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The Idea of “Student-Centered” Practice Based on Neuro-Constructivism-Base in Acupuncture Course
YANG Niu-niu
(College of Medicin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centered on teachers, and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dvocates a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concept, placing the cultivation of clinical skills of students as the first priority. Aiming at some problems faced by acupuncture teaching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on how to practice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ethod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uro- constructivism-base theory, in order to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clinical skills operation level, to meet the ability needs of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 Acupuncture course; Student-centered; Neuro-constructivism-base
一 引言
针灸学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经验医学,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学科。从过去的师承模式到如今的学校群体教学是针灸学教育的一大革命,但在如今的教学模式上,以教师为主体的凯络夫“灌输式”模式仍旧占主导地位,针灸教学失去了其长期实践基础上的特色和优势 , 忽视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难以发挥积极主动性 [1,2]。导致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在临床实践中出现不敢动手,取穴不准,不会配伍取穴的现象。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逐渐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 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主动掌握并构建临床诊断知识和技能体系。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和钻研精神 [3]。针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培养方案的要求:“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较为系统的中医针灸推拿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对常见病证进行针灸推拿临床诊疗的能力,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针灸推拿学应用型人才”,因此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在针灸学教学中具有深远意义。
二 神经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涵
与传统教学始终围绕教师如何开展教学不同,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新理论,其核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对所学知识意义上的主动构建。但建构主义本身又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理论容易导致一些教学误区。对于建构主义的分歧主要在于: 以书本知识为形式的间接经验和理论知识能否由教师向学生传授,学生到底是如何获取知识。一些激进的“建构主义”者试图抛弃或弱化教师的讲授,这是不可取的。建构其实是认识反映现实的一种方式,或某个环节 [4,5]。而神经建构主义是在神经领域的知识基础上整合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1. 单突触的形成和稳定,即学生的学习和记忆的形成;2. 多突触网络的认知建构, 学生通过自己认知图式顺应与内化新的学习内容;
3. 结合情景的多层次多突触网络情景认知建构, 强调结合情景的多层次多突触网络情景认知建构, 使学习得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技能;4. 学生的主观态度及情感对前三个层面的调控形成多个局部的空间网络结构,并组成新的稳定的大环路认知建构。神经系统的基础在于突触之间的联系,多突触网络的构建是在新知识形成的突触与原有图式形成的突触之间形成新的联系,使得新知识在原有图式中不断顺应与内化,新知识的记忆得到巩固及加强。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强化和稳定这种多突触连接。反之,新形成的神经突触与原来学生个性的神经网络是一个弱的连接,不能优化成优先路径,使新形成的神经突触弱化,甚至消失 [6,7]。神经建构主义理论注重“教师主导,学生为中心”,强调结合情景的多层次多突触网络情景认知建构,容易使学习得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技能。
三 基于神经建构主义理论的针灸学四维学习模式
基于针灸学不仅是一门对理论知识要求高, 尤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活动和技能操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尤其重要。而神经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在把针灸学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反复讲解与复习的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能力,结合临床及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利用已经具备的先验知识及情景来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而我院学生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及临床医学专业为主,存在课时少,内容多,以理论为主的填鸭式授课方式会导致学生丧失兴趣,甚至对中医形成排斥心理的问题。为了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我们在神经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出以下四个层次的教学模式。(基于神经建构主义理论的针灸学四维学习模式详见图 1。)
(一) 丰富的先验知识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
新的认知建构总是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人们对认知熟悉的知识或者东西常常会忽略,对完全不相干的事物会毫不理会,而对那些了解一点的东西常常最感兴趣。因此,丰富的先验知识不仅可以帮学生摆脱对难以理解的理论课程的恐惧感,同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的预习很重要,借助网络平台,教师在课前将学习内容

图 1 基于神经建构主义理论的针灸学四维学习模式详见
发给学生,并指出自学范围,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提前预习,自学容易掌握的内容。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学生先在课前进行分组讨论, 在课堂上由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提问, 进行讨论,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课堂参与性。这种“预读 - 讨论法”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提高了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 [8]。同时可以在线答疑,师生在网上进行交流和讨论,并提供优秀的教学网站或教学视频,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扩大知识层面。
(二)“讲 - 练 - 问”模式下的认知构建
“讲”即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讲诉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临床问题;“练”即学生根据授课内容互相练习;“问”即学生在对照理论知识进行操练的过程就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针灸操作部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会让学生无法消化概念。学生只有在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与原有知识进行结合,构建新的网络突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行验证,才能稳定这种联系,充分发挥主动探索能力,深刻记忆并提高操作和思维能力。“讲 - 练 - 问”模式下的认知构建,要求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参与性,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才能保障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例如教师可在学生身上用笔点或画出穴位及经脉循行走向;准备教学工具,如练针垫、毫针、火罐、艾条、艾绒、针灸模型等,教师先进行操作示范, 再由学生之间相互练习,发现问题,而教师在学生练习中纠正指导,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针灸操作规范及流程,加深印象。
(三) 临床观摩进行多层次多突触网络情景认知建构
使学生形成真正有效的知识链接,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到真实的情景中去感受、去体验。在情景模式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学习到的新知识,在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稳定联系,巩固认知构建,强化学习效果。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实践目前分为见习和实习两个阶段,学生在进入临床后普遍面临不会动手,沟通能力差的问题。尽早的临床实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掌握, 增强与患者的沟通协调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明白临床实践对理论知识的要求。而在课堂结合情景的多层次多突触网络情景认知建构,采用临床观摩的形式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即建立以患者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临床教学实践, 在情景中教学。首先,学生分组,每组找一名学生扮演典型病例的患者,其余学生进行接诊治疗, 结束后教师可对学生进行“认知级”的提问 , 如 : 你的结论是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你觉得还有什么地方不够完善?接着教师进行针对性点评, 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发现问题。最后由教师重新接诊患者,规范操作,学生进行观摩后再进行相互练习。这种“理论实训同步一体化”的教学与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分开的传统教学相比, 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学生对针灸学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而且学生对亲身经历的病例印象更为深刻,能够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知识的迁移,将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维持性学习模式”向以主动获取知识为目的的“创造性学习模式”转变。
(四) 合作教学发挥学生主动性
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的主观态度、情感态度有助于内化与顺应新的知识,只有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自己是教学主体的意识,师生共同合作, 一起讨论交流,才能做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教师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由教师确定每堂课的主题,由组员查阅资料,对相应知识点进行分析讨论,并撰写学习报告,把组员讨论的内容制作成 PPT,在上课时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进行讲授,其他学生可以进行提问或补充,最后由老师做出相应的综合点评 [9]。例如:同一腧穴的不同定位操作,临床病例的不同诊疗方案。采用这种合作教学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看到知识的丰富联系,也能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神经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及情境和协作学习对知识建构的作用。四个层次的教学方式,是层层递进,密不可分的。首先借助网络平台的交互作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先验知识, 调动学生主动性,强化自主学习,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讲 - 练 - 问”模式下的认知构建加深学生记忆;临床观摩下的多层次多突触网络情景认知建构,进行认知迁移;合作教学发挥学生主动性 ,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稳定知识构建。神经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是学生知识构建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书本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全部内容。这种以“兴趣驱动 - 实践贯通 - 强化能力”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临床技能水平, 还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医患沟通能力 [10]。虽然我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但教师仍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发挥主导作用。在针灸学教学过程中也一定要注意: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提问及讨论的同时,不能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盲目的肯定学生的所有的观点,尤其是在临床技能操作过程中,更要及时纠错 [11]。
四 基于神经建构主义的针灸学四维学习模式评价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更加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成绩评定过程中要把课堂回答问题,课堂测试,预习报告,小组案例分析,临床技能操作等形成性评价定量化,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一起纳入学生的最终成绩。同时运用李克特五星评估法创建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针灸学课程的认识,动机及对新的教学方法的看法;随机对进行针灸学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对新教学方法的评价及对针灸教学的意见。
五 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神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针灸教学运用中的几点想法, 目的在于实现“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这一目标,,让学生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变,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专业知识技能 ,提升针灸理论、诊疗、操作能力 , 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需求。
参考文献
[1]伦新 , 荣莉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针灸学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J]. 医学教育探索 ,2007(09):797-799.
[2]樊旭 .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针灸学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17(04):147-148.
[3]王忆葑 , 赵丰 , 刘俊昌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推拿治疗学》课程中的实践[J]. 新疆中医药,2019,37(03):55-57.
[4]童大振 , 胡扬洋 . 皮亚杰理论引入我国物理教学的思 想 历 程 与 启 示 [J]. 首 都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版 ),2020,41(01):87-91.
[5]刘冬 . 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生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J]. 管理工程师 ,2019,24(06):56-61.
[6]伍冠一 , 赵铁建 , 钟静 , 等 . 基于先验知识策略的生理学教学实践 [J]. 大学教育 ,2017(02):59-60.
[7]伍 冠 一 , 赵 铁 建 , 韦 燕 飞 , 等 .“ 以 学 生 为 中 心 ” 生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 [J]. 教育现代化 ,2017,4(01):38-39+48.
[8]王珑 , 邹伟 , 于学平 . 浅谈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在《针灸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J]. 中国针灸 ,2008,28(12):923-925.
[9]张小卿 , 吴景东 , 隋月皎 , 等 .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针灸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17(02):148-150.
[10]刘琼 , 刘霞 , 贲定严 , 等 . 针灸学课程兴趣驱动—实践贯通—强化能力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效果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16(04):42-44.
[11]石铖 , 郝蕾 , 刘宇 , 等 . 以“学生为中心” 的《临床中药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探讨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43):132-1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