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校企合作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能力提升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7-07 11:56: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媒介产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和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提高广播电视编导学生专业能力,适应新媒体时代媒介产业发展需求,成了摆在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面前的难题。校企合作,采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优势,为媒介产业和高校之间搭建了一个桥梁,来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

       关键词:校企合作;广播电视编导;能力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安前进 , 等 . 校企合作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能力提升探究 [J]. 教育现代化 ,2020,7(33):9-12.

Research on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Improvement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Direct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 Qian-jin, LAN Jing-ting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Dazhou Sichuan)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industry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alents. There is still a large gap between the industry’s demand for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and the talent training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direct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director students and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industry in the new media era has become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cultivation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director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dopt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and build a bridge between the media industry and universities to achieve the common goal of high-quality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Radio and television director; Ability training

一 引言

       广播电视编导作为艺术学分支的一个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及创新应用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相当广泛,创新能力、技术能力、业务实施能力都是必不可少。[1]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和企业市场资源充足,有足够的实践项目去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优势。此模式在新媒体时代培养适合市场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具有巨大潜力。

二 应用型转型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以社会发展的实际为基础,综合考量经济发展水平、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状况、产业技术发展状况、高等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当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应用型转型,本质上就是适应移动互联网媒体飞速发展,媒介融合进一步深化,媒介产业结构大规模调整。广播影视产业不断和新媒体融合,“ 互联网 +”应用更加广泛而深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目标也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能力培养,拓展到面向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2] 应用型转型就是要求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深度融入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有效服务区域媒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师资队伍建设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分阶段、有层次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符合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各类媒介单位用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因此,当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较强影视戏剧艺术判断、鉴赏知识和能力,熟练掌握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节目的策划、拍摄、制作、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既能够承担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还能承担网络新媒体平台媒介产品的生产和制作的编剧、导演、摄影、制作、宣传、管理等工作,具备人文、艺术、科技等综合素养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讲,第一要具备较强的策划和创新能力。广播影视产业,包括新媒体作为创意产业,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创新型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原动力。第二,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要具备素材的采集和管理的能力,能够熟练使用摄像机、单反相机等素材采集工具,具有较强的拍摄能力和拍摄技巧,并具有对素材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要具备后期编辑制作的能力,熟练掌握非线性编辑软件、图像图像处理软件、特效制作软件等, 承担广播、影视节目的制作工作。第三,要有熟练运用视听语言的能力。能够利用创新型思维方式,融入新兴的技术手段,通过对镜头的巧妙运用,利用视听符号创造性地展现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诠释出节目的中心内容。第四,要有较强的项目实施能力。要能够撰写一些分镜头脚本和串联词,具有导播的能力, 能准确进行镜头切换,完整表达电视节目的主题与创作意图,熟悉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流程,能够独立组织并完成编辑、配音、合成等工作。

\

(二) 学校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缺陷及原因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应用型属性要求在应用型转型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规划、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以培养目标为基础进行调整。课程体系规划上,把知识结构模块化,加强课程之间的联动, 使专业能力培养从基础到综合得以延伸;实践教学环节从认知见习到专业见习,再到综合实践要能有序连贯实施。采用循序渐进,实施渐进式能力培养。[3] 同时,不断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现实中各高校,尤其是非重点建设院校,在应用型专业建设上普遍存在课程体系不合理,实践教学设备更新不及时、实践教学落实不到位,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另外,应用型专业对于学生来讲,就是学校要通过专业教学给学生成才提供可能,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专业技能,使其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本科教育的基础性也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不能完全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来安排教学,因此在能力培养上存在一定短板。

       课程体系规划属于顶层设计,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而制定。许多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缺乏足够的人才需求情况调研,导致培养目标定位大而宽,缺少目标性。课程体系规划上就出现了典型的课程覆盖广,专业能力培养不明确的状况,教学过程中仍是以每门课程为中心,知识结构相对松散。同时由于广播影视及新媒体产业发展迅猛,媒介生态环境变化日新月异,课程体系缺少动态调整机制,致使课堂教学要重滞后产业发展水平,学生专业能力和产业需求严重脱节。普通高校每年的实验教学设备投入有限,与实践教学需求矛盾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受到实践教学经费少、专业指导教师能力不足及公共课冲突等问题的制约,教学效果落实不到位也比较严重。师资队伍层面上,实践环节专业指导教师多为各大院校科班出身,理论水平足够但实践能力不足,行业从业经历几乎为零,对学生的实践创作参与和指导力度不够,制约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对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总的来讲,由于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各种制约因素,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宽度有余而力度不足的状况。
三 媒介企业对人才能力要求

(一) 媒介企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

       媒介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第一要务就是能胜任所安排的工作岗位,即要具备岗位所需的基本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具备岗位所需的综合创新能力、技术能力、业务实施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应用能力等。广播电视编导本质上是对信息综合处置的岗位,要求能够适应媒介产业和技术发展新动态,具有高度的敏锐性,根据不同媒介传播平台策划具有竞争力的媒介产品,能够善于发现、准确判断、迅速捕捉具有价值的选题和素材, 具有“ 一专多能”的知识体系。[4] 要求具有媒介产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快速适应不同职业岗位的能力。要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及工作角色的变化,利用学校培养的学习能力,快速补充知识,提高岗位技能,适应岗位需求。能够熟练掌握摄像机、单反、手机、运动相机以及未来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拍摄;能够使用图形处理软件、影视后期制作软件和灯光、音响等影视创作环节的各项技术和设备。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延伸理论和实践学习,在综合运用知识过程中,举一反三,形成科学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同时,媒介企业还希望学生有较强的业务素质能力。包括判断能力、鉴赏能力;工作过程中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对艺术门类知识的感知能力,高尚的职业操守, 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等。较高的审美情趣有助于提高节目的深度和艺术氛围,影视艺术创作者要以自身独特的艺术变现手段很审美视角向观众传递个性化的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的创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编剧、导演、摄影、美术、录音、照明、剪辑以及服装、化妆、道具等工作,在项目创新、攻坚克难中,团队精神当是必备素养之一。

(二) 媒介企业在人才能力培养中的优势及不足

        媒介企业在人才能力培养中有着独特优势。首先,在企业运营中,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能力强,专业素质过硬的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他们在各工作岗位上阅历丰富、技术纯熟、有着丰富的项目操作及管理经验,尤其是在一些突发事件中有着极强的应变能力,这些都是刚毕业的学生们所不具备的。无论是在传统的广播电视系统还是新媒体传播平台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师徒传帮带模式。通过师傅手把手的教授来提高新入职的年轻人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反复练习,以练代学, 加以改进,以此来不断提高刚入职的年轻人岗位技能。其次,媒介企业具有最前沿的媒介产品生产设备, 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到当下最先进的节目拍摄、制作、传播技术和节目生产理念,技术能力培养与行业同步,即学即用,时效性强。第三,媒介企业掌握着大量的实践项目资源,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可以深入体验,较强的沉浸式实践可以快速发现自身能力上的缺陷和不足,有利于寻找差距,弥补短板。

       媒介企业通过自身具备的设备和资源优势,通过技能传授和自身丰富的项目实践来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但是,这种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师傅的性格、学生的特点及项目的复杂程度等因素的制约, 培养周期不定,缺乏相应的系统性,培养效果也不确定,甚至可能会影响节目的制作质量或项目的推进进度。同时,这种培养模式还存在过分注重实践而忽视人文、艺术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如政治素养、审美能力等。会导致学生判断能力和鉴赏能力出现偏差,后期再学习和创新能力不足。人才需求上,媒介企业更希望学生能够毕业之后能够直接具备胜任岗位的能力,甚至希望有相关媒介项目生产经历和经验,而不是通过长时间的培训和训练之后新手。

四 学生对自身能力建设的要求

(一) 学生对专业能力期望


      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每一个大学生也都渴望自己毕业之后能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打拼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被未来的用人单位所认可,能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在毕业之后的就业竞争中获胜并获得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薪酬。因此,每门课程对应要实现的相关能力就成了学生们期望获得的。包括策划和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制作能力、写作能力等,从基础能力到综合能力都具有一定的水准。同时,也期望能在在校期间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参与节目产品生产的实践练习,积累项目经历和工作经验, 缩短自身能力建设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 在激烈的岗位争夺中占据竞争优势。

(二) 现实因素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制约

       首先,学习态度浮躁、好高骛远,重技术轻理论。现在大学生受整个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较大,较易产生较浮躁的学习态度,上课时对知识点的掌握往往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甚至经常有迟到、旷课等违纪现象,不能很好达到知识模块所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单门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不达标,对学生整体专业能力提升极为不利。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性质上有所差别,理论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厚积薄发,因此效果呈现周期较长。导致很多学生只重视能看到实际效果的实践课程和实践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具有重要意义理论课程。在实践作品创作过程中,由于缺少理论积累而造成目标树立时理想高远,但现实却眼高手低,完成的作品质量不高,缺乏内涵。学习积极性往往会收到较大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忽视理论课的另一隐患就是再学习能力缺少后劲,对未来的转岗能力和岗位适应不利。

       其次,学校内部缺少实战性项目锻炼。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绝非简单的实践课就能完成的,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和具体的实践项目历练。在真实的节目生产过程中去寻找自身在技术能力、团队协作、沟通组织等方面的不足,并且通过最终作品的反馈获知在策划创新,项目实施中问题,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战性的项目训练是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必要过程,只有通过大量严格流程要求的项目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才能一步一步培育出来,专业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提高。实践项目可能是一个课程作业,也可以是一次赛事活动。通过这些可以提高学生策划、拍摄、制作能力。但是,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设备、师资等问题的限制,往往项目安排都是带有很强练习性质的。学校无法提供规范化、流程化的实战性实践项目。

       另一方面,学生由于自身身份和能力限制,很少有机会能参与到相关媒介企业的生产性实践项目当中,因此,对综合专业能力的提升存在很大的制约。

五 校企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 发挥行业企业资源优势


       媒介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媒介企业有较强的人才优势。每家公司,每个单位,都有一大批战斗在生产一线的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专业技术队伍,他们技术精湛, 工作经验丰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强, 同时又有着丰富的项目实施和项目管理经验。[5] 另一方面,行业企业掌握着丰富的项目资源。广播影视行产业、新媒体产业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流程化节目生产机制,媒介企业都有着众多的合作伙伴和生产项目。这些项目资源又都是真真切切的生产项目,具有极强的实战性,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参与空间。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特点,以及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安排在各个生产岗位。学生的积极参与,再加上企业专业老师的指导,把生产和教学相融合,将极大的扩展他们的专业视野,改变他们对媒介产品产生过程的认识,同时,也将对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有极大得提升 [6]。

\

(二) 发挥企业生产项目优势

       生产性质的项目最大特点就是流程化、规范化和团队协作。所有环节都是按流程一步一步实施, 从项目立项到策划、拍摄、素材整理、制作、发行, 每一个环节都具有自己的规范,流程化、规范化是项目质量的保证。参与此类项目,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流程意识和规范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也可以树立团队分工、协作的工作理念,通过积累项目生产经历,可以更好更快和未来用人单位需求进行对接,融入未来工作岗位,适应项目生产特点,少走弯路。

       同时,在项目生产过程中,媒介企业往往会采用游戏式教学和快乐式教学模式,更适合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较之学校课堂教学的传统教学法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吸引力,也更容易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在项目生产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项目实施能力、项目管理能力、面对困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三) 校企优势互补,共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和媒介企业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才的供需关系,人才培养核心是能力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就是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学校和企业在人才的目标上是一致的,但是各自又存在着相应的短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为双方人才培养打开了一个新的大门。学校发挥其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基础型应用人才。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充分利用媒介企业的人才资源和项目资源。这样,既为企业用人提供了更大的选择性,降低企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和资金成本,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学校教学的目的性和教学水平。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培养高素质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双赢,也是未来媒介产业人才积累的探索,更是媒介产业长期发展和繁荣的保证。

\

六 结语

       校企合作,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方式共同培养和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既是对国家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号召的响应,更是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迫切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系统理论教育、企业成熟项目训练,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取长补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应产业人才动态需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对应学生就业心理诉求,以项目实践为切入, 对应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打破了学校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藩篱,缩小了学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用人要求的差距,开创一条切实可行的高素质、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赵亮 . 电视编导应具备的能力与艺术修养研究 [J]. 记者观察 ,2019(1):149.
[2]李鹏 . 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塑造 -- 以电视编导人才为例 [J]. 中国商论 ,2019(19):254.
[3]罗国生 . 校企合作 : 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J]. 职业教育研究 ,2010(2):11-12.
[4]李育林 , 朱婷 .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17(29).
[5]韦振锋 .“双本位”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分析与探讨——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17(30):5.
[6]张国辉 .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 [J]. 金融教学与研究 ,2015(3):77-8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98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