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TESOL Students’ Code-switching Phenomenon in a Canadian University
XIE Chi-heng1, ZHU Jie2
(1.Western University Ontario London,N6A3K72 Canada; 2.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Hunan)
Abstract: Code-switching refers to a language phenomenon where alternative use of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occurs as interlocutors are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students in TESOL major are the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Throug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features of students’ code- switching sentences, their motivation of using code-switching and their views on code-switching phenomenon.
Key words: Code-switching; TESOL maj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一 引言
社会语言学中的语码 (code) 可以指代任何一种语言或者它的变体,可以指代任何一种语言符号。比如说,在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这个社会群体中,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最重要的语码。留学生们会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合适的语码进行沟通。然而,在一些场合下,仅仅使用一种语码是难以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对此,许多留学生在与其他人沟通的时候, 在使用一种语码的基础上中间嵌入其他语码,就产生了语码转换 (code switching) 的语言现象。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 即说话者在对话和交谈的过程中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使用另外一种语言或方言。本文关注加拿大 TESOL(对外英语教学) 专业中国留学生的校园汉英语码转换现象,旨在探讨其语码转换句的语言特点、转换动机及态度。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语码转换现象成为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一大重点,研究主要从语法学, 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等角度下进行的。在社会语言学角度下,Gumperz[1] 认为会话中的语码转换是一种社会现象,并且语码转换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情景中的语码转换 (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 和喻意中的语码转换 (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其中,情景中的语码转换可以理解为稳定的概念化线索(conceptualization cue),通过语码转换,人们能够在沟通中有效地理解和把握好场景。喻意语码转换(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 是在情景不变的前提下,为了实现一定的交际意图而使用的语码转换。由于喻意语码转换突破了情景语言之间的制约关系,在沟通过程中,沟通的一方需要花费力气去推测另一方讲话的意图和内心真实想法。语用学视角下的研究主要探讨语码转换在人际交往中的语用功能 [3,6,7,10]。研究发现,语码转换作为一种社会的语言现象,在语用功能上主要体现在情感诉求和表达特定的对象,比如有关政治和生活层面的词汇(阿Q 精神、三 K 党等)以及科技词汇(维生素 C,AB 血型等)。此外,于国栋 [12] 在 Verschueren 的语言顺应论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语码转换顺应模型。在从语法层面来看,Poplack[2] 提出了三种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和附加语码转换 (tag switching)。龚婕妤 [4] 以大学生的日常语码转换句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些语码转换句中,句内语码转换、单词转换多于句际转换和短语转换。此外,龚婕妤 [4] 还发现,由英文转换为中文的语码转换基本上遵循中文无屈折变化的语法形式。
综上所述,前人对语码转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和语用功能层面,对语码转换使用的动机研究偏少。外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动机研究主要关注教师在外语课堂中语码转换。英语学习者的语码转换使用动机主要以课外调查研究为主。而对国外中国留学生的语码转换动机研究偏少。本文通过分析加拿大某大学 TESOL 专业中国留学生日常会话的真实语料,试图解决以下问题:1)中国留学生语码混合句的语言特征有哪些? 2)中国留学生使用语码转换句的动机有哪几类? 3)中国留学生对语码转换现象的看法如何?
三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选取加拿大某大学 TESOL 专业的中国留学生为调查对象,选择原因如下:第一,加拿大是英语国家, 英语是当地的日常语言,因此具有浓厚的英语使用环境。第二,TESOL 专业中国留学生的英语交流水平较高,为语码转换提供了良好条件。研究对象以一个班级为例, 共计 24 名。在这 24 名学生中, 笔者随机抽取 4 位留学生参与访谈。为了保护他们的隐私,受访者将化名为 Toby,Olivia,Sophia 及 Megan。
(二) 研究工具
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通过记录、采访和录音的方式来获得语料。语料来自 TESOL 专业学生的日常闲聊和小组讨论。语料收集的记录工具包括笔记本、录音笔等。访谈采用开放式问卷,其问卷来源于薛冰、向明友 [8] 的语码转换研究。由于大多数受访者在本科期间是非英语专业生,对“语码转换”这一术语感到困惑和不解,对此笔者在该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做出一定修改,其访谈问题设计如下:1)在日常生活中,你跟别人交谈时,使用中文夹杂英文的次数多吗? 2)你认为中文夹杂英文说话有助于表达话语意思吗?为什么? 3)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三) 研究步骤
笔者用 3 个月的时间进行语料收集,在收集语料的同时,邀请四位同学参与访谈。在进行完语料收集和访谈之后,通过录音转写和笔录的方式整理语料和访谈内容。随后运用 SPSS 20.0 对语码转换句的词类进行数据分析,同时进行语料分析。
四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词汇分布特点
通过录音转写和笔录,共有 178 个夹杂汉英双语的句子,在这些句子当中,汉语为主要语言,英语为嵌入语, 总共有 218 处语码转换, 所有的语码转换属于句内语码转换。在 218 处句内语码转换句中,词语的转换有 146 处,占 66.97%,词组层面上的转换有 72 处,占所有语码转换的 33.03%。通过对比,学习和掌握单个词语比短语更加容易,因而在英汉语码转换中更加容易出现词语的转换。
此外,语码转换句中被转换的词语全部都是实词,没有虚词。这是因为实词在句子中主要起表意的作用,而虚词在句子中主要发挥语法功能,比如连接句子。从被转换的实词来看,名词数量最多,比例占 67.12%,其次是动词和形容词,分别占21.92% 和 6.84%,但是远远不及名词的数量。对此, 可以得出,名词或名词词组最容易被转换或者合并在句子中。
(二) 被转换实词及短语的语法特征
由于英语是屈折语而汉语属于孤立语,所以英语中出现的时态、语态、单复数等变化在混合语中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汉语中表达概念的修饰词, 例如:
(1)我有一大堆的 assignment 要写。
(2)你可以布置一些 activity 和同学分组一起做。以上语料来源于一位 TESOL 专业的学姐在学弟学妹的经验交流分享会上做的一次演讲。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assignment,activity, 这些名词在英语句子当中都应该用它们的复数形式,但是在以上语码转换句中遵循中文语法形式,词语没有发生单复数变化。这是因为在这些语码转换句中,汉语为为主体语,英语为嵌入语,句法形态由主体语来决定。在汉语中,句子或者分句之间少用甚至不用连接手段,而是利用词语和句子本身的语义和语境来表达逻辑关系。此外,汉语词没有太多的形态和屈折变化,而是通过功能词来表达语法关系,所以英语作为嵌入语,会自动适应汉语的语法框架。在汉语当中, 复数概念的表达是通过量词,如例子当中的复数概念的形容词比如“一些”“一大堆”来实现的,因此以上的语码转换句中,紧跟在复数概念的形容词量词后面的被转换名词没有发生单复数变化。
但是,在以下例子当中,尽管这些名词是可数名词,有单数形式,但通常情况下主要以复数形式出现在句子或固定搭配当中,因此语码转换句中的被转换词中出现了复数变化。
(3)为了要培养他们的 skills, 我们可以讲一讲听力的 strategies。
以上例子来源于 TESOL 学生的小组讨论。在例句(3)当中,skill 和 strategy 这两个词都使用了复数,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在通常情况下,课堂中需要教授的单词、技巧和策略不是单一的。第二, 像 develop their skills 这样的固定搭配,名词以复数形式存在,因此语码转换句中的名词末尾加 -s。
(4)他会告诉你录取通知书上的 condition 被clear 掉了。
(5)你 sign up 了什么活动吗?
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嵌入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在句中失去了它们应有的变化,原因在于,它们的语法内涵由句中主体语的功能词来实现。在例(4)中, “被”字的功能相当于英语的被动语态,因此原句中的 clear 失去了它的过去分词形式。同理,例(5) 中的动词 sign 也失去了它的过去分词形式,主要归结于“了”字放在动词后或句尾时,强调所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相当于英语的完成时用法。但是也有一些特例:
(6)今天我分享的内容主要是 based on 我们蓝色的课本。
(7)A: 有谁找到了语法课必读的书吗? B: Katherine did.为什么例(6)和例(7)中被转换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出现了屈折形式呢?在例(6)中,be based on 是一个固定搭配,base 在该短语中使用的是过去分词形式,在该句当中,“是”字起到了英语中 be动词的作用,因此动词发生了变化。例(7)中 B 同学的回答其实是一种表示强调的语言策略,意图是告诉 A 同学可以找她借书。
(三) 主要动机
本文基于语言顺应论和语言顺应性模式,结合日常语料和采访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TESOL 专业中国留学生的语码转换动机主要分三类: 顺应语言现实、顺应社会规约和顺应心理状况。
顺应语言现实的语码转换是指由于纯语言因素而进行交际的人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由于中国和加拿大在生活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层面上存在差异,当英语中特有的概念、事物和现象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时,就形成了文化空缺现象(cultural vacancy)。在英语中,有些固定短语和口语日常用语会直接替换汉语。如 thank you, have a good one 等经常会出现在中国留学生的日常对话当中。此外,当地名、品牌名、人名等专有名词出现时,中国留学生之间沟通也会直接以原始面貌出现在对话当中。以下的例子可以体现出来。
(8)请问上 workshop 的教室在哪里?
(9)A: 请问这附近有超市吗?B: 有,你可以从这儿去 Loblaws 那里买菜, Dollarama 那里可以买杯子餐具这些,挺便宜的。在加拿大的大学里,workshop 是一种常见的课堂模式,学生通常以小组的形式坐在一起讨论并且在课堂上发表观点,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在例(9) 中,Loblaws 和Dollarama 是加拿大当地连锁超市的品牌,由于这两所超市没有进入中国内地,没有朗朗上口的译名, 因此留学生之间沟通会通过语码转换的策略来填补。
对顺应社会规约的语码转换主要出于对某个社会的文化、风俗习惯和规约的考虑和尊重。例如, 当沟通时遇到敏感话题词汇的时候,沟通双方中的一方会选择沟通技巧来回避或者跳过该话题。语码转换就是其中有效的沟通技巧之一。以下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10)A: 她今天怎么了?闷闷不乐的。B: 她和她男朋友 break up 了。从对话(10)来看,两位同学在谈论另外一位女同学跟她男朋友的感情状况,因为处于感情结束的状态,直接用中文提及的话难免会尴尬。对此, 该词采取转换。
除了上述两种动机之外,交际者在沟通时选择语码转换是出于顺应心理状况。当学生在沟通时感到不自在时,他们便会选择语码转换来表达更加顺利。
(11)A: 你希望赢下这场比赛吗? B:I hope so.
(12)我没有在当地剪头发,因为我不敢 take risks。在例(11)中,B 同学准备去加拿大一城市参加全加拿大击剑比赛的决赛,A 同学为 B 同学加油打气,当询问到 B 同学比赛的期望值时,B 同学通过语码转换,表达了他对赢下比赛的强烈欲望。例句(12)当中,该同学发现在加拿大当地剪头发价格比较昂贵,并且她对理发相关的词汇及术语不熟悉,所以她使用“冒风险”的英语短语来表达她对当地理发时不自在的感受
(四) 对语码转换的看法
通过对四位同学的采访,笔者发现,所有受访的同学每天都有使用语码转换并且认为语码转换有利于在沟通时清楚地表达意思。对于语码转换的看法,Toby 同学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对语码转换现象持消极看法。他认为,国人之间讲话的时候就应该全部用汉语,如果汉语当中夹杂英语去说的话,别人肯定会觉得这是在显摆英语水平。此外,汉语夹杂英语说话会对自身的汉语水平有消极的影响。
Olivia 同学对语码转换持积极的态度。她认为语码转换有利于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为英语是一门逻辑性很严谨的语言。有些英语单词在汉语当中是找不到意思的。比如说,term paper, final paper 和 essay, 在汉语意思当中就只是论文。但是这三者之间的差别还是挺大的。
Sophia 和 Megan 同学对语码转换持中立的意见。她们不赞同用好和不好这两个词来谈论这种说话方式。她们认为这种现象很常见,她们每天都是跟加拿大当地学生一起上课,都是全英文授课,只有在课下的时候才有机会跟中国同学说汉语,有时候在课上用英语用多了,课下跟他们用中文说的时候就有点反应不过来。Megan 补充道,在加拿大当地有很多华人,他们生长在加拿大,几乎很少有机会回自己的家乡,当地汉语补习学校非常少,所以他们的汉语水平最多也只能达到能够听得懂或者说几句简单的日常用语。所以,用中文夹杂着英文跟他们去沟通其实是考虑他们的感受。
五 结语
本文通过对加拿大 TESOL 专业中国留学生的语码转换调查,结果得知,在他们的语码转换句中, 存在着句中被转换词及词组遵循汉语语法的特点, 省去了英语单复数、时态和语态的变化,但是有一定的特殊情况。从留学生的语码转换动机来看,本文遵循语言顺应模式,发现主要动机是顺应语言现实,顺应社会规约及顺应心理状况。在留学生对语码转换看法的访谈当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对语码转换这一现象持中立态度,认为这是一个自然的语言现象,应当顺其自然。从一定程度上,语码转换有利于学生的表达,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然而,大量在话语当中使用语码转换不利于汉语能力的提高,甚至对汉语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使用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9]。语码转换调查有利于了解加拿大中国留学生的英汉双语使用情况,有助于提高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cross-cultural competence)。在 21 世纪,随着对外开放的加强,工资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海外留学,而这些留学生便是跨文化交际的主力军。与此同时,探究语码转换,有助于 TESOL 专业学生了解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特点和变化,为自己今后走上外语教学的道路上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 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2]Poplack, S.Sometimes I’ll start a sentence in spanish y termino en espanol: toward a typology of code-switching[J]. Linguistics,18(7-8), 581-618.
[3]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4]龚婕妤 . 从大学生语码转换看混合语码句的语言特征 [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4):143-146.
[5]何 自 然 , 于 国 栋 . 语 码 转 换 研 究 述 评 [J]. 当 代 语 言学 ,2001(1):85-95.
[6]黄国文. 语码转换研究中分析单位的确定[J]. 外语学刊,2006 (1).
[7]许国璋. 许国璋论语言[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8]薛冰 , 向明友 . 英语专业学生校园语码转换动机探析 [J]. 山东外语教学 ,2019(4):57-67.
[9]杨 永 和 . 动 态 顺 应 视 域 中 的 与 码 混 用 研 究 [J]. 外 语 学刊 ,2010(2):89-92.
[10]杨永和 , 陈英红 . 语码混用现象的社会语用学解读 [J]. 2014(3):51-54.
[11]游汝杰 , 邹嘉彦 . 社会语言学教程 [M].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
[12]于 国 栋 . 语 码 转 换 研 究 的 顺 应 性 模 式 [J]. 当 代 语 言学 ,2004(1):77-87.
[13]沈琼 . 课堂教学中教师语码转换的功能探析 [J]. 教育现代化 ,2017,4(02):88-89+94.
[14]林琳 . 基于语码转换和迁移理论提高广西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9,6(56):254-255+2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