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思想上重视程度不足,加之对一些中医术语难以深刻理解其内涵,甚至于觉得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以至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完中医课程之后,对于中医的了解知之甚少,更不要说掌握,该文就多年教学体会,对中医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医学;临床医学;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曹秀清,等 . 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的教学体会 [J]. 教育现代化 ,2020,7(34):162-165.
Teaching Exper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CAO Xiu-qing1,NIU Qing-jun1,LIU Yang-yang1,WEN Xin1,LI Jun-ying1,XU Yong-qiang1,LI Jian- hui2
(1.Fengmanchu Autonomous County Hospital, Chengde Hebei;2. Chengde Medical College, Chengde Hebei)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s the traditional medicine of our country. Students majoring in clinical medicine don'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CM. In addition, they can't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some TCM terms deeply, and even feel dull and lack of vividness. As a result, students of clinical medicine major know little about TCM after learning TCM courses, let alone master i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the basis of many years' teaching experien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medicine; Teaching
一 引言
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是我国的一大“国宝”,是传统医学文化的结晶,其独特的辨证论治理论在慢性病治疗和养生保健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其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治疗疾病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任务,中医药已广泛被临床医学各级医师认同,在西医院校或专业开设中医课程非常必要,《中医学》课程的设置是传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具体体现,又是对现代医学课程的有效补充。由于其理论体系完全不同于现代医学,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存在认识误区, 认为内容文字晦涩难懂、考查课不重要、没有必要认真学习,又因为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中医课程从基础、诊断、中药、方剂、康复理疗到内、外、妇、儿等所有内容都浓缩在一本教材里,教学计划中也只安排了 60-80 学时,其中包括了理论课和实践课, 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如果依然沿用中医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从概论、阴阳五行、脏腑学说、中药方剂、预防治疗,谈古论今、引经据典整个程序走下来,教师需要把握进度、把握时间,还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学到真东西,以经解经的讲授,就会使本就认为中医学深奥难懂的学生望而却步,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迷惑不解、心不在焉,使得老师的辛苦付出完全达不到应有的课堂效果,又因为没有一个像中医专业学生那样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所以,学生会感到难以深刻理解、枯燥乏味、不感兴趣,课上应付或开小差, 课下不做预习和复习,使得中医课形同虚设,偏离了中医课程的初衷。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中医教学,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和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呢 ?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认识和体会。
二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医,提高学习效率
中医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特征的医疗体系。它的两大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体现了看待疾病的多维性视角,它的优势体现在养生、保健、治病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既可以运用独立的理论体系指导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又可以帮助现代医学预防和治疗疾病。2018 年 10 月 1 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中医学是掌握生活的状态和疾病通过研究外部生命活动的迹象 , 以便分析人体功能的失衡 , 然后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 , 刺激他们抵抗疾病的能力 , 平衡阴阳达到治愈的目的。西医是以人体的物理结构为基础,揭示其生命规律, 并通过各种试验手段来诊断疾病,同时对疾病的症状进行治疗。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充分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背景。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医运用什么科学方法解决人体“外在现象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矛盾,做到“司外揣内”。
另一方面,结合现代中医药研究成果,阐述了中医理论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以及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同时运 用“类比法”“图形类比法”“模式推理法”“对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使学生自觉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等建立一个独特的中医思维系统,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 逐渐掌握中药“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治疗疾病和辩证思维的指导下 ,“异病同治”或“同病异治”, 没有思维方式去理解和研究中医 , 否则将无法理解和掌握中医的理论和精髓。在讲授过程中不要单纯去引经据典,要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结合中医学发展现状, 列举中医名家及自身运用中医中药治病救人的实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中医学博大精深的理论从我们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事物中体现出来。
比如,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的斗争中,中医中药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表示,从 2 月初到 2 月中旬, 在武汉市的“四类人”(确诊患者、疑似患者、不能排除感染可能的发热患者、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 中,一开始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占比高达 80%,接受中医药根据病情、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 进行辨证论治,在医学观察期、临床治疗期以及恢复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确定不同的治疗方法,选择合理的处方用药,治疗 10 多天后这里比例降到 30%,到 2 月底就降到了个位数, 这组数据可以证明,中医早介入、全程参与,在新冠肺炎治疗中起了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医中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价值。
再比如,近年来,中医中药对肿瘤的治疗研究越来越深入,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有统计资料表明,超过 2/3 的患者在接受现代治疗手段的同时运用中医药治疗。中医中药的应用已越来越得到医患双方的重视,运用中医药治疗的切入点在哪里,究竟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
首先与手术的配合,术前给予患者积极的中医药治疗扶正抗邪,可改善机体的状况,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同时可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 术后给予中药扶正补虚,可提高患者的正气,增强免疫力,使患者尽快恢复,并减少复发与转移。其次与放化疗的配合,放化疗较手术治疗周期长,他们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均不可避免地对正常组织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出现一定的副作用,部分体弱患者的治疗甚至被迫中断。
肿瘤放化疗开始前给予中药可提前激发患者的机能,为适应治疗引起的机体内环境剧变做好准备 ; 与放、化疗同步开展中医药治疗可维护患者自身的抗癌能力和内环境的稳定,充分发挥化疗药的抗癌能力,减轻化疗带来的副损伤,有效地减轻和改善副作用 ; 化疗后合理运用中医药可促进正气尽快恢复。对于中晚期的患者,可能失去了手术或其他治疗的机会,患者以正气虚衰为主。这一时期通过中药扶助正气,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配合其他中医治疗技术尽可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临床实践表明,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中医药技术可以使患者获益,甚至可能是某些阶段最佳的或最终的治疗手段,掌握正确的时间合理应用,疗效就会显而易见。首先,中医药技术的使用必须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通过望、闻、问、切四诊, 全面、准确的对疾病作出诊断,依据其发展的不同时期,表现的不同症状,合理组方、合理用药,才能起到精准的疗效。
其次,单纯的中医药治疗对大部分肿瘤的治疗效果不如现代治疗手段,但是中医药对肿瘤治疗时机的介入相当灵活:或早期以抗邪为主,或中期扶正兼以抗邪,或晚期以扶正为主,从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且有大量的医学证据表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用中医药或西医技术。按照专业医师的指导合理、适量的进行治疗。在综合医治肿瘤成为大趋势的环境下,作为如此灵活, 有针对性治疗的传统医学方法,其作用水平不单是单纯的辅助层面,在某些必要时刻,亦能担当大任。
通过向学生讲述上述两个实例,一个是传染性极强的新冠病毒、一个是令人谈癌色变的肿瘤,在预防和治疗的过程中,中医中药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再比如中医学在预防保健、康复理疗领域的运用和发展,提高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的生存质量,使一些外伤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先天疾病引起的活动障碍的患者得到康复锻炼和治疗,由此让学生真正体会祖国医学的伟大力量,从而从内心产生学习中医学的渴望。
三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医时,很难理解和接受中医的传统理论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既具有深厚的中西医理论功底,又掌握课堂教学技巧, 不断地启发、互动、回顾、延展,并适当引入案例,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探索多种教学方法、PBL 教学方法和医案教学法相结合 , 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 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习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式 ,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知识 ,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西医院校中医, 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1]。
(一) 以医家故事导入
教师在讲授每个单元学习内容之前用 5-8 分钟时间,导入古今有重大贡献医家的故事,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比如:在讲述中药学时,例举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有巨大的意义;华佗发明《麻沸散》攻克了手术时病人疼痛难忍的问题等等,讲述时要简单明了、突出重点、节省时间。
(二) 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在讲课过程中,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恰当运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通过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吸引学生注意力,丰富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将多媒体技术用于中医舌诊和中药的教学,既形象直观又全面,具有其他教学方法难以比拟的优点 [2]。
(三) 正确理解中西医理论之间的关系
在讲授经络学说时,我们必须首先向学生讲清楚,经络没有独立具体的解剖结构,它是以其他相关组织结构共同合成而为结构的,经络的存在方式是属于能量层次的,经络与人体的关系就像电能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如果单纯从解剖学角度将计算机分解,也不可能看到计算机里面的图像和文字, 所以,我们认识经络,一定要清楚,人体内并不存在以经络图谱上的那条线相一致的生命结构,这些相关联的结构包括了血管、神经、淋巴管以及间隙结构等等,所以,我们在学习经络学说时,学习掌握它的临床应用,不必拘泥于从解剖学角度在人体内是否能找到代表经络那条线。
在讲授脏象学说时例如,讲述脾,应讲清中医所讲的“脾”与西医脾脏区别及中医脾的功能与西医脾脏的功能的不同。中医学脾的形态和现代医学中的胰腺类似,其主运化(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布散、转化等作用以及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和主统血(即为血液运行提供约束力和控制力,防止出血,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的功能与人体的消化吸收、水液代谢和血液运行相关, 而西医认识的脾是中枢免疫器官之一,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不能将两者混淆。鼓励学生深化对“脾” 的理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 , 并讨论和总结脾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的中医和西医的脾 , 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中医的整体概念的本质。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一概念扩展到其他中医理论的学习。只有这样的启发式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 总结归类鉴别,通过比较鉴别,加强记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面对临床专业的学生 , 我们更多的教学与临床相结合 , 在理论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 图像 , 音频和视频的信息量 , 提高教学的过程中 , 并通过临床病例分析 , 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 如令人困惑的各种冠以“参”字的中药,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丹参、玄参、沙参、苦参,从其药材的科属、药性、产地、从其药用来源和功效上进行识别和鉴别, 并分别附以原植物和饮片的形象,从多角度了解这部分药物。
在认识利水渗湿排石药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时,幽默地讲此“三金”而不是彼“三金”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以便加深记忆。把清热泻火药功膏、知母的功效对比讲解;把清热解毒药双花和连翘对比讲解;把辛温解表药麻黄和桂枝对比讲解;补益药人参和黄芪对比讲解;把名字相近又具有类似功效的生地和熟地、赤芍和白芍、白术和苍术、川贝和浙贝、麦冬和天冬、羌活和独活、桑枝和桂枝、黄芩黄连黄柏、茯苓和猪苓等等对比讲解;把辛温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功效对比讲解; 把辛凉解表方剂桑菊饮和银翘散功效对比讲解;在针灸教学中,利用经络的动态模式和西医的解剖模式,可以使学生清晰、准确地记住各经络的循环趋势、各经络的连接规律和穴位的位置。
用“举手向上,阴升阳降”来形象的概括人体十二正经的走行方向。帮助学生找到便于记忆的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经络理论认识和治疗疾病,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和热情,加强记忆。
(五) 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体会中医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综合运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这里的问题可以是一个病例,问题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所有的环节都应该与学生相关。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分析病例,诊断疾病,然后给出理论和方法的处方,以获得医学知识。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章太炎先生提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述“咳嗽”这个病证时,举一个案例:患者,男,60 岁,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十年,就诊时咳嗽痰多色白夹泡沫,食少消瘦,舌红苔薄微黄,脉细。让学生运用学过的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方法以及处方用药原对病案进行讨论,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引导、归纳、讲解,得出患者咳久伤肺, 病及脾肾,脾虚不化水谷,肾虚水泛为痰,脾肾双亏,无以生金,致肺气阴两虚见诸证,治以益肾扶脾, 肃肺化痰,以四君子汤加味治之。从而加深学生对脾、肺、肾、三焦的功能变化与咳嗽的关系,给学生临证时提供思路和启发。案例教学法更适用于临床实习、见习的学生,带教教师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发现有特点的病例,要及时总结适合该病例理、法、方、药,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望闻问切,在自己掌握的资料基础上对病例进行讨论,老师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纠正偏差,提出正确的论断, 从而锻炼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早临床、多临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新医改的实践对中医学的临床技能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基础教学与临床实践分离已成为医学教育的最大障碍,严重阻碍了医学研究的进展和医学人才的培养。在中医学中,许多理论和医理是古代医生多年来的经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没有经验,缺少观察,容易陷入一些玄学理论的纠结。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重要的是学生能否将所学的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讲到中药方剂时,一定要带学生到中药房认识中药,在认识的过程中讲解每一种药物的性味归经和临床应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带学生到野外去认识中药,加深对植物、动物、矿物等药物的印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合理安排临床见习和实习时间,带教老师要对具体的带教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充分利用医院的中医资源,让学生到中医门诊或病房近距离学习“望、闻、问、切”的方法,安排经验丰富的中医带教,让学生体会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真实含义,比如,同样是以头痛为主诉的患者, 中医学根据临床表现首先,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外感头痛又分为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 内伤头痛又分虚症和实证,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体现了“同病异治”的理论 [4]。
通过亲身体会,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使用床旁教学巩固学习理论知识 , 在个别患者典型的中可以选择临床实习 , 让学生收集病史和床旁检查 , 床旁的基础上辅助检查结果 ,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诊断和治疗计划 , 处方药 , 并进行点评 , 及时纠正错误。医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同时,应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5-8]。
综上所述,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课时少、学科范围广的现状,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这不仅减轻了中医教学的压力,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中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现代信息、互联网了解最新医学科研动态,在课余时间了解更丰富的中医学知识,为将来辅助西医临床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选明 , 叶丹 , 陈军虎 , 等 . 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的现状与教学方法探讨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17(15):4-6.
[2]孙菊如 . 课堂教学艺术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3]唐颖林 . 高职院校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探索 [J]. 教育现代化, 2017,4(34):83-84.
[4]张忠双 , 刘政 江 , 赵磊 , 等 . 基于临床 医学本科的医 学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课程整合改革的探索 [J]. 教育现代化 ,2019,6(07):65-67.
[5]陈芳, 胡良坤. 浅谈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J]. 教育现代化 ,2019,6(45):27-28+31.
[6]邓玲 , 张海英 , 黄彦纾 , 等 .“一带一路”视域下临床医学教育中外对比调查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9,6(66):223-225.
[7]陈日兰 , 廖子龙 , 章晓云 , 等 .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与分析 [J]. 教育现代化 ,2019,6(67):228-229.
[8]曾繁荣 , 王娅 , 俞楠 , 等 .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试卷分析与评价 [J]. 教育现代化 ,2018,5(09):270-2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