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以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为例,阐述了民办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发展研究。文章从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转变等方面,探索构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增加本专业在地方的影响力。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本文引用格式:王素英,张超,赵晓丹,等.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改革[J].教育现代化,2020,7(54):69-72.
Curriculum Reform of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New Engineering Background
WANG Su-ying 1,ZHANG Chao 2,ZHAO Xiao-dan 1,ZHAO Nan-nan 1,KONG You-fang 1
(1.Information and Business School,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Henan;2.Energy and Environment School,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Henan)
ABSTRACT:With example of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of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his paper expound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private colleges under new engineering background.From aspects of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content reform and teaching method transformation,this paper explores build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suitable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to achieve goal of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nel training,and increase influence of the major in local area.
KEY WORDS: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 engineering;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开办于2007年,2014年成功申报为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2018年通过验收。本专业所依托的中原工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河南省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个特色本科专业[1],教学资源共享优势显著,促进了本专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201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可知,新工科建设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未来建设的方向。新工科突出的一点就是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2-3]。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需求,从原来批量化模式改变为订单式培养,同时也为了扩大本专业在郑州地区的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我专业依照学校“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以管理促效益,以就业谋发展”的办学理念,加大课程改革,实现从批量培养到订单式培养转变。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OBE理念,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来确定,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4]。具体构建思路见图1。
根据前期的调研结果和行业专家的论证,新的课程体系中增加施工、造价相关课程,课程模块化。加大实践环节,由原来的40学分增加至54学分,加大实习实训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根据行业岗位需求,增加消防工程课程设计、安装工程造价、专业综合课设、专业实训、BIM等环节。
二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一) 教学内容重构
1.整合教学内容。对于专业课程间的重叠内容,通过讨论沟通,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单纯重复还是有差异的重复,进而明确交叉部分的授课人,以避免重复讲授,实现课程间的有效衔接。以“空气调节”为例,与“工程热力学”重复的湿空气的物理性质和焓湿图的应用部分由“工程热力学”承担;与“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重复的空气处理过程由“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承担,但是空气处理过程所用的产品类型及选型由“空气调节”课程承担;与空调系统风道设计完全重复的内容划分到“流体输配管网”课程中完成,空调系统的测量与调试章节划分到“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中完成等等。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明确各门课的重点和特点,按需分配教学内容,可以更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率,精简学时,为实践教学提供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5-6]。
2.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学。以“空气调节”为例,选取实际工程如郑州办公楼项目为教学项目,将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建筑图纸初识、空调负荷计算、空调系统方案选择、设备选型、风系统和水系统设计、图纸绘制6个子项目。在各子项目下设相适应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对原有知识进行解构,将知识与技能充分融入学习性工作任务当中,让学生更加清楚了解每个项目涉及到的知识点、构建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设计理念。
建立客观、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阶段考核+期末考核三方面进行评价。以“空气调节”课程为例,平时考核主要包含出勤、课堂表现、课外学习三方面,线上线下考核相结合;阶段考核主要考核技能方面,着重考核系统方案设计能力;终结考核采用综合项目理实一体化考核,综合考核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本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如表1。
4.加强实践环节。在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做实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模型使学生了解整个系统。对于讨论总结出的各课程之间的交叉内容可以利用跨多课程的综合性实验平台(各专业课虽然实验内容及要求各不相同,但实验的对象实际是一个整体),使学生可以直观感受专业课间知识的互通互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7]。
(二)基于工作工程、项目化驱动的教学方法改革
①将前沿的技术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②以专业软件为载体,“做中学、做中教”,“课余自学、课内实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课余学起来、课堂动起来”;③借助精品在线共享平台、蓝墨云班课、优学院等,开展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④采用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问题导入、任务驱动和多元评价的保障,学生学习本课程兴趣浓厚,积极性较高,课堂效果较好。
(三)校企合作课程建设
本专业系统形式复杂,内容抽象,课程学时相对较少,因此课程内容安排的合理性面临更高要求。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进校园,校企共建,学生深入工作现场,教学内容应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增加工程实际内容,将生产实际问题引入课堂[8]。针对某一门课程的建设成立项目小组,小组成员由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和来自学校的“双师素质”教师组成,由兼职教师担任项目小组长。项目小组的工作周期贯彻课程设计、课程组织和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开展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完成工作任务。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促进课程教学。以“空气调节”为例,根据课程的特点,带领学生进入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并实际操作学习。让学生了解空气处理设备各部件具体形状,空调系统原理;让学生了解冷热源与系统末端怎样进行配合。使学生掌握空调设备各个工艺过程。为毕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打造特色教学团队,提升教学质量
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对民办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的改革,需要引起高校自身的重视度,结合自身教学情况的全面分析,加大对其改革力度,明确改革目标,打造具有特色的教学团队,对教学改革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明确划分各项工作内容与工作职责,确保各项教学环节中都有专业的负责人员,确保高校教学改革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积极引进与培养专业化的教师,扩大教师队伍规模,在引进教师之前,就提出明确的要求,其中就包括教师自身的学历、专业,确保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的获得者比例超过60%。针对教师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综合情况分析,合理安排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中,一方面,能够确保各环节中都有专业的负责人员,确保整体质量;另一方面,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使每位教师人员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与价值。而对教师人才的培训,遵循“引进来、走出去”的培训原则,不定期地组织教师人才进修学习,学习新理念、新模式,结合高校教学情况综合分析与研创,创新出属于高校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不断增强教师人才的工业实践能力。
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需要加大对教师人员的管理力度,不仅需要教师人员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还需要通过大家的选举,选择专业化的带头人、系列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等。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职位与所负责的工作内容全面分析,在自身工作岗位中本着“恪尽职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不断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综合能力,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有利条件。
除此之外,还需高校基于教学改革的大力支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独立的产学研合作培训基地,注重对年轻化教师人员的培养,不断提升教师人员的工程意识与实践能力。并与专业化单位积极合作,使教师人员能够得到专业化的指导与培训。例如: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等,是国家级、大型骨干合作企业,高校与其积极合作,加强对专业化教师人才的培训力度,注重基础知识与实践的综合教学,通过教师自身的亲自参与、学习,才能在教学改革中全面地分析,确保高校教学改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再加上对师资管理制度的制定,可强化教师人员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注重对教师人员的动态化管理,反而是把岗位终身制取消,全面激发教师人员的自主能力、创造能力等。
(五)制定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和谐发展
校企合作对民办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改革有巨大的影响,还需高校结合自身教学专业对合作企业的合理选择,为确保校企合作的稳定发展,还需制定完善的合作机制与合作方案,明确高校与企业各自的职责,加大对专业化教师人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高校综合能力。
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与实施,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就是有完善的合作机制,那么对合作机制的制定,需要高校与其他共同参与,并建立专业化的建设指导委员会,对高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发展目标、合作要求等详细制订,确保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例如:高校与河南融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合作,不仅要考虑到高校教育教学发展情况,而且还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发展,那么在合同机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从而确保校企合作的稳定发展。
以工程实践能力为建设目标,需要具有“三层次、四模块、三结合”的教学体系,那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核心内容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还需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与流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其具体要求的规范性实施。设置多样化的实践模块,根据教师人员自身能力的不同,可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从而确保整体实施质量与效果。
而对“四性”实验项目的建设,对民办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并且,还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结合我国目前教育教学情况的全面分析,加大对其的投资力,建立国家级示范教学中心、省级示范实验室等,为民办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改革提供有利条件,确保实验项目建设与执行的综合性、全面性。尤其是对实验教学的科学化管理,在管理与实践的过程中对其不断地改革,以实验室全面开放的目标进行改革,加大对实验教学设备的投资力度,满足实验教学要求,从而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有效改善实验教学效果。
同时,对企业课程开发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基于校企合作的条件下,加大对高校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再对企业课程的设置与创新,促进企业课程的社会化发展,确保高校整体教学质量。例如:对双课堂教学形式的应用与实施,在高校及教师人员的积极组织下,邀请到专业化企业人员,针对实践课程的详细教学,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指导教学,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六)优化工业课程体系,注重教学资源整合
民办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改革,改革核心目标是对基础知识与实践的综合教学,对传统化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优化、创新,结合高校教学实际情况的全面分析,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无论是对专业课程的建设,还是对课程教学制度的制定等,都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确保高校教师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只有教师人员自身的能力提升,才能满足高校教育教学要求,为学生科学教学。
以专业课程改革为核心,对专业课程模块的设置,以基础知识为教学基础,拓展实践教学,使人员能够把所学习与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正确地应用到实验课程中,锻炼人员的实践能力,而在实践过程中,人员根据实践要求,对相关问题的解决,还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实践求证,增强人员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的改革,是目前高校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应引起高校与教师人员的重视度,通过对高校教育教学情况的全面分析,明确改革核心,为促进高校稳定发展加大对其的改革力度。为什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的改革,主要是因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在高校教育教学内容中的重要性与专业性。除此之外,通过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的改革,能够更有效地打破传统化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对高校教学大纲的创新,明确各教学课程、体系的流程,所涉及到的教学资源比较多,可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在教学内容中进行提炼、充实等,为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从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角度分析,可积极引进与应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扩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使其在各领域中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与价值,满足各领域的教学需求[9]。例如:正确应用信息化技术,构建高效专业课程教学平台,各项工作都可以在平台内实施,并且,平台内还设置了众多教学模块,满足各学科教学需求。同时,在平台应用与运行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储存,教师人员只需要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在平台上搜索相关教学资源,再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自主参与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学,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分析、讨论,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对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的改革,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考虑到学生未来就业,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与实践的综合教学,让学生能够把自身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正确应用,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语
课程体系的构建紧紧围绕毕业要求进行,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旨在体现“应用”具体改革如下:①基于岗位需求,精简理论教学内容,避免重复讲授,实现课程间的有效衔接。利用综合性实验平台,使学生可以直观感受专业课间知识的互通互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②注重过程考核,建立了客观、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考核评价体系。③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学;以任务为引领,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设计;创造虚实结合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方,李志强,范晓伟,朱彩霞.双创环境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3):18-22.
[2]彭冬根,郭兴国,胡明玉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大土木类人才培养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1):36-40.
[3]黄治同.面向“新工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224-225.
[4]赵麒,马爽,金洪文.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空气调节课程改革研究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9,20(1):128-131.
[5]石尔,刘小波,姜昌伟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59:53-55.
[6]杨金钢,邓兰西.基于“OBE”理念的卓越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师毕业要求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8:158-159.
[7]胡玉秋,范军,刘福胜.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验改革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9,15(5):110-112.
[8]李远会,张晓燕,向嵩.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习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5(6):150-151.
[9]王瑜,李维,谈美兰,等.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传热学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05):17-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