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新工科专业建设措施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6-09 17:28:29 文章来源:SCI论文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Exploring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Majors-Take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ZHu Jian-hui, DAI Jian-guo, WAng Cheng

(Faculty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Abstract: As a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talent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are the key issues fac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g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vehicle engineering major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ntry point. Some measures and programs in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and then explore new methods of  vehicle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Key words:New engineering department; vehicle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model;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一 引言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印发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指出:汽车产业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1]。当前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与汽车 产业加快融合,随着“互联网 +”等国家重大战略先后实施。车辆工程专业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推动全球布局和产业体系国际化。实现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 [2,3]。

淮阴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型应用高校,学校一直致力于强化内涵建设,深化政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学科与专业建设。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传统制造业的快速升级,适应新型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车辆工程专业应符合新工科建设国家战略需求,对新工科背景下的车辆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其在专业课程系统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进,以适应当前汽车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的发展需求。本文以淮阴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为例,探讨新工科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综合改革措施、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核心问题,旨在为新工科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二 新工科专业建设综合改革的举措

车辆工程专业以“立足苏北,辐射周边,面向全省,服务全国,背靠交通行业大舞台,面向交通和汽车技术大市场”为总体定位,培养从事汽车及相关领域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等工作,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淮阴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是由 1987 年经原江苏省教委批准设立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专科)发展而来, 2000 年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汽车应用方向)(本科)开始独立招生,2004 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车辆工程专业(本科)并于同年 9 月开始招生。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特色与优势:1)构建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校企高度融合培养模式。与大运集团、敏安公司组建“大运班”、“敏安班”,校企共建实习示范基地,深度融合校企资源,促进应用型车辆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2)“虚实结合,集成共建”,打造开放共享的实践平台。依托国家级车辆与交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与省级虚拟仿真共享平台,与政府、行业、企业和院所共建教学资源,采用“四式结合,虚实融通”的教学方法,并借助智能管理系统打造全面开放共享的实践平台。具体有以下举措。

(一) 拓展视野,与时俱进,探索新形势下的专业建设思路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本专业一直秉承与时俱进的理念,鼓励骨干教师走出去,到国内外高校同类专业学习交流,借鉴优秀院校专业的建设经验,扬长补短。本专业积极响应国家“新工科”建设的发展战略号召,立足当地行业产业需求,结合新能源汽车发展新形势,制定了以培养车辆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传统内燃机车辆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兼顾、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思路。

(二) 强化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形成重点培育体系

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打造特色鲜明的核心课程群及其主干课程。结合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前沿, 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不断更新、完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资源配置,确保课程建设的开放性与继承性 [4,5]。协同进行教材与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建立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教学平台。围绕新能源汽车结构与性能、零部件设计与制造、多能源动力总成及控制系统三个专业核心能力,打造核心课程群, 培育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重点教材、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等,形成有的放矢的重点培育体系。

(三)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的经验基础上,构建“行为导向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推进课堂教学革命 [6]。以培养“ 新工科”下应用型车辆工程人才为导向,构建“兼职教师进课堂,促进培养目标融合;教授博士进企业,促进教学内容融合;学生进实习基地,促进培养方式融合”的“三进三融” 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如图 1 所示。
\
图 1 实践教学体系


图 1 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方面依托车辆与交通国家级省级建设平台,推荐“层次化、自主性、开放型” 实验教学模式改革,通过进修和进企业等形式加快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加大专业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构建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实施的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如图 2 所示。

\
图 2 实践教学环节
 


(四) 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坚持以培养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为导向,与江苏大学等院校合作,构建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选课体系、学分互认制度以及多元化评价机制,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利,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和管理制度,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占比,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 从而最终提高学习效果。

(五) 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人才

随着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汽车企业呈集团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其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为此,本专业瞄准企业实际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学生进行 3 年的校内学习与实践和 1 年的企业工程实践与训练。针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本专业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加强人才需求调研,准确把握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工程实践能力,并与企业共同修订培养方案, 形成能力培养矩阵;聘请企业工程师走进校园为学生授课,将企业生产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针对企业多样性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即按照个人的兴趣与校内的训练内容为学生分配实习企业与岗位,安排企业工程师指导工程训练,对学生进行多元化、个性化训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实现与企业能力需求的对接;以毕业设计为契机,让学生参与教师的企业研发课题,在企业应用背景下进行项目实战演练; 让企业参与各相关教学环节的课程考核,与企业共同考核学生。本专业人才培养具体措施如图 3 所示。


\

图 4“政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政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本专业与合作单位共同成立了“政产学研”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改革联合体、实践基地建设联合体、教学质量保证联合体等 3 个教学联合体。其中“政产学研”指导委员会负责提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发展规划,研究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并探讨制定解决方案; 教学改革联合体旨在发挥政产学研联合办学的积极性,加强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推进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不断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实践基地建设联合体旨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首要目的,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努力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善专业办学条件;教学质量保证联合体旨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对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进行评估,并将评估信息反馈至“政产学研”指导委员会。“政产学研” 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如图 4 所示。

三 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

(1)重视教学过程监督,以督促改,以督促教。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环节的过程监督,落实“一听二评三查”的控制过程,严把教学过程管理质量关, 即查即改,提高教学监督的作用性与响应性。

(2)优化教学评价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在传统的评价体系基础上,拓展评价主体,统一并具体化教师自我评价的标准性,建立规范的学生参评制度,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完善激励考核制度,引导教学成果产出。在学校现有激励和考核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一系列教学奖励办法和相关考核制度,将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价与教师奖励、评聘、晋升等挂钩,奖优罚劣, 形成教学管理的有力抓手。

(4)健全毕业生反馈机制,提升反馈效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学校、学院、专业三级联动的组织体系,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各有侧重,形成良好的人员和经费保障体系,建立持续有效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四 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建设的主要举措

(1)根据《交通工程学院教学团队管理办法》, 围绕专业培养能力模块,与行业知名企业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组建车辆结构与性能等 3 个教学团队,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共同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丰富考核方式。

(2)紧跟专业发展前沿,拓宽思路、更新观念、促进改革,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外企业或知名高校进修与访问。


(3)完善专业教师国内学历进修制度,建立专业教师与国内企业合作交流机制,配套激励政策, 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4)建立中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进修培训机制, 即围绕专业能力模块,选派青年教师深入合作企业, 进行工程实践,以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5)定期开展以专业能力模块为单位的集体教研活动,建立以老带新的团队授课机制,即方向课程群集体备课,核心课程由教授和青年教师共同完成。

五 结语

车辆工程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而应用型高校的特点是学科门类齐全,从而有利于各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新工科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促进教学改革,实现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内涵建设,进而形成车辆工程专业的特色与优势。逐渐完善专业建设的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以适应当前的国家战略与方针,进而突出学科建设成就,也为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提供有效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赵福全 . 战略坚定与否是建设汽车强国之关键 [J]. 汽车与安全,2014(2):94-99.
[2]叶民 , 孔寒冰 , 张炜 . 新工科 : 从理念到行动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01):24-31.
[3]于莉莉 , 张磊 , 孟凡波 .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研究 [J]. 科技创业月刊 ,2018,31(01):87-89.
[4]李坤, 史永宏. 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室开放体系探索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34(01):258-261.
[5]王奎洋 , 贝绍轶 , 唐金花,等 . 应用型本科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刍议——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 [J]. 高等农业教育 ,2012(09):29-32.
[6]李涵武 , 崔宏耀 . 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分析 [J].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09,11(04):127-12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82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