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农业院校学科建设尤其是地方农业院校学科建设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地方农业院校作为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应当充分立足地方实际,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各项任务,树立新的学科建设思路,全面实施学科内涵式特色质量发展,增强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能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地方农业高校;学科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齐锰.浅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的新理念——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45):89-92.
Discussion on the New Concept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Local Agricultur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 Me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Office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Abstract:Proposed in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as the general grasp of the work of"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in the new era,has brought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speciall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ocal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s the main force of serving the"three rural"an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should fully base on the local reality,combine with the various task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establish new idea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quality,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erving the"three rural"an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Discipline construction
一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9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战略规划》)正式公布,全面细化了相关工作,作为地方农业院校的学科建设更要把握机遇,树立新的学科建设理念,提高学科建设质量和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二地方农业院校学科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农业是国计民生,农民是执政基础,农村是战略后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1]。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通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走农业强国之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的使命,是高等教育的职责[2]。地方农业院校数量众多,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力量,实现学科的内涵式、特色型发展,构建与乡村振兴战略无缝对接,逐步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服务质量和能力,是获取学校更大的发展空间、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大部分地方农业高校失去了行业部门的行政庇护,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办学资金筹措、学术声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与原“211”“985”院校及现在的“双一流”高校存在明显的差距[3],所以地方农业类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学科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一)学科建设经费筹措渠道单一,投入不足
一是地方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教育经费及学科建设经费严重不足。二是争取社会资源的投入经费有限。虽然地方高校根植于地方、服务地方,也想争取更多的经费“外援”,但在实际中,校企之间沟通配合的并不密切,互建互利的态势弱,社会企业给予地方高校经费支持极其有限。
(二)学科队伍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匮乏
一是地方院校老一代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马上退休,青年骨干又正处于成长提高阶段,出现了人员断层、职称学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二是地方院校的学科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学者,更多是内部培养,虽然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人才倾斜优惠政策,但仍改变不了地方院校“引进人才难、引进无经费、人员近亲繁殖”的现象。
(三)学科动态调整难,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
一是在“九五”“十五”时期里,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就是盲目“增学位点、扩规模”,却没有考量学校内部学科建设资源和特色,学科间人员交叉严重,甚至一两个人就能支撑一个授权点,但现在需要用“质量与内涵”观指导学科建设,在实施动态调整优化重组时,对于各自为政的学位授权点行动缓慢、迟迟下不了手。二是由于学科点分散,各自为政、各争利益的现象,导致没有构建成以传统优势学科为主干、新兴学科为补充的学科体系,致使学科建设质量不高、成果不多、层次不高、创新成果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产学研结合不强。
(四)学科规划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脱离、服务能力不高
一是地方院校由于受各因素约束,学科规划与地方资源优势、产业需求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在学科布局与结构上,只是单纯争夺生源,新建热门学科专业,忽略了自身实际和优势特色,导致与地方实际需求结合度不强,浪费有限资源浪费。二是虽然目前地方高校都能将学校发展定位、学科目标定位于为地方经济建设需求服务,但资源有限、精力有限,在保障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中心工作进行时,导致学科建设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社会服务能力不高。
三 当前地方农业院校学科建设应树立的新理念
吉林农业大学在70年的建设发展中,形成了以农为特色和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体系。面对新时代的需求,吉林农大的学科建设工作应该继续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区域特色,以对接吉林乡村振兴战略为切入点,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整合各类资源,推进学科的内涵、质量建设,增强学科服务质量,促进全省“三农”及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一)坚持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管理理念
所谓战略管理是指制定一定时期内的明确发展战略,高效率地推进战略实施,以达到发展目标的办学方式。战略管理往往包括制定战略规划、落实战略任务、评估战略实施效果、谋划新的发展需要等阶段[3]。同样学科建设也需要战略管理,即坚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理念。一是领会好农业院校学科建设内容与乡村振兴任务的内在统一。农业院校的学科建设内容实质就是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开展高水平农业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积极进行对“三农”各领域的社会服务、传承与创新先进“三农”文化,可谓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这就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各内容任务是完全一致、相统一的。二是实现好学科建设的顶层规划与落实评估。农业院校的办学使命和乡村振兴的目标都是服务“三农”,也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为完成任务,就要科学规划,严格评估,以期达到目标。吉林农大作为吉林省唯一一所重点高等农业学府,其学科建设战略管理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依托吉林资源优势,确定学科建设的战略规划、战略任务、评估效果,实施与振兴任务“全天候、无缝”对接,打造涉及乡村振兴战略休戚相关的学科专业,为农业现代化的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及应用发挥主导作用,培养为国家发展培养具有农业现代化的科技人才,为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服务的管理人才[4]。
(二)坚持扎根地方、发展特色的建设理念
世界一流大学必有优势特色学科……衡量国际知名高校水准的不仅包括悠久的学术传承、充足的经费来源、领先的办学理念、优良的校园环境,更主要是具有世界领先的学术成果,稳定发展的优势特色学科[5]。而学科的这种强势与特色的基础、原动力就是地方资源、历史文化、产业需求。吉林农大学科建设只有扎根吉林沃土,走内涵式特色质量发展的学科建设之路,才能增速学科影响力、竞争力、服务力。一是立足吉林实际,优化以服务吉林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吉林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是著名的北药基地,具有独特资源,吉林省特色粮经作物、地方特色畜禽乳产业、特色水产品、农产品安全及加工、园艺及山林产品、长白山道地药材、食用菌、秸秆生物质能产业等呈现集群发展态势,“吉字号”优质特色农产品越发强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农业休闲旅游、农业数字经济、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这些都是吉林农大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建设目标,因此必须整合校内学科资源,通过学位点动态调整等方式,构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的学科体系。二是以特色内涵式质量型发展为核心,推进学科建设供给侧改革。吉林农大的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既要满足吉林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发展,也要实现学科及学校自身向高质量、高效率发展,围绕优化学科结构、提高学科内涵质量、增强学科内在优势和服务力。要建立健全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整合资源,优化学科布局。要实施分层次建设,按照高峰学科、高原学科、攀登学科、培育学科的理念,集中力量建好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坚决撤销需求少、水平低的弱势学科,减包袱、增效能、促内涵,整合重组发展新兴学科,确保各个学科“独领风骚”。要深度开展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政企合作,获取更多的学科建设经费支持,将学科优势特色、科学科技、人才培养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用需求的动力激发学科建设内涵式、质量型特色发展的活力。
(三)坚持引培并举的学科队伍建设理念
学科队伍的建设水平,是影响学科建设水平、学科影响力、学科建设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吉林农大虽然培养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人才,引进了高层次人才,并以他们为核心组建了学科团队,但仍满足不了国际知名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目标的需求,满足不了新时代吉林“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对吉林农大的诉求,因此必须加快学科队伍建设。要建立健全学科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加大引育经费投入力度,实施人才建设工程。加大中青年学科骨干培育力度,制定能够吸引人、激励人、稳住人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并以其为核心组建创新团队,如有可能最好引进团队。要做到留人以情,如住宅待遇、子女入学、户口落籍、配偶工作、实验条件等给予最大限度的满足和支持,达到“以情动人、以情留人、以情稳人”的目的。
(四)坚持立德树人的学科育人建设理念
培根在《论读书》中提到,不同学科对人品质塑造存在差异,学科具有着独特的内在育人因素,即学科自身的育人潜力。学科的育人潜力既可以影响知识获取者,也可以借由教师、文化、体制等外力予以发掘[6]。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7],也是学科的首要任务,吉林农大的初心和使命就是重点培养好培训好三类人才,即校内各类学生、校内教师及科研人员、农民及农技推广人员。一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思想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培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四个自信”根植于学生、教师及科研人员头脑,守住信仰底线、筑牢信仰根基,铸造坚定的理想信念。教师及科研人员要育人先育己,以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育人,以德修身、以德施教、以德为学。在服务或培训农民及农技推广人员时,积极宣传党的“三农”新政策、先进的“三农”文化,进一步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地位。二是发挥好农业学科内涵使命并贯穿学科建设活动。以培养好、培训好各类农业人才为核心,将不畏艰苦、勇于攀登、学农我荣的厚朴笃行精神,贯穿在人才培养、研究及传播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三农”和乡村战略、传承与创新先进农业文化中,让每个接触农业科学的学生、教师及科研人员、农民及农机推广人员爱农,领会新时代农业学科的内涵,在知农的感悟后不断地兴农。
(五)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服务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理念
大学崛起之所以是民族复兴的先导力量,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学不仅是新思想、新知识的源泉,更是社会所需人才最主要的摇篮。学科建设是高校的龙头,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8]。一是必须构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学科的具体表现形式。需要尽量实现本科专业与学科即学位授权点相对应关系,以利于资源的科学配置,利于将学术前沿渗透到本科专业课程建设,利于把学科优势特色延伸到本科专业建设。二是必须实现学科建设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相统一。从全国学科水平评估、本科教学评估、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历次改革,从国际及国内各类学科专业评估机构对指标体系的改革都可以看出,现在及未来“学科”的建设是优而特的质量观,尤其是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强化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质量,关注在学质量和后学时代质量。比如第四轮学科评估增加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与权重,显示出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从指标数量上看已经占到了全部指标的一半,并且位置放到了科学研究指标之前,把学生的科研成果也计入学科的科研成果中,这些观测点的变化反应了新时期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今后我们在学科建设中应该加强和重视的方面[8]。因此必须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科建设质量的“魂”,将人、财、物、研统一于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用人才培养质量来检验学科建设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好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可靠接班人。
总之,当前地方农业院校的学科建设必须筑牢“不忘育人初心、牢记兴农使命”思想,必须要有全新的建设发展思路、符合自身实际的建设理念,充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内容,立足自身实际,围绕区域资源和社会需求,制定国际化、内涵式、特色型、质量优的学科建设新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创新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学科评价体系。强化措施、多筹并举,加快学科队伍建设。深度协同校内外资源,切实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培养更好更多的“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设者、服务者,实现地方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的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韩长赋.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N].农民日报,2019-03-13.
[2]杜玉波.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走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8(12):1-4.
[3]别敦荣.“双一流”建设与大学管理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8(09):1-6.
[4]杨肖,张玉玲.“双一流”农业高等院校定位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04):127-129.
[5]闵祥鹏.国际学术机构、一流研究成果与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基于全球主要学科评价标准的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3(15):37-40.
[6]崔宝玉.学科育人的内在向度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8(09):11-15.
[7]杜玉波.着眼世界水平着力中国特色——对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再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4-6+34.
[8]刘丽.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视角[J].教育现代化,2018,5(19):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