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青年人的梦,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大学作为青年人成长的重要摇篮,肩负着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随着地下建设的蓬勃发展,城市地下空间专业应运而生,这个专业更应该紧扣时代主题,不仅在理念上与中国梦同心同向,还要直面问题,勇于创新,最终实现中国的教育梦。
关键词:中国梦;地下空间;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牛雷 , 等 . 中国梦背景下城市地下空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20,7(32):1-4.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professiona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dream
NIu Lei,Xu Li-na,TIAN Chen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Abstract: The Chinese dream is a national dream and a dream for young people. The ideals, beliefs, mental state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are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a country’s development vitality and an important factor of a country ’s core competitiveness. As an important cradle for the growth of young people, the university shoulder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entrusted by this era.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major came into being. This major should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heme of the times, not only in terms of concept and Chinese dream We must face the same problem and be courageous to innovate, and finally realize China’s educational dream.
Key words: Chinese dream; Underground space; Training model
一 引言
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1]。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高校教师要实现教育观念上的转变,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中国梦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已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当代大学生身上,这就非常有必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2]。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是根据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趋势和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人才匮乏实际情况而设立的新专业,以培养具备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专门人才。目前全国已有 70 余所高校开设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其中应用型高校数量占一半以上[3]。我校城市地下空间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主流方向是施工单位,仅有部分应届毕业生学生从事设计、规划等工作,还有部分同学选择考研。这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折射,也是我校立足吉林,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需要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通力合作,恪尽职守,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培养方案制定时,明确自身定位,明确企业用人需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量体裁衣, 根据市场动态反馈及时调整。
二 优化课程体系
我校城市地下空间专业 2016 版培养方案中,相似教学内容出现一定数量的重复,在开设《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同时,还开设了《隧道与地下工程》、《隧道施工技术》、《坑道工程》、《盾构施工技术》等课程,该类课程核心内容是钻爆法、TBM、 盾构、顶管、沉管、沉井和施组等内容,大量重复教学, 不仅浪费了既有的师资力量,也使得学生疲于上课, 在精神与体力双重疲劳的同时,学生收获甚微,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调。另外,毕业设计的学分为 177.5 学分,学生普遍要学 80 门左右的课程,本人曾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访学,在访学期间注意到该校土木类本科学生大学四年一共只有 40 门左右的课程,都是行业委员会精挑细选的课程,这就使得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行业知识,而非浪费精力重复学习, 且收效较差,虽说两国国情不同,但至少国内课程体系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还是存在一定的优化和压缩的空间。
三 强化行业规范学习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很鲜明的特点,大体可以分为理论计算、行业规范学习和实践经验三部分,理论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贯侧重点,而实践环节下文会重点阐述,这里谈一下行业规范的重要性。以《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为例,它至少对应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G101) 两本规范图集。专业教材往往依据规范编写,但又有所侧重,内容并不全面,学生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在各自工作岗位中遇到问题时,若只知教科书,就会出现瘸腿走路,这是方向、方法的缺失, 这样建立起来的知识不成体系,具有明显的碎片化。另外,规范内容非常繁杂,不可能让学生都记住, 但学生起码应知道理论计算后要进行构造设计,因为规范中的构造是对理论计算的必要补充;学生也应该掌握最基本的平法制图规则,因为平法图集是结构工程师的语言,设计者通过这门行业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结构设计,不懂这门语言就无法进行识图 , 由此而见学校应针对教学短板,开设相关行业规范学习课程。
四 提高学生专业创新能力
从宏观层面来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之所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 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争取用 15 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从微观层面来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大学生创新也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综合以上两方面, 提高学生专业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校园里充斥着多姿多彩的创新文化活动,但真正能够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学而致用、学而致新的活动可谓是凤毛麟角,在大学构建校园创新文化的良好环境迫在眉睫。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定期举办“专业知识探讨会”以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并提倡师生通过平等的探讨和自由地交流共同研讨专业问题,能够带来思维的活跃和思想的交锋,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专业创新型人才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创新潜力,从而产生创造成果。
五 加强实践教学
地下工程施工一般是地上、地下同时涉及,施工环境危险且复杂;地下工程施工同时具有很强的经验性,部分理论计算目前还只能作为参考,并不能直接用于实际工程中,这样就导致理论教学不足以应对实际工程 [4]。实践教学可以梳理完整的施工流程、实地观摩施工工艺,了解工程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需求,从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增强学生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正确定位 [5]。国外高校实习时间普遍高于国内高校,这就直接导致国内学生实习效果普遍低于国外高校学生实习效果,而且很容易流于形式,其中原因可能是理论学时过多,实习经费不足和企业接收意愿低等因素综合导致。解决之道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经验,例如在企业层面:使企业接收的实习生数量与向企业征收的税费成反比关联,政府可以按比例减免企业税费;在学生层面: 学生在用人单位的良好表现可以换算成更多的学分; 在学校层面:学校在分派实习机会时要设置一个成绩槛值,目的就是激励学生好好学习,这样就能调动学校、企业与学生的积极性,继而在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形成一个紧密且牢固的人才培养生态链, 三方都是受益者。
六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手机智能化和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使得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变得尤为快捷,与信息化的图文并茂相比 [6]。传统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就拿地下工程施工技术一课为例,其中涉及大量的设备和施工工艺流程, 如盾构施工,单纯的 PPT 图片只能片面地展示其复杂性,如图 1 所示,更别说动态的施工过程,必须配以相应的视频和必要的讲解,如图 2 所示,才能让学生初步形成整体感性认识;另外,在精简课时的大背景下,一闪而过的视频、课件不利于学生及时复习,有些必要的习题讲解也变得无处安身,这就使得学生课后复习变得愈加困难,但是随着各种教学平台软件应运而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登录平台登录,完成点名、预习、复习和习题练习,如图 3 所示,更重要的是如果学生对知识、问题等存有困惑也可以针对某个问题利用学习平台反复学习、理解 [7]。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公开化,网络上将不断呈现各式高质量的公开课,这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图 1 盾构施工 PPT 课件截图
图 2 盾构施工法的视频截图
图 3 清华在线平台截图
七 完善制度管理
管理制度是对一定的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它是实施一定的 管理行为的依据,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保 证。合理的管理制度可以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 效率。学校教学管理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要务, “华盛顿协议”曾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 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 [7]。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态度,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也凸显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核心任务,以成果为导向就是要让学生成才;以学生为中心并不代表 溺爱,也绝不是放纵不管,相反为了成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和管理。例如应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否则,就会在学生心中埋下投机取巧的种子,久而久之就会侧面助长学生不劳而获的坏风气,不劳而获若不及时制止,就会扭曲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校的学风也会每况日下。针对这种弊病,可以参考国外的成功经验,例如适当加大惩罚力度,抓到作弊就重修且适当提高此种情况的重修费用,每学期设置重修门次槛值,超过者会面临降级的处罚; 当然,教书育人也要赏罚并举,要允许学生将功补过, 例如学生重修成绩超过一定分值(如 90 分)可以消除学生的不良记录,这样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期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 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 [8]。
八 结论
有效贯彻落实对新形势下城市地下空间专业人才培养的方针政策,将中国梦的内涵融入到城市地下空间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之中,要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 完善并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素质能力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张家维 .“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 [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17):79-80.
[3]王启云 , 陈军 浩 , 臧万军 , 等 . 应用技 术型大学城市 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校内创新实践平台构建 [J]. 高等建筑教育 ,2019,28(03):131-136.
[4]张胜 , 黎永索 , 李柏 , 等 . 基于学科竞赛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9,6(65):25-26+36.
[5]张军伟 , 李雪 , 曲宏略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J]. 高教学刊 ,2018(14):45-47.
[6]张泓 . 以“中国梦”引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 [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4,5(05):19-22.
[7]李丽华 , 谢冰莹 . 基于清华在线的建筑图形学课程性试题库建设与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8,5(32):118-119.
[8]贾影 , 曹艳梅 , 巩慧 .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评价系统的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3):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