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校企合作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杰出的人才。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需要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重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情况进行研究,目的是促进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和谐共赢。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梁爽,等.校企合作模式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7):12-15.
Research o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LIANG Shuang,QIN Hua-zhen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Guangxi)
Abstract:As one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an cultivate more outstanding talents for the society.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enterprises need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talent training pla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the talent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runn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alent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mode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aiming to promote the harmony and win-win cooper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Personnel training
一 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早在一个半世纪前,在国际经济发达国家就有了长足的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成果突出,为本国社会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可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既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产业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高职教育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发展而来的,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实践证明校企合作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高职院校广泛应用,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2]。
二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模式分类
(一)工学结合模式
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是高职院校结合本校专业优势和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对市场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可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学生在校学习和步入企业工作。在校期间学生要对本专业理论性知识和专业课程熟练掌握,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结合企业岗位实际运行情况而定。学生在校学生结束后进入企业实习,实习完成后再进校学校专业课程,最后进入企业工作。企业专业人员作为学生兼职教师,可指导学生实习操作。此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作为培养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下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加快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具体操作的过程,能促使毕业后的学生高度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3]。
(二)订单式模式
高职院校在订单式教学模式下主要根据企业生产岗位对职工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细化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数量,由此构建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高度适应的课程体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和学校要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和用人协议,明确双方在职责,企业和高职院校要发挥协同作用,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要前往企业实习并参加培训。担任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具备“双师型”资格,可以是在职企业优秀员工来兼职教师,以便向学生讲述实际操作流程,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三)顶岗实践模式
该模式是指学生尚未毕业,已经基本修完主要的专业课程,由于企业急需专业的技术人员或者就业机会比较难得,学校允许学生提前步入工作岗位,转换角色,成为企业员工开展具体的工作,得到锻炼,并且直接受企业的管理,接受企业的考核与绩效评价。此种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全部的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训科目,之后前往企业实习,并接受企业的定期考核。顶岗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下可有效节约校内资源,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显著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保障学生就业顺利,因此是高职院校普遍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校企联合模式
企业可以参与到高职院校关于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制定工作中来,将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经营和管理等要素融于高职教育教学中,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与高职院校进行强强联合,共同对新产品进行研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项目的设计研发中来。这不仅为企业增添了技术力量,有助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而且还可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4]。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和相应的包装策划,特别是在企业研发高新技术和产品的过程中,通过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帮助企业更好地解决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营销策划方案。校企联合模式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技术保障和人才支持,使企业参与校企联合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而且也使高职院校获得企业更多关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方面的支持,有益于改善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
三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问题和不足
(一)校企间合作力度不够,双方目的不统一
高职院校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达到实现学生入学即就业的目的,从而解决毕业后找工作的忧虑,并在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上有了明显地提高。而企业是想通过让学生参观、接受学生实习就业提供实训基地等方式解决顶岗实习,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来直接获取自己所需要实用型的人才,为企业选聘人才提供捷径[8]。学校追求的是培养人才的质量,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充分沟通,对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并未达成的共识,同时双方缺乏对岗位能力的深入分析。实习的学生在企业只从事一些简单工作,导致学生对岗位实践实训没有了兴趣,出现一些学生开小差,没有预期的目标理想,不把握时机,达不到学校预期的目标。开展的校企合作大多是浅度合作,即仅以参观和顶岗实习为主。
(二)“双师型”教师短缺
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是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既要求学生具备充足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现阶段,高职高专的药学专业教师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过来的本科或研究生,一般都多是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从事理论研究的,他们很少与医药企业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交流,缺乏实际经验没有专业岗位实践技能,满足不了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得他们在生产实践中缺乏经验。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较为缺乏,对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因课时任务重或者科研压力大等没有安排他们进入医药企业考察学习,因而无法了解企业现有的为题以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5]。
(三)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健全
部分高职院校重视基础教育,缺乏直接与企业对接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缺乏创新经历和创新实践指导能力,难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新型人的培养成效[9]。在专业设置方面,如何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如何加强地方政府宏观预测的指导性,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这是解决毕业生出路、满足社会需求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大问题。高职院校一应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把调整专业结构作为一项战略选择来抓[10]。
(四)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很多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形式过于单一,基本只采用入学前三年校内上课,毕业前一年集中校外实习实训的教学模式,学生无法将课堂理论知识及时与实践相结合,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原则
(一)个性化原则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应当独具特色,尽量避免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元化和个性化。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应当积极创新,勇于探索,不论在专业教学还是人才培养方面都要将本校的特色充分展现出来,如此才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独具特色的专业人才,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6]。
(二)创新化原则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想培养出更多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就必须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创新,加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采取新的举措和策略,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创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辩证地看待问题,不仅要具有前瞻性,还要兼顾好当下,对未来加以把握,为高职教育的长远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多维度原则
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都存在着差异,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呈现出不同的特色。除了学校整体的办学特色之外,不同的院系与专业也都各具特色,这些特色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如教育模式、办学理念、教学管理、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规划等等,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从多维度方向开展。
(四)导向化原则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始终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教学方案进行及时调整,通过不同的渠道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进行全面的掌握,明确双方合作的方向,学校要与企业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的设置也要与就业目标以及职业能力直接挂钩,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以及职业发展需要。
五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立足企业需求开设专业课程
校企合作开发双面需求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校企合作模式下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需要结合企业所需的实践活动开展专业课程,提高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业意识能力的培养,加大学校大学东升创新创业力度的资助力度及范围。将创新理念贯穿学生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当中来。与企业形成了资源优势互补,双方达成资源共享,为双方互利双赢进行深度融合,达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更具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组织学生开展走进创业孵化基地“企业开放日”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设置大学生创新基金,校企合作组织创新创业大赛,把创新教育与校园文化、创业孵化、技能大赛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进行模拟操作,加大创新创业实践的投入,提升效果。注重校企合作,依托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以及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等,加强实训技能操作能力提升,驱动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入推进。
企业以及政府部门需要构建起与高职院校通力合作的关系,结合市场需求灵活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对高职院校各个专业进行规范性调整,构建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专业群。比如针对位于广西的职业院校可以凭借当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势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以便促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适应该地对外贸易的发展。再者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中需要提高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构建课堂教学、实训操作和仿真练习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理论和操作结合的基础上可明显提升高职院校教学水平。
(二)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高等职业院校立足校企合作下进行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搭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积极改善环境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比如可以实施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确保在校学生在第三学年就可以顺利进入企业实习就业。此外,高职院校立足校企合作下进行人才培养,还需要将产学研紧密结合在一起,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需要纳入企业最新的生产工艺,并将实践教学穿插在理论教学中,确保职业院校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学生毕业设计以及顶岗实践的规范性,并定期举办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技能大赛,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高职院校都已经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要满足社会以及职业的发展需求,很多高职院校都通过聘请企业专家的方式来建立了专业的建设委员会,由委员会对学校的专业建设进行指导,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建设委员会都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其自身的效用。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内涵的日渐提升,高职院校的建设委员会在运行方面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学校应当将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推进学校的专业建设。通过校企互访、定期研讨的方式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进行确定,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修订。
(四)构建人才培养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在合作的基础下需要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企业可以加大在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上的资金、技术以及设备支持,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前往企业实训学习,不断壮大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此外,我国高职院校可以与国外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并要邀请知名企业来学校开展讲座,构建国内外通力合作的实训基地。举例来说,广西交通职业技术院校就构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实训基地,分别是“共建共管实训基地”、“品牌效应实训基地”以及“筑巢引凤实训基地”等,该院校并积极与国外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签订校际合作协议,真正构建出了跨国式实践基地[7]。
(五)提升教师的企业服务水平
为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实处,构建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学校和企业必须建立起双赢的合作关系。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首先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企业服务能力,让教师能够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可以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其次,高职院校要注重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让学生在参与企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并且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效益。如此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才能有所收益,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来。
(六)加强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作用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通过成立领导班子的方式加强对校企合作的调研,汲取国内外优秀的合作办学经验,听取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意见,通过制定激励措施和相关管理办法,为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对考核评价机制加以完善,明确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职责和义务,确保校企合作不断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六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种多样,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具有显著效果。“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学习和贯彻落实国家职教发展精神的需要。因此,今后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途径,将其有效性得以全面展示,为今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借鉴,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杰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祁占勇,王羽菲.多元·联动·共治:新时代产教深度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行动逻辑[J].职教发展研究,2019(02):17-25.
[2]古翠凤,刘雅婷.新时代背景下行业协会促进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22):40-45.
[3]杨梓樱,杨建.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转型与升级若干问题思考[J].教育观察,2019(16):63-64+107.
[4]周建松,陈正江.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发展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04):98-102+108.
[5]杨运来.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的路径探析[J].中国市场,2019(04):89-90.
[6]董刚,周建松,崔岩,等.改革开放40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研究(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08):30-35+108.
[7]平和光,程宇,李孝更.4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8(15):6-17.
[8]于艳华.高职高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现状分析[J].科技资讯,2015(35):234-235.
[9]左慧琴.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06):103-104.
[10]刘晓明,杨如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摸式[J].中国职业教育,2003(08):32-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