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7 11:24:5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依托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媒体在近些年来纷纷涌现,这也标志着微时代的全面到来。在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虽然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发展机遇。高校要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从师资队伍建设、微媒介合理利用、加强引导等方面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张静怡.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38):174-177.

An Exploration on the Optim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cro-era

ZHANG Jing-yi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Hubei)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micro-media have emerged in recent years,which also marks the overall arrival of the micro-era.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cro-era,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Although these changes have brought challeng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y are also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eize this development opportunity,optimize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rational use of micro media and strengthening guidance,and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Micro-era;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path

一引言

在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当前主要的传播媒介,这也标志着“微时代”的来临。在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开放性、包容性、互动性等特性,这些特性吸引了海量的网络用户,其中大学生成为主要群体之一。微时代的传播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这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与渠道变得日益丰富;另一方面,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与话语权受到挑战。所以,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变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多方面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二 微时代的含义与特征

(一)微时代的含义


微时代是一个语义复杂的时代命题,包含了文化传播、社会心理、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等内容,它不同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及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微时代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是通过图文、声像等表现形式,依托新媒体技术,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微终端为载体,传播媒介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整个传播具有实时高效、短小精炼的特点。[1]微时代最主要的特点即为“微”,主要表现在:传播内容方面,百余字便可快速实现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传播载体方面,使用的是较为轻巧的智能终端;传播客体方面,每个人在微传播中都是受众客体,都可以通过快捷、简便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

(二)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

第一,微时代信息传播具有时效性。[2]在数字技术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角色在传播活动中变得模糊,整个传播活动有了更加明显的去中心化趋势。作为一个手持智能移动终端的个体,在传播过程中都是一个重要的传播节点与传播主体,传播活动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与平民化,时效性得以提升。

第二,微时代信息传播的载体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信息传播的载体层出不穷。当前,我们可以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这些便携移动终端,加之微信、微博等客户端以及各类门户网站等实现信息随时随地的接收与发布。

第三,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空间具有开放性。信息传播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信息传播范围得以最大程度地延伸与扩展。我们只要连上互联网,便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客户端来接收、发布信息,实现人与人之间跨越时空的实时沟通。

第四,微时代信息传播的文本具有碎片化。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这些移动终端的普及应用,导致过去那些长文本信息在这些载体中发展不适,而那些短小的文本不仅适应这些终端的发展,而且还充分满足了人们对零碎时间的应用。

\

 
第五,微时代信息传播具有交互性。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传统的单向传播的方式正日益被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传播方式所代替。当前,受众不只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他们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有筛选性地接收信息,而且还能够随心表达自身的观点与心情。

三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1.多种多样的微载体能够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在我国的各类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模式当中,单调的教学方式与枯燥的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专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微时代到来之后,使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不再是单纯的课堂讲述,教师或者其他思政工作人员可以使用微载体向学生传递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微载体为课堂带来了声音和图像等内容活泼又丰富的教学方式,使高校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3]同时还为产生学习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微博客、微视频等自主学习渠道,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接轨,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得以快速发展。

2.高效的信息传递形式使高校思政教育摆脱了时空限制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当中,教学被限制于课堂教育,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为学生传授知识,极大地限制了教学的即时性。当进入微时代之后,知识和信息的传递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得以高速且准确的进行流转。在信息网络构成的非现实世界中,人将不受其社会特征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平等和高效。在高校中师生间可以通过微载体进行平等的交流,教师因而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而制定更适合当前教学需求的教学方案,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不经意间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微时代冲击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高效的信息传播状态动摇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权威地位进入微时代之后,高校学生能够通过微信、微博客等平台搜寻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种状态中的学生具备宽阔的视野,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如果对微载体不屑一顾,那么他们将失去获取信息的新方法,进而失去在信息准确性与及时性方面的权威地位。当学生借助微平台关注国内外的时政、社会、科学等新闻的时候,也会通过这些平台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广泛的交流,这又促使他们获得更多更及时的信息。当教师失去社会、政治的信息优势,那么教师的绝对权威性也就荡然无存。[4]

2.碎片化的信息导致了思想政治内容的不系统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当中,教学往往通过课堂和讲座的模式来进行,在这种教育方式中,学生能够接收到连续且系统的信息。进入微时代之后,信息的传递能够瞬间完成,这种状态使信息的传递变成了碎片化的状态。微时代中每个人都可以创建信息,这些信息在网络渠道中传播,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混乱和复杂,当大学生通过微平台获取信息的时候,其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形成完整的系统。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不能获得完整且系统的思政知识,学生也无法形成系统的认知,最终导致高校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的认识不够完善甚至出现错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

四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利用微媒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生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单纯地依靠教师的理论灌输,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师生始终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处在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造成其丧失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理解、接受方面难度较大。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借助多样的微媒介,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通过各类微媒介,师生之间可以形成一种平等的地位,由传统课堂单向的教师理论灌输转变为集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师生互动课堂。在微媒介应用中,教师可以采用易于学生接受的微媒介语境中的话语方式,提升教育的亲和力与生动性,这样,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学生都更容易接受。同时,微媒介在信息传播方式上具有裂变性,不受时空的限制,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大更广的覆盖面与影响力。[5]

(二)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进一步坚定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青年的理念信念与国家未来息息相关,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青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作为青年大学生,更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理想信念的人生导向作用。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始终明确自身的重大任务,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使大学生树立并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终身奋斗的理想信念,以中国梦武装大学生的青春梦,照亮大学生前行的路,让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与追求自觉融入国家与民族的事业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不良侵蚀,使得其理想信念动摇,人生方向迷失,学习积极性丧失,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浪费了大把时光。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进行枯燥的理论灌输,极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微媒介的教育优势,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互联网文化产品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加强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大学生进行洗礼,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三)对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形态得以广泛传播,受其影响,一些大学生变得享乐拜金、自私自利,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无私奉献、勤俭节约等都抛诸脑后。比如,当前一些大学生为了一时的过度享乐而沾染了网贷,通过网贷进行超前消费,最终走向一个无底深渊。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的栽培与引导。[6]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当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沉溺,受到网络不良思想的侵蚀时,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很难对学生起到积极作用,高校要在微时代背景下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微媒介传播正确思想,优秀文化,让学生在上网学习时便可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领。

\

 
五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分析

(一)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高低。微时代背景下,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把提升自身能力与水平放在重要位置,从时代发展需求出发,坚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在新时代中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在微时代背景下把微媒体真正看作是立德树人、传播信息的新平台,在意识形态领域牢牢把握话语权与主导权,进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拓新思路。首先,要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系统性的理论进行武装,真正让教育工作者坚定政治立场,提升道德品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善于在微平台中辨识错误思想与错误观点,养成自觉维护正确思想与正确观点的社会责任感。其次,要不断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素养以及专业知识储备,一方面使教师能够熟练进行信息化处理,另一方面使教师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得以提升。高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使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对网络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进而可以在授课中熟练应用微平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创新教学方式。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微平台与学生加强互动,在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对微平台进行应用时,切忌不可抛开内容而只谈教学模式的创新,只想依靠翻新教学手段而缺乏目标导向与科学意识的做法必将不能长久。最后,要对师资队伍的机构进行优化。一方面,要从年龄结构上对思政教育的师资队伍进行优化。微时代背景下,年轻人时主要的受众群体,因此要让更多年轻的血液不断补充到思政教育的师资队伍中,发挥年轻人的思想优势。[7]但同时,对于那些长期在思政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来说,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管理经验以及应对舆情的经验,以新老教师的结合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优化师资队伍的专兼结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包括高校的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师等,高校不仅要强化建设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还要兼顾辐射面、覆盖面,形成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以教育合力共同推进微时代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对微媒体进行合理利用,构建“微教育”平台

微媒体工具诸如微信、微博等,它们本身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但是大学生在对这些微媒体工具进行应用时,会受到微媒体平台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合理利用微媒体,为大学生构建“微教育”平台,并充分发挥其正向积极的引导作用。首先,要对微媒体进行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特点,比如高校可以借助微博平台来发布新闻资讯、公告通知等,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速度。其次,高校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要积极应用微媒体,创建官方微信公众号与官方微博账号,并加强对官微的运营与维护。[8]可以采用图文、视频、音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官微账号进行及时更新,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高质高效的互动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再次,高校要对信息平台建设加大投入,提升“微教育”平台的质量。微阅读、微语录、微信息等对于育人来说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现实,在“微教育”平台中加大投入,充分发挥网络微平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最后,高校可以打造专业技能强、文化底蕴深、政治素养高的微信公众号或名师的微博,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搭建桥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实行积极的渗透式教育。另外,高校不可忽视大学生自身的力量,将大学生吸引到“微教育”平台的构建中。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构建并完善网络监管机制

微时代背景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微载体,大学生通过这些微载体可以获得海量的信息,在这些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中存在很多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思想。对于初出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缺乏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培养并提升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采用微博分享或专题报告的形式,告诉大学生应用微媒介的利与弊,以尽可能地降低不良价值观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高校应该通过开设与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来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让他们真切认识到微时代不同于传统媒介时代:在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是惊人的,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有可能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教导大学生切忌盲目跟风,不信谣不传谣,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高校要构建并完善网络监管机制,组建网络舆情监管机构。不良情绪的堆积加之突发事件的刺激是产生网络舆情问题的主要原因,所以高校要预先做好学生的情绪疏导与转化工作,让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及时释放与宣泄。高校要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大学生充分表达诉求、实现个人权利的空间,以宽松的道德环境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唯有如此才能使网络氛围变得健康而愉悦。

六 结语

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迎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伴随着严峻挑战。高校要因时而为,不断探索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微时代具有生动灵活、便捷高效的特点,高校要紧紧围绕微时代的特点,培养新型师资队伍,构建“微教育”平台,加强对大学生的“微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朝着细微化、精细化发展,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尚发.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路径探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3(06):49-51.
[2]熊亮,韩冰,邵艳.“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3):60-61.
[3]秦智超.“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8(27):179-180.
[4]苏立.“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09):89-91.
[5]董娟娟.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路径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4):52-55.
[6]陈玉婷.浅谈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07):154-155.
[7]熊亮,等.“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3):60-61.
[8]徐阳.翻转课堂在高校应用教学中的创新研究——以微信公众号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43):75-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73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