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既要保留传统培养中的优势,也要与时俱进,实施变革,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合国家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各类高等院校的生源不一样,学生的培养模式不一样。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计算机类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在新工科背景下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计算机专业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专业技术处于高速发展中,新技术不断涌现,培养的专业人才必须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富有强烈的工程意识,具备强大的综合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笔者收集了本人所在的应用型高校的教学工作材料,同时,也对类似其它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现状进行了细致调研。从应用型本科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校企合作培养方案、教学手段的采用和交叉学科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交叉学科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夏官梦等.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48):26-29.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Computer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XIA Guan-meng*,WANG Jian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chool of Computer Engineering,Nanjing,Jiangsu)
Abstract:College talent training must not only retain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raining,but also keep up with the times and implement reforms.Only by continuous innovation.we can cultivate new talents suitable for the needs of the country.All kind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different student sources and different student training models.The computer-based undergraduate training model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faces many new challenges in the context of new engineering.The field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s is very wide,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s in rapid development,new technologies are constantly emerging,and the trained professionals must have a broa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trong engineering awareness,strong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bility,and stro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good scientific quality.The author summarizes teaching work materials in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where the author is located.And the author also conducted a detailed survey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mputer majors similar to other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Starting from the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Under the new engineering background,a series of explorations and practic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plan,the adop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cross-disciplinary training plan in the computer science talent training model.
Key words:new engineering;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alent training model;cross-disciplinary training
目前,普通应用型高等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正处于国家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发展期间,在此背景下,国家对新工科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计划和要求。2017年6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发布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通过深入分析笔者学校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的近几年培养计划,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现状和指南中的各种相关选题,在新工科背景下,对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培养和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一 现阶段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分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不全面
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发展较快,任何一门课程每年都有新的知识加入,学科知识种类也不断增加,教学安排上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传统上,很多专业课程除了课堂教学和基本的实验任务外,学生自我夯实学习的时间较少。一些较为先进的专业新知识,因为体系庞大,操作麻烦,无法在课堂完整演示,或者在实验室里时间上无法充足的完成。知识量太多,教师对学生课后的督促学习的尺度无法掌控。
(二)实践不够紧密
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传统培养计划中,很多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课程设计,但是大多数课程的设计时间偏少,一般是一周左右的时间,通过多次对大部分同学的调查,同学们反映都是时间非常仓促,导致指导教师的教学计划与最终同学们的设计验收情况有较大差距。目前,大量课程的对应课程设计工作又是由企业承担,企业对于学校的教学要求与校内的期望有一定差距,企业实际的项目技术对学生培养的贡献不太充分,导致学生可能无法深入学习最新的企业工程项目对应的开发技术知识。
(三)传统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传统校企专业培养合作中,学校和企业大部分各自单独负责学科教学,企业人员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欠缺经验,校内专职教师对于合作的企业文化和企业专业知识的培养不足。企业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之间衔接不够紧密。
学校教师很少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走入企业内部,无法充分了解企业的具体开发项目和技术成果。学生对于企业教学还未完全适应,与企业教师在沟通上不够顺畅。企业教师的课程内容与学校预期培养目标不能做到紧密挂钩。
(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投入不足
大部分普通类高校目前有网络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等。目前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都有一些相同的课程,也有一些课程根据专业不同,分配的学时不完全一样,每一个专业开设了多门不同的专业课,每个专业都有自身的专业特色培养模式。但是,在新工科背景下,每个专业的实际应用都会有多方面的交叉碰撞,仅仅从开设相同课程还不足以满足这样的交叉碰撞需求。各高校应该结合新工科发展趋势、专业特点、学生情况和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构建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专业需求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1]
二 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以上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结合新工科背景下,国家对新工科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计划和要求,同时,根据笔者所在的南京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一)用导师制和新媒体技术随时跟踪学生学习状况
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兴趣,因此在制定高质量的培养计划的同时,兼顾每位同学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笔者以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学生在充分认识专业培养方向的同时,需要从入学开始就针对自己的兴趣点进行一个长期的自我学习过程,这个自我学习的效果具体又很难把握,因此从本科生入学开始就可以采用导师负责制,由导师定期开展各个阶段的督促工作。还可以采用把一名老师指导一名学生改为多导师分别指导。[2]这样有利于及早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在注重基础学科培养的同时,及早进行个性化培养和全方位培养。目前全国很多高校已经践行了本科生导师培养制度,收到了非常良好的教学培养效果。除了采用导师制外,可以加入各种新媒体技术,例如南京工程学院的微课教学、爱课程教学、慕课教学、精品网站教学、各种远程作业管理系统,多渠道获取数字化课程资源,结合多元的教学工具,将丰富的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对于同学们的课后巩固学习和新知识的拓展发挥了强大的教学辅助作用。[3]
(二)教学中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手段
目前笔者学校很多学院已经尝试采用各种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手段。例如网络工程专业在多门专业课程中增加了案例讲解,既有效地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和项目教学等,又融合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或称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教学理念、翻转课堂、移动教学、导生制等新兴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成就优良的课程教学效果,让学生具备扎实全面的知识储备,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4]从学生和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的总结来看,已经初见成效。本校计算机工程学院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就采用了OBE教学手段,对于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班级效果特别明显,学生学习目标变得非常明确,班级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幅度提高,该教学手段有助于应用型工程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5]针对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分析北美教师技能培训的BOPPPS模型改进课堂教学的观点,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以及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6]人才培养无论采用什么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导向,及时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和真正需求,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与评价,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所需要的才人。
(三)加大校企合作中理论联系实践的培养力度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宗旨是学以致用,本科生除了开设基础课之外,目前很多专业课程也开设相应的课程设计课程或者实训课程,校企合作的专业,这部分课程大多由企业承担。企业上课和教师上课目前大部分是相互分离的,校内教师不能很好地与企业教师进行学科应用方面的合作培养,建议校内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工作,接收企业各种先进技术的培训,企业教师也定期进行校内教学方法的培训,最终让学校和企业的双重培养达到更佳优异的效果。部分校企合作的班级已经由企业承担课程设计和实训工作,但是,很多企业因为行业要求。不能直接用企业的项目来给学生教学,建议对于实践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小组,同时,学校和企业可以洽谈一些软件资料使用权购买,这样所有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和学习到企业最为先进的技术。校企合作的宗旨就是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为培养卓越的软件工程师、嵌入式培养的网络工程师、数字媒体工程师和大数据专业工程师奠定强大的工程基础。目前,笔者所在的计算机学院,多名教师在教学之余,已经参加企业的新技术培养计划,参与了企业的很多开发项目,把校内的教学成果运用到了企业项目中,同时吸收了企业最新的技术养分。最终在校企合作培养中逐渐达到相互成长的双赢局面。[7]未来,学院会与更多的企业进行更加深入的校企和合作项目的开拓。
(四)重院系内部计算机类学科专业的交叉培养
目前,本校的计算机工程学院有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专业设置情况在普通本科院校属于较为全面的,每个专业都拥有充足的专业教师和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环境,在不同学科之间,老师跨专业上课的不少,老师私下也有相互合作的情况。但是本院学科之间还未真正达到紧密合作的教学常态。首先,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开设的同一门课,应该制定不同的有专业倾向性的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其次,每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和实训教学的时间一般都较短,不少学生不能深入地完成相应项目的设计和实训工作,对于学科专业知识有交叉的设计和实训课程,建议与这些课程紧密度较高的专业教师同时指导这些课程的设计和实训教学,可以适当合并这些学科的设计和实训时间。这样一来,总学时并没有变,学生的负担也就没有增加,设计和实训的时间反而变长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五)关于笔者学校近几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结果的数据调查
根据笔者学校最近几年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内容,学校以应用型品牌专业建设为抓手,深化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推进重点专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学院已经建设的江苏省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项目入选江苏省教育改革创新。笔者所在学校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98%以上,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就业竞争力突出。强化学生中心,贯彻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理念,按照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原则,完善基于信息化技术“学”为中心的培养体系和基于OBE理念的学业评价体系。根据报告中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满意度为91.60%,其中36.23%的用人单位表示对人才培养整体水平很满意,55.37%的用人单位表示对人才培养整体水平满意。这说明,新工科背景下,教改项目中人才方案的调整与优化已经展示优势发展趋势。
三 结论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特别凸显“应用”二字,必须总结已有的专业培养模式的得失,按照国家新工科对于研究与实践的项目指南,做出新的专业培养模式,以适应国家未来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新要求和新目标,促进中国的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保留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优秀部分,提出新工科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笔者所在院系的网络工程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逐渐上述采用崭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麦可思《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本专业连续几年成为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绿牌专业”,专业发展前景广阔。[8]本文总结了本校的计算机类专业传统培养模式,对新的培养模式做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为了迎接新的人才培养挑战,对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不会就此止步。
参考文献
[1]赵进辉,袁海超,刘木华,等.“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探索[J].北京:教育现代化,2019(56):1-3.
[2]张海萍,常成,郑文寅,等.基于“全员导师制”的创新实践课程改革与探索[J].北京:教育现代化,2019
(79):54-57.
[3]赵进辉,袁海超,刘木华,等.“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56):1-3.
[4]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5]刘爱华.基于OBE理念的数据库课程研讨式教学与实践[J].北京:计算机教育,2018(09):112-115.
[6]罗宇,付绍静,李暾.从BOPPPS教学模型看课堂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6):16-18.
[7]程凡,王庆生.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34):8976-8977.
[8]程初,温志萍,汤其成.“新工科”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科教导刊,2019(27):46-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