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Principl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s
YU Gui-lin
(Taizhou University, Taizhou Jiangsu)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vocational ability orientation, the principles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win-win, the principles of the combination of operation skills, management abi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ractice, the principles of the combination of in class exercise, extracurricular self exercise and habit cultivation, and the principles of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irst classroom and the second classroom and scientifically build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cultivat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students’ employment Counterpart ratio.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Tourism management;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Principle
一 引言
旅游管理是与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具有共同的产业基础和相近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应用型专业。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三大特点,其中实践性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内容源自产业实践并服务于产业运营需要 [1]。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由此可见,实践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备的综合素质之一,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实践教学是在一定教学环境下,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与专业实务相适应的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的学习,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 [3]。构建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二 职业能力导向原则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旅游企业急需大量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理应受到企业的青睐。然而,几乎所有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和专科生一样在一线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很少有本科毕业班生一毕业就直接从事基层管理工作。更为严重的是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半年至一年后,由于未能进入管理岗位工作而忍痛跳槽选择其他行业就业,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很低。从旅游行业的角度看,管理者认为本科生在校期间,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实践课程较少,实践能力较差, 职业素养不高,不能胜任基层管理工作和高技能服务工作,必须从基层工作做起。从学校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学生一毕业只能在一线服务岗位就业,不能在基层管理岗位工作,说明毕业生未能达到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因此, 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学生的培养应以学生就业为目标,从“知识本位型”教育向“能力本位型” 教育转变 [4]。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通过职业分析, 确定旅游管理本科覆盖的职业岗位群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构建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实际操作能力、实施科学管理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促成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一毕业就能在基层管理岗位上就业,提高就业的专业对口率。
三 校企协同共赢原则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 学生的认知见习、课程实习、顶岗实习、跟岗见习等都必须在企业完成。学生在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里,一方面可以把在课堂学到的管理理论、服务技能运用到实习工作中,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可以增强对客服务意识,积累对客服务经验,提高管理能力。校企深度融合、高度协同,才能完成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只有做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校企合作才能长久。
(一) 校企协同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
委员会由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骨干教师、企业专家和学生组成。主要负责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方案的制定、调整及实施。
(二) 校企协同设立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研究基金
校企双方根据一定的比例投入实践教学经费, 共同设立实践教学研究基金。基金主要用于实践教学期间,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立的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研究项目所需要的经费以及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其它研究费用。
(三) 校企协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生在企业认知见习、课程实习、顶岗实习、跟岗见习期间,校企共同制定、实施见习、实习方案,共同提供指导老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指导教师通过“校友邦”等平台了解学生的出勤、实习情况及其思想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指导。企业导师负责学生见习、实习时间安排、实习内容以及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校企双方导师定期进行研讨,分析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及时对实习工作进行调整,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 校企协同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
1.学生以“服务岗位”顶岗实习换“管理岗位” 跟岗见习
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一线服务人员,尤其是节假日、旅游旺季需要大量的季节性服务人员。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在实习基地一线服务岗位顶岗实习,赚取“服务岗位”顶岗课时,为毕业实习赢得“管理岗位”跟岗见习资格(校企协商规定:学生必须获得一定量的服务岗位顶岗课时方可获得管理岗位见习资格)。
2.学校以服务求合作
首先,学校利用“教学团队”为企业一线员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如礼仪培训等,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为企业中、高层管理干部进行管理能力的提升培训;指导企业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等。其次,学校利用“科研团队”帮助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等,为企业解决生产运营过程出现的问题,帮助企业提档升级。第三, 学校统实施“旺进淡出”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季节用人困难。旅游旺季时,安排学生在企业一线服务岗位顶岗实习;旅游淡季时,学生回到学校学习理论。第四,学校给与企业业务倾斜。在同等条件下,把学校的会议、接待等业务安排在实习基地,为企业提供业务利润。
3.企业以平台求发展
首先,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优先挑选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其次,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提升企业的品质。第三,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应该享受相应的国家政策,如获得一定的税收减免。
四 操作技能、管理能力和科研创新实践相结合原则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 版)中提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等 [5]。由此可见,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不仅要有操作技能实践,还要有管理能力实践和科研创新实践,做到操作技能、管理能力和科研创新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 操作技能实践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操作技能实践很强的专业,如导游岗位需要培训学生的讲解技能;酒店服务员岗位需要培训学生的折花、摆台、铺床技能等。这些操作技能都是旅游一线服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是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职业能力。旅游企业要求毕业生一进入企业就能熟练掌握相应岗位的操作技能,不需要企业再培训。首先,学校应建立旅游企业典型工作岗位相关模拟实训室,如导游模拟实训室、餐厅模拟实训室、客房前台模拟实训室等,供学习反复练习,直至熟练。其次,学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在实习中把学校训练的基本操作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在运用中形成自己的基本职业能力。
(二) 管理能力实践培养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
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主要是培养旅游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学生一毕业就能在基层管理岗位上就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大部分学生应该在中层管理岗位上就业,一些优秀的学生应该在高层管理岗位上就业。因此,毕业实习时安排学生在管理岗位上轮岗实践就显得尤其重要。首先,校企共同制定学生管理岗位实习方案,合理安排学生在典型管理岗位上跟班轮岗。如酒店方向的学生可分层次安排在中餐厅、西餐厅、客房领班、主管等基层岗位,餐饮部、客房部、营销部、工程部经理等中层岗位以及总经理助理等高层岗位上跟班见习。其次,让学生在跟班见习中,了解旅游企业典型管理岗位上的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职责,把在学校学到的管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运用了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形成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第三, 要求学生在管理岗轮岗过程中,找到自己兴趣所在和不足之处,优化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尽早成为企业的后备力量。
(三) 科研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
作为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除了应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管理能力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能够运用管理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在课程实习中,根据具体内容设置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项目,如旅游线路设计、旅游营销策划等。其次,在毕业实习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研,发现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拟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在企业老师和学校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完成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五 课内演练、课外自练和习惯养成相结合原则
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主要来自于课内演练, 如学生的中餐摆台技能主要来自《餐饮服务与管理》这一门实践课程。在学校的餐饮模拟实训室, 教师先进行中餐摆台示范、然后学生进行模仿训练,教师再进行辅导。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可能在课上就学会了中餐摆台技能,但不够熟练;有的学生可能在课上还不能完全学会中餐摆台技能,需要课后自己反复训练,才能掌握。因此,学校应全天候开放实训室,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训练时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相应的社团负责组织管理协调,利用业余时间,反复训练, 直到熟练为止。此外,还要把课内演练、课外自练和平时的习惯养成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如学生在旅游礼仪训练课上进行形体训练,课后又在形体实训室进行了自练,并达到了熟练程度。为了让学生提高职业意识, 就必须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时刻关注意自己的站姿、坐姿、蹲姿、手势以及微笑等,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此,校企应共同制定各岗位操作技能标准,在毕业实习前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综合考核,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不合格者不得参加毕业实习。对于未能达到岗位技能要求的学生,由相应的社团进行帮扶,直到合格方可参加毕业实习,保证参加毕业实习的学生不需要企业进行岗前技能培训。
六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衔接原则
第一课堂是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主阵地,它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普遍要求,是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参加的共同的实践环节。第二课堂是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延伸,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的实践能力训练。学校要围绕职业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做到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有机衔接,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结合实践课程的开设情况,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社团,强化学生某一方面的实践能力。如结合《导游业务》和《导游综合实训》等课程,开展“导游社团”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景区游览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导游带团能力和讲解能力。其次,结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组织开展学科专业竞赛。如旅游服务技能大赛(导游和饭店),优胜者参加省级、国家级旅游服务技能大赛。通过大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操作技能实践的积极性,做到以赛促学。第三,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完成相应的实践研究课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培养了良好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 [6]。第四,组织学生参加旅游企业自愿者服务活动。如可利用双休日到附近景区做自愿者,免费为游客讲解。培养学生志愿服务的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五,有科研项目的老师可吸收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团队,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通过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申报专利等,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第六,加强与涉外旅游企业的合作,定期组织外语沙龙,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第七,组织学生参加创新与创业大赛。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有条件的大学生注册工商企业,入驻校级及以上创业园,开展创业实践。
七 结语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速发展,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种类会越来越多,规格会越来越高。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遵循五大原则,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还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M].2012 年 10 月第 1 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M].2018 年 3 月第 1 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
[3]张闯 . 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研究 [D]. 南昌大学 ,2008.
[4]臧新颖.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D]. 沈阳师范大学 ,2011.
[6]杨慧 .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D]. 沈阳师范大学 ,20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