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普通高校教法改革势在必行论文

发布时间:2021-07-03 13:29:4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以人自然属性为基础 , 人的社会属性依靠自身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得以实现。文章探讨如何尊重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然属性,端正教学中主动和被动的关系,以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使之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主体, 实现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关键词:人的属性;能动性;主体;创新式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冯宇光 , 等 . 普通高校教法改革势在必行 [J]. 教育现代化 ,2020,7(33):56-59,71.

Imperative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

FENG Yu-guang , WU Ti , YANG Ke , YANG Yong-gang

(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Beiji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natural attributes of human beings, the social attributes of human beings can be realized by the  unity of their own initiative and  responsiveness.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o respect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natural attributes of students, and to rectify the active and passive relationships in teaching. The purpose is to unearth the students’ maximum potential, make them the subject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realize the unity of human natural and social attributes.

      Key words: Human attributes;Initiative;Subject;Innovative teaching

一 时代背景

(一) 改革当与时俱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党的 2025 战略对人才的需求更是如饥似渴。教育战线是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后备力量,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方针, 教法与时俱进,就是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这是习总书记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训示 [1]。创新是人才培养的创新,知识应用的创新;创新成为衡量教育水平的硬性标准,而非单纯地强调“学科建设”和“科研文章”。

       在只争朝夕的今天,为师者更应洁身自好,摆脱拜金主义的诱惑;面对离开父母,独自踏入高校的学子们,师者彻底投身于教书育人,绝不能只教书不育人!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 灌输式教法存在缺憾 [2]

       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被及时创造性地吸收运用。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 “网红”已成为其中的代名词;他们为了求知实现自身的理想,彰显个性、不拘一格是他们奋斗的特征。互联网打破了长久以来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和学生取 之不竭的知识源泉的原有形象,培养了学生崇尚平 等、公平,追求自我感知和自我价值,富有自信心和创新精神的特质。

       因此 , 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渴望学到自身无法知道的内容,并以问题为导向在实践中感悟知识, 进而自食其力解决问题。有教师曾这样扬言,“本科生会干什么?”这句话不是在说学生,而是在说自己, 不要忘记“你是人民的教师”。

       于是,当代学生的成长需要在教学中,将中国传统的孔子回答式教学模式和西方传统的苏格拉底问答式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的基础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实践的主体。

(三) 创新成为教学的方式和目的 [3]

       信息社会科技文化井喷式发展,并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正确和充分地发挥,是人自然属性得到高度尊重的表现。知识在学习中被选择性地吸收加工,为产生富含个体内涵的创新奠定基础,就好比马列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而先后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同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亦需要与时俱进, 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使每一个人自发活跃于知识的海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实中, 许多高校的教法仍然停留在灌输式状态,信息不对称、稀缺和难理解,知识来源途径单一。互联网使知识传播的途径多样化(比如 MOOC[4]),学生不去图书馆、资料室,甚至不去教室听课,宅于宿舍就唾手获得所需的知识,进而自发进行消化、吸收、创新。那么单纯的教与学,乏味的“照本宣科”的灌输学生能接受吗?

       为了实现创新,高校不仅给予学生思维和能力培养的知识宝库,更要依托于学生的天性与理性, 激发学生的自然潜能,在抓好思政工作的基础上实现科技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四)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支点 [5]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这是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也是当代青年充满激情与自信,勇往直前大无畏的成功宣言。成功不仅源于自身的天赋,更是因为他们在奋发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支点”。这个支点赋予他们智慧, 勇气,方向,力量 [6]。人本无差异,关键在于他的勤奋和机遇,在于是否能全力以赴地升华品格和长足发展。具有支点的创新式教法将充分激发学生的内能,进而迸发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力。

      近年来,教改的探索有一定成效,但大多数都是建立在数量相对较少的高水平教师设计和组织课程教学的基础之上的,一般教师很难模仿学习,所以更多依旧表现为面面俱到的灌输式教学。在这些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没有真正取得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样,学生在科技的蓝天自由翱翔的梦想很可能被延误。

二 创新式教学建立的思想基础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诞生都和所在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7]。在上述背景的前提下产生创新式教学理念需要有两方面思想基础:其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政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又红又专” 的人才为教学目的;其二,教育要面向未来,中国未来需要的是能开拓或拓宽生产力的人才。

       首先,思政教育永远是任何教学教法改革的前提 [8]。“ 又红又专” 中“ 红” 字当先。教学活动中, 师生要坚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学习“两弹一星”的攻坚精神,克服拜金主义的思想,坚信在党的领导下能够战胜任何困难,以饱满的热忱去迎接第一个 100 年,第二个 100 年……

        其次,教育要落实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教法改革首当其冲。目前,社会上流传着科技发展中存在“钱变成纸”和“纸变成钱”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体现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基本原理,“认识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也是在教学教法中引导学生“为什么学习,怎么学习”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并不能只停留在“钱变成纸” 的阶段;认识到“纸变成钱”比“钱变成纸”尤为重要,更有推动生产力的实际意义!现实生活中,大科学家袁隆平、屠呦呦等就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

三 创新式教学及其实施理念

(一) 创新式教学的内涵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 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 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分配创新等;创新与人的个体的个性息息相关,是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我们的教育事业、教法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造具备这样“统一体”的人才。

      创新式教学是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动力、学习与实践互动式知识传递方式。

      以往的体验是一个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体验学习是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过程;是在辩证对立方式中解决冲突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体验过程是漫长的,将知识经历长时间储备之后才能谈到受教育者的实践,缺乏时效性!

      创新是知识在实践中的升华,是个体劳动被社会认可的结果。创新式教学实现了个性与实践活动全方位的有机结合,个人和集体的结合。为此,一是要尊重个性并发扬光大;二是要激发自然赋予他的能量;三是促进学生在人类共同事业上发挥最大的力量。

      于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活动,必将是建立在体验之上的创新实践中。其核心是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 将本科教学的基本方针确定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非停留在口头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创新的生力军,这是创新式教学基本表现形式。在教学平台上,教师给予学生的是学习的支点,让学生展望未来,展开梦想的翅膀,敢于参与或者自发创设科研项目;让学生学会不屈不挠地以实践填充自己的头脑,使学习呈螺旋上升趋势。其价值不仅在于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和经历,更是体现于引导学生获得学以致用的情趣,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多样化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头脑结构,最终为实现其人生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创新式教学的突出特点

       传统认知理论的基础是灌输式行为主义,其本质是强调“刺激—反应”,并把学习者的认知看作是对外部刺激做出的被动反应。这种理论谈不上学习与应用的“时效性”。

       纯粹的体验式教学,宗旨在“体验”二字。虽然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缺乏实践促进理论进一步完善的方式,学习和创新在时空上存在错位。创新式教学是自发创新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创新式建构主义的本质是强调学习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为基础,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应用、创造的主体,并以个体的自然属性为根基,获得能为自己所用的正能量的东西。

       显然,三种教学方式核心的不同在于学习与创新时空上的差异。前者教师中心论,教在先,学习和实践分割开来;中者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停留在体验阶段;后者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创新发展。

(三) 创新是教学的目的

        创新式教学的目标是:以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为基础,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旨在让学生成为自我完善的实践者,使其在建构和构建过程中挖掘课堂以外的知识领域,从而获得综合的智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使运用知识和自主创造的本领更加巩固。

(四) 创新式教学的基本观点

       ①学生是学习、创新的中心。学生是主角,教师起到解惑和服务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发动机,要保护好!教师努力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本专业甚至跨专业的领域充分自编、自导、自演,在知、情、意、行的亲历中提升心智;使其增强自信,坚定自己是命运的主宰者。

       ②形式多样化。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团队是高效学习实践的平台。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不同学习经历的学生在一起群策群力,各抒己见,相互批评,相互学习,彼此之间取长补短构成了多样化的宝贵学习资源;不仅做到集思广益、开拓视野,而且构建民主集中的团队运作机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

四 创新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根据以上理念,笔者在高分子化学教学实践中展开了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一) 明确目标

       经济市场化,学校教育要有造血功能,更注重的是学科专业对社会的贡献。为此,新生一入学就开始引导学生对专业的憧憬,激励他们在 4 年的生活中要给学校留下很多东西。不在于学什么,关键是如何使自己的生活充实;不在于如何生存,而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在社会上将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于是,学生开始规划人生;“不怕失败,敢于探索,认清自己为什么去做、怎么做?”成为它们需要思考并付之于实践的主体。

(二) 转变角色

       学生学习明确目标,教师对学生实施导师制。学生不再是只接受外部刺激的被动者;也不是仅停留在信息加工或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理论学习上;而是以各种方式构建成为学习、创新、再学习、再创新的主体,甚至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成为低年级学生的“老师”。

(三) 落实创新实践

      在创新式教学中,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大纲的范围,而是设计或布置不同层面、不同主题的体验任务,明确任务要求、进度要求并进行相应的考核,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科研课题,独立钻研。
学习鼓励触类旁通。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选修学校任何一门课程;同时开设论坛,百家争鸣, 使学习效率和影响程度日益提高,甚至可以高于教师教学的效果。

       加强思政工作,号召学生放眼世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个人梦想依托祖国。“一带一路”和 2025 战略给学生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旨。把握在校时间,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过硬心理,这是当代大学生面对挑战所应具备的能力。

(四) 落实支点作用

       人生需要起点,给自己希望和信心。人生更需要支点,给自己勇气和动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支点! 有的人认为,自己的“目标”是其支点;有的人认为, 自己的“理想”是其支点;也有的人把自己的“弱点” 当作支点,克服它,作为前进的动力!为师者,就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支点。

        首先明确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教学是科研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科研是教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科研与教学没有时间上的界限,学生永远是教学与科研的主体。学生中心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创新体验,但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在创新实践中,学生定会遇到各种各样困难或挫折,这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应因人而宜,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特性,对每一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应善于总结和反思,加强学生完成创新实践的紧迫感。老师做老师的事,学生做学生的事,把学生“逼死”!

五 创新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贯彻知识和实践互动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从价值观、思维与能力、行为准则三个方面着手工作。

(一) 端正教师思想

       师者,服务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在经济博弈的今天,市场如战场。教师身体力行,以思想建设为纲,和党保持高度一致,杜绝腐败,防止和平演变, 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己任。高校好比军营,为国家输送驾驭科技的勇士;他们各显神通,撕扯科技战车的缰绳,驰骋在看不见的杀场上。这是为师之本, 是担起创新式教学任务的动力源泉。

(二) 功课学习分清主次

       “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学生在保证专业课学习的同时,鼓励选修任何课程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这样,弥补知识结构的欠缺,尽可能激励潜能的发挥,触类旁通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三) 自发学习为主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学习第一要素。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哲学概念,亦称“自觉能动性”,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来,即表现出人区别于物的自发学习的效果。

       在创新式教学活动中,自发学习打破了学制和专业的限制,教师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例如, 教师首先详细、深入浅出讲述教材的理论要点,启发学生抓住精髓,及时针对每一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实践体验。学生把理论知识由浅入深不断消化完善,使所学的教材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达到居高临下的效果。

       考核是教学的总结,内容以学生总结为主,方式以学生互考实现。教材的内容按章节分配给学生,采集各部分内容作为试题库,从中将产生 60 ~ 80%的考核内容,其余40 ~ 20%将由教师根据情况酌情拔高。

       关于实验课,是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重要而且唯一的手段。我们采取教

       师命题与学生自主设计相结合的方案。依据命题, 学生设计详细的实验方案,任课教师把握安全方可实验。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仔细记录现象, 分析现象,总结出“为什么”!即实验结果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或是“失败”,只要真正知道“为什么”就是成功;否则,就是真正的“失败”!于是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还为学生营造了开放自由的创新氛围。

       同时,以上述实施方法为基础,实验课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促进作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受到锻炼,分析问题的角度也逐渐全面,深度也相应增加,有助于对将来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另外,实验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挑重担的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胆量和勇气;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畏挫折的意志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诚实的信用。所以,实验课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有促进作用, 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热情和激情。

(四) 科研实践是创新的依托

      依据导师制,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参与课题的研究,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这是目的和动力的有机结合。老师把最先进的最前沿的科研展现给学生,给学生以荣誉奖励,而非金钱;进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

六 实施效果初探

      学生是科技发展的生力军。学习是学生发挥其聪明才智实现科技梦想的基石,最大程度保护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创造精神,是教师的职责。

      首先,注重人权,师生平等相待;其次,履行人的自然属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再次,实现人权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结合。

      采取创新式教学,师生之间以朋友相处,彼此不再为教学内容之外的事务耗费精力。老师教学洒脱自如,学生听课主动认真,不时对不懂的问题发问, 体现出教与学之间的向上、和谐。

       科研实践中,2017 年一名学生将一个需要反复加热繁琐复杂耗时数十个小时的有机合成工艺, 改进为室温反应数小时完成,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2018 年,又一名学生自行搭建反应装置,实现了惰性溶剂下稳定的阴离子聚合。这些不仅保证了学生毕业的需求,更为毕业之后的择业、考研奠定了基础。

七 结论

       初步研究的结果表明,相对于以往教学手段,创新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行为的改变和思维的提升方面,效果更为明显。一定程度上,创新式教学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当下教育本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题组 .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5:107.
[2]张传萍 . 灌输式大学德育的弊端及创新出路 [J]. 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1,3:42.
[3]刘晓丹 .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问题探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7,4(42):266-267.
[4]徐红霞 , 王顺治 , 刘烨 . MOOC课程与校内“大学物理课堂” 混合式教学的尝试 [J]. 物理通报,2019,10,28.
[5]沈岳夫 . 创设有效教学“支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J]. 教育实践与研究 (B), 2013,(09),64-67.
[6]魏锋涛,杨明顺,刘永 .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 [J]. 教育现代化,2017,4(40):223-225,237.
[7] 宋纯玲 . 高校教学教法新探 [J]. 文教资料 ,2016(14):158- 159+172.
[8] 李彦蓉,于宝证 . 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与反思——对 2014 年国家教学成果奖的分析 [J].  教育现代化,2017,4(43):57- 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96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