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课程思政强调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把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打造各类课程多位一体的“三全”育人课程体系。老区新建院校在推行课程思政过程中,应结合学校特色与教育主体的特色寻求突破点,充分挖掘、整合、开发、利用地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构建以传承红色基因为特色主线的全面覆盖、立体联动、交叉融合、结构优化、效果良好的“三全”课程育人体系,从而促进“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老区新建院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兰翠玲,等.老区新建院校传承红色基因课程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百色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56):6-10.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System of Inheriting Red Gene Curriculum in Newly Built Universities in Old Areas
——Take Baise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AN Cui-ling,HUANG Jian-xiong
(Baise University,Baise Guangxi)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emphasizes the deep exca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contained in all kinds of courses,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all kinds of curriculum teaching,giving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various courses,run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and creating a"three integrity"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of various courses.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newly-buil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ld areas should seek breakthrough poin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and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fully tap,integrate,develop and utilize the rich local red cultural resources,and build a comprehensive,three-dimensional linkage,cross integration,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good effect of"three integrity"curriculum education system with the inheritance of red gene as the main line,so as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three integrity"education pattern.
Key words:Newly buil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ld areas;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system;Practice
一引言
中国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要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根本任务和工作方针,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到“三全育人”[1-4]。百色学院是一所于2006年升格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处于集“老、少、边、山、穷、库”六个特征为一体的革命老区百色市办学,流淌着几十年红色基因,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肩负着为百色、广西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百色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作为老区高校的百色学院要充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此,对传承红色基因课程育人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具有重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二 改革的背景、目标与思路
(一)改革背景
百色学院过去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基础薄弱等多方面制约,学校在课程育人方面和其他兄弟学校一样曾存在如下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注重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没有注重开发基于融合地方优秀文化的实践性、体验性的教学环节,思政课程的育人素材缺乏本土化和多样性,育人过程缺乏趣味性和感染力。二是课程育人覆盖不全面、体系不优化,过于依赖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各式各样的实践课程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丰富多样的地方红色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很好挖掘,没有很好将革命老区红色育人要素有机融入所有类型的课程和课程实施的所有环节。三是课程育人的质量和效果偏低,没有形成课程育人体系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红色育人金课建设缺乏计划性和力度。四是红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红色课程体系的运行实施、红色育人主题的学术研究三者互动不够紧密,相互支持转化的机制没有很好地形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于2012年全面启动了“全覆盖、全渗透、全参与、有高度”的传承红色基因课程育人体系构建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二)改革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根本任务和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任务,充分挖掘、整合、开发、利用地方丰富的革命性、民族性和边疆性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构建以传承红色基因为特色主线的全面覆盖、立体联动、交叉融合、结构优化、效果良好的“三全”课程育人体系。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传承红色基因的课程建设、实施的良好格局,促进“具有百色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的落地、开花和结果,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思想道德素质、奋斗进取精神和创新创业就业能力。
(三)改革思路
一是成立校院两级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业务指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奖励问责机制。二是建立红色课程育人体系构建的研究、建设、实施、评价的协调联动、相互支撑、相互转化机制。三是调整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和素质结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确保人才培养的全链接和全环节都科学合理地融入红色育人要素。四是健全相关制度,构建三级递进的红色课程建设和质量提升长效机制。五是加大投入力度,重点资助立项建设高水平红色课程,大力推进红色金课的打造。六是注重挖掘隐性课程资源,实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相互统一。
三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解决了红色育人课程单打独斗、红专脱节、不成体系或体系不优问题
本教学改革构建了全覆盖的红色课程育人体系,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所有课程、所有环节、所有场合都合理融入红色育人要素,形成了理论、模拟、实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所有网络虚拟空间)三者同向同行的立体网络红色育人课程体系,注重将红色育人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红色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实现了课程育人的全面性、立体性和渗透性。
(二)解决了红色育人课程素材单一、缺乏特色、少趣乏味或感染力低问题
本教学改革依托地方丰富的红色育人资源以及民族文化、边疆文化资源,依托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红色教育示范基地、红色教育研究基地,以及依托系列校级特色红色实践教学基地,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化特色育人素材,红色课程资源优质丰富,红色育人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红色育人活动生动活泼,建设了系列特色红色精品课程,实现了课程育人的丰富性、趣味性和高感染力。
(三)解决了红色育人课程营养不良、质量不高、缺乏后劲或发展不力问题
本教学改革依托系列高等级学术研究基地和实践示范基地,包括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革命老区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和“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基地”“老区精神与老少边地区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以及全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和教学团队,持续开展学术研究、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并建立了红色教育学术研究、红色课程育人研究、红色课程资源建设、红色课程育人实践的协调联动、相互支撑、相互转化机制,建立了红色基础课程、红色重点课程、红色精品课程的阶梯递进建设机制,推进了传承红色基因课程体系的结构不断优化和质量持续提升,确保了红色育人课程拥有强支持、强后劲和高水平。
四 改革实践的做法与措施
(一)积极开展研究,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红色课程育人框架体系
2012年以来,为了贯彻落实学校办学定位,深入推进课程育人工作,将传承红色基因课程育人体系改革方案纳入学校顶层设计,全面启动了传承红色基因课程育人体系的教学改革项目。积极深入百色市、相关老区高校开展考察调研、学习交流,经过深入研究与探索,构建了红色课程育人框架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三大模块:一是红色通识课程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政理论拓展课程(红色经典微型课程、红城大讲台和道德讲堂、思想政治网络课程)以及其他红色通识课程。二是红色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即挖掘和融入红色要素的所有学科专业课程。三是红色实践创新课程模块,即全面融入红色育人要素的所有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网络虚拟)的实践活动课程。
(二)建立规章制度,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全员协同参与
学校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提出了以构建全校课程育人体系的目标和任务。2019年1月实施了《百色学院百色精神铸红魂“三全育人”体系建设管理办法》,提出了以课程育人为中心,将课程育人列为“十大育人”途径的首位,明确了加强领导、全员参与、协调合作、三全育人的要求。先后制定实施了《百色学院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及管理办法》《百色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课程管理制度,以及《百色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等实施方案,所有课程都遵循“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全面融入红色育人要素”的基本原则,全面推动了传承红色基因的课程思政建设,各个专业的各类课程都全面修订了教学大纲,确保每一门课程都融入红色育人要素,建立了传承红色基因课程育人体系构建的工作体系。
(三)加强红色研究,强化成果转化,提升课程资源质量
学校多年来深耕“两个源头”(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期思想源头、珠江源头),深入开展革命性、边疆性、民族性领域主题的理论研究,依托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老区精神与老少边地区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等,以及全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等多个校内外红色实践教育基地,持续申报获得多个国家级和一系列省部级科研项目,强化学术研究与课程资源相互转化,出版了《百色精神光照千秋》等30部著作和教材,发表了50篇学术研究及教学改革论文,获得了30项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奖项。以此为基础,先后建成了125门红色经典微型课程,形成了红城大讲台(每年24期)、道德讲堂(每年12期)专题系列讲座,以及转化为一系列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资源。全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各专业课程的内容整合和过程实施,都充分利用了本土化的红色学术研究成果和红色教学研究成果。有地方丰富红色教育资源为依托,有红色学术研究成果和教学研究成果的支撑,确保了红色课程资源的高质量。
(四)全面系统布局,打造红色底色,优化课程育人体系
根据学校“建成具有百色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以红色课程建设为抓手,强化了红色底色的办学特色打造,要求每一类型课程、每一门课程都要充分融入地方特色的红色育人要素,形成了具有全面性、渗透性、协调性、整体性的几大红色育人课程版块。第一个版块: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核心和高地的红色通识课程。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牢筑、提升和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上融入红色研究成果和地方红色育人要素;二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上,灵活采用理论讲授、现场教学、角色扮演、艺术欣赏、主题讨论等方式方法,注重采用陶冶法;三是开发建设和常态化实施了125门以地方红色文化为主要素材的红色经典微型课程,举办每年24期的红城大讲台和每年12期的道德讲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其他通识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充分融入地方红色文化,尤其是在自然科学系列、哲学社会科学系列、体艺系列和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中深度融入红色育人要素,彰显通识课程的红色底色和特色。第二个版块:全面挖掘和有机融入了红色育人要素的学科专业课程,实现了知识育人和思想育人、专业育人和红色育人的双向叠加效应。第三版块:全面渗透和有机融入了红色育人要素的实践创新课程,包括各个专业的专业实践课程(专业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及第二课堂的所有实践活动课程(包括文艺演出、作品展示、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科技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要求各类实践教学基地要合理创设红色育人要素,各类实践课程都要明确红色育人的具体目标和实现红色育人目标的具体措施,在整个实践创新活动过程中要突出百色精神的培育。此外,注重发挥具有“泛在”性的红色隐性课程“无声无痕”育人的独特作用,充分发挥红色隐性课程“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五)精心打造金课,实施龙头带动,形成质量提升机制
项目实施以来,已多轮采取立项扶持,重点资助方式,建设高水平红色课程,这些课程目前都已经成为在区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红金课。一是采取加大支持和激励力度的方式,精心打造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已经成为真正的“精彩一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师多次获得自治区教育厅的教学奖励。二是立项资助建成了125门红色经典微型课,且每年课程建成数量还会持续增加,每学期选修学生5000人。此外,还通过重点支持资助方式,建成了高水平的系列红色文体艺课程(比如一台常演常新的红色文艺演出,到百色市、区内外高校进行宣传汇报演出)、讲座式课程(红城大讲台和道德讲堂)和思想政治网络课程(易班网络课程)。三是采取重点资助建设、龙头带动牵引方式,立项建设全面融入红色育人要素的73门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为根本,在课程目标明确育人目标,强化课程思政理念,体现课程育人,积极探索提高课程思政效果的教学方式方法,做到教书和育人的高度融合、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通过重点建设和龙头带动方式,不断提升红色育人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质量。
(六)突出红色实践,挖掘隐性课程,提高红色育人效果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开展较大比重实践教学的特点以及根据隐性课程具有的泛在性、渗透性、潜移性等特点,学校注重红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优化。一是把百色起义纪念馆、百色起义纪念碑、红七军军部旧址、韦拔群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实践基地打造成精品红色育人基地,在通识课程教学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精品基地开展育人活动。二是把所有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加以“红化”,在实践基地的场地布局和教学环境的氛围设计都合理融入红色符号,在开展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力引导广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百色精神。三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专业实践技能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坚强不息、追求真理、严谨规范等良好品质。四是学校每年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各种活动都突出百色精神的主题或内容(每届新生入学教育都开展唱红歌比赛活动,每一年开展庆“七一”送毕业生红色教育活动)。五是在校园环境建设中都合理融入红色育人要素。六是校园各种网络媒体都合理融入百色精神要素,建成了一个红色虚拟校园。通过加强红色实践课程和红色隐性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了红色课程育人体系,进一步提升红色课程育人效果。
(七)狠抓过程实施,注重质量监控,保障红色育人效果
以推进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建设为牵引,精心设计和有序推进课程思政各个环节。通过修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课程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设计,以及通过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强化过程监管、加强考核评价、加大奖励力度等举措。将地方红色育人要素有机融合到在每一门课程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激发广大教师精心打造一批红色课程示范课堂,确保红色课程育人体系得到切实有力实施,取得良好育人效果。
五 改革成效
本项教学改革成果有力促进了学校思政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上新台阶,显著提升了学校育人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进取精神明显提升
全面、持续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奋斗进取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依靠群众、团结奋斗”的百色精神和“团结合作、艰苦奋斗、克难攻坚、磨砺成才”的石磨精神全面融入课程,全面入脑入心,红色成为校园文化的厚重底色,大学生红色精神特质日益突显。我校有多名学生荣获全国“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据求职网报道,有部分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明确提出“优先录用百色学院的毕业生”。
(二)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明显提升
项目将红色教育和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高度融合,依托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进取拼搏精神,有力提升了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一是获得立项的“大创”项目数量大幅增加,从2012年以来共立项1368项,其中国家级230项、自治区级560项,参与学生人数8091人次。二是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数量和级别逐年提升。获得省部级奖项从2012年的116项增长到2019年的425项,国家级奖项从2012年的8项增长到2019年的120项,国际级奖项方面从0项增长到2019年的20项,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2139项、获奖学生4845人次。三是大学生的创业孵化项目、创业团队以及获得的创业基金、孵化成功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升。四是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学校连续5年获得自治区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五是大学生开展专业实践、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专业和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六是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获得国家级众创空间。
(三)大学生扎根奉献基层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升
本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学校“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四得人才的培养。在校期间,广大学生踊跃参加支教支农扶贫、“三下乡”、社会志愿者活动,主动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一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其中,2017年以来有一万多人次学生参与基层理论普及宣讲、支教支农帮扶等活动,有7个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重点社会实践团队。毕业生立志到基层单位和艰苦地方就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在基层就业的我校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四)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教学改革成果
一是学校红色育人氛围浓厚,广大教师争当“四有”好老师。二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在参加自治区“精彩一课”比赛中连年获得嘉奖。三是建成红色经典微型课125门,修学人数逐年递增,2017-2018修学人数近1万人。四是实施红城大讲台系列讲座式课程每年开展24期,参加学生数每年5000人。实施道德讲堂系列讲座式课程每年开设12讲,每年参与学生数3000人。五是网络思政(易班发展中心)课程建设有力推进,成效显著,特色明显,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荣获第三届广西高校易班达人秀比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六是立项73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为根本,各门课程建设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七是建成特色红色实践教学基地16个,包括校外的红七军军部旧址、百色起义纪念馆、百色起义纪念碑、韦拔群纪念馆等。八是获得系列高等级学术和教改项目立项并产出一系列成果,获自治区及以上教改、科研项目立项30多项;出版《扬百色起义精神筑特色育人基地》等红色专著、教材30多部;获得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和教研教改论文50多篇。“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经典”主题等百色学院音乐舞蹈红色专场在校内和区内外各地演出,获得广泛好评,网上表演视频获得社会较多关注。
六 结束语
实践结果表明,本校传承红色基因课程育人体系构建的教学改革在培养具有百色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校育人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取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及扎根奉献基层的意识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有一定的示范、辐射推广作用。红色课程育人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完善、创新与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的模式,培养出更多的地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8(12):6-10.
[2]万力.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的四维综述[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4):49-53.
[3]左海青,赵红军,朱玉茹“.一核心、二融合、三平台、四结合”思政育人实践与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19,(4):1-4.
[4]董凤,雷晓兵.高校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统筹协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6):15-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