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深入剖析了中国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而总结归纳出一种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实现思政教育与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以专业课《计算机视觉》课程为例,通过实现:1)提高教师育德意识,加强培养育德能力;2)展开课程体系建设,以实际问题作为思政教育切入点;3)在思政案例分析过程中开展思政教育。通过该模式,不仅有益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育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起到教学育人的职责。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课程体系;研究生
本文引用格式:王金华,等.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计算机视觉》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56):131-13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Taking"Computer Vision"as an Example
WANG Jin-hua,XU Guang-mei,HE Ning,ZHANG Rui-zhe,ZHANG Jing-zun
(Smart City College,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and summarizes a post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Take the professional course“Computer Vision”as an example,through the realization of:1)Improving teachers’moral consciousness and strengthening the ability of cultivating morality;2)carrying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using practical problem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3)Condu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uring analysis.Through this model,it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increase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but also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nd practice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enhance students’sense of responsibility,and play the role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Key words: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curriculum system;Postgraduate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指出高等学校教育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各门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要被充分挖掘和运用,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同时也表明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教育方法过于单调的现状。针对该问题,如何对现有高等学校教育进行改革,特别是研究生思政教育改革已成为当前思政教育的重点研究方向。其中“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为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新的研究思路。如何在研究生专业课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育人目标,这是作为新时代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2]。本文深入地剖析了中国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了一种研究生新型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并以研究生专业课《计算机视觉》为例,挖掘课程内在的思政元素,力求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等教育目标。
二“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意义
“课程思政”不是指增加几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挖掘不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润物细无声中立德树人[3]。研究生教育处于整个教育链的高端,是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研究生经历了本科教育阶段,心理年龄趋于成熟。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大多数研究生已经形成稳定的价值观。本科阶段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习惯性地被动学习,师生间沟通匮乏,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会受到制约。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业的压力,可能使得研究生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存在政治信仰不够坚定,甚至一些研究生还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譬如出现悲观、浮躁、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是所有研究生专业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要求。研究生授课教师在教学时不仅需要耐心细致地传授专业知识,还要通过课程的思政元素使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中培育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 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化融入“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要深入刨析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关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层面的思考。但由于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深入,常常将思政元素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直接灌输给学生,透出浓厚的思政味,不仅影响课程本身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也影响学生的接受兴趣[4]。也就是说引入不当会使学生对课程产生抵触情绪。比如,在研究生专业课《计算机视觉》中,如果直接让学生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讲话的主要精神是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思考这个问题和课程有什么关系,老师为什么在课堂提问这个问题等等系列疑惑,不仅起不到思政教学目的,同时也影响了专业课的教学工作。直接引入显然是不科学的。采用“问题引导式”的引入,变为“旷视科技公司创始人的创业经历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提到的爱国、励志、求真和力行中的哪一条?“这样问题式引入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理解。学生认为这种基于“问题引导式”模式的讲授,更容易激发他们自身的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足
传统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通常采用“知识传授,讨论”等方式。有些教师认为研究生也开设了思想政治类课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完全可以在思政课程上完成,实现研究生的“德育”教育。研究生教师的这种传统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的吸收,失去了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先机,阻碍了“思政教育“的全方位展开。
另外,迫于学业压力,研究生对思政课程的重视也不足,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另外,一些思政类课程往往在研究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这个阶段,学生要完成很多的英语,数学,文献综述等通识教育课程。较多的学习任务,使得思政课出勤率、课堂听课效率,到完成课程作业,学生的付出的精力不足。所以,学生对思政类课程的忽视,导致了思想政治课吸引力不足,思政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四“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方法
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很好地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需要从教学设计上挖掘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贯穿在教学设计和实施全的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方法可以归纳如下。
(一)提高教师育德意识,加强育德能力
“身教胜于言传”,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加强、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刻不容缓,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5]。从教师自身着手,摒弃原有唯专业知识的教育模式,清楚需要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面对新形势,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教师要扭转目前教学中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轻育人教育的状况,要梳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也就是说,“课程思政”不是要专业课教师按照思想政治课的模式去讲授,而是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用德育理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引发学生的价值领域的思考[6]。只有全面深入掌握所教授的课程知识,熟悉自己的专业,才能触类旁通,发现内在的联系。
(二)基于“课程思政”展开研究生专业课程建设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一种新尝试,课程又是“课程思政”的源泉。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课程可以挖掘出不同的思政元素,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7],不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课程教学目标。
第一,根据课程内容,梳理课程的“思政”切入点,并将其融入课程实施方案中,制定相应的课程大纲。对课程大纲的修改只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重要的是要解决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合到专业课理论教学过程中。两者之间的结合不能是生硬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原则,潜移默化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以研究生《计算机视觉》课程大纲为例,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计算机视觉”知识内容。它是一门研究如何使机器“看”的科学,它的研究目标就是使计算机能象人那样通过视觉观察和理解世界。根据课程内容,设定知识层面、应用层面、整合层面和学习层面的目标,具体如下:
知识层面: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视觉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视觉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图像恢复和重建、图像变换、纹理分析、图像识别、立体视觉等相关原理。
应用层面:学生能够学会设计计算机视觉应用系统的方法,能够通过编写程序解决基本的计算机视觉领域问题。
整合层面:学生能够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矩阵分析等基础理论知识,结合计算机视觉理论与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目标检测、目标识别等实际应用问题,能将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和双创精神有机统一。
学习层面:学生能够利用MOOC、微课等线上学习课程和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成长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并应用于创新、创业活动中。
第二,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元素。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课程标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在每门课程中融入“德育素质目标”,以目标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课程的教学中,使每位教师都能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比如,《计算机视觉》的课程目标除了知识层面、应用层面、整合层面和学习层面的目标,还需明确情感层面和价值层面的目标。具体如下:
情感层面:通过设计解决实际计算机视觉领域应用项目,学生能够参与协作学习,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充分交流研讨、密切合作,团队合作进行项目开发,完成相应的实验。达到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熟悉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行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价值层面:学生能够在项目研发实践活动中理解并遵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准则,履行责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最终达到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并在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思政元素挖掘分析过程中开展思政教育
专业教师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生的职业诉求挖掘课程中内在的思政元素,并以案例、故事或讨论的形式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于实际行动。但教学过程中,思政案例的选取不能是随意的,专业课教师首先应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具有教育意义的思政案例。教师再通过不同授课方式,使得短小精悍的案例不仅贴近专业知识,更要巧妙地进行引入、无形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计算机视觉》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会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讲解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及其内涵,包括道德意识、责任意识、规章意识、团队精神等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实践中,我们在《计算机视觉》的第一节授课中,通过介绍计算机视觉知识吸引学生关注科技前沿,了解当代科技动态;同时,通过剖析计算机视觉问题涉及的数学知识,展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比如,通过将矩阵分析等数学理论与计算机视觉应用相结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授课过程再次强调研究生期间学好数学和编程的重要性,并引入数学界“莫扎特”陶哲轩、编程奇才楼天城等人物,从而教育学生:1)做人做事,最怕只说不做,眼高手低,要勇于实践,才会出创新;2)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要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3)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以行求知。另外,后续的课程中,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明确高校教育必须以“爱国”为指引方向,方可成就担当之“业”[8]。选取华为在荣耀V10发布会上展示了自主研发的人脸识别系统,可捕捉30万点云,是苹果iPhoneX人脸识别系统FaceID的10倍。让学生体会到在当今时代,利用技术实力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教导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要时刻牢记“技术强国”,努力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并保持爱国之心。围绕“理想信念教育”这一主题,选取计算机视觉领域杰出科学家“计算机视觉之父”黄煦涛教授科研经历案例,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信念,并为之奋斗;围绕“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这一主题,选取各种应用智能技术的图像人脸、语音处理技术构建骗局等反面案例,教导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要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杜绝恶意泄露数据信息的违法行为,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这一主题,选取计算机视觉领域创业成功的案例,如徐立创办的“商汤科技”,致力于引领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突破,并在ImageNet的五项竞赛里取得了三项世界冠军。通过该案例,更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鼓舞学生创新创业的勇气。围绕“团队意识教育”这一主题,通过学生分小组方式完成相关的实践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而另一方面,编程实现如“人车分类”小组任务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如何调试代码排错,克服困难,可以培养学生勇攀高峰、无畏的求知精神。教师还可通过“发布小组作业、共同商讨、按模块分工、集体答辩”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五 结论
总之,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在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而且最难解决的就是把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找到其中的“切入点”。课程思政实施过程是一个循序渐渐,不断完善的过程。本文以北京联合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计算机视觉》课程为例,把课堂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进行融合,通过深入剖析,提出了课程思政模式下《计算机视觉》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这种方式更容易激发研究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顾晓英.创新思政课程,培育合格人才[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1):23-24.
[5]梁焰.“课程思政”在理工科课程中的实践研究——以FPGA原理与应用设计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04):159-161.
[6]王茜.“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系统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64-68.
[7]张孟镇等.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研究范式及其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34):222-224.
[8]朱秀丽.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时代内涵及其实践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34):220-2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