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The Explo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
——Tak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as an Example
DAI Xiu-feng, ZHANG Kai, HUANG Qing-jie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Langfang Hebei)
Abstract: The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hinese art history is one of the basic work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Comb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in the course, and then integrating them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system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sections is the key point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of art history course. Tak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is,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ontained in Chinese art, the ethos, formal beauty and thought of Chinese art self-restraint, and the innovative spirit of Chinese art self revolution. Furthermore, it expounds the way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curriculum.
Key words: Chinese art history;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tegration path
一 引言
美术史是各大高校美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通识课的重要组成。强化美术史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成为新时代高校美术史论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 [1]。然而,很多专业教师遇到思政话题,还是无法摆脱原有的成见,认为思政教育就是思政工作者的事情。其原因一是专业教师对全员育人的概念理解上还有偏差,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对思政的概念理解不深,三是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掌握不透,四是对融入思政元素带来了的课程改革不积极。
教育者应该深刻认识到:美育不仅是专业所需审美的教育,也是终生受益的情操和心灵的教育。美术史论教学在提高学生审美趣味、鉴赏能力的同时,教师应该理顺文化源流,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作品、作者背后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哲学思想,重组知识模块形成思政知识的点、线、面,推进美术史论“课程思政”的实施 [2]。使学生能够透过作品洞察社会、体味人生、感悟生命,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其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勇担改革创新的时代使命。
二 中国美术史中文化自信的体现
中国美术历史悠久,绵延五千年未曾中断,它是中国文化的表征,是中国文化的视觉图载。中国美术涵养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其完备的艺术体系、跨越地域和时空的艺术成就、超越国界的艺术影响力。中国美术史的教学,首先应该帮助学生理清美术思想的演进, 把握美术作品的本质,使他们了解我们的历史与辉煌成就,汲取文明成果、形成文化认同,才能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 [3]。其次,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还需要认识其他文化。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应奉行拿来主义,让学生从世界文化进程的宏观角度树立文化自信,更加热爱中国文化,这些是课程中首先应该阐释的思政元素。
(一) 完备的艺术体系
中国美术植根于华夏文明沃土, 历时久远, 在绘画、青铜器、建筑、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等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构筑了融民族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于一体的完整体系。以中国绘画为例,在画家、文人的不断探索中形成了系统的绘画分类、表现法则和精神意象,屹立于世界绘画之林。中国画形式体系与表现体系独特而完整,分科细致,计有人物、山水、花鸟、屋宇、佛道等;表现手法多样,彩绘白描、青绿浅绛、泼墨晕染,瑰丽多姿。同时在其发展流变中形成了“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神妙能逸”“聊写胸中逸气”等美学观和评价体系,并逐渐升华为独特的哲学思想和语言系统。
(二) 跨越地域与时空的艺术成就
中西方美术是人类艺术的两座高山,他们同样令人仰止。从历史维度与地域跨度来看,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当中国古代人物画历经神灵仙道、远古传说、帝王将相到现实世俗,诞生了诸如《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泼墨仙人图》等经典作品,它们从写实到写意,取得了巨大成就与突破。而此时的西方还处于以圣像画为主的“黑暗的中世纪”。当中国山水画、花鸟画历经千年进入黄金时代时,西方的自然意识、生命颂扬、人文精神、自由意志还未被唤醒。至今,中国绘画依然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闪耀于世界东方,成为东方绘画艺术的代表。
(三) 超越国界的艺术影响力
艺术无国界,但是出于不同文化、政治、经济因素影响下的艺术表征与内涵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强大的艺术能量向外输出,不同地域间的艺术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前进。以中国绘画为例,中国画以其独有的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对西方绘画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当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处于困境之时,中国绘画直接或间接的启迪了诸如:马蒂斯、高更、毕加索、大卫·霍克尼等一大批现代艺术家,他们从中汲取营养,摸索前行。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中国人的艺术;其次是日本,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中国。
除了上述中国美术的外在表现带给我们的文化自信之外,中国美术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也是我们为之自豪的 [5]。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核是儒、释、道三家思想作为感悟和体验的存在,是三家在人们生活和心灵的有机融合。三家思想从人生行为和人生境界上不断影响着中国人,作为这些思想的文化表征,中国美术涵养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
三 中国美术史中隐性思政的体现
中国美术史表象是图像形式美的发展史,其实质是中国人民、中国文人、中国画家的思想观念的演变史, 这其中精华与糟粕共存。透过中国绘画的历史迷雾,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千年文明所孕育出的精神气节、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正是我们的价值内核,是思政教育的源泉。
(一) 中国画家的“风骨”气节
中华文明大扬“风骨”之气,文人以“含风”“树骨”为毕生追求。“人品不高,落墨无法”,画是画家心灵的映照。中国画中的“风骨”表象是“成一家风骨”的风格体现,其内涵则是作者刚强正直的精神气节和高扬的品格、情志在作品中的表现。唐代白居易将“得天之和,心之术、积为行、发为艺”作为绘画作品高超绝伦的缘起,将品行与天赋并列;元朝杨维祯说:“画品优劣,关乎人品之高下”;清代王昱说得更具体:“学画者,先贵立品。……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这些中国古代画论中所述的“心”“品”“行”,虽然是建构在封建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然而其关乎人的基本精神仍大有借鉴之处。因为画家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思想倾向,也渗透并指导着创作实践的全过程。这也是儒家所讲的“文以载道”在绘画中的体现。
唐代吴道子的落笔雄劲,董源、巨然的气概雄远, 徐青藤的放纵,八大山人的狷傲,吴昌硕的金石之气, 潘天寿的雄强霸悍都与“风骨”有关,“含风”“树骨”已成为中国画极其重要的审美观念。高倡“风骨”之个人气节,对学画、读史的人是必要的。“善养浩然之气” 于胸中,则于画必超然清骨,于人必刚正不阿,于国则必繁荣昌盛 [6]。
(二) 中国画的形式美内涵
中国绘画中的笔法、墨法、章法等形式要素构筑了中国画独特的美学表象,在这些表象的背后有着强大而丰富的哲学内涵予以支撑,是中国人哲学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精神的外在表达。中国绘画的形式美我们要欣赏,其所传达的思想精华也要挖掘并教授。
线条是中国画造型艺术之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线条的长短粗细、轻重缓急、顿挫转折、枯润浓淡等形态与组合的变化统一,线条勾勒中的用笔美学体现了“道法自然”“无往不复”等美学思想。线条在塑造形体的同时,更成为了画家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不可穷尽的变化传达出丰富的节奏韵律,线条的主观性透露出画家的艺术气质和艺术风格,这些让线条成为了缔造视觉艺术魅力的一种重要力量。
传统中国画在颜色上以用墨为主,以色为辅。黑白相和,化为“焦、浓、重、淡、清”等多层色彩。这种“黑白之道”的单色系表现方式,是随着文人画的兴盛而渐渐成为主流,成为了中国画最重要的用色观念和独特的色彩世界。这种明显不同于西方绘画体现固有色的用色方式,正是老子“五色令人目盲”哲学观的反映 , 也是儒、道“刚柔相济”思想的体现。王勉的《墨梅》、徐渭的《墨葡萄》《墨牡丹》等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 正如王冕在题画诗中写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中国画的构图章法有主宾、疏密、取势、虚实、开合……林林总总十余种,这些法度看似是画家经验所得,用来指导绘画的原则,其实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反映 [7]。“经营位置”“藏露含蓄之法”“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等等这些具体的构图论述,看似是主观意识随意生发,其中又不乏理性的辩证表达。他们是道家阴阳变化、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体现,是儒家“中和”“和而不同”等思想的体现,也是和谐价值观的来源之一。
(三) 中国绘画的思想表达
早期的中国绘画主要是一种插图艺术,唐代及以前,画家们更多的关注点是忠实再现,其内涵表达是伦理和宗教的教化色彩。宋代以后,艺术审美开始向哲思性转变,画家更加重视个人思想的表达,更加倾向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或表现自然情趣、山水情怀,或隐喻世情冷暖、生活百态,或反映时代变迁、社会现实。其中不乏君子之品、家国之情、仁爱之心、民本情怀的表达。
以自然景物比拟人品的“比德”传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梅兰竹菊、荷花、松树等自然事物成为历代画家乐此不疲的描绘对象,也成就了无数名家名品。把大自然赋予植物中特别美好的高洁、坚毅、清丽、淡泊的精神特质,再转移借喻人类最善良、最高尚、最美好的品格,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是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中华民族历代推崇的气质,无不隐含着绘物明志的文化动因,这也是中国审美方式对人类审美认知的特殊贡献。
诗人、画家郑思肖“坐卧必向南”,所画墨兰,兰叶萧疏而不画根土,人问何故,答曰:“土为番人所夺,汝尚不知耶?”寓意国土沦丧他人,无处安身立命,其拳拳赤诚爱国之心可见一斑。近代以来,一些国画大师更是通过自己的画作以隐喻或者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深沉的爱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咏。徐悲鸿在抗战期间创作了《负伤之狮》,画中负伤的“东方睡狮”回首翘望、双目怒视,饱含无限深意,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蕴藏着坚强与力量。新中国成立后, 一大批画家深入人民群众中,以写生带动传统国画推陈出新,将革命先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祖国大好河山紧密相连,让人们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事迹与深深的家国情怀。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以画竹闻名,他画中寄情,托物言志,“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这些诗句可见其宏大的为民情怀和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讲话文章中 6 次引用他的题画诗,以此说明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
四 中国美术的自我革新
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之一, 是时代精神的核心。“笔墨当随时代”,创新是中国画的生命,中国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传承创新、开拓进取的演变史。在诸子百家、宗教、政治等因素的作用下,历代都出现了革新能手与大家,推动者中国绘画缓慢而坚定的向前迈进。
(一) 绘画题材和形式上的自我革新
中国绘画的三大门类在绘画题材和形式上都历经了不同程度的变迁。人物画在题材上经历了两汉之前的以忠臣孝子为主体的伦理人物画、东汉至六朝的宗教人物画、宋朝之后的赏玩、风俗人物画。山水画历经富丽堂皇的青绿山水、“水墨至上”的文人水墨,再到后来的大写意山水。其中水墨山水在千年统治中也不断发展,笔法从游丝铁线到春蚕吐丝应有尽有 ; 皴法从披麻到解索、从斧劈到折带、从荷叶到卷云,丰富多彩 ; 墨法从焦浓重淡清,到破墨泼墨积墨 ; 染法从渲染烘染擦染到刷染积染托染,变化多端。花鸟画在宋代达到鼎盛, 既有“黄家富贵”又有“徐熙野逸”。到了明代,从工笔精妍工丽发展到写意简易雅淡,墨梅墨竹酝酿甚富, 闲情巧思,为当时之选。
(二) 绘画理论的自我革新
在绘画理论、思想方面,立言论画者众多,实践探索、理论创新指引着中国绘画的发展改革。从“绘宗十二忌”到“八格、七候、六气”;从“六法”到“四难、三品、三病”;从顾恺之“以形写神”到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从唐代李北海“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到齐白石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从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到康有为“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其在今乎,吾斯望之”到徐悲鸿“撷古人之长可也。一守古人之旧,且拘门户派别焉不可也”;从李可染“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到吴冠中“风筝不断线”。中国画继承民族核心审美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不断发生着嬗变与升华。
(三) 兼容并蓄的艺术精神
进入 20 世纪以来,中国绘画的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新文化运动中康有为、陈独秀等以西方写实绘画技法中的“科学”精神为武器批判中国写意文人画,到 80 年代出现的中国画“穷途末路”论,前后两次出现否定中国画的论点。面对西方哲学、现代主义观念以及我们自身的批判,中国画家及学界勇立潮头,积极捍卫中国绘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一方面正视文化本源、以各自的风格特点继续推动传统文人画继续前行,诞生了诸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关山月等大家,对中国传统笔墨形式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精神进行拓展,持续创造着富有现代感的国画形式。另一方面,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等画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将西方艺术与中国传统笔墨、民间艺术形式美的要素结合起来,坚持推动中国画的创作方法改造,创造出了中国绘画的现代形式。
五 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径
“课程思政”教学在完成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之后,我们将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将其融入到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去,顺其自然而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的开展德育。这就涉及到原有教学体系和思政内容的融合问题,这也是“课程思政”的难点。
(一) 思政元素模块的整合
美术史论课程的思政元素以核心价值的模块化挖掘、梳理利于课程的展开,避免片段化、零散化。本文在前面的论述中就以文化自信、隐性思政、改革创新三方面进行了简单划分,在隐性思政下又细分了作者风骨、作品形式美内涵、作品思想表达三部分,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会把作品的思想表达贯穿始终,其他部分可以专题形式展开。在思想内涵方面还可以划分出家国情怀、人文精神、民本思想等内容。总之,美术史中的思政元素不是孤立的,归纳分类的思政元素模块化是价值引领的重要一步。
(二) 思政模块与知识体系的契合
美术作品往往是敏感的,作品的意境、思政元素表达与历史、政治的变化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这为思政模块与美术史知识体系的契合提供了便利。大唐气象下的人物画,大宋皇庭的院体画带给学生们强烈的文化自信;魏晋风骨、宋元文人意蕴,带给同学们在个人品格上的升华;南宋画家的悲愤与明末清初“四僧”的悲凉映射出家国情怀。这些思政元素的阐释都可以在不打破原有美术历史体系的情况下,由原来的一条纵向知识线转换为多条纵向“知识 - 思政”线,横向上继承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脉络,形成“知识 - 思政”面。
(三) 多元教学模式的结合
教学环节是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依然不能摆脱理论说教、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将专业课上成说教课,教学效果将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对专业课程提不起兴趣,对思政内容的不信任、不认可。因此伴随内容改革的同时,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多元化将至关重要。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转换课程角色,老师把问题抛出来,进行深入探究,问题越辩越明。例如,中西绘画的写实与写意, 说说家乡的民间美术,谈谈罗中立的《父亲》、丢勒的《祈求的手》等作品的观后感,这些问题的探讨的终点必定是回归到文化自信的树立,民族情感的深化与家庭情感的抒发,家国情怀在不经意间流淌进学生的心田 [8]。
六 结语
深刻理解中国美术的演变发展历史和意义,深入解析中国绘画背后深厚的文化传统与哲学内涵,深化领会中国绘画自我革命的创新精神是中国美术史论“课程思政”资源挖掘的三个方向,同时需要在各自方向上从历史深度、地域广度、哲学角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解读。在思政元素融合方面要做好思政模块的整合、思政元素与知识体系的契合以及教学模式上的多元化。当然,这些工作实施的动力来源,一是教育政策的要求,关键一点还在于教师自身内生动力的提升,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和态度,行动上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敢于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文化修养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池瑜 . 中国绘画之文化价值 [J]. 艺术百家 ,2012,28(02):103-109.
[2] 曾繁仁 . 美育十五讲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2.
[3] 肖俊. 刍议文化自信与美育教学[J]. 美术大观,2019(03):114-115.
[4]王海红 . 中国画的笔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 [J]. 美术教育研究 ,2018(21):52.
[5]陈望衡.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美”[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7,20(06):117-124.
[6]华天雪. 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M].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7]张孟镇 , 洪昀 .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研究范式及其实践路径探析 [J]. 教育现代化 ,2019,6(34):222-224.
[8]邹青宸 . 基于美术教师视角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 以信阳师范学院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19,6(84):122-1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