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以教师课程意识培育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出路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7 17:39: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好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思想准备。课堂教学在改革过程中,需要教师寻求新的教学理念及方法,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供支持。尤其是在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课程意识的培养则是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的课程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的课程意识决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以下是关于以教师课程意识培育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高校教学活动有序展开提供有力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课程意识;课堂教学;培育;教学改革;出路

本文引用格式:柳长青.以教师课程意识培育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出路[J].教育现代化,2020,7(39):51-54.

The way out of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Guided by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Curriculum Consciousness

LIU Chang-qi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Baise University,Baise,Guangxi)

Abstract:Curriculum reform is a long-term and arduous task,a system engineering,to be ready to constantly explore,constantly practice the ideological preparation.In the proc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teachers need to seek for new teaching ideas and methods to support the optimiz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n particular,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China’s education reform,the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are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and the cultivation of curriculum awarenes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eachers'comprehensive quality,as well a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China’s education reform.In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eachers’curriculum consciousness plays a crucial role,which determines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The following i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guided by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curriculum awareness,which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powerful reference for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teaching activities.

Key words:curriculum awareness;classroom teaching;cultivation;teaching reform;a way out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课程意识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为此,在当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应以教师课程意识培育为导向,即引导教师在教学活动实践中运用灵活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并有效结合课程价值、课程目的,从而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达到高效优质的教学状态,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以下是关于以教师课程意识培育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高校教学活动有序展开提供有力的参考作用。

一 教师课程意识概述

教师课程意识的出现其实并不意外,是建立在校本课程基础上的新型教学理念。在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下,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才能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并不断提升其教学质量。课程意识其实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课程为内核,围绕课程进行思想、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多个部分的创新及改革,从而确保课程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教师课程意识,在我国长期的实践中可以总结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的内涵与意义的理解,以及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如何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感与体验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人生、自然、宇宙进行思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课程意识不是简单的课堂重塑,而是一场关于教学改革的伟大实践,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实践技能、人文素养等,还要对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掌握,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与教师有着直接联系,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确定课程意识,教学实践以课程为主,融入自己的思考,提升课程的开展效果。

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具备的课程意识

教师课程意识在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和能动的反映。作为对课程的这种反映,一个具备课程意识的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首先就要对课程意识进行深入的思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体验,帮助学生更好的教学学习[1]。所以教师一定要具备基本的课程意识,并将课程意识合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具备系统审视课程的宏观意识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因此教师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下,来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确保在课程的学习中,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近期发展与长期发展都依赖于课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应具备宏观意识,宏观意识促使教师全面、整体而长远的关注学生的发展,从而更加重视教学课程,并与时俱进的调整课程。宏观意识并不是笼统的对课程进行了解,而是需要对课堂内外、学生、知识、社会等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这样才能课程意识的全面性。以系统的审视视角,对课程意识进行评判,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

(二)具备基于学生成长的课程调整意识

在课程革新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的核心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出来的内在思想和行为上的独立自主。课程是促进学生内在成长的重要养分,所以必须保证优质适配的课堂内容才能行之有效;一旦课程的设置与学生的发展规律产生矛盾,就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大影响,所以,教师的课程调整意识是不容忽视的,且必须具备。学生在素质教育的深入下,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时教师在课程意识的调整上,也要以学生为主,一切围绕学生展开,并将学生的兴趣、知识基础、心理等作为课程意识调整的依据。同时在课程意识的确立上,也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长远目标,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

 
(三)具备课程整合意识

很多时候,课程中的知识点多而散,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较弱,部分学科内部的联系不紧凑,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存有差距。主要是由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编排定受教学时间与内容的局限[2]。所以教师须具备课程整合意识,让学生能系统化地温故知新,也能更好地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尤其是在课程的复习阶段,学生在整合的知识下,能寻得回忆起学习过程的知识,并更加知识体系进行复习,这样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由于课程中包含多个单元与不同的知识点,虽然知识点看似分散,但是经历过复习的教师与学生都知道知识存在较大的关联系。因此对教师进行培养过程中,要对教师的整合意识进行培养,确保教师能将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

(四)具备主体意识

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课程意识的实践,需要确定其主体地位,将自己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主体能动性,优化课堂教学。同时也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程实践的对象,为更好的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教师在课程意识下,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的设计与实践围绕学生展开,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主体意识是教师创新思想的关键,也是适应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必须确立“生本”理念,保证课程意识中融入生本思想。

三 教师课程意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影响

首先,教师课程意识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时间的分配等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是课堂教学要素中的重要内容。这时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课程意识,确保教学课堂的质量与效率,课程意识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因此,教师的课程意识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大的影响。

其次,教师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成效。课程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教育内容,所有内容都是针对学生进步发展来设置,这也是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然而教师的课程能力不是独立存在的,与教师是相辅相成的,最为课程意识发挥的重要载体,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教师也要积极主动的去探索课程意识,确保课程意识能在课程改革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最后,教师课程意识有助于民主课堂的构建。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未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很难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讨论,对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刻,无法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学生的学习其实就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用途中,而民主课堂的构建,能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供可能。在教师课程意识的帮助下,课堂的平等性得以提升,学生能在平等的交流、沟通与讨论中对知识进行理解,从而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所以教师要及时确定课程意识,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一个民主、分享型的课堂,与学生一起成长。

四 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形成以学生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思想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实践要围绕学生展开,加强对学生的培养,确保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教师的课程意识要紧紧围绕学生展开,生本理念的确定,能促进课程意识下教学实践的有效进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培养包括多项内容,比如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但是无论何种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教师在课程意识的运用过程中,将学生的培养作为课程意识的前进方向,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实践的可靠性,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学生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思想,对于教师来说是巨大的挑战,这时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意识,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也要以学生为主,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二)建立以课堂改革为目标导向的课程理念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以课堂教学改革目标为导向。有了课堂教学改革精神的指引,新的课堂教育理念才会渗透到每一个教师的思想和行动中,促使教师注重和反思课程,从而形成正确的课程意识。在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过程中,需要对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效果等进行综合的分析,课堂教学中课程能发挥其重要作用。课堂改革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之一,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挑战。因此教师需要在运用课程意识时,要明确目标,将课堂的改革创新作为课程意识的推进导向目标。课堂改革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区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学校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确保课堂教学符合当下的实际需求。将目标导向确定为课堂改革,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实践性、生活性及全面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提升自我。

(三)建构基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课程理解

在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时需要通过下面两个方面先进综合培养:第一,教师要意识到课程意识的重要性,并从根本上对其内涵进行理解;第二,教师需对课程进行细致的分析,这样才能确保课程开展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对课程、课程意识的内涵进行细致的了解,才能确保课程意识的培养效果。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

 
第一,认清课程的范畴。学校在人才裴炎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确保学生能对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这时就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实现学科的科学性及实践性,并且能合理引入课外相关知识,为学生努力打造一个现代课堂教学环境。

第二,明确课程对学生的意义。课程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学生的学习不是凭空展开的,而是以课程为基础,并且在课程的支持下,逐渐完成学习任务与目标。课程是学生知识的获取来源之一,尤其是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只有掌握好课程知识,才能为其日后的学习与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理解课程和周边知识的关系。课程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孤岛,它与知识与生活都有割不断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有关内容和相关内容相结合来呈现给学生。

第四,把握课程的核心组成。课程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包括学科知识,但不仅只是学科知识。每门学科背后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等是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只有真正的理解并把握课程的关键,才能对课程意识有一个深坑的理解与应用。

(四)培养基于学科属性理解的课程思维

教师正确理解自身学科的属性,并对学科教学进行合理展开,方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如语文学科的本质是人文自然合一、包含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一门学问,而数学学科是理性的艺术学[4]。教师应该对学科属性持有正确理解与判断,逐渐形成课程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对学科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人身。同时不同的学科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尤其是一些交叉学科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衍生出其他的学科,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合理的分析,确保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性[5]。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属性,课程意识的落实需要建立在课程属性上,确保课程改革的具体性。课程改革需要涉及诸多内容,比如相关课程教学理念及方式的转变,课程内容的改革创新等,因此逃离课程属性的课程意识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具有可行性的。因此教师在课程意识的应用过程中,要落实都具体课程上,基于课程属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6]。

(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脱离时代的教学改革是空中楼阁,难以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提供支持,也无法真正促进我国的教学改革。因此教师要在课程意识的应用与推进过程中,要基于时代发展潮流,立足课程实践进行课程改革。首先教师要对当下的教育环境及改革方向进行明确,在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改革内容、方式等进行明确;其次在改革时要找到入手点,教师课程意识的融入需要利用好时机,促进教学改革;最后,要对国内外先进的课程意识及实施方法进行学习,让课程意识回归到本真课堂上,提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与潮流性,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7-8]。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面临着极大挑战,到底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才是本源,还是结合职业教育才是有效的途径,其实学校大可不必烦恼,因此在课程意识下,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确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与课程之间形成一种联系,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职业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渗透教师不必排斥,因为学生最终是要回归到社会的,因此教学改革中要适当加入职业教育,让课程意识在落实过程中更加的可靠与有效。

五结语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课程意识决定了教学观念,影响着教师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的课程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需要对课程意识进行细致的分析,确保字教学改革过程中,能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课程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师回归课堂、课程的有效手段,也是确定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邢文骏,蔡蕾.基于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以一节高中英语优质课评比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3):26-31.
[2]卜玉华.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基础、困局与突破路径[J].教育研究2016(3):110-118.
[3]朱卫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J].江苏教育研究2016(1):3-8.
[4]侯玉莹,焦强磊.从导学到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向[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 9(2):20-23.
[5]崔振成.自由生态教师课程意识转向的价值基础[J].教育科学研究2016(2):57-72.
[6]张婷君.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激发学生综合实践意识: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教学[J].好家长,2017(32):90-90.
[7]谢婉兰.基于“互联网+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以《劳动合同法》课程为例[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7):243-244.
[8]郭燕,朱琼琼.“互联网+”下基于大学生学习行为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61):29-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80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