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组织学与胚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形态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针对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在2013年至2019年间对临床医学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课程设置模式、考核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做了总结,希望能够有助于提高医学相关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组织胚胎学;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教学方法
本文引用格式:张志威,等.临床医学本科《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36):173-176.
一 引言
《组织学与胚胎学》,又被叫做《组织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形态学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作为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学和护理学等多个专业学生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基础课程,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好这门课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后续医学专业课程,而且对于学生从事生命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一直致力于多个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工作,本文对我们在2013年至2019年间对临床医学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课程模式、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做了总结,希望能有助于提高医学相关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水平。
二《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课程特点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内容包括组织学和胚胎学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组织学方面,教学内容主由组织学绪论、“四大组织”和“八大系统”和个别独立章节构成[1],教学内容以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组织细胞结构为主,相对简单,但章节间独立性较强、知识点多。如果讲解不够系统科学,学生不易抓住重点,学习效果不会很好。
在胚胎学方面,教学内容包括胚胎学绪论、胚胎学总论和器官发生[1],涉及到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的整个生命形成过程。不但知识点众多,而且复杂,难以理解,学习难度大,我们多年的教学经历显示,从胚胎学总论后半段,即三胚层形成和分化开始,多数学生的课堂掌握程度明显下降,明显跟不上课程节奏。
三 临床医学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自2013年以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课程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其教学模式进行了系列探索和实践,在课程模式层次的探索如表1所示。
2013年以前,我们仅设置《组织胚胎学》一门课程,课程成绩综合30%平时成绩和70%期末成绩获得。这一设置方案简单、易于操作,但是课时较大的实验环节在课程成绩中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出来。为了将实验成绩的比重体现出来,并响应教育部增大实践课时的要求,我们在2013年-2018年度的教学实践中,将临床医学专业之前的《组织胚胎学》拆分成了两个独立的课程《组织胚胎学》和《形态学实验一》,独立给出考核成绩,两个课程的成绩都有30%的平时成绩和70%的期末成绩构成。该教学方案的调整提高了学生对组织学实践操作的重视,得到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评估组的认可。
但是,在5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方案存在的不足之处。那就是,过于重视实验课,理论课时被压缩,导致作为课程难点的胚胎学课时和教学要求大幅下降(表2),实际上在教学上做了减法,学完整个课程后,学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框架,对后续学习特定方向学习造成了困难。
在此基础上,自2018年之后,我们对组织学和胚胎学课程体系再次调整,在保持原有学时不变的条件下,合并原有的《组织胚胎学》和《形态学实验一》为新的《组织胚胎学》。另外,将胚胎学章节扩展为专业选修课《医学发育生物学》(表2),供有需要的学生选修。
四 临床医学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考核体系实践
自2013年以来,我们对临床医学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系列课程的考核模式做了多次探索和实践,初步整理出了一套相对客观、行之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表3)。
2013年以前,《组织胚胎学》的课程成绩由30%平时成绩+70%期末卷面成绩构成。平时成绩部分由各自班级的授课教师给出,由于教师给的平时成绩存在差异,造成了不同班级间成绩会存在差异,导致了部分学生对成绩公平性的质疑。
在2013年-2018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关注的平时成绩进行了细化赋分,在实验部分《形态学实验一》环节,我们统一制作了《组织胚胎学实习作业》,将16次实验课的作业成绩作为《形态学实验一》的平时成绩,在实验课结束后,教研室统一组织期末切片考试成绩作为《形态学实验一》期末成绩,得到相对公平的实验成绩。理论部分,《组织胚胎学》平时成绩则来自于教研室预先设定的理论随堂测验。此外,我们还对试卷模式进行了调整,去掉了区分度低的填空题,增大了侧重于能力考察的论述题比例(图1)。
2018年至今,在实验环节和理论环节重新整合为《组织胚胎学》课程后,我们调整了课程成绩的分布比例和期末卷面试题结构,期末考试分两次进行,一次为期末切片考试,试题包括现场显微镜下读片和论述题,满分100分,占课程成绩30%。另一次为期末理论测试,100道选择题,包括A型题,B型题和X型题,满分100分,占课程成绩40%(图1)。平时成绩占课程成绩30%,由16次作业的平均值和教研室预先设定的理论随堂测验各占50%构成。作为课程扩展的选修课《医学发育生物学》课程考核模式为论文考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医学发育生物学相关的课程综述,成绩100%由课程综述的质量决定,定向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五 临床医学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方法实践
2013年以前,组织胚胎学的理论教学我们全程采用LBL教学模式,学生反馈良好。2013-2018年,在理论课的部分章节,如胚胎学总论,我们开展了PBL,三明治教学和反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践。与之前研究报道相反[2-4],新式教学方法没有获得比LBL更好的教学效果[5]。学生反馈情况和随堂测验结果显示,PBL和LBL的教学效果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学生对三明治教学和反转课堂明显表现出不满意,认为教师不认真备课,糊弄学生。随堂测试结果显示,采用三明治教学和反转课堂的教学班级,学生在相关章节明显没有建立起完整理论体系。在2018年至今的理论教学实践中,我们继续保持了LBL的教学方式。但是,这些新式教学方法是否更加适用于实验教学,我们目前还没有做过探索。
六 总结和反思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课,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6,7]。教好这门课程是每一位组织胚胎学专业教师时刻牢记的使命,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近年从课程模块设置、成绩考核方式到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在课程模块方面,我们经历了将《组织胚胎学》(理论+实验)拆分为《组织胚胎学》(理论部分)和《形态学实验一》(实验部分),重新整和为《组织胚胎学》(理论+实验)+《医学发育生物学》(理论)的两个阶段,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对教学内容做过减法,后来考虑到课程体系完整性,以及学生的兴趣和水平的差异,我们将胚胎学部分做了深度扩展,整合成了32个学时的专业选修课《医学发育生物学》,为想深入研究组织胚胎学的学生提供了条件,2018年和2019年石河子大学每年均有超过50%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表明该课程设置方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经过多年实践,我们摸索出了相对公正的考核模式,即2次考试+实验作业+理论课堂测验模式,降低了教师主观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保证了课程考核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在教学方法方面,立足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新式教学方法对《组织胚胎学》理论教学进行了小范围、章节层次的探索,结果显示,在理论课堂学生对新式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不高,经典的LBL教学模式对于《组织胚胎学》这一形态学课程的理论教学仍然具有较大优势。当然,这也可能是由于我们的学生的生源水平决定的,可能不完全适合其他高校。
科学的课程模块设置+公正严肃的考核模式+适合的教学方法,是保证《组织胚胎学》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条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优化上述三个方面,为提高《组织胚胎学》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的医务工作者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赵雨欣,陈邬锦,等.组织学与胚胎学内部融合式教学+形成性评价的成效分析[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8,27(02):190-194+189.
[2]隋竹欣,徐明,等.基于多手段综合实验教学在组织胚胎学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79):331-332.
[3]蔡佩玲,黄婵,等.翻转课堂在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研究,2019,41(03):232-235.
[4]黄荣师,黎明星,等.构建PBL结合Seminar教学法在组织胚胎学实验中的模式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78):192-193.
[5]袁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LBL+PBL教学模式探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19):152-154.
[6]张姣,何荣建,王德昌,等.高职高专《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常规师生互动教学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49):336-338.
[7]程云,等.基于雨课堂的组织胚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3):254-2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