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采用期末考试来评价教学效果,针对此方式存在着弊端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在原终结性评价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增加过程性评价环节,构成本门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方案,评价内容主要有课堂小测验、期中考试、计分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形成性评价;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曹锦梅,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50):62-65.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in Medical College
CAO Jin-mei,SEN Gan
(Med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Xinjiang)
Abstract:At present,the teaching of"computer foundation"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ses the final examination to evaluate the teaching effect.In view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this method,the teaching mode reform is carried out.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final evaluation and examination method,the process evaluation link is added to form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scheme of this course.The evaluation contents mainly include the classroom quiz,the mid-term examination and the scoring assignment to mobilize th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is course.
Key words:Basic computer course;Formative evaluation;Teaching reform
一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程,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基础水平差异较大,多年来一直采取终结性考核方式即期末考试来衡量学生该门课的学习效果。但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考前突击学习”、“不考不学”的现象[1]。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主要有:注重终结性评价,忽略形成性评价,评价方式死板且单一;突击学习很难牢固掌握知识,仅靠短时间记忆应付考试;时间紧,科目多,只记一些知识碎片,难以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知识,应用更是无从谈起;短时间突击记忆的知识,考完后很容易遗忘,并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学生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自学能力培养不到位。分层教学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专业、不同基础对其进行分层,教师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活动[2]。针对学生基础水平差异较大的现象,已经多年采取了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以此提高教学质量。虽然分层教学比普通授课增加了一个环节,相对比较复杂,实现了因材施教,但因考试内容及考核方式单一,且各级别考试模块的难度不同,导致不能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学生学情,以致与学习主动性差。用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课程学习情况的终结性评价机制不符合教学规律,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3]。形成性评价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其目的是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教与学的调整。
二基于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模式改革
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意见》要求,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明确提出要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4]。此意见的出台为高校教学的考核及评价指引了方向。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一个完整的教学评价应该由考核、反馈和修正构成。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基本倡导的是“期末考试就是最终评价”的观点,这种孤立的、终结性的活动对学习结果进行评判并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部分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者,填鸭式的教学,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为不利。
终结性考核侧重区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过程中”,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评价[5]。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态度,采用一种动态的流程能更为全面的检测学习效果,并伴随着教学活动开展,同时能不断给予教学反馈并促进教学发展,也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二者联合实施,能够更为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使最终考核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和公正。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掌握情况可以用学习达成度来量度,它和学习时间有直接的关系[6]: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要提高学习效果,关键是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实际投入学习时间。
基于以上,在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中增加过程性考核,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对学习进度及内容形成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程度、应用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比单一的终结性考核评价更为科学、合理,且更能体现出分级教学因材施教的优势。
三 形成性评价实施方案
根据我校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的特点,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采取“1+X”模块分级教学的课程体系,在开课一周后采用考试系统进行统一水平测试,将所有开课班级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不同模块,各模块开设情况为:A1班为python程序设计,A2班为C语言程序设计,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B1班为医学数据管理,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处理能力;B2班为医学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C班为医学计算机基础,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技能。三个层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今后社会的需求及发展。
(一)课程考核指标设定
该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方案按A、B、C三个层次结合“X”模块分别设置如下:形成性评价成绩总分为100分,过程性评价占50%,终结性评价占50%(期末随堂考试)。其中过程性评价内容及占比为课堂小测验30%、记分作业30%、期中占40%,本课程形成性评价方式的详细构成见表1所示。
(二)过程性评价实施过程
(1)课堂小测验。根据授课内容的阶段性特点,每个模块设计3个阶段的测试。雨课堂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教学中,在课外预习与课堂教学间建立沟通桥梁,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师生沟通及时反馈,为传统课堂教学互动提供了完美解决方案,覆盖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7]。课堂小测验采用雨课堂平台实施,每次测验在当前章节学习完后在下一次课中利用20分钟时间使用进行测试,学生提交后就会显示成绩,教师即刻对测试情况进行反馈,并对错误率比较高的问题及时讲解。使用雨课堂进行小测验全班总体完成情况界面(如图1所示),可详细获悉全班学生的交卷及批改人员情况、避免遗漏个别学生出现的异常情况而没有正常交卷。总分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可以详细获悉每个区间段的人数,大体了解成绩分布。每道题的答题情况(如图3所示),可以获知哪些问题出错率比较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讲解。另外还可得知每位学生的详细答题情况和每位学生的得分情况。
(2)期中考试。为了检测前半阶段所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阶段性测试,在上课的第十周进行期中考试。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上的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弥补,同时还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达到掌握知识并应用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也可通过对期中考试的分析,对薄弱环节进行查漏补缺,对后续的学习不但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考试的形式和期末考试方式一样,题型、题量、考试时间都符合要求,考试结束马上导出考试结果,并对学生进行考试反馈和试卷讲解。反馈是双向的,所以同时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的反馈意见采用匿名的方式,排除学生的思想负担,能更有效获取真实的信息,有助于教师能更好地调整教学计划。
(3)记分作业。计分作业环节的布置也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反馈。依据课程内容和课程要求,结合实验,设计2项记分作业。在当前章节授课结束后,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在规定时间提交,并给出评分依据,以此达到强化知识、巩固练习、加强锻炼自学能力的目的。教师通过计分作业的批阅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此来及时调节教学计划、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挑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业在班级中展示,学生可以互相借鉴学习、对比,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作业提交的方式可根据不同模块不同内容安排,可以选择在课堂或课下通过网络平台提交。下面以A1班python程序设计举例。控制结构应用,满分100分,第11周完成。
评分依据:①程序流程图绘制,20分;②代码编写规范,12分;③程序代码,60分;④结果输出,8分。
(4)期末考试。也是传统的一种终结性考核方式,占比50%,避免了一次考试定结果的现象,也为个别学生因一次考试不理想而否定了其学习能力。在教学最后一周对全书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检测,理论考核和实验操作相结合,各模块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采取不同形式的考核方式,其目的就是对一学期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综合检测。
(5)教学反馈。反馈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环节之一,只实施过程性评价的各环节,不总结、不反馈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各环节中都做到有反馈,反馈是双向的,既有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主要有此阶段各环节学生学习的情况、知识点掌握情况。也有学生对教师的反馈,学生匿名提交给老师,采取匿名方式,学生可以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真实情况,谈谈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对老师的授课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围绕学生薄弱环节、考试成绩、学生对课程评价和建议等方面进行教学反馈,帮助学生不留知识点盲区。另外学生了解了自己的成绩以及在班级的排名,可以帮助他们进行准确定位、制定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动力,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三)形成性评价总评
在授课的全程中,通过以上各环节的实施,学生基本上能跟着老师的教学节奏一直处于学习状态,完全改变了以往有些学生平时不怎么学,考前突击学习的现状,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程序类课程有一定难度,知识点关联度紧密,这种方式的教学,一直督促着学生,也很大程度减少了有些学生跟不上就中途放弃的现状。最后对学生进行该门课程的综合评价,按照表1设置比例进行形成性评价总评。通过总评成绩分析,及格率比以往传统教学有很大提高。这种动态调整教学进度,每个环节都有反馈,不断激励着学生学习,呈现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还使考核成绩更加科学、公平、公正,最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四 总结
此次教学改革由过程性评价加终结性评价构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教学改革本身也是一种行动学习的过程,在改变现状、打破传统初步运行的过程中肯定会存在各种问题,每种新的改革从起步到被推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尝试、反思、总结、再尝试,不断地努力、改进、最终有所成就。科学的评价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教师通过过程性评价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不断获得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和激励学生高效学习,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此教学改革在我校实施一年,通过不同层面的反馈,得到了充分的认可,总评及格率也有很大提高,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郜阳.考前“突击”学习模式已成大学生竞争力不足的重要因素[N].上海科技报,2016-06-29(8).
[2]周宝富.分层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实践[J].科技风,2016,5:79.
[3]彭玉忠,刘建明,等.医学院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0):64-66.
[4]刘雅.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联合应用实践与思考—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9,23:70-72.
[5]王艳艳.过程性评价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6]袁华,陈泽濠.形成性评价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以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8,2:67-69.
[7]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5):26-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