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导师培养能力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如何培养出姓军为战、部队好用的高素质研究生,是摆在军校研究生导师面前的现实问题。从品性修行、能力培养、师生关系三个层面,探讨了军校研究生培养之道。提出了军校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的“242”培养思路,即做好“两个坚持”、采取“四项措施”、构建“两层关系”,为军校高素质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立德垂范;切问近思;亦师亦友
本文引用格式: 刘树光 , 等 . 立德垂范 切问近思 亦师亦友——军校研究生培养之道刍议 [J]. 教育现代化 ,2020,7(32):14-16.
preliminary Opinions concerning military academy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LIu Shu-guang 1, ZHOu Yu 1, NAN Qin-bo 2, SuN Xiu-xia 1
(1. Equipment Management an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Engineering College,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2.Teaching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Center,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Abstract: A tutor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ability of tutor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How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postgraduates who are oriented to combat and work for army is a realistic problem in front of the military academy tutors. This paper discusses a few preliminary opinions concerning military academy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from morality cultivation, ability training and rela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two-four-two training ideas for military academy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are proposed, that is, to do well two terms of insistence, to adopt four ways and to construct two relationships, which provides a new idea and approach for the military academy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Key words: Setting up the virtue and setting an example; Inquiring with earnestness and reflecting with self-practice; Being not only a good teacher but a close friend
一 引言
军队研究生教育是我军学历结构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承担着为我军培养高素质军事指挥人才和创新型军事科研人才的重任。所谓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无疑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导师培养能力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如何培养出姓军为战、部队好用的高素质研究生,是摆在我们研究生导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品性修行、能力培养、师生关系三个方面探讨军校研究生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之道。
二 立德垂范,躬行不言之教
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与研究生全面接触,产生全方位影响。导师的培养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个没有爱岗敬业精神、治学不严谨、不能立德垂范的导师,培养出的研究生必然不懂得如何处世,怎样做人。2018 年5 月 2 日习主席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作为满足面向实战、面向部队、面向未来要求的军校研究生教育更应做好培养人的工作,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如图 1 所示,研究生导师要通过“立德垂范、以身立教”,引导研究生健全人格品质、恪守学术道德。
图 1 导师培养研究生做好“两个坚持”
(一) 坚持立德垂范,引导研究生健全人格品质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必然出现层出不穷的新观念与新事物,研究生过去没有经历过,甚至一时难以理解,只有具备健全的人格,才能积极主动地调节自我心态、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生活方式, 以适应社会的转变。导师作为研究生在学期间接触最多、最亲近、最信赖的师长,其言传身教不仅仅在于指导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更在于培塑研究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中,研究生的学业、品格、能力得以成长、成熟。因此,作为军校研究生导师,更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垂范,要求研究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努力做到,春风化雨,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 浸润研究生的心灵,引导研究生健全人格品质,促进研究生的成长和成才。
(二) 坚持以身立教,引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指出:“学位授予单位要建立健全学术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学位申请者和指导教师进行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督促指导教师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加强学术自律,恪守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对研究生培养至关重要, 关系研究生个人诚信、社会品格。导师是研究生心目中的一面旗帜、一个榜样,对于研究生的学术进步和品性修行,导师的示范作用远比理论上空洞的说教更有实质性意义。因此,导师要育人,首先要提醒自己坚守心中的一片清凉,坚持以身立教,通过不言之教影响研究生,以求真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细致的学术作风潜移默化影响和带动研究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忠诚学术诚信,恪守学术道德。
三 切问近思,注重能力培养
“导与学”其实目的是学习者的收获,作为好导师,我们应该经常从对知识的引导中跳出来,问问部队的实际需要、听听研究生的学习需求、了解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将研究生的能力提升联系自己的指导实际进行反思, 才能真正让学有所获,尽到导者的责任。
姓军为战、部队好用,是军队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也是打赢所在、制胜所需。要实现这一目标, 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至关重要。习主席指出: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倍增器。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军校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导师,要创造能力提升条件,使研究生理实一体、学以致用,着力提升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图 2 所示。
图 2 导师培养研究生采取“四项措施”
(一) 让研究生去部队实习,掌握部队岗位需求
为了使军校研究生能够胜任部队关键技术岗位需求,具备成长为高层次参谋、指挥管理人才的潜力。军校研究生教育应以“学战为战”的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确保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是实践积累渐变的突变。研究生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和课题研究只有贴近实战需求,面向部队需要,才能不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让研究生去部队实习,既可以使其了解部队现状、掌握部队需求,又能使其所学知识得到实战验证和实践提升, 实现“ 理论 - 实践 - 再理论 - 再实践” 的良性循环,为毕业后胜任第一岗位任职夯实基础。
(二) 让研究生去厂所调研,了解最新装备技术
科研院所、军工厂是新装备技术应用的起始端。作为军校导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研究生提供实践、交流机会,让研究生去工厂和科研院所调研学习。一方面使研究生了解装备发展新技术,掌握学科研究新动态,便于准确把握研究方向,拓宽学术思路, 进而激发创新激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了解武器装备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质量管理等,实现研究内容与生产实践的对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便于掌握所研究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做到有的放矢,进而在科研对接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让研究生参加部队重大活动,做到理实一体
战斗力是唯一标准,演习演练是检验装备技术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军校导师,还要鼓励研究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部队演习演练活动。一方面通过演习演练了解军情、晓以实战,增强所学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洞悉装备技术在武器装备中的实战运用,做到理论研究与实战应用相结合;另一方面弥补校内培养的实践短板,体验演习作战过程, 使研究生初步掌握部队装备、训练、战术运用和作战指挥等技术 [1], 提升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思考、分析、解决实战应用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生技指融合的创新素养。
(四) 让研究生参加课题研究,形成师生协作
科学创新的内在动力和热情是创造力的重要驱动,也是进行创新性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科研课题研究本身是一种再创造的创新活动,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形成了师生协作、共同提高的合作关系。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导师的实践“身教”胜过知识“言传”,导师的科研“身教”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科研活动逐步体会和领悟的示范过程。通过导师的积极引导,促使研究生体会科学研究乐趣,增强科研工作耐心,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动力和创造热情,进而提升其科研创新能力。
四 亦师亦友,构建和谐关系
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学习活动、科研成果和培养质量 [2,3]。密切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创新意识逐渐建立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持续动力。我认为导师与研究生要“亦师亦友”,即是一种“师生+朋友”的和谐关系。从指导权责上讲, 导师是研究生的老师,是师生关系;从学术交流上讲, 导师是研究生的朋友,是合作关系,如图 3 所示。
(一) 尊师重导,权责明确
从年龄上来说,导师一般比研究生的年龄大, 社会阅历丰富,认识问题深刻,是研究生的长辈。对于研究生来说导师既是老师又是长辈,俗话说长幼有序,研究生不能因为导师的平易近人、平等相待而不尊重导师、懈怠导师。作为培养研究生的导师, 导师在日常指导中要更关注“导”,通过导师的科研习惯和创新能力感召影响研究生,引导他们开展创造性研究活动 [4]。作为导师,不仅要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做创新的实践者和引导者。
(二) 师生合作,科研相长
对于研究生而言,能够与导师开展持续、有效的合作交流和研究,一方面证明导师对自己能力和水平的认可,成为其进一步发奋图强的动力;另一方面研究生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思考与导师交流的新问题、新观点。对于导师而言,只有研究生的水平与自己相当甚至超越自己,真正的互动才能实现 [5,6]。处于精力旺盛期的研究生,时间有保障,通过导师研究方向上的点拨、方法上的引导、自己的勤奋努力,在研究领域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导师。这不是说明导师无能,而恰恰说明导师指导有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研究生超越导师,使得导师倍感压力,导师唯有不懈怠,继续努力以长期保持创新活力,才能继续与研究生互动,实现师生关系的水涨船高、科研相长 [7,8]。
五 结语
“师贤方能生斐”,研究生导师只有在创新实践中做到立德垂范、切问近思、亦师亦友,才能以高尚的精神品质感染研究生,以深厚的科学素养激励研究生,以高超的实践能力指导研究生,以对学科前沿敏锐的自觉性启发研究生,以平等真挚的情感凝聚研究生,从而在研究生信息化教育时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知识更新、理念更新、育才更新的先导。
参考文献
[1]孙明太 . 做研究生的良师益友——培养应用型军事学研究生的几点体会 [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33-37.
[2]周蔷,冯亭,梁文霞 . 网络时代研究生师生关系模式探索 [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70-73.
[3]袁静,杨剑萍,郭成 . 大众化教育时代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8, 34(6):103-108.
[4]蒲成志,张志军,贺桂成 . 提高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研究 [J]. 中国冶金教育,2017,(4):41-44.
[5]肖德武. 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的新型研究生与导师关系[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29(6):1-7.
[6]于化龙,王树齐,等 .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刍议[J]. 教育现代化,2019,(26):6-7,26.
[7]陈珊 .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 [J]. 教育现代化,2017,4(52):15-16.
[8]乔阳,等 .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的研究与反思[J]. 教育现代化, 2019,6(05):9-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