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中国急需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而现代学徒制是培育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模式。本文从工匠精神和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出发,剖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以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作为研究对象,概括总结了学徒与职工融合、制度与标准融合、专业与职业融合、校园文化融合等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内涵;培育
本文引用格式:蒋祎,等.现代学徒制试点下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以苏州园区工业技术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56):94-98.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Craftsman Spirit under the Pilot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A Case Study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 Suzhou Industrial and Technical School
JIANG Yi,LI You-jie
(Suzhou Industrial Park Industrial Technology School,Suzhou Jiangsu)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China urgently needs to train high-quality workers with craftsman spirit.At the same time,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model for cultivating skilled talents.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artisans’spirit and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and on this basis,taking the pilot project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summarizes the integration of apprenticeship and staff,system and standard.The effective ways and means of cultivating craftsman’s spirit in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such as professional and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campus culture fusion,etc.
Key words:Cultivation of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craftsmen
一 引言
工匠精神的“现代复兴”是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目前中国制造业仍大而不强现状,中国政府因此提出中国制造业复兴的战略计划,力争在未来十年实现由一个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型,这是它提出的时代背景。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落脚在人才角度,在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职业教育是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而现代学徒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涵育工匠精神,并内化到职校学生的手段。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先后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研究不足表现为缺少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的相关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本研究把解析工匠精神和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为起点,独辟蹊径找到两者的逻辑联系,立足本校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寻找与工匠精神内涵要素对应的培育方法,以期揭示促进中国智造转型的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二 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特征
“现代学徒制”指的是以德国双元制为典型、适应经济与社会的现代性要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纳入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学徒制形态。它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式的职业教育制度”。它是通过企业、学校深度融合,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实施技能培养的当代人才培育模式。
本文研究的现代学徒制研究对象是我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强生医疗器材“2+2”现代学徒制项目”,项目是与强生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合作,面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创造性地采取“毕业前2年+毕业后2年”的四年一贯制联合培养模式。该项目依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是我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指来源于匠人(手工业劳动者)精工细作的生产方式中凝练升华的精神理念,逐渐推广至所有从业人员在过程中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从广义理解出发,工匠精神不仅指向产品,还指向制造中的人,关注职业信仰与文化。
本文站在价值观角度,对工匠精神进行了解析。依据教育测量学的知识规范,给工匠精神的下了操作性定义,把工匠精神分为匠知(认知层面)、匠行(行为习惯)、匠品(道德品质)、匠心(理想性格)四个维度。我们梳理四个要素发现,匠知指的是精湛的专业知识,是工匠精神的物质载体,对工匠精神的形成提供理论支撑。匠行,即严谨规范的行为习惯,它对工匠精神提供能力支撑;匠品,即道德与人格品质,它对工匠精神形成品德支撑;匠心,指的是职业性格和理想,对工匠精神的形成提供信念支撑。这一内涵划分对应劳动者的职业价值观从低级诉求向高级诉求转变,从知识—行为—态度—信仰递进,表现为从业者的道德从他律阶段转向自律阶段,最终表现为高度的职业自律精神。
三 工匠精神与现代学徒制的内在关系与对接
现代学徒制是把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高度融合,是工匠精神形成的制度保障。工匠精神是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素养的规格和具体要求,也是必然结果。两者是相统一的,统一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联系地区和学校实际,对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进行相关性研究,有利于寻求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达成技能型人才的培育目标。
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性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历史传统、价值需求、培育方式,分别回答了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为何重视两者的培育并行、如何实现两者培育协同发展三个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找到了我校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对接点。
(一)两者有着相同的历史传承
古代学徒制,是徒弟从师傅处习得知识技能,达到技艺传承一种方式。师傅在传授徒弟传统技艺的同时,他对技艺的精益求精、专注坚守也感染着徒弟,工匠精神在传艺过程中形成并代际传承下来。因此,从工匠精神的历史发展来看,学徒制承载着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成为其有效途径。现代学徒制是国家为解决现代工业生产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而产生的。学徒制试点是建立在校企深度合作基础上,教师和师傅联合传授技艺。它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工匠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注重产品的品质与质量作为最终指向。现代学徒制和古代学徒制的传承内核没有变,是技艺的传递,更是素养的传承。
(二)两者有着相同的价值需求
现代学徒制下的技能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在逻辑联系满足了经济转型中人才的需求,是有效支撑制造业升级的现实选择,突显两者作为培养模式和人才规格的经济价值。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最终落脚在对人才质量(技能型人才的素养)要求,即要求生产消费品的工匠拥有细致、严谨、追求品质的“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作为深度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输出高质量技能人才是其任务。因此,现代学徒制的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与“工匠精神”培育目标高度一致。现代学徒制关注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这是新工业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职业教育顺应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人在技术发展中实现自由发展的自身诉求。
(三)两者有着相同的培养方式
从培养方式来看,两者教学都是在情景化场所里进行,采用的是师傅教授技能和感染工匠精神的教学方式。传统学徒制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在作坊实践环境中,学徒观察模仿、体知躬行过程中形成的。在现代学徒制中,校企对接,同样采用在企业真实情境中,教师(师傅)教授技能、感染工匠精神的教学方式。在此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和师傅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传授职业技能,共同承担学徒工匠道德品质教化责任,培养学徒的职业素养,塑造学徒的工匠精神。因此,工匠精神是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的必然结果。
(四)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要素的有效对接
在历史传统、价值需求、培养方式一致性基础上,针对如何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需要具体回答现代学徒制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在哪些具体内容上相关联问题,寻找到对接点。
我校强生医疗器材“2+2”现代学徒制项目特色在于,突破了目前大多数院校现代学徒制项目“到毕业截止”的局限性。在学生毕业上岗后、继续培养两年,因此两者的对接分为阶段对接和内容对接。
我校现代学徒制分为学徒准备阶段—学徒阶段—准员工阶段—职业人阶段四个逐层递进阶段。这四个阶段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由低到高分别对应工匠精神匠知、匠行、匠品和匠心的培育,从掌握专业知识,规范自身行为的低级阶段,到践行职业道德,内化职业规范,直到追求职业理想、不断完善自我的高级阶段。
在内容对接方面,抓住一个核心,即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把工匠精神的四个要素匠知、匠行、匠品和匠心与现代学徒制育人机制中的课程建构、制度协同、双师共育、质量监控等路径之间充分联系,把工匠精神的内涵要素与现代学徒制培育路径一一对接,最终完成了四个融合:专业与职业的融合、制度与标准融合、学徒与职工融合、校企文化融合,形成特色育人机制。
四 探索学徒到工匠的变身——现代学徒制试点下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工匠精神培育系统是一个四维结构,核心包括匠知、匠行、匠品、匠心四维要素,是培养目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包括校企协同育人、双导师、课程体系、质量监管等,是系统的培养途径领域,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外在保障。目标要素和培养途径是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有内在的对应关系。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工匠精神培育,其培育效果来自于这些要素和路径的互动联系,最终需调整学徒制培养途径与机制与核心要素相适应。
(一)制度与标准融合——制度明确权责,标准规范“匠行”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在规范和标准的制度下进行的,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有完善的制度及规范的制度作为“匠行”要素的保障。
1.制度层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一种“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可简单概括为签订“一份契约”,实现“双元主体”,明确“三方权责”。我校试点工作通过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协议、生企学徒协议,校企双元和双主体育人,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主体共同构筑现代学徒制的框架,明确三方权责,建立以法律制度为核心的规范体系,实现学校、企业、学徒三方深入密切与良性的互动。校企招生招工一体化,明确学徒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
互动的关键是加强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相对接,提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学校发挥培育的主导作用,牵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全程参与,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准确传达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把握培育的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加学习,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学校、企业与学徒能够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职责,学徒才能自觉遵守工作规章制度,养成守时、负责、刻苦、创新的工作行为习惯,以制度、规范来约束和激励学徒,有助于工匠精神的养成。
2.标准层面——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
校企双方根据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制定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医疗器材专业相结合的医疗器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系统设计“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目标框架和标准,实现了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
在具体做法上,邀请校、企业的专业人员开展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共同设定本专业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并对职业能力进行划分归并,根据医疗器械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标准、CNC加工标准(指计算机数字化控制精密机械加工),制定了《岗位技术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师傅标准》等。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以适应医疗器材行业人才需求,进一步以标准规范“工匠行为”。
(二)专业与职业的融合——重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知识
课程是学徒学习技能和传承匠知的载体。我校在构建现代学徒课程体系实现了专业与职业的融合,对应了工匠精神“匠知”的实现。
1.重构课程体系,实现任务导向
企业需求是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依据,我校在构建现代学徒课程体系时,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把医疗器材行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加以选择提炼,由此确定课程内容。校企通过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需求设计开发合适的教学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并形成教材。目前校企已共同开发课程《强生信条企业文化》、《医疗器材机械加工》、《医疗器材专业英语》、《医疗器材质量&法规》,以适应医疗器材行业人才需求。这种课程,更具有企业特点和职业特性,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培养的是具体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综合能力,在工作真实情境中获得过程性专业知识(匠知),工匠精神融入典型工作任务的每一个环节中。
2.构建教学体系,融合养成匠术
课程教学实践是技术技能与工匠精神融合培养的主阵地。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根植于技能教学过程,精湛技能培育和专注坚守、积极进取等精神内涵融入到教学环节中。
我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就教学过程而言,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真正实现真实工作情境式教学。学徒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切实体会医疗岗位需要静心与耐心,需要对工作与产品精心与尽心,将这些职业品质内化为自觉的职业追求,在岗位磨练之中逐渐养成严谨务实、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具体做法是将工匠精神培育和技术技能训练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例如“现代学徒制班”开设的基础技能训练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操作仪器,完成任务,并能够创新手段或方法,要求从技能水平层面达到工匠精神层面。这种教学方法,切实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技术技能的培养融合贯通,促进了工匠精神的养成与提升。
(三)学徒与职工融合——校企双师共育,双重身份对接,内化工匠品德
现代学徒制是以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培育学徒培训为特征的培训制度。工匠精神中的品德要素就是在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的潜移默化中产生的。我校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中逐渐形成了校企双师共育,学徒职工融合的特色制度。
1.导师队伍建设,双师共育匠品
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双师制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校企融通对接、协同育人的人力保障,是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关键要素。这一制度的特点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核心,建立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机制。我校联合强生企业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双导师管理办法》,确定导师的标准、责任和待遇,明确激励机制和考核奖惩原则。
在双师育人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派出项目负责人,担任定向班级的班主任;学徒生班配置一名经过内部教学认证的工程师作为培训师,指导学徒生实践,带领学徒生熟悉医疗行业GMP(生产管理规范)。学徒在企业实习期间,公司采用“一对一”导师模式结对辅导,帮助学徒逐步提高技术水平,涵育工匠品质。
在双导师的选拔方面,依据《现代学徒制双导师管理办法》,明确了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要求,把具备工匠品质作为建设的基本目标。无论是学校导师还是企业师傅,除了具有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外,都需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使得学徒在真实的生产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工匠精神,从而内化为自觉的“匠品”要素。
2.校企共同培育,实现身份对接
我校现代学徒制方案特点在于创造性地采取“毕业前2年+毕业后2年”的四年一贯制联合培养模式,突破了目前大多数院校现代学徒制项目“到毕业截止”的局限性,实现学徒与职工双重身份,即学生在校完成两年学徒生岗前的专业技能培养方案和两年的学徒生岗后快速职业发展方案。
在四年的校企共同培养过程中,受到校企双重工匠精神熏陶,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自我双重使命,更加体会作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要全面发展自我,遵守职业道德,使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内化于意识态度,外化于行为过程,展现于优质工作结果。
(四)校企文化融合——完善质量监管,塑造工匠信念
工匠精神培育系统有效有序运行,必须具备基于工匠文化的诊断改进的质量保证体系。体系运行过程也是学徒生职业性格和理想生成的过程,是实现“匠心”要素目标的关键
1.校企文化共融,渗透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涉及学校与企业看似冲突实则相互融合的两种文化,这两种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在人才培养方面又存在相同的特征。以校企文化融合为切入点,在校企文化融合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
校企文化融合的步骤包括:第一,整合校企文化,提炼工匠要素。强生集团“热忱满怀、创业精神、锐意革新、值得信赖”的企业文化与我校“上善若水”的文化主脉融合起来,概括两种文化共同之处,寻找到志业、服务、创业、革新、至善等工匠精神的内核;第二,融入文化布置,纳入校园活动中。开展工匠精神主题活动,作为培育学生“匠德”品质的重要渠道。活动育人做法包括:大师专题讲座,培育专业社团,营造“志业”氛围;鼓励创新创业,追求创造精神;第三,校企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例如学徒在校学习《强生企业信条》课程,传递强生“静心、耐心、精心、尽心”企业文化,与工匠精神相匹配。
学徒进入到企业实习阶段,为使学徒认同企业文化内涵,规范个人的行为,强生苏州把企业文化和学徒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制定未来规划。项目建立了公开透明的职业发展通道,帮助学徒生实现项目内和企业内双重发展。强生建立激励机制,学徒享受强生额外的奖学金激励,参加企业年会活动,参与工艺改进项目,提出企业改善提案,逐步找到归属感,融入企业文化中。现代学徒制下校企文化的融合,保证校企文化在学徒阶段充分锻造学生职业性格,生成职业信念,确保学徒到员工的角色更好转换,促进学徒更好实现自我价值。
2.完善质量监管,追求卓越匠心
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监控是保证学徒培训质量、实现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与方法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系统,以保证学徒培训目标及工匠精神得以实现。项目建立了学校与企业为主体,学生、社会、第三方评价参与的,方式灵活多样的多元化考核评价系统。系统与工匠精神相匹配的、以发展性考评方式,突出对学生在工匠行为、工匠品德、工匠理想等职业素养方面的评价,促进和激励学生以更加严谨和进取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工作。最终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匠精神培育监管系统。
该项目具体做法包括:学徒生将通过学业和实习双评估,不通过无法加入强生,通过成为作业员。通过考核支持学生沿着技术路线或管理路线,成为工艺工程师或生产主管,达成作为强生员工企业内发展通道,实现工匠精神之追求卓越。
参考文献
[1]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35(10):97-102.
[2]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72-75.
[3]陈向阳.走向澄明之境--技术哲学视阈中的技术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杨军.职业精神及其内涵的当代解读[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2):90-93.
[5]任怡.工匠精神的职业价值内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20(08):116-119+128.
[6]李国兰,高军.现代学徒制视阈下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通讯,2016(22):48-52.
[7]郭冬梅,丁洪湖.论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学徒)职业精神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8(08):82-86.
[8]郑玉清.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05):5-8.
[9]赵正宝.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长效运行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23):10-16.
[10]肖波,肖霞.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8(14):109-112.
[11]贾广敏.构建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系统——现代学徒制视角[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0(04):91-95.
[12]刘志刚,等.工匠精神视野下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以南通科院汽修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09):311-312,321.
[13]单仲,等.师徒制模式下工匠精神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9,6(26):20-21,29.
[14]孟春伟.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意义和培育途径[J].教育现代化,2018,5(36):367-3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