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先导,在高等教育阶段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公共必修课程范围,促进各类专业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同时注重优化生态文明师资队伍、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绿色校园建设,从而对高校大学生全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践行生态文明观念。高校还应将“互联网+”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现代化。
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绿色校园;互联网+
本文引用格式:李玉双,等.新时代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20,7(41):149-151.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LI Yu-shuang,HOu Yong-xia,WEI Jian-bing,SOng Xue-ying
(College of Environment of 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Abstrac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and precursor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It is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 in the new era to carry ou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tage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incorporat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to the scope of public compulsory courses,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At the same time,it pays attention to optimizing the tea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eachers,perfec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campuses,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carry ou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guide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lso integrate“Internet+”into the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Curriculum system;Green campus;Internet+
一引言
近年来,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已经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重点方向与方略,是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发展的主基调[1]。
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需要全社会的整体精神自觉和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多领域人才的重要责任,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先锋力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要承担起实行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时代使命。因此,培养其生态文明素养和环保意识对于传承、传播和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尤其重要。因而,在高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环保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认知,促进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观念。
本文初步探讨了新时代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架构,以期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与践行提供参考。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校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
教师是决定生态文明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高校教师具备较好的生态文明素养,才能更好地担当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018年5月26日“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在南开大学成立,龚克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高校教师专业性过强,缺乏专业融合性。当前,高等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生态文明教育领域研究成果较少,专业学者不足,教育教学经验还不够充分,难以支撑高水平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因此,亟需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师资队伍建设。
1.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强化教师对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的学习。
提高教师生态文明素养,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强化教师对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次要鼓励和引导高校教师参与生态文明实践,积极增加自身生态文明教学理论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生态文明实践技能。
2.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工作,及时吸纳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教育经验。高校应设立相应的机制,鼓励教师参加生态文明教育组织(协会、联盟等)、培训会、交流会,通过高校之间、学科之间的密切对话、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促进教师树立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教育经验。
鼓励教师教研结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教学方法和知行途径等研究探索。高校应结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开展高质量教研活动,通过“政策导向、评估导向和监督导向”积极引导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对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构架、教学方法、知行途径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科学研究,积极推广教研成果,促进生态文明教学质量。
3.积极引导教师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引入信息技术,开展“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形式辅助教学。“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近年来发展迅速。高校要充分把握“互联网+教育”的时和势,开展“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促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信息化。
4.鼓励教师凝练成果,打造“精课—慕课—金课”,优化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
高校要注重引导教师开展课程建设,形成“检查评价-统计分析-结果反馈-督促整改-改进评价”的质量改进程序和动态评价模式,打造“精课—慕课—金课”,优化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建设,切实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引导全校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将新的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中。
三 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课程资源的分配以及教学内容的设置直接影响着教学计划的完成度和教学效果。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仅通过思政课开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国高等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果及效果。
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公共必修课程范围,促进各类专业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内容应包括理论教育课程和生态文明法治教育课程,课程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一)生态文明理论教育课程建设
生态文明理论课程应囊括生态危机观、生态科学、环境保护科学基本知识、生态文明观教育[2]。通过理论课程的讲授,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二)生态文明法制课程建设
生态文明法治课程应涵盖我国环保领域的主要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的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通过法治教育,让大学生熟悉水、土、气、声等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促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从而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监督他人。
(三)实验实训课程建设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进行课堂讲授的同时还应辅以必要的实验实训,让大学生客观体验环境污染的潜伏性、长久性、公害性特点,以及生态环境修复工作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的特性,从而让学生们在主观上深刻感受到生态文明行为的重要现实意义。实验实训课程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采用线上和线下的形式灵活开展。
四加强绿色校园建设,践行生态文明观念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不但要重视课程教育,也要注重学生的生活教育,培养学生行动能力。高校要加强绿色校园建设,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生态文明观念,让生态文明行为的种子在绿色校园中生根发芽。
(一)加强绿色校园基础建设
近年来我国校园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为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创造了优良的条件。高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充分应用生态文明理念,在校园建设中贯穿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绿色人文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校园建设理论,使用新兴环境材料与技术[3],在光、电、水、热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充分体现绿色建设理念[4]。在校园建设中推广使用地源热泵技术、太阳能光热和光伏技术,降低能耗;建设海绵校园、采用节水设备和器具、雨水回收技术、校园生活污水回用技术等以节约、循环利用水资源。
(二)营造绿色消费氛围,积极培养绿色消费观
高校要积极开展绿色校园文化活动,倡导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培育科学、合理的绿色消费观[5]。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绿色环保主题宣传,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开展节约能源活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实现高校师生共同的观念和行为转变,促进师生践行生态文明观。
五 将互联网+与生态文明教育高度融合,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现代化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拓展了优质课程资源,推动学生自主性和互动性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并强化课程的实践性[6]。“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作为国家战略“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技术所引导的教育模式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也是加快生态文明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引擎。
“互联网+教育”主要依托网络平台展开,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微课(Microlecture)、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对分课堂(Presentation-assimilation discussion)、创客教育(Maker Education)、虚拟仿真教学(Virtual simulation teaching)等都是互联网时代诞生的新型教学形态[6]。这些新型教学形态既是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也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造和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新途径和新手段。高校在搭建生态文明教育网络平台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课程资源、师资力量、实验实训平台的远程共享,提供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智能化服务,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壁垒,扩大覆盖面,增强时效性和吸引力[7]。
“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吸引了国内150余所高校加入,这将有助于通过“互联网+教育”途径共享生态文明优质教育资源,包括生态文明教育共享课程开发、生态文明基本学理研究、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门户网站建设、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创意平台搭建等方面,必将带动和引导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六 结语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社会面对资源环境危机经过艰难探索制定的重大发展战略,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科体系及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亟待加强校园生态文明软硬件建设,构建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从而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质量,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度和践行度。相信随着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面培养出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开展理念的高素质人才,必将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宏春.新时期、新高度、新任务: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环境保护,2017,(22):12-19.
[2]刘研君.浅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观察,2015,4(23):76-77.
[3]刘骁,郭卫宏,包莹.新加坡高等教育机构绿色校园建设研究[J].建筑节能,2019,47(341):52-59,88.
[4]陈天宇,张艳宇,田国华,等.工程建设标准化[J].中国高等院校绿色校园建设现状研究,2019,8:88-89.
[5]宋成鑫,张文聪.新时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6(6):105-110.
[6]尚俊杰,张优良.“互联网+”与高校课程教学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5):82-88.
[7]邵娜娜,呼和.新形势下高校“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49):234-236,2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