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研讨课(Seminar)的实践探索与启示 ——以《教育名著名篇导读》公选课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7 14:40: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研讨课(Seminar)作为一种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是欧美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我国大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从研讨课(Seminar)的概述与特点出发,阐述将研讨课(Seminar)教学模式引入公选课教学的运用与实操过程,呈现学生通过参与Seminar学习的全过程所带来的思想、观念、行为、体验的积极转变和良好成效,希冀本文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对于当前我国本科阶段的公选课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关键词:研讨课;教学模式;公选课

本文引用格式:刘娟等.研讨课(Seminar)的实践探索与启示——以《教育名著名篇导读》公选课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43):146-149.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Seminar

——A Case Study of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 Entitled"a Guide to Educational Famous Works"

LIU Juan,LI Xiao-ju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Guangdong)

Abstract:As an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of joint discussion and exchange,seminar is a common teaching method adopted by European and American universities.It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China's universities.Starting from the overview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minar,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process of introducing seminar teaching mode into public elective teaching,presenting the positive changes and good results of students'thoughts,concepts,behaviors and experiences brought by the whole process of seminar learning.It is hoped that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this paper will give some enlightenment to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urrent public elective course in China.

Key words:seminar course;teaching mode;public elective course

为了提高公选课的教学实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借鉴欧美大学常用的研讨课(Seminar)教学模式,进行公选课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课前研读、课中讨论、课后写作的全学习过程,切实贯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思想的沟通者、合作的学习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综合素质。本文将以《教育名著名篇导读》公选课为例,剖析研讨课(Seminar)的概述和特点、运用与实操、实效与启示,以此反思并创新公选课教学模式。

一 研讨课(Seminar)的概述和特点

Seminar,中文可译做研讨课、研讨会,是指在大学教师的带领、指导下,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就某些专题展开资料查照、阅读分析、研讨交流、汇报演示等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共同探究方式,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1]Seminar起源于18世纪初,由教育家弗兰克率先在其开办的师范学校使用。1737年,德国学者格斯纳在哥根廷大学开设了哲学Seminar,首次将Seminar引入大学教学。[2]1810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他提出大学生必须能够独立从事研究,而大学教授的主要工作则是引导并帮助学生做研究工作。Seminar因为符合洪堡这一倡导而被柏林大学借鉴、改造,形成一种兼具教学和科研的制度化形式。[3]19世纪下半年,Seminar从德国传入欧美国家。1869年,历史学家亚当斯在密歇根大学首创历史学Seminar。其后,美国的哈佛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克拉克大学相继采用Seminar的教学形式,共同推动了Seminar的传播与发展。起初,Seminar主要用于研究生教育,后来逐渐扩展至本科教学的各个阶段。[4]目前Seminar已成为欧美各国大学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与方法,是衡量和评估现代大学教学的重要标志。[5]

\

 
研讨课(Seminar)作为一种共同探讨交流的交互式教学模式,与大学传统的讲授法相比,Seminar上课的重点不是老师讲解、传授、灌输知识点和教学内容,而是学生在课前充分研读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文献及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深入讨论与交流,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研究乐趣,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被动式的传统学习模式向自主探究式的研究型学习模式转变。Seminar作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理念与模式,其课堂教学呈现如下特点和优势:首先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研究探索意识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和训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与生成,掌握研究性、探究性的自主学习模式。其次,在Seminar教学中,老师由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一跃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促进者、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学生则从知识被动接受者,一跃为知识的建构者、创意的沟通者、合作的学习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创造精神。再次,Seminar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探索、研究体验为基础,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性强,日常课堂中充满睿智的讨论、思想的交流,心灵的对话。[6]Seminar作为欧美大学常见的教学模式,对于我国大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 研讨课(Seminar)的运用与实操

《教育名著名篇导读》是笔者为所在学校的师范本科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希冀学生通过研读古今中外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名著名篇,汲取名著的思想精粹和精神内涵,并能运用教育名著的思想观点分析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与实际,既拓展专业视野,又启迪问题意识,为师范生奠定扎实的学理基础。通常来说,这类课程在高校中以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笔者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性,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决心采用研讨课(Seminar)的模式进行教学。其实施方法与步骤如下:

第一,开课布置。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多为低年级本科生,根据笔者随堂调查,学生选修该课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动选修,对教育名著名篇有兴趣,希望通过学习教育名著,对未来的教师职业生涯有所裨益;另一种是被动选修,选课的时候没有抢到合适的课程,为了顺利修满学分,只好选了这门课。在第一堂课上,笔者着重跟学生介绍研讨课(Seminar)的教学方法、基本流程以及课程考核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种带有学术性和互动性的课程。由于每班学生人数较多,35-78人不等,只有对学生进行分组才能让Seminar课堂顺利进行。分组由学生自由组合,10-15人一组结成学习共同体,每组选举一位组长。

第二,课前准备。笔者给学生开出了“教育名著名篇”的书目清单以及相关的电子资料,并明确了每次课的学习进度和课堂的讨论篇目。每一次课前学生需要精读当次课讨论的教育名著原典,并查阅相关文献,理清思路,发现并记录问题或阅读心得,准备在课堂上就学习篇目蕴藏的教育思想的认识、理解、疑问与心得进行主题讨论。第三,课堂流程。1.笔者先讲解导出每次课程的学习篇目、讨论主题,明确课程要求。2.学生按照既定分组围绕篇目进行自由讨论、分享心得、交流疑问。讨论由组长组织,每次课随机选举记录员1名,记录每位学生的发言情况。3.老师入组巡视,了解学生的参与度,适当加入相关讨论。4.讨论环节结束后,各组选派代表上台演讲,分享全组的讨论成果与心得。5.老师的总结与点评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特别评点出彩之处,解答学生问题,鼓励学生再接再厉,争取下一堂课有更优异表现。

第四,课程考核。课堂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由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和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总成绩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1.课堂表现占30%。每一次课都能按时出勤并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均能获得高分。2.期中演讲占30%。期中举行“谈谈你对已读名著名篇教育思想的认识和理解”的主题演讲,每一位同学都需准备3-5分钟的演讲,并登台向全体同学展示,其表现计入总成绩。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演讲内容整理成文。3.期末论文占40%。全部课程结束后,学生须结合本学期的名著内容和课堂讨论,撰写一篇论文或学习心得。

三 研讨课(Seminar)的实效与启示

笔者运用Seminar的方式开展《教育名著名篇导读》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学生的上课发言、平时讨论、主题演讲和书面作业来看,学生通过阅读经典、研讨交流带来的思想、观念、行为、体验的积极转变,效果显著。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Seminar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了学生读懂高深名著的信心以及阅读的快乐。不少学生表示来上公选课,一般都是来听老师讲课的。而研讨课(Seminar)流程却是以同学之间的小组讨论为主,如果要在Seminar讨论环节,碰撞出有价值的思想火花,必须研读教育名著原典,查找文献,这无疑促进了学生的主动阅读、主动学习的习惯。正如学生在作业中所抒发的:“我感觉《理想国》第七章并不难读,它是一本引发我心灵共鸣的书……我认为阅读也是一种学习,每个人都有读懂一本书的能力。”“有趣的是,我在《理想国》和《美国高等教育》中找到了关于教育的共同点,二者相差两千多年,在教育上却有相似的地方:学科的设立不应该是功利的,学习是用心灵去提升灵魂……感谢我的好运气,选上了《教育名著名篇导读》。我原来对阅读不太感冒,也不敢想象我能看完《理想国》《美国高等教育》等经典名著。学到的何止书中所写,给予我的正能量将继续影响我的一生!”

第二,Seminar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研讨课上,学生需要花费比传统讲授课程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准备,这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视野开拓、自主学习、合作精神、创新思维、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培养与训练,学习过程充满自主性和探究性,学生需要自主去阅读、思考、发言、写作,需要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判断、提出观点、沟通交流、总结概括,在思想的碰撞中,逻辑思维缜密性、语言表现力、随机应变等能力等不断得到历练,积极参与、质疑、创新的精神品格不断得到发展,为未来的研究性学习和工作奠定了牢固基础。

第三,通过对名著的深入研读和探讨,名著蕴含的思想和精神浸润、感染、激励着学生,促进学生的思想观念转化,提升了生命境界。学生在学习心得中写到:“在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拜读了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在大学期间,在这即将踏进社会的人生重要阶段里,我对人生道路上未知的一切充满着热切的期待。可随着越来越亲密地接触社会,我逐渐感受到这个世界除了美好的一面之外,也会使人免不了地受挫,使我最初的坚持产生动摇,逐渐陷入一种迷茫,也开始对世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疑惑。而今天,在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一文中,爱因斯坦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人是为别人所生存的,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与触动,这为我接下去的大学之路、人生之路指明了方向。”“我需要将《诫子书》抄写贴在桌子上。每当困惑、懒散的时候,我就可以去阅读它,感受它所蕴含的智慧与力量,希望这样可以让我走出迷茫,保持一颗积极向上、努力提升自己的心,使自己做到真正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做到真正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完《理想国》的第七章,我对教育的理解又加深了,这更坚定了我想要成为一名老师的想法。”“我想成为一名物理教师,站在讲台上用知识去灌溉祖国的花朵的愿望,使我不愿放弃,为此我常常在现实与理想中煎熬。如今,我读了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一书,受益匪浅,已然从爱因斯坦的信念中得到鼓舞,明白了做事需要有恒心、毅力,不能轻易放弃,坚持才能胜利,我愈加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

 
第四,Seminar课堂营造一种和谐、包容、开放、没有权威的讨论模式。所有参与的人,包括老师在内,都是平等、自由的参与其中,没有偏见,每一个合理的观点都受到大家的尊重。宽松的讨论氛围给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条件和环境。因而,学生在心理上没有顾忌,勇于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大胆说出心中的感受。有学生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只有《教育名著名篇导读》这门选修课认识了新朋友,获得了真友谊,是选修其他课程曾未有过的经验,这是一个处于意外的收获。Seminar模式下同组同学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上台演讲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学生因自己的努力、创造性的观点和出色表现赢的掌声和赞许,从而获得成功、幸福的真实体验。

回顾研讨课(Seminar)运用带来的实效,同时也有两点反思与启示:

一方面,Seminar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投入比传统课堂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这样才能获得并生成知识、提升思想和生命境界。如果抱着混学分的心态,不积极主动参与,不按照Seminar基本流程和要求参与其中,那么所获必定甚少。因此证实有关研究者的结论:学生获得的知识、体验与其积极参与度、主动学习具有正相关性。[7]

另一方面,Seminar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发展,可以引入UMU、雨课堂等智慧学习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智慧学习平台可以将课前-课中-课后联系起来,可以为师生提供包括学习需求分析、课前参与、在线讨论等全方位的数据支持,可以记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轨迹。[8]课前,方便老师向学生布置任务、明确要求,课后有利于师生利用平台更深入发起讨论,吸引其他学习者来进行围观、讨论。课上的讨论、学生的精要发言,都可发布到讨论区,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互动和教学效果最大化。因此,结合现代混合教学设计和智慧学习平台的引入,可以让Seminar教学模式焕发新的生命与活力。因此,推动Seminar与混合式课堂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我国大学的公选课教学贯彻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中心,有利于提升公选课教学的有效度以及学生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贺国庆,何振海.成就完整的大学——习明纳的历史及现实意义[J].教育研究,2019,40(02):41-49.
[2]方征.Seminar教学法在教育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07):144-145.
[3]董雯“.习明纳”教学法的研究——基于知识转型的视角[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4]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一年级习明纳尔课程[J].外国教育研究,2005(03):64-68.
[5]王林义,杜智萍.德国习明纳与现代大学教学[J].外国教育研究,2006(07):77-80.
[6]苏玉霞.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习明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功能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5
[7]周美林,李佳孝.近三年我国Seminar教学研究文献综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11):12-15+39.
[8]赖志欣.基于智慧教学平台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77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