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7 12:23: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五年一贯制是我国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一个重要模式,具有中职与大专的双重身份,较好地解决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效益,[1]且因其总体培养周期短、针对性强而倍受广大考生欢迎。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尤其是两个阶段的衔接环节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并经广泛的市场调研,专门针对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优化改进措施,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衔接

本文引用格式:许兵,等.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6):81-84.

A Study on the Link-up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Five-year Consistent System

XU Bing,WU Xu-jin

(Xian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Xianyang Shaanxi)

Abstract:The five-year consistent system is an important model for the continuous trai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It is popular among candidates because of its short overall training period and strong pertinence.however,many problems have been expose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especially the link between the two phases.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author’s year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ractice and extensive market research to specifically discuss the connection of five-year consistent middle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proposes related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which aim to optimiz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Five-year consistent system;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Connection

一 引言

1984年11月,教育部在《关于高等工程教育层次、规格的学习年限调整改革问题的几点意见》中指出:“高等工程教育办学方式灵活,可以办高等工程专科学校、短期职业大学、或由普通高等工程学校办专科,还可以试办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学习年限五年。”从教育部明确提出了五年制专科教育学制至今已逾35年。经过35年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五年一贯制高职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显现出一定的优势,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也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拓展职业教育模式,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 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


《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初级专业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全能型专业技能人才。中高职教育中要明确和注重教学目标、办学条件和专业内涵的衔接与延续等。可见五年制高职既注重对学生五年一贯制的系统培养,又有各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和任务。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个学校的理解不够到位,对学生的中高职阶段只是简单的叠加,没有对学生五年的学习时间进行统一规划,致使各阶段在确定培养目标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出现了偏差,或重叠,或断档,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生源质量不高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虽然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贯穿于各个层次的教育活动当中,但始终是被作为低层次教育设计、发展的。在中考中,考分进不了普高的学生才进中职学校;在高考中,高职高专的招生也被安排在二本、三本之后[2]。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家长和考生作为升学的最后选项,五年制高职作为承接中考分流的一个重要方阵,也不可避免的遭受到考生与家长的歧视。优秀学生不愿选择职业教育,使得职业院校不得不一再降低招生门槛。五年制高职基本上沦落为考高中无望、却又对高等教育抱有期望的初中生的“救命稻草”。随着生源质量的下滑,教育质量也随之下滑,教学管理也愈来愈难,许多老师尤其是老教师,在当年面对以“尖子生”为主的中职学生时得心应手,但随着生源质量的逆天翻转一时间难以跟上节奏,未能找到行之有效、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学不进听不懂而厌学,甚至自暴自弃、无事生非,增加了教学和管理上的难度。还有学生因学不懂、学习差而产生自卑心理,学习不思进取、思想不求上进、对前途丧失信心、性格变得孤独怪癖。当前生源质量问题已成为阻碍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包括五年制高职在内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

 
(三)课程设置不连贯

中高职的衔接归根到底就是课程衔接,没有课程衔接,中高职协调发展必然流于表面,只有课程的衔接才是最深入、最灵活的[3]。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贯通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一贯制学生在中职阶段主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第四年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大专层次的公共课和专业课,最后一年参加顶岗实习。从课程衔接的角度看,不同阶段的课程实质上存在着承接和递进的关系,具有较为明显的侧重点和接续性。但长期以来,我国中高职教育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的编排上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两个培养阶段均注重了课程的完整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导致了部分专业课程的重复设置、专业技能重复培养。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沟通机制,部分中职课程未能与高职阶段的课程实现有效衔接,在内容和环节上出现断档和脱节。

(四)师资队伍不健全

五年制高职作为一种涵盖了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的教育形式,要求老师既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又要具有大量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师资队伍的科学配备对教育成效和教育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的理论积淀和专业实践经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综合技能的提升至关重要。但是,我国当前中职教育阶段教师实践能力较强而专业理论和知识功底不够。而高职教育由于贴上了高等教育的标签,实践教学始终从属于理论教学,实习指导教师的配备在质量、数量和层次上也和理论课教师有着较大的差距。“双师型”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和具有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实训指导教师明显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老中青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没有得到有效继承,青年教师的培养尚未形成有效地激励机制,外聘教师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等,造成了职教师资队伍的不稳定,而且质量不高。

(五)学生管理较为松散

五年制高职的教学模式主要有2种。一种是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就读,后两年在高职院校就读(其中最后一年顶岗实习),也就是俗称的“3+2”;另一种则是采用五年始终在同一所高职院校学习的连贯教学模式,即狭义范畴的五年一贯制。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无论是“3+2”,还是五年一贯制,都没有形成较为有效的管理体制,因为是中高职贯通培养,中职学生可以不经考试直接升入高职,跳过了中间的筛选和淘汰环节,导致高职阶段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客观上加大了管理难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过去,没有注意到学生情况的变化,仍旧按照传统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手段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既造成了管理工作上的被动,又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工管理队伍建设的弱化也是管理工作松散的重要原因。当前职业院校辅导员一般分在职和外聘两种类型。在职辅导员往往因为评职称的需要被迫走上辅导员岗位,一旦做够了一定年限,就会马上离开,去从事专门的教学或管理工作。外聘辅导员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抱着暂时栖身的态度,一边应付着辅导员的工作,一边分出一部分精力四处赶考,一旦考上马上远走高飞。畸形的辅导员管理机制已成为影响职业院校学工管理工作稳定的重要因素。

(六)设备仪器不配套

职业院校的设备仪器建设对于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非常重要。只有具备完善、良好的教学仪器设备,才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也才能培养出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优秀学生。基于我国国情的复杂性,各地实施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的学校办学能力参差不齐,仪器设备多寡不一。国家级、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教学经费充足,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大,设备仪器更新速度快,生均设备仪器率高。能够满足五年一贯制学生中职阶段的实践教学要求。但是大部分普通中职,受限于办学理念和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设备仪器老化甚至断档,难以满足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工科专业,仪器设备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中高职两个阶段实践技能培养的衔接与顺承。

(七)考评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无论是中职阶段,还是高职阶段,都普遍存在课程考评体系不完整、考评标准缺乏、考评形式单一的问题,且考评多限于考核概念、定义、公式等记忆性内容,未能突出考核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五年一贯制实质上取消了转段考核环节,无淘汰机制,许多学校有意无意的弱化了考核难度,降低了考核标准,甚至将考核流于形式。而没有了升学压力,许多学生也丧失了学习动力,致使升入高职阶段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进而影响到高职阶段教学活动的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 解决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1.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目标体系。以美国为例,由美国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局、国家职业信息中心、研究机构、技术机构、人力资源机构、高校等政府部门和非盈利机构联合制定职业技能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学习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技术机构、咨询机构、人力资源机构共同参与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和转段衔接的切入点[4]。

2.借助职教集团平台,中高职院校共同制定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五年制高职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涵盖了中职和高职两个教育阶段,两个阶段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对于中职阶段,要求掌握进入高职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所以,从中高职衔接的角度出发,将中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修改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牢固掌握必须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升入高职所必备的基础和专业知识[5]。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既要考虑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又要考虑到总的培养目标。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在职教集团框架下,中高职院校共同参与制定五年一贯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定阶段性培养目标和总体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可以实现知识的递进与技能提升,避免课程的重复与断档。

(二)规避社会歧视现象,优化职教生源质量

1.加强引导,塑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求学观、择业观、成才观。做好就业宣传工作,尤其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典型。广泛宣传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创业就业先进事迹,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发展前景形象具体的展示出来,增强优质生源接受包括五年一贯制高职在内的职业教育的信心,吸引更多学子通过职业教育走上成才之路。

2.改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体制,拓宽职教生优质就业通道。优化生源质量的治本之策在于消除社会歧视。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打破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时“唯学历论”的倾向,分配一定的录取指标给职教生,让考生和家长看到走职业技术教育的路线一样可以成为人才,一样可以享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3.打通专升本渠道,满足学生学历提升需要。打通五年一贯制高职生的专升本渠道,给予五年制学生广阔的学历提升空间,是消除社会歧视、增加优质生源的重要举措。以陕西省为例,2019年以前,专升本通道对五年制一贯制高职学生是关闭的。这类学生提升学历只能通过成考和自考,而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招考时又往往限制着这两类文凭的报考。

\

 
(三)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推进中高职课程衔接

1.以教材改革为抓手推进课程衔接。五年一贯制高职涵盖了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组织中高职教师共同参与编写相关课程教材,将知识点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使中高职在各自的教学阶段均有侧重点,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衔接性与连贯性,确保学生的课程学习不出现脱节和断档。

2.制定就业为导向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加大课程改革与市场的对接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和校本教材开发,重构五年一贯制高职的课程体系,使中高职阶段的课程不但能够完美衔接,又能够与社会需求或行业企业的需要实现无缝对接,使人才培养更接地气。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职教师资对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大力引进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加强对五年一贯制高职教师的针对性培训,推进中高职不同阶段教师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建立健全教师工作质量考评机制,推进师资队伍的优胜劣汰,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中高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人才交流制度,鼓励中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兼职,参与企业的技改或管理。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具有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到校任教,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3]。

(五)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规范教学管理。根据五年一贯制学生的特点实施教学活动,完善教学目标和手段,处理好行政管理与教学的关系,教研与教学的关系,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6]对五年一贯制学生(职校生)与普高生实行差异化管理,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探索和优化五年一贯制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具有五年一贯制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学生管理。五年一贯制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之后,除了课程上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学生心态上的调整[7]。培养和建立熟悉转段学生特点、具有奉献精神的学工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准确掌握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生活习惯,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根据五年制学生的实际困难和现实需求,变管理工作为引导工作,变管理学生为引导学生,扎扎实实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设备仪器配置

1.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改善实验实训条件。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加大国家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投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彻底解决职业院校办学经费紧张、实验实习设备不足、实训基地建设落后的困惑。及时添置与时代同步的新型设备仪器,逐步淘汰老旧设备,使生均设备仪器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达到办学要求,满足五年一贯制学生实验实训实习活动的正常需要。

2.随着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实行校院联合、资源共享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机制,愈来愈成为破解中高职院校实训仪器设备不足的渠道和抓手。而推进教学仪器设备资源的共建共享,也可以节约投资、减少浪费,完全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

3.加大校企资源共享力度。加大校企之间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对接,推进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优势互补,破解中高职学校实验实训设备短缺的现实问题。在校企合作建设实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而推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和综合素质。

(七)加强教学质量督导,建立健全考评体系

相对于单纯的中职教育或高职教育而言,五年一贯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监管要更为复杂和困难。根据中高职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制定符合五年制学生特点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考评体系。转段衔接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多元化考核,通过各种不同形式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四 结语

五年一贯制高职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伟大探索和尝试,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的转段衔接必须从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以应用型、实践性、职业性为特色,更新发展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学管理,通过对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和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体系,确保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8]。

参考文献

[1]许龙.浅析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2016(5):91-93.
[2]熊丙奇.职业教育必须摆脱歧视[N].第一财经日报,2016-2-4(A11).
[3]梁丹,戚宝萍.近五年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7):166-171.
[4]周芳.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33):29-30.
[5]郭梅忠.基于中高职衔接的五年制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J].才智,2016(1):116-117.
[6]汪军.五年制2+3中高职学生培养管理模式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77.
[7]胡秀娟.“五年一贯制”模式下中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衔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38):6-9.
[8]周云忠.“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15-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74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