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困境与出路:论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1 16:47:5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融合并非简单地“结合”或“整合”,而是深度融合,即相互促进、融会贯通。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的迫切要求,是思政课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是思政课提质增效的现实要求。两者深度融合主要面临着技术异化、教师信息素养不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的现实困境。超越困境的优化路径诉诸于扬弃技术异化、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

本文引用格式:高盼.困境与出路:论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J].教育现代化,2020,7(56):56-58.

一 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不断冲击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倒逼思政课改革与重塑。思政课必须要与时俱进,立时代潮头,推动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适应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

(一)新时代思政课改革的迫切要求

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改革,迫切要求思政课顺应时代潮流,加快推进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开创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一周年之际,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纲要》再次强调“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二)思政课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时代在变,教学模式也因时代变化而变化。思政课改革必须牢牢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性。“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是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2]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不断调整思政课信息化改革方案。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思政课教育教学信息化作出了最新指示。《意见》要求加强建设“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素养能力,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同时打造一批思政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设融媒体思政公开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3]。

(三)思政课提质增效的现实要求

思政课提质增效,简言之,即提升思政课教学活动质量与实际效果。《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将信息技术创新融入社会各行各业,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发展新形态。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载体、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呈现多元化,互联网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这对教师高效、高质量完成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是强化思政课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的现实手段。

\

 
二 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现实困境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已渗透至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展现了巨大的功能优势,成为推动思政课改革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进一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异化、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问题凸显,制约着两者融合的深化。

(一)信息技术异化

异化英文为Alienation,源自于拉丁文Alienatiio,其本意是创造物与创造主相背离、相敌对。马克思用“异化劳动”一词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产品成为与其自身相对立、异己的存在物。技术异化由异化、劳动异化范畴引申而来,指人们在技术上实践中创造的对象物成为实践主体外在的、异己的力量,不是“为我”的,而是“反我”的。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语境中,所谓信息技术异化,是指教学主体借助信息技术改造思政课,创造新的教学形态过程中,技术背离了创造者、使用者的初衷,却向相反方向转化,成为与教学主体相背离的、异己的力量。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过程中的异化现象主要有:第一,教师过度依赖技术装备。信息技术为思政课提供了便利,归根结底,是思政课建设的有效手段,而非终极目的。过度依赖和迷恋技术装备,不仅达不到辅助教学的目的,反而阻碍思政课提质增效。第二,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热衷“碎片化”信息,沦为“低头一族”。第三,弱化师生交流互动。有的教师压缩讲解授课和互动交流环节,代之以“满屏灌”,不仅抑制教师教学技巧和个人魅力施展,而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层思考。

(二)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

教师信息化素养是指教师应对信息化过程时表现出的学习能力、辨别能力、选择能力、适应能力、理解能力、批判能力等,主要包括学习和掌握信息知识的自觉意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处理教育教学的能力。当前“一些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并不够高,信息意识不强,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更是有待提高。”[4]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由于专业的局限性,许多教师无法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手机和平板设备,一些年纪偏大的教师只能简单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还有一些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停留在“文本搬运工”阶段,“喜欢用大量多媒体素材扩充教学内容,过分突出对文字、界面、色彩、动画、音频和视频的链接,教学过程不断切换,令人眼花缭乱,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仔细辨别和深刻理解,这种喧宾夺主的教学形式阻碍了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育。”[5]第二,思想保守,观念僵化。有的教师不能紧跟时代步伐,沉迷于传统教学模式。一方面,面对不断变化的党情、国情、世情,没有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重复使用老旧过时的课件;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以自我为中心”,侧重单向度讲授。然而,过于封闭紧凑的教学方式不仅满足不了学生的信息化诉求,而且抑制师生间碰擦出思想的火花。第三,校园信息化建设落后。就硬件设施而言,一些学校电脑老化严重,网络还未全面覆盖,部分教室没有多媒体设备,缺乏专门的智慧教室和专业的网络维护人员,难以达到信息化教学的条件;就人才培养而言,针对思政课教师信息化培养力度较小,从事数据挖掘、整理、分析的教学团队相对薄弱,从而制约着信息化资源的整合。

(三)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简言之,指学生自己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90后”“00后”大学生成长于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互联网时代,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土著”。同时互联网具有的传播速度快、生动有趣、资源共享开放、“自由言说”等特征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相对契合。这就导致互联网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然而,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造福于学生,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第一,主体性丧失。当技术凌驾于主体时,师生之间双向的情感沟通容易变成人机单向的被动接受,人的主体性逐步丧失。第二,知识建构呈现“碎片化”。学生吸收碎片化的知识不仅严重制约其知识体系的系统建构,而且不利于思维批判能力和专注力的形成。第三,课堂“抬头率”低。一些学生只在老师放视频、讲故事的时候抬抬头,更有甚者网络成瘾,无法自拔,人在课堂,心不在焉。第四,线上资源利用率低。尽管雨课堂、云课堂、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等形式纷繁多样,微课、慕课在很多高校普遍推广,但在实际使用中却不容乐观。很多设备沦为摆设,学生利用软件刷课、刷分现象比比皆是。

三 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优化路径

思政课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显然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融合的困境不利于课程的长久建设。面对困境,在扬信息弃技术异化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还要以信息技术为助力,树立互联网思维,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水平。同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一)扬弃信息技术异化

马克思指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6]这意味着信息技术异化是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必然结果,但随着实践深化,异化亦会消除。揭示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中存在异化现象的目的在于扬弃异化,重构教学生态。第一,正视信息技术是扬弃异化的前提。

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本身是价值无涉的。“矛盾与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7]因此,正视技术是技术异化消除的前提。当今,信息化势不可挡。面对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倡导“技术万能”或助长“技术恐惧”都是片面的,因信息技术异化而选择放弃教务信息化无异于因噎废食,重走传统教育教学的老路更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第二,匡正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信息技术不是目的,而是思政课提质增效的辅助手段。思政课信息化建设要紧紧围绕服务教学目的而展开,切忌混淆和颠倒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要自始至终以思政课教学目标为导向,以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目标的相依相济、相辅相成为追求,坚持适度原则、适用原则、适变原则,发挥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传播优势,实现信息化教学手段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使信息技术精准服务于思政课研发、备课、教学、互动、答疑的各关键环节,确保教学目标与信息手段的立体互融与升级配合。”[8]

(二)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前提。相关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配齐缺少的多媒体硬件设备,升级和改造既有设备,提高设备性能,尤其要在全校范围内提供稳定、快速的有线和无线网络。同时更新和优化教师信息化配置,以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求。此外,要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科学评估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的信息化诉求作出积极的回应。同时制定可执行的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计划,形成稳定的培训机制。思政课教师还要大力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挣脱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一方面高度重视信息化教学。“高校信息化教学是顺应数字化浪潮和大数据技术发展趋势所做出的战略和战术选择,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和有效手段,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9]另一方面辩证审视信息化教学。教师既不能片面地强调在线课堂完全取代传统课堂,信息技术再智能也无法替代主体的真实性与感性。同时又不能纯粹地传授知识,要有机统一教师的“教”与“授”、学生的“学”与“思”。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化背景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路径主要有:第一,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0]思政课始终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面对学生碎片化的知识体系,必须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学习,探究真理,培养其反思和批判能力。与此同时,控制好学生上网时间,举办丰富的辩论、对话、研讨活动,鼓励面对面交流,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第二,以信息惠生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单向度、“满堂灌”式的授课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这迫切要求思政课进行变革,最大程度融入信息技术,丰富线上资源。信息化不仅为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第一课堂”界限,实现了个性化、交互式、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参与式学习、探索式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以“大思政”为切入点,实施全方位育人。思政课堂是育人的主要渠道,但并非唯一渠道。思政课应该立足“大思政”视野,把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全方位渗透至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一方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可以通过校报、宣传栏、广播台等载体宣传大学精神、办学理念、核心价值、模范典型,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的熏陶。另一方面,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育教学。深入挖掘专业课的核心价值与理念,突破专业课与思政课“两张皮”的瓶颈,形成与思政课共振共鸣的局面。

参考文献

[1][10]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4]金艳.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9(09):42-45.
[3]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中国青年报,2019-08-15.
[5]赵庆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异化及其超越[J].学术论坛,2018,41(05):162-167.
[6]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4.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3.
[8][9]高奇,周向军,韩文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需把握好的若干重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2):112-1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4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