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三位一体 , 三创融合 , 开放共享”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平台的创建论文

发布时间:2021-06-25 09:26:29 文章来源:SCI论文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Creation of "Trinity, Integration of Three Innovations, Open Shar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and Platform

WANG Jun-fei, TAN P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reation of the “trinity, integration of three innovations, and open shar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and platform, the author start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concept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and in-depth on the principl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and platform cre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alysis, and on this basis,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analyze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and platform in universities, and finally explore the “trinity, integration of three innovations, open shar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latform creation.

Key words: Trinity; Integration of three innovations; Open shar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Platform

一 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概念解析

构建一个“三位一体 , 三创融合 , 开放共享”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平台,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指的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与创新型个性的人才为核心目标, 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让他们能够辩证性地认识和看待创新创业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熟悉相关的流程,让他们朝着全面型人才方向发展 [1,2]。

\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强有力保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新时代响亮的口号,如何响应国家对创新创业的号召,推动高校教育进一步发展成为很多高校必须考虑的内容。

二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平台创建的原则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号召下,国内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果他们想要得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那么就必须比同龄人更加优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是学生人生路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但是教师的作用非常有限,学生也不可能完全依赖于教师。尤其是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更为有限, 学生可以从教师身上获得的知识并不多。正是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这种特殊性,所以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过程中必须要遵守一些基本原则,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地发挥出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和效能,并为提高学生未来发展竞争力奠定基础。

(一) 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一般来讲,负责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年龄都要比学生大很多,所以两个群体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代沟”,这就使得教师不能用他们那个年代的思想去看待现代的高校大学生群体,否则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在选择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时要保障学生的根本利益,不能单纯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的感受,否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厌恶个反感。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可以获得学生的好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都可以把创新创业教育也当成是一种思想教育,因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要受到思想的控制,创新需要灵感,创业也需要灵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让学生可以用积极向上的态度看待身边的事务,从而保障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二) 实事求是的教育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同,因为专业知识教育属于一个阶段性、过程性的教育,只要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他们就相当于是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则不同,其属于终身教育,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有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思想。但创新创业都需要有灵感作为基础,没有灵感的创新创业活动很难取得成功。就以创业为例,虽然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比较好,受到经济转型的影响,很多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新兴产业都具有竞争优势,有些新兴产业如昙花一现还没有来得及发展就已经成为历史。而高校大学生既没有庞大的创业资金作为基础,更没有丰富的创业经验供他们参考,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将大学生创业当成是“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能失败。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一个阶段性的教育,要求学生能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根据市场而变化转变学习思想,最大程度上降低创新创业风险。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能过于保守,也不能好高骛远,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选择相应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选择性的学习。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让他们知道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就业并不是他们未来的出路和选择。

(三) 因地制宜的教育原则

与国外相比,国内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时间比较短,起步也比较晚,所以这就使得很多高校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习惯于借鉴国外的一些教学经验。在创新创业教育初期借鉴和选择性地引用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照搬国外教育模式,否则必然会因为文化差异和风土人情差异而给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埋下隐患。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平台创建要完全符合中国大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确保后续的教育工作质量和效率。也就是说,国内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时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既要看到国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地方,同时还要意识到这些教育模式和教育经验的局限性,处理好由于地域特征不同而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不能简单地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是一个教学任务,而是要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为增加他们未来发展竞争力奠定基础。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他们必须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不能单凭自己的教育习惯而忽视学生的感受,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保障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教育平台创建的效率和效果 [3]。

( 四 ) 追求实效性和有效性的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既要注重形式,同时还要追求效果,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大方向,确保教育实效性和有效性。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要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好创新创业教育方向。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条件基础上也要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和各项考核工作,要求每个教师都能认真而高效地完成自己的教育工作。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如果说他们想在把握好机遇的同时把各种问题迎刃而解,那么他们就必须不断提高自我,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不能只学习本专业的文化知识与实践技能。就当前社会各领域而言,他们在人才要求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国内高校要加大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的投资力度,多角度、多层面入手, 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严格按照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去培养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

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平台创建关乎到每个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所以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既要保证师资力量同时还要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条件,让学生可以真正地体会到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对于高校而言,其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时必须要紧紧围绕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既要看到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普遍性关键问题, 同时还要根据这些不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的建议,使整个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满足“三位一体、三创融合、开放共享”的教育原则,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师可以将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打造成为一个整体,实现“三融合”的教育目标,最大程度上地延伸高等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把高等教育改革落实到实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之所以对创新创业教育不感兴趣,就是因为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比较老套,造成了独木难支的尴尬局面。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成效的教育过程,所以无论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他们既要有创新创业教育的信心,同时还要有耐心,把整个高校打造成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切实保障学生的根本利益。创新对于任何一个领域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在推动力,而企业的创新能力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创新能力。高校要把握好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机遇,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技术推动现代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为学生增加竞争筹码 [4]。
但事实上,目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教育平台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比如,教师仍然未能脱离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束缚,习惯于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使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整体,三者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的渗透和交集关系;师资力量是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保证,但是如果我们想打破传统的创新创业模式,并且将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一起,必然会对教育工作者有更高的要求。但由于“三融合”教育思想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教师的选择和培养培训方面正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影响了后续的教育工作;除此以外,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情况仍然让人担忧,很多学生并不愿意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所以要想真正地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有所收获,高校以及教师依然是任重而道远。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接受的教育, 作为高校大学生他们必须要时时刻刻准备着,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不但要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制定学习计划,正确处理好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既要使自己的引导作用可以发挥出来,同时还要尽可能地降低学生对自己的依赖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断积累专业知识, 并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但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朝着这些目标做出努力,习惯于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而且也没有深入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 “三位一体 , 三创融合 , 开放共享”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平台的创建

由于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要打破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构建一个“三位一体 , 三创融合 , 开放共享”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平台,为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做好准备。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相比,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影响力明显不足,所以这就要求高校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创意、创新、创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支撑和服务,构建多元合作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打造现代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使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辐射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一) 充分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为了能够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 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充分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和思想,通过对专业知识的改革优化教学结构。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能够选择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多,这为教师降低对“老掉牙”教材的依赖性奠定了基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试探性地将科技创新创业成果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体现在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因为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才能滋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才能更为广泛。为此,教师就可以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过程以及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思想和方法,逐步实现创新创业的专业属性和科技属性。教师除了要学会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以外,他们还应该参与到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课程群建设,既要开设创新研究方法、创业基础等方面的线下课程,更要用好网上共享的优质创新创业教育慕课、视频等在线开放课程。

(二) 探索研究创新创业“全程导师制”

创新创业教育属于全程性、终身性教育,因为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创新创业知识的精髓,更不可能因为教师画出的“大饼”而“沉迷”于创新创业教育中。所以,这就要求高校能够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保证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都有专业的教师提供指导。为此,高校可以试着探索分类施教、全程指导、持续帮扶、一站式服务的“全程导师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队伍建设,对于专职教师,要在职称评聘、绩效考核、教师培训等方面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对于兼职教师,要优先从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知名科学家、成功创业者、风险投资人中聘请。出台政策、机制鼓励导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总之,教师作为学生人生路上的指路人必须要发挥出他们的作用,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更应该确保教师队伍质量。当然,由于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 所以在考察教师教学能力和培养培训过程中也要有对这些教师的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做出要求, 确保“三融合”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 把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三融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目的就是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而他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思想的影响,所以要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不管是为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要,还是单纯地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满足“课程思政”的要求, 高校教师都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形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为学生安排了课时,同时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课外活动,比如“思政知识竞赛”,到红色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等,都促使学生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所以事实上,教师不仅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打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同时也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四) 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

与过去不同,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学生在校园内必须接受的一项现代化教育。高校大学生正处于理解能力、罗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黄金时期,作为任课教师他们必须要把学生的这些潜力都挖掘出来,并提高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是一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些高校大学生眼中,他们在校期间所需要做的就是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为他们将来能够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就目前国内外就业形势来看,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就业形势依然会非常严峻,所以如果那些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能够参与到自主创业大军中,那么不但可以缓解就业压力,甚至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真正地做到回馈社会。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就业或者自主创业,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渠道,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五 结束语

“三位一体 , 三创融合 , 开放共享”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平台的创建与每个高校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高校既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同时还要求严格要求任课教师,确保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三位一体 , 三创融合 , 开放共享”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平台的创建者。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把“课程思政”教育思想付诸于实践,把日常教学课堂打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同时还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在开展专业文化教育工作的同时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建设“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双寿 , 李乐飞 , 孙宏斌 , 等 .“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构建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38(02):111-116.
[2]郭红芳 .“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的构建 [J]. 智库时代 ,2018(23):37-38.
[3]曹胜利 .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关于“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几个认识问题的探讨 [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05):59-62.
[4]杨晋 . 引企入教 专创融合 三位一体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8,40(10):164- 165+1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90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