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思政元素融入中药学专业课程的实践研究 ——以《中药化学》课程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7 09:01: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协同前行,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中药学专业《中药化学》课程为例,深入挖掘、提炼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融入中医药思维、引入“新药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为祖国中医药事业而努力拼搏。

关键词:中药化学;课程思政;核心价值观

本文引用格式:陈辉,等.思政元素融入中药学专业课程的实践研究——以《中药化学》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49):94-96.

A Practical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Curriculum of Chinese Pharmacy

——Take the Course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as an Example

CHEN Hui,SUN Yan-jun,LI Meng,ZHANG Yan-li,HAO Zhi-you,FENG Wei-sheng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Henan)

Abstract: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for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and to construct the pattern of education people's Congress.This paper takes the cour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as an example,deeply excavates and refin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guides th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and inspires the students to strive for the ca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the motherland by integrating the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troducing the"new drug dream"and infiltrat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Core values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1]。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我校积极实施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明确提出专业课程育人目标,以促进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以我校《中药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探索实践为例,与同行作一探讨。

二《中药化学》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与思路

中药化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类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一门学科,是衔接中药和化学的“桥梁”和“纽带”[2]。学习该课程对于创新型中药学人才的培养以及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其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常用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与分离、检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中药所含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了解各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结构修饰的一般方法,为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分析学等课程及将来从事中药的研究、生产、检验工作和实现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奠定化学成分方面的基础。

目前中药化学的教学模式在不断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有不少学生认为中药化学课程比较枯燥,对于课程的主要作用和专业培养目标缺乏深入的了解,从而导致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在中药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缺乏严谨求实的研究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对于中医药缺少文化自信,缺乏为祖国中医药事业奋斗的热情和信念,难以使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形成良性互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任课讲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能力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关怀的培养,缺乏思政元素的融入“,教书”与“育人”分离,从而导致课程的育人功能极大减弱。

\

 
教育的主体是人,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学生的领路人担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应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岗位初心,主动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化学》课程的专任教师,应结合学校整体布局,将思政教育与教学改革有机融合,从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出发,深入挖掘《中药化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正能量”,并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以促进学校、学生和社会的进步。

三《中药化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构建

(一)将中医药思维融入到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民族智慧传承中进行传承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古代的先人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背景,通过对生命活动、疾病和药物的使用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建立了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思维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我们的先祖们在中医药的实践中,曾在中药化学的领域内创造了不少领先于世界同时代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例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就记载了采用“生白”、“长霜”的发酵方法从五倍子中提取没食子酸,采用升华法纯化樟脑,这些研究和探索要比西方国家早近百年[4]。

令人遗憾的是,我国近代中医药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整体发展比较缓慢,并逐渐处于落后的局面。建国以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中医药事业得以继承和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创成果和骄人成绩,如青蒿素的发现。上世纪70年代,屠呦呦教授及其团队根据《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记载的中医临床用药经验,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挽救了世界数百万恶性疟疾患者的生命。青蒿素的发现和研究过程,很好地诠释了中医药传承和创新的科学内涵。

当前,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授课教师更应该激励学生珍惜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努力学好中药化学相关专业课知识,构建完备的中医药思维理论体系,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立足于我国丰富的中药资源,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的精华,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将“新药梦”引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学生为祖国中医药事业而奋斗的热情和信念

每一位药学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研发和追逐新药的梦想,培养具有“新药梦”的一流药学人才是国家推进新药研发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赋予药学院校的重要使命[5]。中药是发现创新药物的重要源泉,从经过数千年临床实践证明其疗效可靠的传统中药中寻找有效成分并研制开发成新药,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新药研发途径。实际上,新药的研发过程漫长而艰辛,每一个成功上市新药的背后无不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其中折射出的科学家孜孜不逊的探索精神、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勇于拼搏的高贵品质和家国情怀值得每一位学生学习。作为任课教师应深入挖掘其中的新药研发案例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形成完善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

中药化学的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常用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等,以上内容只是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而其最终的目的是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和研制开发新药,这也是学生学习中药化学这门课程的最大兴趣所在。实际上,中药化学各论中的每一类化合物均包含一些被开发成新药的例子。例如,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中,可引入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老年性痴呆新药九期一的案例。九期一是我国科学家从海藻中提取的寡糖类药物,填补了全球老年性痴呆新药17年的空白。目前老年性痴呆疾病是难以攻克的不治之症,全球各大制药公司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经费研制新的抗老年性痴呆新药,但均已失败告终,于是纷纷放弃了该类药物的研发。我国科学家迎难而上,历时22年潜心研究最终成功上市。通过这一案例启发同学们面对困难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执着坚持的精神。

又如,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可引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王逸平研究员和他参与研制的新药—丹参多酚酸盐的感人事迹。王逸平研究员在30岁时被查出身患无法治愈的免疫系统顽疾,但他心中的执著信念和伟大梦想支撑他忍受病痛25年,每天与时间赛跑,只为他热爱的药物研发事业,只为实现心中的新药梦想[6]。丹参多酚酸盐新药现已造福2000多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王逸平研究员却在2018年在办公室溘然长逝,年仅55岁。他默默无闻地投身科研工作,以非凡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与病魔抗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中药现代化奋进者的追梦之歌。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做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当前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7]。目前多数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队伍主要是由辅导员和部分行政人员等组成。实际上,对于在校的大学生而言,其专业课的授课教师才是和他们朝夕相处接触最多的人。因此,授课教师应突破单一专业知识传授的视阈局限,在发挥专业特长的同时,努力提升对青年学生价值引领能力,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升华,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以中药化学为例,在绪论一章中,可引入我国中药化学的研究先驱陈可恢、赵承嘏、庄长恭等人的先进事迹。他们放弃国外的优越科研条件,立志回到祖国从事中草药化学成分研究,在实验设备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逊,毕生坚持,利用有限的手段开展科学研究,发现了麻黄碱、常山碱、延胡索乙素等一系列重要化学成分,为我国中药化学的研究开创了先河[8]。通过以上实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感悟先辈创立伟大功勋的艰苦过程,激励学生具备爱国、敬业的精神品质。

在生物碱一章,在讲到吗啡、麻黄碱这些具有成瘾性的化学成分时,可通过具体实例告诫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切勿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事非法的行为,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此外,在中药化学实验课过程中对于结果不理想的实验数据或失败的实验结果,教师要告诉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切勿弄虚作假,做一个科学态度严谨、诚实守信的人。对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和废弃物要妥善处理,切勿为了一时之便,造成对环境的破坏。让学生学会用友善的态度对待自然,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

 
四 结语

为进一步提高中药化学课程思政的授课效果,近两年我们构建了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通过互联网及微信平台等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推进了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强化了育人功能。通过启发式、案例式、实践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挖掘中药化学课程的思政元素,丰富其教育资源,并不断吸收同行的相关经验,努力把思想性、知识性与教学方式上的可接受性有机结合,不断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药现代化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密霞.以中药学专业有机化学为例浅谈课程思政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9,6(52):268-279+279.
[2]王瑞,郭夫江,贾琦,等.思政教育融入“中药化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8):37-38.
[3]陈辉,孙彦君,张艳丽,等.中医药思维在中药化学教学中的培养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8):75-76+79.
[4]匡海学.中药化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5]宁若男,贾冬玲,孟祥国,等.关于“新药梦”的课程思政培养策略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9):53-56.
[6]《世界科学技术》杂志社.以身许家国毕生新药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王逸平的“时代楷模”精神[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8,(12):2087-2096.
[7]武爱群.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育融入大学化学教学中的探索[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35(1):92-95.
[8]高怡生,朱任宏,谢毓元.我国中草药化学研究的先驱者—赵承嘏教授[J].化学通报,1980,(3):50-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70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