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与时俱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完善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机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介绍人体寄生虫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及体会。
关键词:人体寄生虫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侯晓蓉,等.人体寄生虫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及体会[J].教育现代化,2020,7(55):111-114.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op-quality Courses for Human Parasitology
HOU Xiao-rong1,CUI Fang1,2,FU Xian-zhong1,LU Yang2,YE Shu1,WANG Chao-lan1,WANG Ye-mei1,TANG Dong-sheng1
(1.Department of Parasitology of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fei Anhui;2.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 Anhui)
Abstract: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this paper summarizes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op-quality courses,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the teaching contents reform,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striv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It mainly expounds on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op-quality courses for human parasitology.
Key words:Human parasitology;Top-quality courses;Teaching reform
一 引言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自2003年开始启动精品课程建设[1]。此项工作引起各高校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相继启动本校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建立起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医学院校也是如此,但存在高校间、地域、二级学科的分布不均衡,主干课程普遍受重视程度高[2,3]。
《人体寄生虫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体寄生虫形态、生活史及生态,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环境的关系,认识寄生虫病的发生与流行、控制与消灭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打基础,为防治寄生虫病提供依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或消灭病原寄生虫所致的人体寄生虫病,以及防制与疾病有关的医学节肢动物,保障人类健康。《人体寄生虫学》作为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各医学院校均普遍开设,但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开展,以及人们对寄生虫病的危害性重视程度降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内容设置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体寄生虫学的课时数普遍减少,我国医学院校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4]。但目前寄生虫感染和寄生虫病在全国乃至全球仍然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而且临床上寄生虫病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涉及消化、呼吸、循环、内分泌、神经、生殖等系统,因此本课程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我校进行了数次本科生培养计划的修订与调整,《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作为非主干课程向中医临床、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和护理学等专业本科生普遍开设,教学任务繁重,但本科课时数的减少也相对较多。在此情况下,为确保教学质量,我校寄生虫学教研室全体同仁积极进行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努力将本门课程打造为省级精品课程,本文就谈一下课程建设的实践和体会。
二 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根本。人体寄生虫学主要研究医学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存繁殖规律,揭示寄生虫与人体及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长期以来,以讲授寄生虫的生物学特征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方法和病原学治疗原则,却缺乏对寄生虫病的临床诊疗经验等内容。致使寄生虫病教学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中的空白,以致于医学毕业生对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了解甚少,难以对寄生虫病进行正确地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状况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来在我国流行猖獗、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五大寄生虫病经过大力防治,目前已基本消灭或得到基本控制[5],而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气候变暖后医学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增多、国外寄生虫病的输入等原因,过去未受重视的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机会感染性寄生虫病、性传播寄生虫病、虫媒病、水源性寄生虫病、饲养宠物引起的动物源性寄生虫病等等,已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新的威胁[6-8]。以上寄生虫病流行的新特点给我们的寄生虫学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
(一)理论课内容改革
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适当增加了寄生虫病临床知识的讲授,特别对中医、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等临床专业本科生,增加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临床诊断及治疗等教学内容。并根据目前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和流行趋势对讲授的内容进行认真地筛选和增删[9,10]。将寄生虫及其虫卵的形态特点作为重点内容介绍,但删减各类寄生虫的生物学内容,如删去线虫、吸虫、绦虫和原虫等章节概论中的生物学内容;考虑本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地域分布结合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的地域性特点,重点讲授安徽省及周围省市常见或流行的寄生虫,如日本血吸虫、肝吸虫删减我国很少出现的寄生虫病内容,如麦地拉龙线虫、猪巨吻棘头虫。结合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的实施,将一些内容简单的寄生虫知识列为自学内容,如毛首鞭形线虫、粪类圆线虫、广州管圆线虫、丝虫、膜壳绦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等,通过实验课观察虫体标本、理论课介绍分析病例及课后完成练习题,来指导学生掌握自学内容。
(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实验课是整个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课具有巩固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与体会,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动手的能力,实验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寄生虫病流行情况的变化,实验课时数随着总课时数的一同减少,单一的传统形态学的实验教学模式难以达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种种情况使得我们的实验教学迫切需要改革[11,12]。寄生虫学的实验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熟悉病原学检查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能识别寄生虫病原体,将验证性实验与技能性实验有机结合,能使学生建立起病原生物学中病原体的感染与实验室诊断的系统性概念,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实践工作奠定基础。以此为指导,教研室根据临床以及护理等不同专业的需要,分别编写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并以大纲为指导编写各专业的实验教材,内容上以验证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为主干进行编写,为实验教学改革打下理论基础。实验课教学以常见人体寄生虫标本观察和寄生虫病原学检查基本实验技术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如“感染血吸虫小鼠的动物模型设计及解剖”,由学生自行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前集中点评确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并于实验结束后对结果引导分析。通过实验巩固前期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2]。三 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医学院校以培育合格的医学人才为使命,遵守医德才能是合格的医学人才。2009年,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医学教育,德育为先”。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遵循教书育人规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激发兴趣,培养专业责任心
本课程在建设和讲授过程中一贯注重把立德树人贯穿全课程。例如在总论中讲述人体寄生虫学的主要内容和地位以及寄生虫病的流行状况时,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图片、网络上的新闻、最新的病例等,例如包虫病为何在我国高原地区流行,为何被称为“虫癌”,为何造成庞大的经济损失,为何被称为高原之殇?唤起医学生治病救人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和热爱。在各章节,寄生虫的生物学形态内容往往枯燥,而在讲述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通过补充具体的病例、图片、视频资料,则可以给予学生更多感性的认识,充分认识人体寄生虫的危害,巩固专业责任心。
(二)回顾历史,增强四个自信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人民的生活与生产习惯复杂多样,加以建国前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寄生虫病曾在我国广泛流行。特别是五大寄生虫病曾经在我国横行肆虐,严重危害人民健康[13]。通过毛泽东主席诗词“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我们看到了血吸虫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造成的悲惨景象;讲到溶组织阿米巴,我们播放电视剧里周恩来总理在革命路上染病,导致阿米巴肝脓疡,引起高热的视频,看到了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小虫的无奈和革命的艰辛;讲到疟原虫引起疟疾有周期性的畏寒、寒战、高热症状,即民间俗称的打摆子,播放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一边打摆子一边还坚持战斗的视频,看到了共产党领导革命必胜的信心……解放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控制了五大寄生虫并及一些常见寄生虫病的流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对比既往,更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
(三)增加中医知识,增强人文精神素养
祖国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早已认识到寄生虫停留体内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寄生虫也可归属在病因的范围。我校是以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专门人才为目的的高等院校,教师团队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结合中医院校授课特点,查阅祖国医学对于很多寄生虫的记载,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中药学知识,适当补充与本学科相关的中医知识。包括古代经典医书对相关寄生虫病的记载,例如《黄帝内经·素问》中《疟论篇》《刺疟篇》,详细地论述了疟疾的病因、症状、病理,针灸治疗及与气候的相互关系。中医中药治疗寄生虫病也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如中药方剂乌梅汤为什么能治疗蛔虫病;常见中药如槟榔、百部治疗某些寄生虫的感染等。特别是屠呦呦先生受我国古代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几十年致力于对中药的研究,提取出青蒿素,用于抗疟治疗,获得诺贝尔奖,为人类生存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誉。通过了解古代典籍,学习祖国医学在寄生虫病的治疗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对自己专业及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对祖国医学和对祖国的热爱。
四 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适应寄生虫学发展、科技进步及学生群体变化的新形势,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理论课讲授中积极实践引导启发式教学方法,利用案例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分阶段性进行总结、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掌握学习方法。实验课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独立或合作操作,多看活的寄生虫标本,辅以多媒体教学。在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以常见人体寄生虫标本观察和寄生虫病原学检查基本实验技术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向学校申请补充高学历青年教师,构建合理的教师梯队,并注重发挥高年资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传帮带作用,利用集体备课制度、青年教师在教研室、院系多次试讲制度、青年教师跟班听课制度以及协助完成实验教学等,强化对青年教师的系统化培养。教研室注重加强授课教师的自身学习,要求各位任课教师通过查阅学习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的论文,及时了解人体寄生虫学及临床研究现状、最新进展。与时俱进,支持和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从事相关科研工作及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实施分层教学
我校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主要面向中医学(含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学等专业本专科生开设,其中护理学专业开设的课时又比临床专业减少。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来工作需求的差异,教研室对本课程实施分层教学,对各临床专业本科生重点加强相关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内容,对于面向乡镇等基层就业的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更强调科普宣传和防控,而对于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则重点加强寄生虫病的流行、防治等方面的讲授。
(三)促进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针对医学生的培养特点,注重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广大大学生“三下乡”及送医送药送健康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寄生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如带领学生调查农村肠道寄生虫病流行情况,城乡幼儿园内儿童蛲虫感染情况,菜市场中肉类商品中寄生虫感染情况,培养学生做好医学知识科普工作的能力。结合近年常见的隐翅虫、蜱虫等咬伤人的新闻报道,要求同学们查阅资料,详细地了解有关寄生虫的基础知识及最新发展动态。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更深刻认识到寄生虫病流行现况及危害性。对于有科研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指导学生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发表,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14-16]。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深入研究与大力推广,使病原生物学教学更加形象化、丰富化、直观化、趣味化,能更好的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17]。教研室在2000年就开始自制理论和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探索开展多媒体教学。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减少板书,可充分利用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长期教学和实验过程中,建立了医学寄生虫图片库,结合500多张显微摄影的虫卵和虫体图片、活的虫体动态图、寄生虫病病理变化过程动态图、病变器官的病理标本图片和病人图片,对重点内容加以强化,使学生有“动态”的感性认识,便于把握重点和难点内容,加深对概念及关键问题的理解。
在移动多媒体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更是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智能平台建立教学课堂微信群,开展课堂签到,上传学习单元的各类型测试题,当堂完成学习目标测试,测试后及时分析结果并改进,达成精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五)改革评价机制
完善的考核体系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措施。本课程重点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改变以往一考定终身的模式,采用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综合评价。过程评价包含实验报告、平时课堂测试、自主学习等方面,结果评价为期末理论考试,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兼顾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评价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表扬鼓励、共同参与等方法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协作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效果。
精品课程的建设体现在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全方位,教研室将进一步努力,在实践中探索,把精品课程打造的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1]高思礼.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J].中国大学教学,2003(06):4.
[2]袁永旭,张俊清,王秀平,等.国家级医学精品课程(本科)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9(5):69-71.
[3]王予,张云,杨泽礼,等.2003年-2010年医学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8):524-528.
[4]刘明社,孙希,吕志跃,等.我国医学院校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基础医学教育,2008,20(1):1-6.
[5]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办公室.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增刊5):332-340.
[6]赵扬.泰州市海陵区27例输入性恶性疟个案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3):180-180.
[7]何卓,唐阳,李正祥,等.2015年湖南省人体重点寄生虫病流行现状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7,24(3):291-296.
[8]金伟,郭见多,刘道华,等.安徽省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17,15(1):6,14-18.
[9]汤冬生,王朝兰,王业梅,等.《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改革体会[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24(6):51-52.
[10]张玺,姜鹏,刘若丹,等.“一带一路”背景下增加输入性寄生虫病教学内容的建议[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8,(3):322-326.
[11]程金芝.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7,40:87-88,112.
[12]王业梅,王朝兰,汤冬生.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改革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3):364-365.
[13]田沂,龚国忠.认识寄生虫病“老五大”[J].家庭医学(下),2019,7:6-9.
[14]冯欢欢,王虓,黄鹏,等.马鞍山市金家庄幼儿园蛲虫感染情况调查[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8,6(3):170-171.
[15]汤冬生,朱淮民.恶性疟原虫引起的肾功能损伤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优于检测肌酸酐[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4:31(3):134-135.
[16]汤冬生,方一兵,王朝兰,等.合肥某高校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12,39(1):27-29.
[17]任志芳.多媒体技术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22:126-1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