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关注的问题。在众多国际联合培养模式中,本硕联合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以水利工程类专业为例,从构建稳定的联合培养平台、改革联合培养课程体系、完善培养管理与保障制度、制定联合培养质量考核评价等方面对本硕国际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联合培养;国际合作;课程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姚宇,等.水利工程类专业本硕国际联合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20,7(56):32-34,44.
Study on the Mode of International Joint Undergraduate-postgraduate Education for the Specialties in Hydraulic Engineering
YAO Yu,DENG Bin,QU Ke,CHEN Long
(Schoo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 Hunan)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ss,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Among numerous international joint-education modes,the undergraduate-postgraduate joint education has unique advantages.Taking the specialties in hydraulic engineering for example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ode of international joint undergraduate-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terms of building a stable joint-education platform,reform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regulations,and establishing the quality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Hydraulic engineering;Joint education;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Curriculum system
一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化正成为全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因而探索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国际联合培养是中外高校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是培养国家建设所需创新精英人才的全新教育模式[3,4]。在众多国际联合培养模式中,本硕国际联合培养由于既能使学生在国内接受本科期间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又能通过国外的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而逐渐被我国高校采用[5]。
水利学科面临着全球性水资源危机和水环境问题的挑战,发展水利工程学科也是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战略的需要。培养出一批的具备良好的外文沟通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水利工程类专业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各大水利院校承担着为水力学科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提供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任务,分别进行国际联合培养的尝试。但现阶段水利工程学科相关专业国际联合培养的保障机制尚不完善,普遍存在缺少国内外联合培养的长效保障机制、缺少稳定的培养监督评价、考核机制相对滞后等问题[6]。为此也需要对水利工程类专业的国际联合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创新水利工程类本硕国际联合培养模式。
二 已有的水利工程类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的弊端
(一)联合培养平台稳定性不足
开展水利工程学科相关专业的国际联合培养需立足本校水利工程学科发展的自身需求,凭借相关学院所拥有的具有海外留学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技能、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国际合作能力,加强与在水利工程领域具有较高声誉的国际知名院校的合作交流,但由于现阶段开展国内外联合培养的长效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缺少稳定的培养平台与基地,这就需要寻求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伙伴,建立长期和稳定的人才联合培养平台。
(二)课程体系衔接不畅
由于中外高校在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需解决中外高校在国内和国外的对学生培养的衔接问题。其次核心课程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和专业需求,要确保抓住国内教育在基础课程上的优势同时保证国内外培养在专业素养上的一致性,开设跨学科、跨专业、跨文化的“软技能”课程。此外,由于中外双方在教学方案、计划、内容和标准都存在明显差异,需解决在国外高校学习期间与国内高校的学分互换问题。
(三)国外培养阶段的管理与保障制度存在缺陷
联合培养的学生在国外期间面对新的环境,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会遇到各种挑战,因此联合培养项目必须通过管理制度下功夫帮助学生迅速完成角色的转化。本硕联培项目的学生赴国外大学期间,需完成本科生毕业课题,达到国内高校本科生毕业要求,同时还需完成国外大学大学研究生课程的学习,达到国外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需要一个完善的监管制度予以保障。此外,虽然国家和各个高校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证和监督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此类文件一般未涉及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如何规范化和制度化学生在国外期间的学习、生活、科研指导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与外方沟通共同确定。
(四)联合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需要设立专门的举措评估联合培养模式的成效。这是由于现有的国际联合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监督评价、考核机制相对滞后甚至缺乏量化的考核内容等问题。需建立一套完备的联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能对对研究生在国外的课程成绩、国外论文答辩一次性通过率、对口就业率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 水利工程类本硕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的改进意见
(一)构建稳定的联合培养平台
(1)建立长期国际合作伙伴关系,与国外高校在学生、教师、科研合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在教师层面,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赴国外高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工作并通过聘用客座教授或邀请开展水利工程类讲座讲学等方式来实现海外名师来华访问交流;在学生层面,双方联合举办暑期夏令营、互换交流生、访问学生等丰富各种性质交流项目,实现双方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在科研合作方面,凭借本校的先进的水利实验中心和国外高校的先进实验资源,建设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和实验室,通过开展高水平的水利类科研项目联合攻关,联合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论文等方式,实现双方科研合作。
(2)建立联合管理委员会,由于国内外教育体制和文化差异,联合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需要双方协商解决,为确保联合培养平台平稳运行,需要建立联合管理委员会,负责发展、监督、管理联合项目的运行。由联合管理委员会负责选拔水利工程类本科学生参加与国外大学的本硕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完成毕业要求后可以同时取得国内大学的学士学位和国外大学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二)改革联合培养课程体系
为解决由于国内外教育水平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学生顺利地衔接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两个阶段的学习,在课程体系制定上要加以改革创新,可以为联合培养学生开设一些介绍国外教育文化以及介绍水利专业国外研究现状的课程,核心课程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水利工程类专业的特点和行业人才需求。由于水利工程类专业在国外的专业设置中一般被纳入了土木与环境工程,因此要仔细对比分析国内外相近专业间的课程设置,选择教学内容最为接近的课程纳入水利工程类专业中外联合培养项目的核心课程体系。最后需要根据国内外教学资源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了学分互换课程,确保互换的课程涵盖的知识领域基本相近。表2展示了作者所在的单位“水利工程”学科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与美国某大学“3+2”联合培养项目拟互换学分的课程。
(三)完善培养管理与保障
1.完善国外培养阶段学习生活保障,为解决联合培养学生在国外生活和学习的问题,除了国内的导师以外,还应由国外大学为学生委派一名国外导师进行跟踪指导。使得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能尽早的适应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尽可能地接触国外先进的实验室,并有足够的机会与导师团队的师生交流,或能参与一些野外调查或调研工作。尤其是在第4学年期间,学生跟随国外导师做Final Year Project,可以替代国内的毕业设计,既可有效确保学生为国外硕士研究生学习打好基础,也达到国内大学水利工程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要求。为解决联合培养学生在国外联合培养的费用问题,学校向联合培养学生提供生活和科研补贴,鼓励学生多参加课题项目。同时为联合培养学生设立研究生教育国际教育伙伴奖学金,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的排名提供不同等级的奖学金。
2.完善国外培养阶段过程监控,为实现对学生在国外培养阶段的监控,联合培养学生在国外硕士学习阶段需经常参加课题组内外的学术研讨或项目报告,通过讲座的形式汇报其学习工作进展,除此之外将学生发表论文以及参加课题和学术报告的情况与奖学金以及各种学校颁发的荣誉挂钩。同时,学校可为每位参加过本硕国际联合培养的毕业生建立专门档案,长期地跟踪他们的职业发展状况,定期获取他们对项目的反馈和评价。
(四)制定联合培养质量考核评价机制
为解决联合培养模式下的考核评价问题,需统筹国内外高校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联合培养体系的评估及考核制度,实行定期评估与考核评审制,对学生和中外导师分别考核。对学生的考核应以2年为一个考核周期,严格考察参与联合培养学生的学业绩点、实际参与的研发工作内容及研发成果、实践报告、国内学位论文抽检通过率、国外论文答辩一次性通过率、对口就业率等情况,采取百分制的形式,制定联合培养质量考核评价表。对中外导师的考核评价应以对指导的学生的考核评价为基础,以2年为周期,综合双方导师联合申报项目、联合申报科技奖励、联合发表论文、联合申报科研平台等情况指定考核评价标准进行考核。
四 结语
水利工程类本硕国际联合培养模式是为我国培养高素质水利人才探索有效的途径。解决了国内外高校之间培养的衔接问题,缩短了培养周期,巩固了专业知识,提高了科研能力,拓展了国际化视野。该培养模式在充分考虑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构建联合培养平台、改善课程体系、提供生活保障和制定考核评价标椎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周海,刘荣桓,宋泽浩,等.“3+3”本硕连读之本科阶段的科研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19):15-17.
[2]张宁.陈延鑫.“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国际化教育发展趋势、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9(12):1-2.
[3]梁素文.中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12):123-125.
[4]胡竹一,周正,冯立新,等.农业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49):37-41.
[5]孙瑜,邓婧慧.国际化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来自西北工业大学与法国INSA-Lyon“3+2”工程师联合培养模式的经验[J].高教探索,2013(01):66-70.
[6]刘春阳.国际视野下高校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7(02):74-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