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研究生导师胜任力评价指标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6 17:42: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国家对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主体,合理高效地建设导师队伍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本文对近十年来关于研究生导师胜任力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通过文献调查法筛选出研究生导师胜任力的评价指标,以期形成合理的“研究生导师胜任力”特征模型和有效的评价指标,据此对高校研究生导师的岗位胜任力进行科学评价,提高研究生导师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胜任力模型;评价指标

本文引用格式:朱洪洲,等.研究生导师胜任力评价指标分析[J].教育现代化,2020,7(52):99-102,110.

Analysis on the Competency Evaluation Index of Graduate Tutor

ZHU Hong-zhou,ZHAO Qian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in our country,graduate tutors as the main body of graduate education,reasonable and efficient construction of tutor team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evant research on the competency evaluation of graduate tutors in recent ten years,and selects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graduate tutor competency through literature survey,so as to form a reasonable"graduate supervisor competency"feature model and effective evaluation indicators,and then scientifically evaluate the post competency of graduate tu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improve the specialty of graduate tutors capacity.

Key words:Graduate tutor;Competency model;Evaluation index

一 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产业结构升级、体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突破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积极的发展活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随着不断深化改革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深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技的未来是青年[1]。中国未来的发展同样需要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科学技术的支撑,为此,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规模不断扩大,相对应地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完善[2]。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在2018年,研究生培养单位数首次突破800个;在校研究生数首次突破270万;研究生招生人数首次突破85万;研究生导师数首次突破40万;来华留学研究生数首次突破8万[3]。而2019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290万,较2018年238万,增加52万,增幅达到21.8%[4],一系列数据表明,随着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关注和需求的增加,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数和具有研究生培训资格的单位正在增加。由于社会需求的增加,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负责人,导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研究生的成长过程。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需要一支强大的研究生导师团队。然而,在导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如何科学地评价导师的能力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国高校研究生导师胜任力的研究模型,统计并筛选出相应的导师胜任力经典评价指标,并利用AHP层次法分析计算各种指标的权重,得出一套普遍适用的研究生导师胜任力的特征模型,以期科学的评价高校研究生导师的岗位胜任力,提高研究生导师的专业能力。

\

 
二 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5]指对优秀成果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的能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于《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的。他指出:学生在校成绩、智力水平和能力测验都不能科学的预测职业或者是在生活成就,因此,他主张可以使用胜任力特征进行测试,以期提高预测准确度[6]。

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指做好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带来优秀工作绩效所需要具备的品质、态度、行为方式、知识、技巧的总和[7]。

目前,学者们提出的胜任力理论模型主要有: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8]。其中,冰山模型将胜任力划分为两个部分:“水面上”和“水面下”,并且胜任力从上到下深入。“水面上”是指导师所拥有的外在知识和技能,相对容易观察和评价,即基准性胜任力。“水面下”则是一些深层次的特质,其不易观察和评价,包括自我概念、价值观、态度和动机等,即鉴别性胜任力。洋葱模型将胜任力分从表层到内层逐层划分为“外层”和“内层”,其中,最表层代表的是基本技能和知识,而里层核心内容则是个人的潜在特征。

三 研究生导师胜任力研究文献综述

高等教育的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学术指导和教学的体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在中国汉语语境中,称“导师”而不是“教师”,恰好反映了研究生导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引导、指导学生进行研究,从而实现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导师应该谨言慎行,以身作则,能够给予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科学指导[9]。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增强国力和提高国际地位的前提,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研究生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关键环节,同时,研究生导师的综合素质等级是影响因素中不容小觑的一部分[10]。因此,应用科学的、基于胜任力评价指标的管理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导师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以培养更高质量、更高专业水平的研究生。

截至2019年10月,国内关于研究生导师胜任力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在中国知网中以“研究生导师胜任力”为主题检索文献,符合要求的文献只有43篇。在检索到的文献中,重点筛选涉及到导师胜任力模型建立的15篇文献,总结归纳如下。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林卓清,王兆品等[11],利用文献调研法、深入访谈法、德尔菲法,形成了包含共三级指标的医学导师胜任力模型。模型的评价指标有:基本素质(包括个人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专业能力(包括科研条件、科研成果、科研能力和临床水平评价)和教学指导能力(包括知识与技能、教学指导过程和培养质量)。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陈著[12],通过收集研究生培养点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要求,采用矩阵建模及专家评价法对绩效考评体系(胜任力模型)进行优化设计,优化后的模型包括6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为:职业道德修养、学术水平、研究生指导能力、人才培养过程表现、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二级指标包括:个人品德、研究生关爱、学术及教研能力、招生质量、培养条件、国际化教育水平、研究生指导情况、研究生在读研究情况、教学情况、论文工作质量、研究生就业情况、研究生校外评价。

河北大学的王贵贵[13],首先采用文献资料法、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因子分析法等进行资料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主要由5个一级指标:品德行为能力、学术科研能力、学业指导能力、管理沟通能力、教学指导能力,和22个二级指标构成。就二级指标而言:从属于品德行为能力的二级指标包括责任心、指导态度、示范能力、品德修养、精力充沛;从属于学术科研能力的二级指标包括学术创新能力、导师科研成就和学术影响力;从属于学业指导能力下的二级指标包括学位论文指导能力、学术道德教育、学术行为规范指导能力、就业指导能力、科研指导能力;从属于管理沟通能力下的二级指标包括心理健康辅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从属于教学指导能力下的二级指标包括因材施教、教学效果、研究分析方法、实践指导能力、学科专业知识。

福州大学的陈然[14],利用文献调研法和专家访谈法完善了一套高校学术型硕导的胜任力评价模型,模型中教学、科研、指导和师德修养为4个一级指标,其中教学能力下的二级指标为:思想政治品德、职业道德规范、学术道德规范,科研能力下的二级指标为:科研项目与经费、科研合作与共享,指导能力下的二级指标为:论文指导、升学就业指导、团队指导,师德修养下的二级指标为:思想政治品德、职业道德规范、学术道德规范。

广西大学的李露,吕催芳等[15],利用问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等方式,通过对300余名被试人员的调查,提取了17条导师胜任力的相关特征:关爱学生、诚实正直、学术交流能力、责任心、尊重他人、工作热情、专业能力、归纳思维、理解他人、创新性、科学精神、目标导向、应变能力、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并且将以上提到的17项特征分别可以分为3个维度,分别是:

1.个性特质,2.知识技能,3.管理能力。

南京农业大学的李玲萍,罗英姿[16],通过对国外一些学者对诺奖获得者间师承关系的研究与总结,构建了研究生导师的胜任力的冰山模型。该模型包括4个维度(专业胜任力、心理胜任力、职业道德特征、行为胜任力),以及16项基本指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术兴趣,创新意识,成就导向,主动性,适应性、责任心、合作精神,组织认同,思维能力,人际理解力,关系建立,获取信息能力,寻求咨询能力,影响力)。其中基准性胜任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两部分,鉴别性胜任力主要包括学术兴趣、创新意识等其余14项。

湘潭大学的杨菊仙、田兰等[17],运用查约文献和行为事件访谈的方法,确定了14项研究生导师胜任力特征,并将这些胜任力指标其归纳成外显性和内隐性2个维度,外显性胜任力包括学历、教学经历、授课水平、科研成就、培养方法、指导方式。内隐性胜任力包括团队领导力、教学责任、学术道德、创新能力、科研热情、影响力。又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建立研究生导师的冰山模型。

广西大学的吕催芳[18],运用的信息搜集方法是: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并由此建成了高校研究生导师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包括3个

维度与17项胜任特征。其中3个维度分别指:知识技能、管理能力、个性特质。17项胜任特征是:责任心、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能力、人际沟通、科学精神、创新性、灵活性、诚实和正直、学术交流能力、工作热情、关爱学生、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团队合作精神、归纳思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王鲜萍[7],利用文献研究、导师行为访谈和问卷调查三种模式,建立了5个维度、18个特征的研究生导师胜任冰山特征模型。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指导能力、团队领导能力、人格特征5个维度;其中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属于基准性胜任力指标,指导能力、团队领导能力、人格特征属于鉴别性胜任力。相关的18个特征分别为: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技能、带到知识前沿的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搜索与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形成研究问题的能力、指导方法与规范的能力、引导批判与创新能力、团队建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激励能力、责任感、感召力与个性化。

重庆医科大学的王啟瑶,莫霖等[19]通过整合相关的文献资料,提出护理类导师胜任力评价指标可分为3个维度,7个特征。3个维度分别是:人格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据此划分的7个特征为:基本素质、工作品质、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临床能力、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

重庆医科大学的苏立,姚秋会,徐晓阳等[20],采用小组讨论与专家咨询的方法,确立了6个医学研究生导师胜任力的一级指标,并计算了指标的权重。其6个指标权重大小排序为:身心素质、教学动机、知识技能水平、工作品质、科研能力、教学水平。

广西大学的黄学[21]指出:作为研究生导师,其应该拥有师德、道德修养,同时指出导师最重要的职责是能够合理利用科研思维和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西南大学的李波[22],通过比较中外研究生导师制的差异,得出导师的教学能力、实践经验、导师与学生关系、导师的人品可以作为导师胜任力的评价指标。

江西师范大学的戴志刚[23]利用文献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确立知识素养、专业能力、职业品格、人格特质4个维度,根据不同维度的特

征确定了12个胜任力特征,分别是知识素养对应教育知识、专业知识和通识知识;专业能力对应教学能力、指导能力和科研能力;职业品格对应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追求;人格特质对应自我特征和人际特征。

江西师范大学的何齐宗,戴志刚[24],利用文献梳理及问卷调查的方法,构建了高校硕士生导师岗位胜任力的模型,其中包括4个维度:知识素养、专业能力、职业品格、人格特质。同时提出了10个方面的特征:专业知识、通识知识、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指导能力、科研能力、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自我特性、人际特征。

四研究生导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比较与总结,发现学者们对研究生导师胜任力的相关研究都采用了胜任力的冰川模型,如图1所示。


\

在上述15篇文献中,不同研究生导师胜任力的冰川模型所采用的一级指标分类方式各有不同,但一般都将导师胜任力的一级指标划分为3-6个维度,表层特征和深层特征兼具。表层特征的划分依据为研究生导师的外显性特征,如知识水平、行为能力、专业技能等,而深层特征是依据导师的内隐性特征来划分,主要包括个性特质、团队领导力、职业道德、管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将所选文献中涉及到的一级指标合并统计在表1中,从表中发现,知识水平与人格素养两个指标是目前学者最为注重的两个指标。

\
 


在所筛选的文献中,除去医学类的文献所对应特定的导师特征,对不同维度所对应的二级特征出现次数进行定量统计,合并相似的指标并对出现次数为3次及以上的二级特征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
 

从表中统计的结果来看,教学及科研能力、导师的个人品质、责任心、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关爱学生、团队建设及领导力出现的次数较高,说明这些特征是研究生导师应该具备的显著性特征。而其他指标的重合率不高,说明二级指标的确定会因人、因环境不同而定。

五 结语

依据文中所建立的高校研究生导师胜任力模型可以看出,师德是一个研究生导师最重要的品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在学术层面有一定的造诣,更重要的是要有与才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只有为人师表、诲人不倦,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才能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提高导师的指导效率和学生的科研能力。

总之,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其言行举止均深深影响着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人格形成、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道德素养。通过建立研究生导师胜任力模型可以对导师队伍建设和指导策略进行有效的优化,以此提升导师团队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扎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央视网.言谆意重,习近平寄语广大青年科技人才[EB/OL].[2019-10-28].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
[2]王小栋,王战军,蔺跟荣.中国研究生教育70年发展历程、路径与成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33-40.
[3]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生”说、“事”说和“数”说研究生教育质量2018[EB/OL].[2019-10-21].http://cge.bit.edu.cn/zxfw/fzzx/135514.htm.
[4]中国教育在线.全国各地硕士生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统计.[EB/OL].[2019-10-21].http://www.eol.cn/eky/zt/common/bmrs/.
[5]David Dubios著,李芳龄译,绩效跃进一才能评鉴法的极致运用[M].汕头大学出版社,2013.
[6]刘叶云,李雪.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2):89-94.
[7]王鲜萍.质量维度:基于胜任特征的研究生导师评价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09(4):90-92.
[8]厉明.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9.
[9]侯光明.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应重视并处理好的四个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0):3.
[10]李玲萍,罗英姿.基于胜任力结构的研究生导师培训方式设计[J].中国农业教育,2011(2):30-33.
[11]林卓清,王兆品,沈郁,等.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07):125-126.
[12]陈著.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绩效考评体系问题与优化――以中国科学院为例[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2):214-222.
[13]王贵贵.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以H大学为例[D].河北:河北大学,2019:62-63.
[14]陈然.我国高校学术型硕导胜任力评价研究[D].福建:福州大学,2017:51-52.
[15]李露,吕催芳,黄学.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模型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13-17.
[16]李玲萍,罗英姿.基于胜任力结构的研究生导师培训方式设计[J].中国农业教育,2011(2):30-33.
[17]杨菊仙,田兰,周莎.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生导师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1):23-26.
[18]吕催芳.高校研究生导师多重角色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07-112.
[19]王啟瑶,莫霖,刘洋,等.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胜任力评价体系的系统评价与Meta整合[J].护理学报,2016,23(17):1-6.
[20]苏立,姚秋会,徐晓阳,等.医学研究生导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2):81-85.
[21]黄学.试论研究生导师的素质、职责及指导研究生的途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105-108.
[22]李波.国外研究生导师制对我国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92-194.
[23]戴志刚.高校硕士生导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与测评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8:12-15.
[24]何齐宗,戴志刚.高校硕士生导师岗位胜任力的调查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08):51-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69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