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心理资本视阈下的高校就业工作模式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1-07-07 13:41: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本文基于心理资本视角,关注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需求,从时间、空间、群体三维度共同构建高校就业工作模式,以导向积极,目的明确和反应敏锐的工作智慧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培育乐观思维,引导学生获取具有目标导向和实现路径交互作用的希望,提高面对逆境时的韧性,促进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心理资本;高校就业;多维结构;工作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彭丽,等 . 心理资本视阈下的高校就业工作模式探讨 [J]. 教育现代化 ,2020,7(34):125-128.

Discussion on the Employment Mod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PENG Li,ZHUANG Yuan

(School of Humanities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pay attention to the body of the university employment work needs, from time, space, group three dimensions jointly build the employment work mode, to guide positive, purposeful and nimble wisdom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self-efficacy, cultivate positive thinking, guides the student to obtain a goal-directed interaction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hope, to improve the toughness of the face of adversity, promot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apital; Employ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 Working mode

一 引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直接反映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对社会安定和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大学生群体接受了高等教育,并处于黄金劳动年龄,是社会优质的劳动力资源,理应对国家和社会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然而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迭起, 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等因素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调,就业期望与现实状况间存在矛盾, 毕业生面临巨大压力。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现实和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课题。心理资本最早提出于积极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框架,已有研究表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心理资本能帮助人们积极地适应环境,将潜力转化为现实能力,对个人就业能力产生显著影响。

二 心理资本与高校就业工作

       在高校育人总体目标中,大学生就业是启承学生个人成长发展和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环节。心理资本被定义为个体具有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质类”人格特征,具有可测量性、可干预性和延展性,包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 韧性四个核心要素 [1]。

       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正相关。大学生就业能力一般可分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和职业认同四个部分,其中具有关键作用的是职业认同和心理资本,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提供方向和基础 [2]。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心理资本对就业能力有很好的正向预测作用 [3]。心理资本水平高的学生,其显著的特点是有较强的自主性,能够主动探究,提前准备, 拥有自信,面对失败时也能调整自我,积极寻找办法解决问题,更好地面对就业 [4]。

        心理资本与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交互。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在生涯发展过程中自我认识、职业探索, 选择职业、形成规划、实现目标的过程。心理资本是个人从心理层面探讨“我是谁”,“我能做什么”,发掘个人效能,采用乐观的心理策略进行积极归因, 设定目标并确定实现路径,获得竞争优势和希望, 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探索,职业认识,生涯规划和实现目标等步骤协同。二者的相互融合能够使个体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并为个体注入源源不断的积极心理能量,保证生涯发展的顺利进行。

       心理资本是社会支持对可就业能力影响的中介变量。社会支持是来自于他人的一般或特定的支持性行为,是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包括物质性、情感性支持。心理资本的类状态性质使得它受到社会支持的影响,社会支持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在就业进程中产生的焦虑、紧张、缺乏信心等负面情绪, 获得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学生,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越高,体验到的就业压力越小,心理资本状况也越好,更容易有计划地、及早地对自己的就业做出规划,在遇到困难时努力应对,对就业能力提升有积极作用。

\

三 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焦点团体实证研究方法, 探究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现状及实际需求。笔者选取某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张阔编制的《积极心理学问卷》(PPQ)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该问卷以心理健康水平为效标,考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共 26 题,包含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四个维度,经检验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最高分值为 7,理论中值为 4。调查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于 2019 年 3 月实际发放问卷 254 份, 有效回收问卷 250 份。样本中男性 74 人(占比 29.6%),女性 176 人(占比 70.4%);农村生源 98 人(占比 39.2%),城镇生源 152(占比 60.8%);独生子女 127 人(占比 50.8%),非独生子女 123 人(占比 49.2%)。本科生 119 人,硕士研究生 94 人,博士研究生 19 人,2018 届已毕业研究生18 人。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的心理资本平均得分均在理论中值 4 以上,其中自我效能得分 4.912, 乐观得分 5.014,希望得分 4.979,韧性得分 4.343。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总体较好,自我效能较高,能够采取行动通过努力来为自己创造机会, 拥有较乐观的心态,大多能够相信自己有能力采取有效的行动达成一定的目标和期望,且较易对于自己的成功做出合理且适合自身心理调适的归因。值得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资本四因子中韧性的分值最低,仅为 4.343,且与其他三项因子的得分存在明显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同学们在遭遇逆境和困难时的状态一般,心理较脆弱,自我的处理能力有限,相较而言,同学们在面对挫折和逆境时更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支持。

       笔者进一步从问卷受访群体中随机抽取受访者, 分别组织四组焦点团体,每组为六人,调查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及其原因,获得的支持情况,学生需求三个方面进行。焦点团体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 通过召集少量的受访者聚在一起,围绕某个主题进行长时间的交流讨论来获取资料。与抽样调查相比, 焦点团体组织便利,能够有更长的时间通过连续对话和追问帮助研究者挖掘更深入、细致的信息。在焦点团体访谈的环境里,问答更为开放,能够相互启发,且讨论的环境能够促使受访者更审慎地表达意见并保持自我反思,提高资料的质量,减少问答的随意性。访谈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就业指导中心、辅导员等在就业中都给予了支持和帮助,但同时学校支持所产生的心理影响效果有限。学生求职过程中心理易产生波动,“找不到工作心急的时候,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希望得到老师的支持,希望学校能够给一些指导,主要是心理上的。”“当我知道面对工作上的困难挫折失望,不是我一个人,有人能陪着能分担,我的心理弹性会好一些,复原力也会好一些。”在谈到在求职过程中受挫的体验,“我当时非常的慌张,虽然同学们都劝我,说大家也都没有(拿到 offer),可是这个时候你就听不进别人的安慰了,整个人其实是很丧的,然后对自己不断的自我怀疑。”遭遇挫折时,学生常常处于失望、沮丧、迷茫、慌张、担心等情绪环境中,自我调节能力固然重要,获得支持也显得尤为重要。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不同的同学反应行动各不一样,较积极的同学会进行自我反思,“看看自己有哪里做的不好,或者说不足的再改进,我相信工作肯定能找到的。” 而抗挫折能力较弱的同学则表示“肯定很崩溃,会质疑自己,所以我觉得这方面的专业的心理辅导是很有必要的。”据受访者反馈,朋友、家人和老师是支持的主要来源,且在心理影响度方面,朋友同伴影响较大、而家庭易产生负面压力。同伴和同学在共同的经历中能够相互理解,感同身受,当遭遇挫折时,同学间的聊天和陪伴,信息的相互传递等会带来一定的安慰支持,通过与学长学姐等校友的沟通能够获得一些经验和过来人的建议看法,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谈及家庭的支持,在就业中家庭资源作为社会资本对学生的成功就业可能会产生作用, 不可否认家庭的期望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较大, 受访者大多希望父母不要给予太多的压力,在找不到工作时期望最亲近的家人能够理解。对于学校, 受访者期望能够得到更为专业的指导。同学们普遍认为中低年级阶段缺少就业相关的引导和教育,而前期对职业的了解探索有限,准备缺乏规划等,实习的平台有限,进入毕业班会突然紧张和迷茫。因此期望能够早做准备,在需要时可以寻求专业的指导和训练,希望建立一定的校外实习平台,创造探索职业的便利途径等。

\

四 心理资本视阈下的高校就业工作模式建构

       高校就业工作应自觉关注学生职业成长,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需求,提供必要支持。由于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正向影响作用显著,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一定的交互性,是社会支持对可就业能力影响的中介变量。大学生就业指导具有历时性,实践平台多样性,关涉多群体等特点,故本文结合就业工作特点与心理资本培育规律,从时间、空间、群体三维度,共同构建心理资本视阈下的高校就业工作结构。

(一) 多维时间结构,构建全程化就业工作纵线

       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特质类”人格特征,短期的干预可产生一种积极的状态,而长期的强化则有助于形成较稳定的人格特质。传统就业工作中单一时间结构(仅重点针对毕业年级)应向多维时间结构扩展。学生中持“从入学就提供全程就业指导和服务是有必要的”观点占比高达 82%[5]。高校就业工作应突破传统的季节性模式,以发展性生涯理念做好指导工作。心理资本的干预方式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有较高的契合度,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将职业规划教育与心理资本培育相互融合, 并分解为针对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多维时间结构,不同年级对应的工作重点各不相同,提升就业工作质量。低年级由于处于人生新阶段,对自己和未来的思考缺乏指引,学生常常会陷入迷茫,结合阶段性需求,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提升效能。自我认识即评估自我效能,需要分析自信表现在什么方面,以及如何随时间及情境而变动。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积极改变或改进。效能越高,越相信自己能够选择挑战,迎接挑战, 并调动力量和技巧去应对挑战,勇敢地迈出关键的第一步,使学生逐步建立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中年级随着专业学习的推进,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职业认知程度逐渐提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职业探索、职业定位规划,培育就业希望。通过目标设定、参与,以及通过采取能实现目标的替代路径等应变办法等发展希望。这一阶段应帮助学生搭建职业探索平台,通过专业教师介绍、生涯访谈、职业岗位调查,实习实践等探索职业。对职业领域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了解能够促进学生思考职业发展方向,提升学习主动性,培育自我效能;对学历背景相似,能力相似的同辈或前辈的生涯访谈,能够获得榜样的影响,提高就业信心。亲身实习实践能够学生熟悉职业环境,逐步树立理性的职业定位规划和职业目标提高就业希望。高年级一般指毕业班,毕业生经历求职全过程,该阶段应重点关注学生求职的过程管理与目标调整,关心学生求职进展和心理状况,培育乐观和韧性。乐观是对现实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的归因,能够帮助人们调剂自己的心态,理性看待失败和成功。韧性是指当陷于困难和逆境时,坚持不懈,恢复甚至超越常态以获得成功。以过程为中心的策略可以影响对问题的解释,从而使韧性得到发展,引导学生对求职中的成功和失败积极归因,及时帮助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通过提供社会支持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就业韧性。

      多维时间结构的就业工作具有连续性,保证学生的职业发展指导在不同阶段相互衔接,形成全程式就业工作体系(如图 1)。

\
 
(二) 构建多维空间结构开展就业工作

       就业工作以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资源潜力——就业心理资本,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 单一的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显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为更好地支撑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笔者认为高校应构建多维空间结构开展就业工作,具体包括现实空间和虚拟网络空间。

      校内主要为课堂内外,课堂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广泛开展就业教育和指导的主要平台,具有宽口径,广覆盖等特点,学生通过课堂了解最新的职业讯息和行业需求。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和技能, 提高职业信心和效能。对行业讯息的掌握帮助学生设立符合实际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职业发展目标与实现路径交互驱动,形成积极的认知思维状态 [6]。课堂外提供指导、咨询、求职过程模拟等。大学生就业个性化突出, 学生个体的职业目标、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兴趣爱好、个体特质各不相同,职业咨询和指导更有针对性,对个体提供有效社会支持。求职模拟让学生对将要面对的过程和环境有所准备,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提升效能。校外是指高校为学生搭建的校外平台,主要包括实习或其他岗位调查体验活动等,是学生亲身实践获取直观的职业探索体验的主要方式。熟悉岗位有助于提升学生求职时的自我效能,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精确职业规划目标。网络空间在大学生求职就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微信公众号、网站、招聘群等都是高效便捷的途径之一。信息传递的便捷多样带来甄别效能式微的弊端。建设完善的信息传递平台和沟通交流平台,为学生交流共享信息,获取求职信息提供便捷。

(三) 多维群体结构,构建全员化就业支持网络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从学校到社会的环境变化, 多数学生在就读期间远离了父母和传统家庭环境, 高校在就业这一关键时期所提供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在就业过程中,社会支持能多方面发展效能, 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培育心理资本和提高就业能力。高校应整合教师、校友、同学等资源构建多维群体结构,为大学生提供全员化的就业支持网络, 提高集体效能。就业指导老师搭建信息桥梁,提供系统的职业辅导,组织招聘活动,关注学生心理; 专业教师将职业前景和前沿信息,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探索职业,树立职业目标,并将目标转化为行动,带给学生实用且高效的帮助 [7]。主动创造同学之间,同学与校友之间的群体互动平台,帮助学生获得即时信息共享, 情感联系,资源支持等。

五 心理资本视域下的高校就业工作模式的生成逻辑

       高校就业工作模式的构建具有导向积极,步骤明确,关注敏锐的特点。积极思维方式为个体以及社会带来活力和创造力,改善信息不对称、自我效能弱化、行动力不足等带来的大学生就业不充分, 就业结构不匹配等现象,为大学生长远的职业发展注入力量。心理资本视阈下的高校就业工作智慧其实践过程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内生动力和外部保障,以及认识自觉的作用下生成的。

        现实需求是高校就业工作不断改进的内生动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国家的兴盛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稳定,而学生对于高校就业工作的期望与实际确实存在一定差距。高校提高就业工作质量,不仅可以节省学生的就业成本,还可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节省全社会总的就业成本,提高就业效率和效益。因此,高校就业工作智慧既是国家和社会长期发展的现实需要,亦是学生个体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机制建设是高校就业工作得以改进的有力保障。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大多隶属于学生处或其他部门,除专职工作人员,其余工作人员主要由辅导员兼职,大多存在着人员不足,兼职队伍培养力度不够,工作联动性缺乏现象。教育部每年将就业协议书等作为主要数据依据对各高校就业率进行统计并公布,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校编制就业质量报告进行自我评价,存在统计评价方式单一现象。完善机制建设,推动系统化评价才能使得高校就业工作有抓手和推动力,保障就业工作有效开展。

       认知自觉是高校就业工作落实到实践的认知基础。实践应用需要相关工作者的认知自觉 [8]。心理资本视阈下的就业工作智慧,其实践过程需要高校教师员工的共同支持,在认知层面具有对学生就业关注的自觉,将就业指导和教育融入大学培养全过程的自觉,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自觉。

六 结论

       心理资本视阈下的就业工作关注高校就业的主体性需求,构建基于时间、空间和群体的三维度, 提出高校就业工作全程化、全面化、全员化模式, 为高校就业工作由传统笼统单一模式向供给侧改革提供可行思路和方法。贯穿大学各阶段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启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实践职业目标;覆盖校内外和网络空间的全面化就业工作帮助学生搭建平台,探索职业;整合高校的群体资源共同帮助和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建立乐观的思维,提高自我效能,提升希望。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The president's address[J].American Psychologi st,1999,54(8):559-562.
[2]柯江林 , 孙健敏 , 李永瑞 . 心理资本 : 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 [J]. 心理学报 ,2009,41(09):875-888.
[3]励骅 , 曹杏田 .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关系研究 [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03):54-56.
[4]张闻 . 心理资本干预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作用机制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6,3(23):216-217.
[5]赵峰 .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与问题研究——基于北京八所高校的调查与分析 [J]. 大学教育科学 ,2010(05):90-95.
[6]静丽贤 , 梅国宏 , 潘宇航 , 等 . 微时代环境下高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J]. 教育现代化 ,2016,3(38):363-364.
[7]李修正 . 心理资本视域中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 [J]. 赤峰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7,33(11):77-78.
[8]鹿丰玲, 王常柱. 心理资本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 ,2016(16):63-6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98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