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人作为社会的人,能否正确认识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对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能否正确处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才能都有直接联系。作为社会成员中的大学生,其道德社会化过程如何,对国家对民族的稳定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刺激了部分人的道德“滑坡”,诸如:亲情缺失、廉耻不分、以耻为荣、贪图享受等等,即便是在校大学生也在所难免,甚至有人还对“道德”一词嗤之以鼻,不以为然。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必须引起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道德文化;大学生;应对
本文引用格式:赵晓红.如何面对当代高校道德文化的困境[J].教育现代化,2020,7(38):182-185.
How to Face the Dilemma of Moral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olleges
ZHAO Xiao-hong
(School of Marxism of 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Abstract:As a social person,can people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various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and whether college students can correctly deal with a series of complex social and life issues on the road to life,so as to establish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 and maximize their use.There is a direct connection between their own talents.As a college student among members of society,how its moral socialization proces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untry’s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it has stimulated the morality“Slide”of some people,such as,lack of affection,incorruptibility,pride in shame,covetous enjoyment,etc.,even college students are inevitable,and some people even sniff the word“morality”and disagree.It’s horrible!The phenomenon must be taken seriously by individuals,families,schools,and society.
Key words:Moral culture;College students;To deal with
一 引言
大学是人生道路的新阶段,是大学学子在生理、心理、人生观、社会化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发展的重要时期。大部分大学生从学校到学校的单向经历,让他们进入大学后,一部分学生出现不知所措,感到迷茫、苦恼、痛苦,不善与人交往,甚至自虐、伤人、轻生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然而,作为一个有着较高素质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还是未来的工作上,都要无愧于“大学生”这一神圣的称号。因为这是一种文化层次的体现,是一种社会责任的象征。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度,大学生都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都是一群将文化、科技带进社会的引领者。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社会,我们都必须正视大学生的新旧角色转变,做好充分心理准备,尽快适应各种新角色的社会责任,尽快完成社会化的进程。因此,怎样适应新环境,如何调整新生活,就成为每一位跨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
在高校教授了多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后,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什么理想、什么信念、什么道德,都是扯淡,到今天你们还相信吗?”这对一直深信不疑的人来是说也许不算什么问题,但是既然有人开始提问,就确实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当代高校的道德文化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境况?遇到了哪些问题?又该如何去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重新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人类对道德的描述。
二 关于道德的起源
在中国古代古籍中关于“道”和“德”的记载最早是分开来使用的——“道”指道路,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等;“德”即“得”,指遵循这种“道”,将“道”“内得于己,外得于人”。比如: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到的:“志于道,据于德。”老子在《道德经》第51章中说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荀子在《劝学》中也提到:“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的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文中“mores”,意思是一种风俗和习惯。德国思想家康德在其《实践理性批判》中曾这样表述:“人生问题的核心也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地思索,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人类思想史上关于道德起源曾经出现过以下几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神启论、天赋论、感觉欲望论、动物本能论。以上观点虽然包含着某种历史和认识的价值,但仍然存在以下缺陷:离开人的劳动实践、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来考虑道德;把道德说成是强加于人的外在的、强制性的规约;甚至把道德过分神秘化。
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提到: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起源的条件来源于:第一,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比如说《鲁滨逊漂流记》中流落在荒岛上的鲁滨逊除了对他自己和自然界之外,不会有什么真正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因为他是在社会之外的。只有在社会中,发生了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之后,只有当人将其合群的本能上升为交往关系时,道德才可能发生。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总和。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相互间的交往关系是不稳定的,经过两性基础上的自然分工到三次社会性的大分工以后,人们之间形成了较为广泛和稳定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不,即社会关系。随着劳动的日益深化和社会关系的日渐发展,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也日渐突出,调整这类关系并且对个人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规范性要求,便成为客观的需要。否则便会威胁到整个氏族的生存和发展并进而影响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说,社会关系的形成为道德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二,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在阐述群婚向个体婚过渡时,曾经谈到过妇女耻辱心与保持贞操这种观念的出现。他说:“巴霍芬坚决地断定,从他所谓的‘杂婚制’或‘污泥生殖’向个体婚制的过渡,主要是由妇女所完成的,这是绝对正确的。古代遗传下来的两性关系,愈是随着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从而随着古代共产制的解体和人口密度的增大,而失去朴素的原始的性质,就愈使妇女感到屈辱和难堪;妇女也就迫切地要求取得保持贞操,暂时地或长久地只同一个男子结婚的权利作为解救的办法。”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中,妇女对于贞操的意识逐渐产生了,而正是这种意识成为了道德观念产生的主观条件。随着人们头脑中意识的逐渐发展、扩散,如何做、做什么“有利”、做什么“有害”(实质上是最初的善恶观念),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道德要求逐渐以观念、意识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并最终成为道德规范,如氏族内部禁止通婚就是最初的道德规范。
第三,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在生产实践中,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创造了人对道德的需要,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促进了人的观念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为道德的产生创造出了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
在人类历史中,道德的产生与原始社会时期的各种“禁忌”、和生产、生活习俗是紧密相连的,道德就是从这些东西中演化而来的。
1.道德产生于生产性的"性禁忌"
人类早期没有家庭这种形式,也不是一夫一妻制,而是与动物群体相近的“群婚”状态。但是由于人类的集体性生产劳动需要一定数量的人相互配合,有秩序地团结互助,否则便会因为无法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而自毁族群。所以,他们不再像动物那样任凭性本能冲动,由此约定了生产过程中不能进行性行为,产生了“生产性的性禁忌”,使人克服了动物的“丛林原则”,开始实行人类社会的某种社会原则。
2.道德起源于“火”的使用
原始社会早期存在着人吃人现象。因为那时候生产力水平很低,食物匮乏,人们要解决吃饭问题很不容易。没有多余的食物来供养部落之间作战产生的俘虏,所以就把俘虏当作食物吃掉。有时候遇上饥荒,还把本部落的老人甚至幼孩吃掉,因为当时的劳动都是重体力劳动,如狩猎、捕鱼等,老人、幼孩比较虚弱,干不了,没有用,就被吃掉。这是十分野蛮的,但确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后来,火的使用改变了这一切。火的使用使老人孩子可以从事看管火种,保存火中的工作,由原来的不能劳动变成为可以劳动,由也有原来的没有用变成为有用的人,部落就再没理由吃老人了。火的使用也使生产力实现了飞跃,人的劳动能力大大提高了,食物的匮乏的到了缓解,有了多余的食物以后,俘虏也可以养起来,叫他劳动,把他作为奴隶。这样就慢慢杜绝了人吃人的现象。从此人类的道德文明向前跃进了一大步。可见,正如马克思所言: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火的出现使人产生了团结互助、责任感、美的、坏的等观念、情感等相关道德语言与道德观念。
3.道德起源于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
道德的来源还与原始社会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风俗有关。比如达尔文乘坐“贝戈尔”号军舰环球旅行,途径火地岛的海岸边,看到两个土著人从海中捡到一张羊毛毯,当时天气寒冷,这张毯子是很好的御寒之物。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这两个土著人拿出刀子对毛毯进行切割,把它割成为大小相近的一小块一小块。达尔文感到不解,通过向导前去询问才得知:他们把毯子割成小块是要准备平均分给部族中的每一个人。可见绝对平均主义在原始社会物资匮乏的情况是一种特殊的风俗习惯。
人类最早并没有道德规范,只有一些风俗习惯,逐渐发展成为一系列族规民约,再随着几次社会大分工,开始产生了道德;随着阶级、国家和私有制的产生,道德逐渐形成独立的意识形态。因此,作为社会关系的产物,道德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劳动实践中产生形成的。
三 当代大学生道德困境
随着我国改革力度的深入和扩大,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市场经济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形态,推动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进步;但同时,也刺激了部分人的道德“滑坡”,诸如:亲情缺失、廉耻不分、以耻为荣、贪图享受等等。
我们常说要守住个人道德底线,那么什么是个人道德底线呢?它对当代道德“滑坡”、道德“低下”又有何影响呢?个人道德底线是指最起码的基本道德规范,即社会对社会成员的最低道德要求。这条标准的高低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这条底线却实实在在存在于人们心中,它是无形的,却又时时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包括对高校大学生也是如此。
曾几何时,大学生一直被称为“天子骄子”,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为世人所瞩目,一度也成为社会学习的榜样。然而,随着北大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狗熊事件,北京某大学法律系学生在北京图书大厦偷盗三套VCD事件,南京某学院计算机系二年级四名男生带小姐开房一夜花去几千元等一出出丑行的曝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不禁开始反问:“大学生,你们是怎么了?”毫无疑问,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仍然是很高的,在社会引领方面仍然占据重要作用。可也要注意到,一部分大学生失去了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底线,这种现象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正确认识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对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是否能够正确处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从而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现自我的价值有直接联系。作为社会成员中的大学生群体,其道德社会化过程如何,对国家对民族的稳定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学校就要努力学习让个人接受所属社会的道德制度与道德现实,学会道德范围所允许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及行为准则,真正践行相应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很好地完成道德社会化进程。
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德福矛盾,比如某些生意人因为诚信而导致自家生意亏本了;而有的生意人却因制假贩假拥有了豪车豪宅的生活;好心小伙子主动把一个被车撞伤的老人送进医院,却被老人家属从此讹上而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真正的肇事者却一直逍遥于法律责任之外;一部分学习刻苦、追求真才实学的大学生成绩总是在中上;一小部分大学生却凭着投机取巧,甚至舞弊拿到了奖学金。面对德福矛盾的情景,我们又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3月4日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提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我们常常谈论的“德”是如何对待别人,如何“成全”别人;然而最重要的“德”,却是要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成为”自己。“道德”二字无他,无非就是我们看待自己,和别人打交道的“法子”“路子”。自我实现本就是一个漫长而又有些艰辛的过程,而我们经常面对的,其实往往是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追根到底就是如何与人为善的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之所以会出现部分道德境界低下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高校及大学生中存在一种“重业务知识,轻思想道德”的片面想法。然而一个人的道德底线形成与建立并不是自发的,是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方式逐渐形成的,这是一个“养成”的过程,应该在平时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注重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例如北大的“爱心社”、中国的青年志愿者、“修身工程”等等。
四 结论与建议
中华自古五千年,留存下中华民族众多优良道德传统,对今天道德水平的提高依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强调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比如《诗经》中强调:“夙夜在公”;《尚书》中提到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贾谊在《治安策》中写道:“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等。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对提高当前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义。
2.推崇“仁爱”原则和人际和谐。比如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墨子强调的“兼相爱,交相利”。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说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追求精神境界,推崇高尚人格。儒家传统伦理思想认为“为学”就是要“改变气质”,以达到“成圣”的目标。比如孔子推崇的君子型人格:“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内圣外王”的境界;道家把成为无私无欲的“真人”“圣人”作为最高的人生理想;墨子则“尚贤”,推崇“贤人”“圣王”,将之视为理想人格。
4.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身养性。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均认同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修身养性。比如在《论语·学而》中提及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吾日三省吾身”;墨家也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
俗话说:“是真精神自风流”。在老百姓看来,大学、大学生之所以那么神圣,就是因为大学和大学生一直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薪火的社会职责。我国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中曾说过:“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当前社会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高校并非生活在真空当中,“象牙塔”也必会受到外界的诸多影响,故有的人认为,高校偶尔出现一点浮躁之气、一丝奢靡之风、一两句无厘头话语似乎不应该太过于计较。但是,高校就是高校,大学生就是大学生,我们最低限度就是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能用花里胡哨的东西来标新立异,更不应该把“另类”、“博眼球”来当作有趣。如果任由这种风气放任自流,那不仅仅是哪所高校或哪些大学生的悲哀,而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了!
作为一名大学生,仅有道德的底线是远远不够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了既定的目标,不畏艰险、坚韧不拔,以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去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想让我们的灵魂没有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让美德占据我们的灵魂。新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而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五 结束语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愿所有的青年大学生在未来的人生历程中,都能守住道德底线,不断追求道德新境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以完美的人格去迎接新的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3.
[2]肖毓.从布依族婚俗看布依族妇女的婚恋观[J].首届全国民族文化论坛,2004.
[3]鄢万春.家庭教育在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意义重估[J].宜宾学院学报,2007(08):100-102.
[4]郤继红.马克思主义经典妇女理论在创新中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06):51-55.
[5]刘尧.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1):55-58.
[6]张凯,薛丽.浅析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6(20):205-206.
[7]李燕燕.德福矛盾现象的现实审思[J].改革与开放,2014(10):53+55.
[8]唐浩.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高校德育的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9,6(18):148-149+152.
[9]王瑞霞.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成因分析及完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02):98-9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