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一 引言
中高本贯通培养是通过中职与高职的中高衔接教育、高职与本科的高本衔接教育,将中职、高职、本科教育联系在一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 到 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到 2020 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2 年、2013 年山东省先后启动中高贯通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又称为“三二”连读、五年一贯制)、高本贯通的“3+2”分段培养试点项目。中高本贯通培养有助于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是对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有效衔接,能够推动职业教育全面、协调、高质量发展 [1,2]。完善“中高本贯通” 教育模式,关键在于解决教育的对接问题 [3]。当前中高本贯通存在的问题有: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重复、缺少衔接、资源浪费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院校对行业需求没有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是衔接院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职业教育集团是将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用人单位等各方资源整合,形成资源优势,通过搭建平台、资源共享、多元合作、协同育人、协同发展、协同创新的合作途径,形成多方利益共同体,促使人才培养链、产业链和利益链的有效融合 [4,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强调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明确要求“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2020 年初步建成300 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山东的煤炭、石油、原盐以及其他无机矿产资源都比较丰富, 具有发展化学工业的基础条件,化工经济总量连续 27 年居全国同行业首位。然而作为山东的重要支柱型产业,山东化工一直大而不强、大而不精。发展职业教育缓解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对于具有相当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为山东化工企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山东省高职院校的重要命题。《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 2012 ﹞ 49 号)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职教集团办学模式下,适应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和新时代学生发展需要,解决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衔接和资源共享等问题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二 潍坊市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的构建
潍坊市化工职业教育集团是 2009 年以潍坊市人民政府为主导,由潍坊职业学院为牵头单位,联合相关院校、企事业、行业、科研院所、协会、社团等单位,按照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组建的具有联合性、互利性、非营利性的产教融合联合体,发展至今已拥有包括化工企业、院校、行业协会在内的近 80 家成员单位。集团以行业发展为纽带,以育人、培训、科研等为主要内容,是区域性、行业性、多元化的教育集团。表1 为潍坊市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历年成员单位数量,2009-2014 年成员数量逐年增加。然而数量的快速增加带来了成员构成散乱、整体质量不高、管理松散等众多问题,并不利于集团工作的开展推广,2016 年潍坊市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完善了集团准入制度,建立了考核标准和退出机制,成员总数趋于稳定,质量稳步提升。目前潍坊市化工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潍坊职业学院、东营职业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青岛科技大学、烟台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开展石油化工技术、化工类专业等“3+2”专本贯通分段培养点 3 个,与阳信职业中专、东明职业中专等学校继续开展“三二连读” 中高职培养点 8 个。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新和成控股有限公司、山东国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形成了极为紧密的合作。
表 1 潍坊市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历年成员单位数量

三 职教集团在中高本贯通中的作用
潍坊职业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立于 2003 年,目前已形成中(化学工艺专业)、高(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本(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高职)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分段贯通培养的教育格局。依托潍坊市化工职业教育集团构建了“行、政、校、企”四方参与的对话平台,每年组织召开专业群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指导化工专业规划建设、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对职教集团成员行业企业、中职、高职、本科高校以及毕业生、第三方机构等系统调研,明确企业对化工类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职业能力要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贯通培养方案, 实现中 - 高职和高职 - 本科之间的人才培养对接, 沟通职业技术人才供求信息和教育改革信息。
(一)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每年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 3 次, 论证审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形成适应区域化工产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经充分开展年度企业、毕业生调研, 了解区域内化工类及相关企业对人才的社会需求, 分析论证明典型就业岗位(群)对应的工作任务和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各阶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贯通和螺旋式上升,以实现中 - 高 - 本三个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贯通衔接 [6,7]。
表 2 化工类专业三阶段人才培养目标

(二) 构建与职业岗位对接的课程体系
利用职教集团平台持续调研潍坊及周边地区化工、石油行业的发展状况,分析职业岗位(群) 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要求,解决本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等问题,为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化工类专业贯通培养项目中 - 高 - 本三方主体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对课程体系进行一体化整体设计,并构建了“基本素质→基础能力→专业能力→ 综合能力”四个层次递进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的课程体系见表 3 所示。中职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化学、化工基础知识与技能。高职阶段着力打造技术技能特色,是岗位通用技能和专项技能培养阶段。本科阶段倾力打造学术特色,实现知识和技能目标的“互补共升”[3,8]。
学生由低一级向高一级教育阶段晋升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循环实施,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贯通和螺旋式上升。中职阶段以基础理论课和基本实验为主,包括基础化学、化学实验技术, 融入化工仿真实训、化工分析实训和 HSEQ 与清洁生产,对化工类职业产生认知。高职阶段以专业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融入培训与技能鉴定,采用岗位项目学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实现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科阶段以理论拓展、技能提升为主,融入课程设计、反应器设计与分析,突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
表 3 化工类专业一体化课程设置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引入企业标准,创建了“平台 + 模块”课程体系。基于化工产业岗位任务职业能力层次递进和职业资格标准,中 - 高 - 本每一阶段均搭建起“基础课程平台 + 专业课程平台 + 拓展课程平台”一体化课程体系,见表 3。平台中的课程则以模块化的项目进行实施, 以高职阶段的“专业核心课平台”中《典型化工产品生产工艺运行》课程为例:依据化工工艺运行与控制岗位能力要求,参照国家“化工总控工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全国技能大赛化工生产技术赛项,校企合作开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内容,以化工产品生产工艺运行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化工产业园”为载体,将学习内容划分为化工生产过程、合成氨生产工艺、氯碱生产工艺、石油化工生产工艺和丙烯酸甲酯生产工艺 5 个“学习情境”,以保证教学效果。
(三) 建设优质课程资源
集团成员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主持开发工业分析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海洋化工技术等专业教学指导方案,“3+2”本科试点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标准,三二连读中高职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进课堂、参与课堂讲授、技能指导、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 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
(四) 共建共享实践教学条件
集团职业院校充分利用集团企业资源创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集团内成员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差异化建设,取长补短,共建共享,建设融生产、教学、培训、鉴定、服务五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和校内综合实训室。设计将技能操作与教学项目相结合的实习实训,构建了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新模式 [9]。
四 职教集团办学模式下化工类专业中高本科贯通培养情况
(一) 学生培养质量
在职教集团办学模式下, 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年均获国家、省级技能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十余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均达 79%。麦可思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跟踪评价数据(简称“麦可思数据”),本专业 2018 届学生初次就业率 99.5% 以上,其中自主创业率 5.9% 以上。对口就业率 75% 以上,远远高于全国高职 2017 届(~62%),说明专业培养结果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匹配度较好。离职率为 25%,远远低于全国高职2017 届(~42%),说明专业的就业稳定性极高。高对口就业率和高就业稳定性反映出学生就业质量较高,其根本原因在于职教集团的沟通平台有助于职业院校准确预测一定时期内产业发展趋势, 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匹配度较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对应了岗位需求。此外,企业家进校园、顶岗习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职业指导,引领毕业生进入所学专业的行业,并增强了学生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岗位适应能力。
图 1 潍坊职业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2015-2018 届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变化趋势
(二) 用人单位满意度
图 2(a)本专业和(b)本校不同规模用人单位需求变化趋势
为当地的几十家公司培养合格满意的应用型人才,根据第三方公司对专业群 2018 届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调查研究,毕业生以实践技能强、工作作风严谨和吃苦耐劳著称,用人单位满意率为 96% 以上。图 2 为本专业和本校不同规模用人单位需求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应用化工专业用人单位规模逐年增加,本专业 2018
届毕业生主要就业于 1000 人及以上规模的大型用人单位(55%),比本校 2017 届(26%)高 19 个百分点。这是由于学生专业知识扎实、技术技能符合企业需求,并且具有良好的实践经历和综合素质,获得用人单位的肯定。
(三) 专业建设
以潍坊职业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经过多年的建设,在师资、课程建设、实训条件等方面具有了丰厚的实力,毕业生质量不断提高, 2010 年被评为院级特色专业,2012 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9 年获批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专业建设的快速发展与职教集团的壮大息息相关,特别自 2016 年潍坊市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由数
量扩展进入质量提升,校企合作内容从顶岗实习、教师培训深入到专业方向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训基地共建共享、课程与教学资源共建实施乃至技术研发。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贯通培养工作与区域经济相结合实现内涵发展,形成专业特色,专业影响力显著提升。
五 结 语
中高本贯通培养关键在于解决教育的对接问题,文章以潍坊职业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和潍坊市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的实践为例,研究了职教集团模式下的中高本贯通培养。以职教集团为平台,分析论证典型就业岗位(群)对应的工作任务和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各阶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了“基本素质→ 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四个层次递进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 + 模块”课程体系,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贯通和螺旋式上升, 校企联合共建优质课程资源和实践教学条件,实现中 - 高 - 本三个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贯通衔接和有效实施。在职教集团模式下中高本贯通培养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高,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相结合实现内涵发展,形成专业特色, 专业影响力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兆军,李云霞,步文萍 . 道桥专业高职本科“3+2”分段贯通培养一体化 [J]. 教育现代化,2017,4(20):139-140.
[2]张少兵 . 安徽财贸职教集团实现立交桥式终身教育体系路
径研究 [J]. 教育现代化,2017,4(9):56-58.
[3]李双石 , 等 .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贯通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J]. 教育现代化,2019(53):117-120.
[4]刘勇,王敏军 . 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模式研究 [J]. 高教发展
与评估,2015,31(4):27-31.
[5]胡春红 . 职教集团化办学多元主体机制研究 [J]. 教育现代化,2017,4(43):100-101,110.
[6]吴娜, 宋旭红,郭荣春 . 基于岗位群核心能力培养的“中本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J]. 山东高等教育, 2019(3):41-46.
[7]杨志敏 .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研究 [J]. 教育现代化,2016(5):13-15.
[8]何文娟 .“中高本”贯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研究 [J]. 职业
教育研究,2019(3):267-268.
[9]隋美娥 , 等 . 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培养创新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8,5(32):14-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