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实践能力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针对目前农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诸多问题,本文在新农科背景下对其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详细论述了创新实验平台、学科交叉、学科竞赛和考核评价机制等几方面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通过工、农科的融合,建立创新实验平台、完善多学科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新农科背景下对农业信息化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新农科;电子信息;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本文引用格式:吴莉莉,等.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20,7(56):73-75.
Discussion on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pecialty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WU Li-li,LI Bao-fang,XING Yu-qing,TENG Hong-li,PAN Jian-bin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Abstract:Practical abi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alent training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pecialty.In view of many problems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pecialty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The innovation experiment platform,interdisciplinary,discipline competit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are discussed in detail.Guided by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the innovation experimental platform is established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is improved to meet the need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Key words:New agriculture;Electronic information;Practice teaching reform;Innovation
一 引言
2018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新时代云南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说,要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019年6月全国涉农高校的百余位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达成了安吉共识[1,2],新时代赋予了高等农林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新农科建设将改革原有农科专业,设置新兴农科专业,重构专业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农科与理、工、文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
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高等农业院校为信息化农业发展培育英才。农业院校开设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无法与农业类的传统优势学科比较;而相对于理工高等院校,农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也会处于弱势地位。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科研院所、农业生产中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所掌握的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既懂农业生产知识、又能用电子信息技术解决农业生产相关问题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培养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已成为各农业院校的一项重要课题。
因此,作为农业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在新农科发展的趋势下,必须依托农业院校自身的优势,探索具有农业特色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将针对目前农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改革探讨,以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需要,培养服务于农业的创新型电子信息复合人才。
二 农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农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存在的诸多问题都难以符合新农科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1)实验教学大部分仍是灌输式教学,以演示、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创新思维互动较少。(2)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中,通常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完全分开,导致理论与实践很难适时结合,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只是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未能将知识自我整合吸收,工程思维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锻炼。(3)实验教学模式和知识结构都较为单一,实践教学未能体现农业院校特色,学科发展缺乏与农业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产教融合也未能落到实处。(4)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单一,重结果、轻过程,评价指标不全面,反馈不及时等等。这些都难以符合新农科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必须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以期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道德修养,又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服务于农业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
三 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理论教学之余,应针对农业院校的特色开展与本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本文将从依托工程中心的创新实验平台、学科交叉、学科竞赛和改革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依托农业物联网工程中心搭建创新实验平台
农业物联网工程中心作为产学研结合的载体,拥有丰富的科研实践资源,以此搭建创新实验平台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知识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
(1)设置项目式创新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原有的必修实习、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增设特色课程、项目研发和创新实训等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平台。把工程中心的项目分解为多个创新实验项目作为实践教学的补充,通过“项目”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不仅可以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还可以深入了解知识应用和转化的过程,学会资源地整合、运用,提升专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实践能力。
(2)开展创新实践教学,提升师资力量。工程中心通过设立实训实战项目、创新性实验和竞赛等,激发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兴趣;工程中心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结合企业专家、不同学院教师的合作,也不断丰富完善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提升综合师资力量。
(3)工程中心可作为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大学生对知识进行创新和运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为项目的孵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促进高校科研资源最大化地利用。
(二)与农业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新农科”是基于新时代“三农”发展需求而提出的我国农科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其特征之一就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1]。多学科交叉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学科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信息类专业与农业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是简单的学一两门农业类课程,而是将农业方面的知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设立交叉学科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依托农业院校学科特色的优势,有效地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加强与农学相关专业的交流合作,可通过座谈会、专家讲座、项目研讨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增强交叉学科的师资配备。围绕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探索新的研究课题,摸索和尝试新的研究方法,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理论知识、实验教学和创新实践的大融合[4-6]。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可与种植农业融合,通过传感器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温湿度、光照、CO2浓度、土壤成分等信息的获取,以及无线网络平台的实时监控,实现“智能农业灌溉”。与畜牧养殖融合,利用RFID电子标签在饲养、繁育等过程的实时数据存储和管理,实现“精准饲养”、“农畜产品溯源”等等。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智能农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还具备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系统模拟、农业物联网技术等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构建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竞赛是学生实战训练的平台,是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地有机结合。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起着积极性作用。
学科竞赛是将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重要方式,可以有效地评价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竞赛具有激励性和导向性[7],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还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除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这些电子专业类的竞赛,结合农业院校的特色,还可以以设计农用的电子产品为核心,开展竞赛活动。竞赛前教师先对以往的竞赛项目(例如番茄自动筛选装置)进行讲解,将竞赛作为教学的延伸环节,组织学生参与竞赛,促进学生自主进行研发与设计。教师也可选取竞赛项目的内容进行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科竞赛的课题每年都推陈出新,设计理念符合创新意识,课题多数来源于工程实际,紧跟学科前沿,所涉及的知识点也往往超出教材内容,这就给了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有效地提升了创新能力。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构建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实验、课程设计、创业项目、实习实训等多种课程形式,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带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四)以创新为驱动改革考核机制
实践教学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系统、合理、客观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能够客观地反映实践教学过程中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为教学过程考核提供重要依据[8]。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改革对学生的实践考核机制。(1)考核方式多样化,注重实践过程,将多种获得学分的途径纳入学分机制,例如学科竞赛、创新计划项目、科研论文、发明专利、产品设计等。制定有效的实施细则,探索一套符合农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特点的高质量监管机制。(2)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还包括实践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例如工程中心负责人、创新项目主持人、实习企业等等。在实践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还可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共同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建立主体多元化的综合考评体系。(3)考核手段现代化,反馈结果实时化。充分利用慕课、爱课程、学习通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实践教学评价,即时采集学生实践过程的动态信息,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师生双方,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践创新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以评促学、以评促改落到实处。(4)为了保障改革实施的有效性,需要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评价的重视度,促进教师转变思想,不仅要重视实践教学本身,也要重视对实践教学的评价,把实践教学评价工作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中。
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可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实践内容的有效性和创新性,为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 总结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紧密联系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需求,以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导向,对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分析。从依托农业物联网工程中心搭建创新实验平台,与农业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构建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为驱动改革考核机制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为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提供了参考,以满足“新时代”、“新农科”背景下对农业信息化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郝婷,苏红伟,王军维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8,3:55-59.
[2]刘竹青.“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8,1:15-21.
[3]聂宁,金紫萍.基于工程中心科研资源的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7:108-109.
[4]祁丽,朱虹,苏佳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探索,2018,3:60-62.
[5]李素文,陈得宝,田向阳等.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9(3):81-83.
[6]张存贵.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7):17-20.
[7]夏春琴,刘芫健,朱震华.以竞赛为载体的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12):173-176.
[8]何苗.高职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260-2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