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思辨能力培养与语言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6 14:46: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类的进步,在当今物质生活已经极其丰富的条件下,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 由于个人占有的信息量迅速增长,很多学科的学习方式已由传统转向多元化,因而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专业要想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思辨缺席”是困扰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顽疾。造成这一顽疾的罪魁祸首经常被归为过于重视技能课的训练。然而通过实践证明,英语技能课与思辨能力的培养并非必然背道而驰。只要教学者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思辨能力的内涵, 通过把握具体的教学环节如课前导入、课文分析与讨论、课后扩展阅读,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完全有可能实现语言教学目标与思辨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语言教学;思辨能力;英语专业

本文引用格式: 王平 等 . 思辨能力培养与语言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 [J]. 教育现代化,2020,7(42): 38-41.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the Goal of Language Teaching

WANG Ping,PAN Y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easter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requires the progress of human being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bundant material life, human beings have entered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Due to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possessed by individuals, the learning methods of many disciplines have changed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diversified,which also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order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speculative absence" is a stubborn disease that puzzles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majors. The culprit is often attributed to  an over-emphasis on skills training. However,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English skill cours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are not necessarily opposite. As long as the teacher changes the teaching concept, clarifi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grasms the concrete teaching link such as the introduction before class, the text analysis and the discussion, after class the extension reading, designs the appropriate teaching activity, may realize the language teaching goal and the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to cultivat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Key words: language teaching;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English major

一 思辨能力的诠释

国内学者文秋芳对“思辨能力”这一术语进行了界定:“critical”源于希腊语的两个词根:一个是“kriticos”,意为“有眼力的判断”,另一个是“kriterion”,意为“标准”,其涵义是:“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尽管不同的学者对思辨所给出的定义和理论模型有所不同,但在其概念内涵上目前已取得以下共识:1)思辨的核心目的是做出有理据的判断(well-reasoned  judgment);2)思辨者既要掌握良好的思辨技能(分析、推理、评价等),同时还应具备某些特定的情感特质,如探究未知事物的热情、警惕自身偏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争议等;3)思辨过程还包括元认知(metacognition)或者“元思辨”,即思考者需要有策略地运用具体的思辨技能,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监控、调整、修正。由以上分析可见,培养思辨能力的学习过程是以发现和提出问题为基础,进而不断质疑和重构假设,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态度,使用充分的理据解决问题、做出判断。学生如果具备了这种具有综合性、迁移性、系统性的能力,必将受益终生。

\

 
二 英语专业“中级英语”教学的现状

笔者所在院校的英语专业曾经进行了两轮教改,第一轮教改于上世纪 90 年代针对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进行,采用交际法替代原有的课文教学模式,以改善学生只重输入,以母语为“拐棍”,不能流利表达交际愿望的弊端。但在实行的过程中发现随着学生表达流利性的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却有所下降,加之为了让学生尽快开口,讨论的话题多是关于日常生活,学生表达的思想性较为空洞。于是在本世纪初进行了第二轮教改。第二轮教改换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教材,课程名称由原来的交际英语改为基础英语、中级英语和高级英语,分别对应英语专业的一、二、三年级学生, 笔者所教课程为二年级中级英语。与一年级记叙文占主体不同,二年级的课文更多的涉及人文及社会主题,以论说文为主,因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这一阶段的教学中仍以课文讲解为媒介,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以期能够通过“传统”与“交际”相结合的手段,使学生全面发展,既能流利又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可以说, 这次教改在语言的准确度上收到一定成效,学生因为教材的导向作用更加重视语言点的学习,甚至在教学反馈中建议老师“事无巨细,精益求精”,操练课文涉及的所有语言点。有得必有失,这种学习模式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为了追求语言的准确,往往只愿说自己能说的话,而不是自己想说的话,严重限制了其思维的表达。两次教改分别针对流利和准确,注重语言知识的输入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却没有对思辨能力的培养提出明确的目标。表面上教师与学生认为新输入的单词与语法对未来的语言运用会有帮助;但学生对新知识未来用途的认识却朦胧不清,只知道未来可能有用,但不明了何时何地有用。主动性和自主性比较强的学生可能会认真地将输入的知识储备起来,很多学生其实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如此学习, 学生缺乏强烈的欲望和好奇心,造成其学习动机减弱。所以,总体来看,教改之后并没有真正完成《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

三 英语专业“中级英语”教学语言目标的实现与思辨能力的培养

“中级英语”作为二年级的一门综合技能课程, 在学生的整个专业学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因其肩负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良好的学风、为高年级学习打下扎实专业基础的任务。下文将以英语专业二年级中级英语教学为例,就课前导入、课文分析与讨论、具体教学活动和课后扩展阅读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在传授基本语言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思辨能力的提升。

(一) 课前导入

传统的精读课堂在导入环节一般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介绍课文作者及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偶尔提问学生也是草草了事,因为学生并未充分准备这些内容,导致这一环节更像是走形式, 并未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建立与已知信息的联系,老师的讲座式介绍记住多少也不得而知。针对以上现象,为督促学生主动参与课前讨论,笔者将课前导入设计成主题报告式的小组活动,根据一个学期内课文涉及的主题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负责一个主题,在新课讨论开始前由相应的小组组织课前导读活动。要想出色地完成这一任务,学生必须仔细阅读课文,尽量扫除词汇语言障碍,结合课文内容和主题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而后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概括和评价,将其制作成课件辅助展示。每个小组展示时需要准备问题与听众互动,小组展示结束后其他同学也要就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整个过程结合小组评价做出总结。评价时需明确标准,包括内容、结构、深度、演示流利程度等,并将评价结果计入综合成绩。这样,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与他人互动中,并在交流的过程中积累了知识,训练了思维和公众演讲的能力,促进了对文章的理解和知识的吸收。更重要的是能够加深对自我的了解和评价,明确了学习动机和方向。当学习者开始思考自己的学习过程,可以说, 他们的思辨能力正在提高。

(二) 课文的分析与讨论

Anderson 借鉴 Bloom 的认知活动分层理论, 将这一理论进行了修改,将人类的认知活动由低级到高级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这个分类法体现了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能够为学生提供他们所需的成功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认知过程。其中创造是最高级别的认知能力,体现为学习者灵活使用语言自由表达思想,并具有个人的独到见解,正与我们培养思辨能力的目标相契合。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使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低级向高级过渡,不可违背其认知发展的规律。笔者在课文教学中以 Anderson 的理论框架为基础,以问题引导式的方法为主线,遵照认知层级发展的规律设计问题,通过不同层次问题的分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促进其思辨能力的提升。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 15 课 A Drink in the Passage 为例,这篇课文揭示了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全文为叙述文体,表面看语言上难点较少,学生预习过后都能较为全面地复述出故事的内容。但文章的难点在于字里行间所隐藏的作者意图和对社会问题及其深层原因的折射,对文章如何反映出种族歧视的细节学生就只能说出一二,基本停留在浅层的理解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一主题,笔者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问题搭建了认知的“支架”,从记忆理解性问题一直到评价创造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将浅层的语言解码认知过渡为深层的推理评价认知。如课文第二至五段主要讲述因黑人获奖在白人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很多白人获奖者甚至以放弃奖项相威胁以表达抗议,最后这一危机被黑人雕塑家扭转,因为他借口称病放弃了领奖。笔者针对这部分设计了 6 个问题:(1)Use  the  key  words  in  the  text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reaching the final decision.(2)Is the result of competition out of expectation?(3)What has this result stirred up in the whole country? (4) Do you find anything ridiculous or contradictory in the process during which the final decision was reached? (5) What’s my response to the ceremony? (6) Why is it so? 其中(1)(3)(5)为初始问题,仔细阅读文章便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使用关键词解答。(2)(4)(6)为后续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判断、分析、推理和评价的能力与他人交流观点,最后生成自己的见解。通过问题引导式的课文分析与讨论,学生的认知和思辨能力得到了挑战和提高。他们更加乐于思考和争论并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在后续的访谈和调查中他们也反映“更喜欢这种师生平等的民主氛围,让我们转变学习观念和方法,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非常喜欢课堂讨论的环节, 与同学交流倾听不同的声音,自己也学会了多角度看问题,思路更加开阔了”。

(三) 课后拓展阅读

每个单元课文讲解结束后,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以组为单位准备一篇与单元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提供具体来源(网络、书籍、杂志、期刊、报纸等)。每篇文章由组员商讨确定,并随文章上交工作表格,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及劳动量。每篇文章的具体处理要求为:本组成员做口头内容小结;设置两道思考题;给出生词表及英文解释;关键的语言点注释。每组文章不能重复,先确定文章的小组要及时将文章上传至班级群内获得专利权。群内所有的文章人手一份,课下阅读, 所获得的信息用于课堂讨论。这样每个单元学生可以额外读到 7-8 篇相同主题的文章,保持了话题内容的延续性,使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了解到同一话题的写作方式,熟悉该领域的修辞规范。

在完成这一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自主筛选阅读材料(教师只是给出建议),并肩负处理阅读材料供他人学习的使命,因而准备得十分认真。从选材到讨论都详细地记录在工作表中,教师评价时一目了然。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提问题的视角比从前独到而犀利,不是再局限于对文章的事实信息进行提问(这样的问题基本使用文中原句就可回答,限制思维发展,属低级思维问题),而是基于文本提问字里行间的隐藏信息,如作者态度、立场、主要观点等。或是将文本信息与现实意义结合起来,追寻其在现实世界的价值。这种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学习,有助于盘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讨论热情,挑战认知能力,提供分享和交流已知信息、经验的机会,促其拥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正是契合了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核心观点。当学生可以质疑或欣赏他人的观点,也就是在进行自身思辨能力的完善,为完成这一任务,学生必然要主动建构知识、参与学习活动,激发自身的无限潜力。

\

 
四 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专业低年级的技能课中可以实现语言教学目标与思辨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二者并不矛盾。既然我们不能彻底取消作为基础的技能课,那么积极改造它们就是必由之路。如果我们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抓住课前、课上和课后各个环节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具体的学习任务中去,引导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完全有可能在巩固和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期待更多的教学者能够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外语能力、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创造出更为系统规范的教学模式,真正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黄源深 . 思辨缺席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7):1+19.
[2]文秋芳 , 王建卿 , 赵彩然 , 等 . 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 [J]. 外语界 ,2009(01):37-43.
[3]何其莘 , 殷桐生 , 黄源深 , 等 . 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 1999(1):25-29.
[4]李莉文 . 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与思辨能力培养——基于教学行动研究的探讨 [J]. 中国外语 ,2011(3):66-73.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7.
[6]文秋芳等 . 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 [J]. 外语界 ,2009(1):37-41.
[7]孙旻 . 中国高校英语演讲学习者思辨能力发展个案研究[D]. 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8]Anderson, L. W. & D. R. Krathwohl.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 M]. New York: Longman, 2001.
[9]Bloom,B., M. Englehart, E. Furst, W. Hill & D. Krathwohl.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the classifications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M].New York: McKay, 1956.
[10]韩林烨 , 马丽 , 王静 , 等 . 探索思辨能力培养新途径: 以 WebQuest 文 化 课 程 为 视 角 [J]. 教 育 现 代化 ,2019,6(96):228-230+246.
[11]张全慧 .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36(04):168-169.
[12]邵文佳 .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J]. 林区教学 ,2020(04):72-74.
[13]雷炎炎 . 英美文学经典与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探析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17(04):151-153.
[14]王欣 . 人文化英语教学中的联想思维培养 [J]. 山东外语教学 ,2020,41(02):60-67.
[15]赵丽珠 . 高校英语语法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 评《高校英语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J]. 中国高校科技 ,2020(04):106.
[16]王皓文 .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J]. 中国校外教育 ,2020(10):70-71.
[17]李丹 . 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与分析 [J]. 英语教师 ,2020,20(07):89-94+99.
[18]易春燕 . 学术英语与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研究 [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02):27-31.
[19]王永平 . 从思辨能力培养看大学英语课堂如何有效提问——基于《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课堂教学的反思 [J]. 海外英语 ,2020(07):18-19.
[20]胡雅莉 . 基于“文化 + 思维”视角的高级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J]. 海外英语 ,2020(07):20-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65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