庆祝大会暨 2013 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EB/OL].(2013-03-01).http:// www. ccps. gov. cn/xxsxk/zyls/201908/t20190829_133853. shtml.
[2]马松 . 大学语文融入思政教育的优势及有效途径 [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3):62-66.
[3]务楠,耿红卫 .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现状及策略研究 [J]. 文学教育(上),2019(06):160-161.
[4]孙静 .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J]. 才智,2019(09):142.
[5]张莹. 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学分析与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1):74-76.
[6]王岚 . 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条件及路径 [J]. 陕西教育(高教),2019(04):26-27.
[7]高德毅,宗爱东 .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J]. 中国高等教育,2017
(1):43-46.
[8]杨蕾 . 对“大学语文”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 [J].教育现代化,2019,6(97):140-141.
[9]褚宏启 . 教育现代化的灵魂是现代精神 [J]. 教育文化论坛,2018,10(05):14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10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