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信息化时代下,为了降低基础教育领域中由于教师的失度或者过度而引发的教育乱象,如多媒体的滥用、机械化学习、课堂失活等,本文从哲学视域中的“质量互变”规律角度对化学教学进行剖析,以“教”与“学”中的“教”为切入点,从教学目标的准确度、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教学方法的选择角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逻辑思维的严谨度分析了如何把握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度,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使化学教学紧随新时代的步伐。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度;质量
本文引用格式:任静茹,等.以辩证思维浅谈中学化学教之有“度”[J].教育现代化,2020,7(44):140-142.
Discussion on the"Degree"of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with Dialectical Thinking
REN Jing-ru,JI Xiao-hui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Shaanxi)
Abstract:In the information age,in order to reduce the educational chaos caused by teachers'loss or excessive in the field of basic education,such as the abuse of multimedia,mechanized learning,classroom deactivation,etc,this paper analyzes chemistry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aw of"quality mutual change"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Taking"teaching"in "teaching"and"learning"as the starting point,it analyzes how to grasp the degree in the process of chemistry teaching from the accuracy of teaching objectives,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eaching contents,the choice of teaching methods,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and the preciseness of logical thinking,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teachers guiding rol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emical teaching,so that chemical teaching follows the pace of the new era.
Key words:Chemistry core literacy;Degree;Quality
一 引言
“教育千事、万事归于‘一事’,那就是:培养出能把握自身命运、具有时代发展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能创造未来的一代新人”[1]。叶澜教授这句话很好地阐述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培养人的最终目标,即具有责任感、时代性、创新型的人才。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那么,新时代下的教师如何育人?如何找到育人的最佳平衡点?如何结合各自专业培养出具有科核心素养的人?这让教师有了更深的反思。在倡导“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下,尽管体现出了各种优势,但同样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教学内容太精简、教学方法又过于依赖多媒体等。面对所出现的失度现象,如何让教学过程中的杠杆达到最佳平衡态,避免因“不及”或者“过”而降低教学质量的问题就成为当下教师的关注点。以化学学科为例,吴晗清[2]等人利用哲学思维对化学知识所体现的辩证思维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唯物辩证法教育的相关建议。但高中的学生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其哲学思维的培养无疑会给他们增加一定负担。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除了研究知识的辩证思维,还应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实现教学效果的螺旋式增长。
二 度的含义
万物皆有度,其体现在生活各个方面。如《说文解字》中记载“度,法制也。古者五度,分、寸、尺、丈、引谓之制”,本书将度记为形声字,表示用手去测量,本意是计量长短的标准;《史记》中提及“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将度译为估计和猜想;《战国策·燕策》中有“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这里用胸襟和气度来表示度的含义;依此看来,我国对于度的解释在不同的情境下亦有所不同,但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随时代的变迁,直至马克思主义思想进入中国,我们才对于度有了全新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质量互变规律就从哲学角度揭示了“度”的深刻含义——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3]。简单来说“度”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临界点,在没有到达这个点之前,任何量的改变都不会引起质的飞跃,一旦超出了这个点便会导致质变。
三 把握好化学教学中的度
恩格斯指出“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3]。如铝离子和强碱发生反应,随着碱量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生成Al(OH)3白色沉淀,而碱过量时沉淀溶解就会形成新的物质AlO2-。这表明化学学科中存在着质量互变的关系。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化学教师,能够认识到质量的统一性,并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结合本专业的特色,把握好教学中的度,以实现化学教学由应然向实然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一)教学目标的准确度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授课前,依据课程标准所预设的一种理想教学结果,而这种结果可以通过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测量。习主席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立德树人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那么具体到我们的化学教学目标,教师应围绕着这个大目标,深刻领悟新课标的要求,对单元、模块、课时和学段教学目标进行深入地研究和设计,防止因为“不及”而产生的误区或“过度”而增加学生的对知识理解难度。
例如,化学反应和能量的知识点是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其教学目标在高中教学中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在必修阶段化学反应规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关系(宏观辨识),学会利用特有的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在选修化学反应和能量课程中,要求学生知道万物皆有能量,且这些能量与化学反应紧密相关,初步构建动态变化的科学观念(从宏观逐步转向微观);在选修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的知识点中,要求学生能够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进行方向和限度,学会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分析影响化学变化的因素(微观探析),同时可以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出现的关于化学变化的问题。如在进行必修二的教学时,教师要清楚本阶段的目标是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和其他能的转变,以及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不同的阶段其具体的教学目标不同,但学科核心素养相互渗透。因此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点,清楚具体的教学目标,掌握好纵向跨越和横向延伸的尺度,更有利于课堂的有效实施。
(二)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难易度
教学内容是指教师与学生相互交往中所要完成的特定项目,其深、广度对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4]。在整个施教过程中教材是学习理论知识基础,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和解答者,具备交叉性学科知识和深厚的专业功底是必备的条件。其次依据教学目标把握好每个阶段知识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深浅相宜。回到化学领域中,其内容应该围绕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来确定,这有利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种子在学生身上萌发。
例如,有机化合物在不同学习阶段都有所涉及,但其教学内容各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首先在必修阶段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中,要求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生活中常见、简单的有机物,能够辨识常见有机物的官能团,并且学会描述相关化学反应的现象和性质;在选择性必修课程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官能团去反推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利用相关知识设计合成路线图等。从这两个阶段来看,教师在进行有机化合物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应该对于本知识进行梳理,全盘把握。因此,教师在进行有机物的讲解过程中,把握好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重难点知识深入讲解,将两个阶段的知识适当的衔接,引导学生从STSE角度认识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各方面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运用的角度
教学方法可以看成是教师的“教”和“学”的统一体,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自己有的经验和理论所采取的某种手段。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同时又存在着诸多不足,如讲授法无法顾及到每位学生的差异,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新时代下的教师不应该只局限于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还要结合学科的特点、知识的类型、学生的学情状况等,发挥教学机智,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金属钠化学性质的探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观察金属钠,与此同时对其物理性质进行总结(讲授法)。其次再让学生实际操作与钠有关的实验(实验法),从微观的角度对其化学性质进行探究。最后根据现象并分组讨论给出结论(讨论法)。从整个的施教过程来看,讲授法是一条链接其他方法的基线,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其他方法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这有助于激活化学课堂。若实验条件受限,那么教师以音乐的实验视频代替传统实验,这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美的鉴赏能力。但在互联网+教育的视域下,不能全部依赖多媒体的放映,能够熟练地融合各种教学方法和技能是新教师要面临的挑战。
(四)学科间的紧密度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其中“全面”除了意指全方位的人格,也链接了各个学科。所谓教学,它涉及到语文的魅力、数学的逻辑思维、物理的结构特性、艺术的美感、思想政治的价值观和化学的实用性等。
例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子结构与性质”中涉及到分子间的作用力,其中范德华力和氢键分别与物理学科和生物学科存在着相挂钩。范德华力是一种电性引力;氢键是我们生命体中的许多大分子组成的必要,并且对生命体物质的高级结构有着重大意义。此外,化学中的复杂文字和微观示意图等又分别与文学和美学相互融合。因此,化学教师能够透析各学科之间紧密度,引导学生在更宽广的学科背景下建立认知结构,这有助于促进化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
二十世纪初,杜威提出了一种构想:建立一个桥梁,将学习理论与实践相链接起来,以实现教学的优化设计。这句话意在说明没有纯粹的理论,也没有纯粹的实践,实践和理论是相辅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中提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处的真理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学习理论。化学起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最终重要特征就是以实验为基础,而学生要掌握一个理论就要学会从实验出发。
例如,进行金属钾的教学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探究钾和钠的性质对比,教师此时就要大胆地“放”,设计实验与学生共同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感受金属元素的内发力。但是,此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做好灭火的准备,如湿巾和细沙的摆放。认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一直是教育领域乃至其他领域进行创新的前提,然而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还具有一定的困难。此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6],因此新时代下的教师要学会找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以增强教学效能。
(六)逻辑思维的严谨度
逻辑思维从逻辑学角度而言是指从概念到判断、推理直到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严格地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来进行思维的方式[7],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明确将“逻辑清晰”“思维缜密”作为重要内容提出[8]。教师,并非教书,而是读懂学生,是要基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整理好自己的思维,在大脑中形成一个严谨的“知识网”,有助于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更好地发挥教与学的相互作用。
例如,进行烃的含氧衍生物教学时,教师先分析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和本章知识点,对其内容做一个整体的逻辑框架。第一先了解整章知识结构。第二从官能团出发,进行醇和酚概念的讲解。第三从结构引入其化学性质(结构决定性质),与此同时穿插醛和酸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知识做铺垫。第四进行醇和酚的应用事例讲解(性质决定用途)。第五列举生活实例,让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通过这样一个清晰的思路,教师的授课就会有一定的条理性,不会出现知识点混淆,也会对学生的化学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四结论
在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历程中,教师不但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更应该来审视自己,把握好自己在基础教育领域中与多重事物的关系。大到整个教育领域,学会用辩证法的眼光看待教学中“质、量、度”三者关系,是新教师的应有之义。具体到化学学科,在教学准备阶段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根基,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准确度、内容的深广度和逻辑思维的严谨度,有利于顺利施教;教学过程中,融合多种教学法,找准实践与理论的契合点,有利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逐步养成;教学后及时收集反馈并加以反思,有利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落地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纵然,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直是教师思考的首要问题,但是如何在教学中找准育人的最佳平衡点对教师而言无疑是新一轮的考验。
参考文献
[1]叶澜.探教育之所“是”,创学校全面育人新生活——新时期“新基础教育”研究再出发[J].人民教育,2018(Z2):10-16.
[2]吴晗清,姚梦娟,赵冬青.化学教学中唯物辩证法教育的实证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03):47-52.
[3]肖前,李秀林,王永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24.
[4]项贤明,冯建军,柳海民,等.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8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6]刘存芳,庞海霞,史娟,等.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情意目标的现状及对策[J].化学教与学,2017(03):80-82.
[7]许培林.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8]吴格明.加强逻辑思维能力测评促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考试,2019(09):44-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