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医药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课堂参与现状及提升策略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6-22 15:55: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计算机基础是大学本科的必修课,但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情况和学习效果仍不容乐观。学生的课堂参与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因此,本文从学生课堂参与着手,探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的参与情况, 并针对学生参与的现状,提出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策略。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堂参与;提升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胡敏,等 . 中医药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课堂参与现状及提升策略分析 [J]. 教育现代化 ,2020,7(36):143-145.

一 背景

        国家明确定位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与数学、物理等同地位的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及其应用的重要途径。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知识技能与实践操作技能并重的课程,其中大部分操作技能知识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演示和自己的观摩练习后才能熟练掌握。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随着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其它学科、其它专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提供了解决专业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很多, 发表了不少相关论文,还有学者、机构针对各个不同的问题做了相关的课题。为了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围绕着大学计算基础课程改革, 学者们和相关机构也开展了一系列研讨。2009 年, 广东省教育厅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成立了课题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与实践”并提出了改革措施。2010 年 7 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 9 所“985 工程”高校在西安召开了首届“九校联盟(C9) 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2012 年 8月,教育部高教司设立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2013 年 4 月,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 43 所院校在厦门召开研讨会,并达成“大学计算机研讨 43 院校厦门会议共识”。2017 年 7 月,第六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解答学校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理工学院等省内高校也都相继召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进一步完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尽管学者们、教师们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上进行着不断地研究和革新, 但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情况和学习效果仍不容乐观。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参与的学生并不多,大部分学生只是表象参与或被动参与,甚至还有学生游离于课程之外 [1]。因此,有必要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生参与情况进行研究。

二 学生参与

       参与一词源于拉丁文 particpare,早期出现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领域,在英文文献中 engagement、involvement、participation 都表示参与,但在文献中engagement 使用较多。参与一词是复杂的、多层面的概念,在不同的词典中的解释各不相同,在美国传统大学词典第四版中是承诺或参加的意思,在新牛津美语词典中是吸引或卷入的意思,在新世纪英汉词典中有热衷、积极付出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2]。对于参与一词的理解,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参与是一种行为;参与是一种心理活动;参与是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有机统一。

        课堂中的学生参与,也称学生投入,是指“学生在与课堂学业相关的活动中投入的生理和心理能量”的状态变量 [3]。是否学生上课时发言了就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是否学生上课时没有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就是参与课堂?其实不然。我国学者何旭明和陈向明认为学生参与指的是一种与学习活动相关的积极、完满的情绪与认知状态,具有持久性和弥散性的特点。表现为学生把时间和精力倾注于学习活动之中,或者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 [4]。课堂中的学生参与由参与主体(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方式(参与)和学生参与的场所(课堂)三部分组成, 是实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关键因素,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专注、情感等多个方面。

       学生参与是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学生参与情况对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程度越高,其收获会更多,因此,学生参与也是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学习效果是正相关的。“没有参与就没有学习”,再好的学习条件,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学习的成败与学生是否参与、参与多少、如何参与有着密切的关系 [2]。

三 计算机基础课堂学生参与现状调查与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必须具备的计算机技能教育课程,是一个集知识性、实时性及实用性的公共必修课, 也是学生必修的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等;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熟悉 Windows 操作系统、掌握 Office 应用软件的操作, 为进一步的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满足从业人员应用信息技术技能的基本要求。计算机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计算机基础课上学生参与情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学生方面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 00 后,他们作为数字土著, 从一出生就接触各种电子设备,特别是电视、手机、平板,他们不需要任何训练就能够快速使用电子产品。特别是一部分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他们在中学甚至小学就已经上过信息技术课程,接触过计算机,也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老师讲授的内容,他们可能会觉得很简单,这就导致这部分学生尽管按时到教室上课,但却并没有完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可能直到上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才接触到计算机,之前根本没有使用过计算机,更不用说操作系统的使用、办公软件的操作,计算机水平较差,对于老师讲授的内容,他们可能会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不能快速消化上课内容,这就导致这部分学生尽管按时到教室上课,但却不能完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这两种“隐形逃课”(学生似乎在认真听课,思维却没有跟随教师步调)现象在计算机基础课堂上非常常见,特别是基础薄弱的那部分同学,长期的“隐形逃课”会使他们与其他同学差距越来越大。

(二) 教师方面

       作为数字移民,从事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教师们大多毕业于计算机专业,他们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但是他们与作为数字土著的学生之间仍然存在数字代沟。在以数字技术主导的数字时代,他们想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非易事。此外,由于计算机基础是公共必修课,上课班级多, 每位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每学期的教学工作量都较大, 他们除了课堂教学,还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批改作业、答疑、指导实验,任务非常繁重 [5]。正因为如此,计算机基础课教师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追踪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热点和前沿问题,自身的专业素质难以得到提高,在评职称、发论文、报项目、进修、外出学习方面就缺乏竞争优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们工作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只是以完成工作为目的,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干涉,那么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受影响。

(三) 教学内容方面

       几十年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一直在改革, 但是改来改去,基本没有大的变化。据调查,各中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Windows 系统、Office 办公软件等方面, 也有部分中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程序设计、计算思维的相关内容,教学内容总体偏单一、缺乏新意。如果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仍是以初级教育为主,那势必会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也因此会导致学生参与课堂程度低。


四 计算机基础课堂学生参与提升策略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的场所,是学生习得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的场所。要想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不仅要让学生认真听课,还要让学生从情感上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既要被动学习也要主动进行知识建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就要帮助不参与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也要帮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促进其在学习中学习,更要利用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综合考虑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中医药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参与的提升策略。
 
\

(一) 灵活的目标导向

       中医药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主要有中医、中药、护理、针灸骨伤、管理、英语、人文、体育等几大专业,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设置为以计算思维为目标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意识、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导向。再比如中医、中药专业的学生, 可以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设置为以就业为目标, 在教学时侧重专业岗位所需的计算机技能,以此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计算机等级考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也可以设置针对性改进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加强对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训练的目标导向 [6]。此外,还可以设置以能力发展为目标导向,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 合适的教学模式

      现有的教学模式很多,如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7]、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模式、生成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等。在教学时,应综合分析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水平等多个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三) 变革的观念与理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教学的技术手段发生了变化,教学的观念与理论也应与时俱进。教师在教学时,观念与理论也应发生变革,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也应接受新的观念与理论。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差异教学的思想,正确看待学生在初始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设计差异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多元的评价方式

       计算机基础课的评价方式应是传统考核与阶段性考核相结合、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传统考核注重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通常以期末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阶段性考核注重知识、技能、操作和实践能力的灵活运用,将考核按知识点或章节分散到整个学期,比如学完 word 的操作就对学生进行一次考核,检验学生这部分知识的习得程度。

(五) 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一系列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现有的教学策略有先行组织者策略、个性化学习策略、翻转课堂教学策略、概念图教学策略、认知发现策略、行为互动策略、教学反馈策略等。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给学生提供一个引导性材料,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翻转课堂,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8-10]。

五 总 结

        我们一直在探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同进也要意识到学生参与对于课程改革的重要作用,学生的课堂参与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即使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和各种教学方法,最终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只有充分了解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策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旭 . 大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D]. 苏州 : 苏州大学 ,2014.
[2]胡敏 . 在线学习中学生参与度模型及应用研究 [D]. 武汉 : 华中师范大学 , 2015.
[3]Astin A W.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1984, 25(4): 297-308.
[4]何旭明 , 陈向明 . 学生的学习投入对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 [J]. 全球教育展望 , 2008, (3): 46-51.
[5]邹北骥 , 李建锋 .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J]. 计算机教育 ,2010,(24):75-78.
[6]杨慧丽 . 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D]. 石家庄 : 河北师范大学 ,2017.
[7]范盱阳 , 徐日 , 张晓昆 , 等 . 基于任务、项目、竞赛驱动的大学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探索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37(36):49-51.
[8]杨筱慧 , 吴妮真 , 蓝敏 . 翻转课堂在高职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9,6(50):285-286.
[9]韩国高 . 翻转课堂在高校方法类课程中的教学模式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9,6(17):124-126.
[10]刘倩 . 翻转课堂在线性代数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J]. 教育现代化 ,2019,6(44):165-16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87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