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科教融合将科学研究与教学相互协同渗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资源共享及协同育人的理念,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构建。为促进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满足未来中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科教融合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齐鲁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为例,在阐述山东省科教融合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的实际状况基础上,依托现有困境搭建“学校/学院-研究所-孵化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及评价体系,将研究生教学过程与科研过程有机结合,为我省乃至全国科研机构及大学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科教融合;研究生培养;体系;创新性人才
本文引用格式:马洪芳,等.基于科教融合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构建[J].教育现代化,2020,7(55):8-11,21.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for Postgraduat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MA Hong-fang1,WANG Wen-yu1,LU Nan2,LIU Zhi-bao3
(1.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Jinan Shandong;2.Graduate Department of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Jinan Shandong;3.School of Chemistry and Pharmacy of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Jinan Shandong)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is a new wa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which integr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to each other.The concept of resource sharing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innovative thinking,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ve ability of students,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system.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meet the future demand of Chinese society for talents,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This paper takes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In addition,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ostgraduate tutors team in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in Shandong province,this paper builds a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school/college-instance-incubation base”,and constructs a scientific and advanced postgraduate quality assurance and evaluation system.Thus,the combination of the postgraduat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cess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Postgraduate education;System;Innovative talents
一 引言
随着中国大学的不断发展,由单纯教学向科教并重的转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其科教融合是现阶段大学推动精英教育及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必经之路[1]。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要充分发挥青年的创造精神,勇于开拓实践,勇于探索真理,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基于此背景,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注重知行合一及实践应用,更好地提供了高质量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环境,提升了当代青年人的创新思维,同时也提高了高校服务于社会的能力[2]。
2015年,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高等学校科技工作需进一步强化科教融合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切实转变思路,形成学科优势,并积极将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有效资源,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9]。另外,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在全国高校推行导师制[10],深化产学研用协同。由此衍生出的导师制培养模式,为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培育高层次创新性人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当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生对于科研训练的需求比较急迫,因此研究生培养阶段能更好地推行科教融合的可行性与实践性,实现教师学术研究与教学内容的有效契合。但是,科教融合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3],同时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所实行的导师负责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构建导师团队协作机制、完善导师团队的激励与考核体系以及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有待进一步探究。
本文围绕科教融合的办学理念,以齐鲁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为例,通过阐述研究生导师团队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师生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及评价体系、资源共五个方面,剖析了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因素,为我省乃至全国科研机构及大学提供理论借鉴。
二 构建科教融合特色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模式
科教融合的顺利实施需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实践能力和保障科研实力。目前,齐鲁工业大学已与山东省科学院合并,两者正在尝试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科研成果的有利转化,推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为例,将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从工大导师主讲改为与省科院导师共同承担,使课程教学与实际应用无缝对接。进而,研究生可以走出课堂,了解到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培养了研究生独立科研的能力。同时,结合实践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摆脱传统填鸭式的被动教学模式[4],更好地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因此,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导师的素质和能力对研究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科学院具有丰富的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力量,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在水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壤改良与修复等领域承担着大量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具有丰富的社会服务、研究及实践经验。加强科教融合,极大充实了齐鲁工业大学环境学院的科研力量,促进了导师团队的建设,有效地发挥了导师的团队作用,起到了1+1>2的效能,符合未来学科领域协同与合作的发展趋势。鼓励研究生参与到课题研究或企业实地实习中,提高了研究生的动手能力,为其以后就业发展指明方向。与此同时,团队中的导师并不局限于科学研究,通过转化本领域的学科前沿理论及科研方法至研究生教学中,极大拓宽了研究生的知识面,从而有利于推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培养应用型研究人才。
构建科教融合特色的研究生导师团队需要分别设立教学及科研长短期目标,落实到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与执行、教学专业建设、课程规划建设、科研项目书的申报与实施等方面,保障目标按计划进行。一旦出现计划偏离的情况,团队导师间相互合作并及时纠正,有利教师团队、学院及环境学科的整体协调发展。另外,努力践行科教融合的理念,科学组建导师团队,团队成员间通力紧密合作,合理分工,能够充分发挥原工大教师和科学院导师团队多专业方向集群智力,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最大化,促进了跨学科的发展与融合。在项目团队的协同引领作用下,团队成员培养的所有研究生均能全方位了解每一项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流程,促使研究生集各导师之所长,积极发挥导师的前瞻性,不但能培养大团队意识和大协作精神,而且对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三 搭建科教融合的“学校/学院-研究所-孵化基地”人才培养模式
科教融合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因此,在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融合的基础上,必须重视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推动科教融合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借助高水平科研院等研究机构的硬件设施和专业平台,构建相互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并在实践中去检验和验证,不断对科研和教学工作进行反哺,从而促进科教融合的进一步优化,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由于高校发展背景的差异性,结合自身的发展理念及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定位适应学校长期发展的目标计划,突出构建具有特色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目前已与山东省科学院合并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系,有环境化学学术学位和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一批教师。科学院的新材料所、能源所以及分析测试中心等多个研究所拥有从事环境领域研究的一大批博士和研究员,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条件。因而,可借此为契机,探索科教融合的良好运营模式,搭建“学校/学院-研究所-孵化基地”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齐鲁工大的学科优势和省科院的科研优势,从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出发,认真分析社会对环境学科研究生层次人才的要求,调整、完善以及科学设置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进一步扩充产学研用的范围[11]。在此培养模式下,大力推动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提升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校或者学院-研究所-孵化基地”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建“双能型”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开展“交互式”教学模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动性和思维活跃性。为了实现“科教相融、教研相长”的目标,充分利用科学院环境团队服务社会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科研实力,借鉴其具有的学科交叉、大系统、大集成的研发模式,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确定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提升环境学科研究生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将所获科研成果基地孵化后进行应用转化,提高成果利用率,有利于推动科教融合的实施,为目前我国存在的严重环境问题提供技术支撑,迎合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四建立新型的良性共赢的师生关系
在高校历史发展的全新时代,科教融合逐渐营造的学术育人氛围[5],建立的导师团队及人才培养模式与师生间的关系密切相关。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间的关系不单是师傅与学徒的关系,更是融合了引领、传授、训练、扶持等多重内涵关系。现阶段高校普遍存在着一类问题,高校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并且由于个性差异、沟通方式错位等,容易给学生造成不易亲近的感觉,进而害怕与导师交流、交心。然而,研究生在忙于课程与科研的同时,忽视了对自身就业方向的思考及自身内涵的提升,使得师生的价值观差异日益增大。
科教融合下的导师团队模式有利于构建“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12],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理念,促使导师与研究生间的沟通协作,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导师应从自身角度出发,努力丰富所掌握的知识架构,提高业务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师生关系不再陌生。针对研究生,应认识到导师的育人之心,积极主动与导师沟通,汇报工作进展,以便导师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建议。另外,为了营造更和谐的师生关系,对研究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导师应进行鼓励与褒奖[13],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对科研的积极性,极大提升了研究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
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为例,团队导师多来自科研一线或教学一线,其融合了材料、化学及生物等领域,多元化的背景使导师在思维方式及学术范围内存在差异。进而,研究生在团队中很容易找到谈得来的导师,以弥补研究生与导师个体的沟通不畅,得到更多生活上的关心和心理上的安抚,营造出相对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了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导师应将培养研究生的内容落实在方方面面,如:科研规划、学习进展、就业方向、心理辅导等,指导并督促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计划,实施计划的同时给予指导意见,充分发挥导师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另外,团队导师因教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协同配合指导学生,可达学术引领效果最大化,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培养。
团队中导师之间、研究生之间、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多方位交流与合作,对丰富研究生人文情怀、健全思想品格、默契师生关系、提高科研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推动高校实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标,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因此,导师在科教融合、教书育人的环境中,牢记“不忘初心”的使命,提高道德境界,有利于构建良性共赢的师生关系。
五 建立科教融合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及监督体系
根据国际上所推行的“教师发展”,建立科教融合的研究生导师体系需推进导师发展的制度化建设,建立导师选聘、上岗培训、动态考核、评优奖励以及解聘等一系列评价及监督规章制度。目前,在我国研究生培养初期阶段多采取审计制,当存在学位授予权的相应学位点时,将对满足条件的申请者进行审核,并对符合科研、教学等要求的导师授予导师资格。但在实施过程中这种导师终身制存在着一些弊端,容易使导师产生惰性,削弱其责任心。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导师评价及管理体系,使导师队伍充满生机,提高导师的指导力。为适应科教融合培养人才新模式,在一定范围内推行课题认可制,对没有课题的导师不列入上岗导师的行列。通过推行此体制,有利于激励导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至科研中,强化实践及研究性教学模式;而研究生在此过程中也能得到提升,促使其了解所涉及学科的前沿方向。
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科教融合培养模式下,依托导师团队,试行环境学科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制度,指导委员会通过定期举行会议的形式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科研进展情况(包括论文选题、论文中期考核、论文审阅、预答辩等)跟踪检查,及时发现研究生学习及科研中出现的问题,并对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状况进行监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另外,通过搭建学科专业内部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开展国内外访学交流,开阔学术视野;利用服务社会机会,参加企事业单位项目招投标及课题结题验收活动,增长学术见识。将指导研究生所获成果,按比例列入导师考核体系中,有利于学生与导师共同发展进步。
为了更好地实施科教融合的内部控制,建议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根据“科”与“教”的差异,分别制定关于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岗位职责,并进行有效监督,以实现科教管理的权责明确及协作融合。在职称晋升过程中,考虑教学与科研的差异,设立科研岗、教学岗及科研教学岗多岗位评聘体系,对教学、科研成果各有侧重,激励导师以热忱的心投入到工作中。同时,对教学或科研有贡献者,建立多种奖项鼓励机制,提高了导师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热情。
六 加强科教融合的资源共享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多存在协同效率低的问题,剥离式发展的现象较为突出,导致科研与教学结合优势不能充分体现。针对上述问题,科教融合的资源共享体系,旨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协同创新与优势互补,将导师和研究生分配到不同的角色中,加强相互间的协作以达到共赢。资源共享的体系模式为科教融合提供了新思路,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推动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科间的交流合作。
目前,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合并,原省科学院的仪器设备及研究平台可与齐鲁工业大学共用,极大提升了原齐鲁工业大学的科研条件。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以实验为主,通过对研究生进行仪器培训[6],了解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现各团队间、学校与科学院间实验条件的资源共享,保证仪器的高效利用率,由此可为教学提供了硬件条件,有利于迎合科教融合的发展理念。此外,环境学科多是从化学中划分建立,起步相对较晚,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科优势,推动环境专业的发展,需加强构建跨学科的资源共享体系。通过找寻与其他学科的相似点,在研究课题、实验设备、研究生培养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促进跨学科间的相互协作。
为了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实现资源的共享,加强专业间的交流合作。基于研究生培养模式,选派研究生参加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或学术交流,及时汇总沟通,有利于发现自身的研究缺陷,培养研究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学院或团队应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取长补短,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促使研究生更全面的了解自身的研究领域,提高其对科研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吴德星.科教融合培养创新性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4,(1):4-7.
[2]张中强,唐翔,蒋艳.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理念的高校科教融合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14(1):79-80.
[3]林彦红.科教融合理念的创新与实践--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4):27-39.
[4]陈旭凌,陈笑霞,陈红英.生命科学学科如何实现科教融合[J].高等理科教育,2019(4):33-38.
[5]汪献芳.重点农业大学科教融合的路径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14.
[6]肖燕飞,徐志峰,王瑞祥,等.科教融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J]. 中国冶金教育 ,2019(2):48-50.
[7] 王正存 , 肖中俊 . 基于科教融合的控制工程领域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J]. 教育现代化 ,2019(39):21-22.
[8]吕慧华 , 严金龙 , 周峰 , 等 .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9(31):10-12.
[9]聚焦需求全面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J]. 中国青年报 ,2015(04):18.
[10]卢佳芳 . 基于“导师 - 科教 - 校企”三方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以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为例 [J]. 文存阅刊 ,2019(18):40-39.
[11]王巍 , 邓永辉 “.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分析 --以劳动经济学专业为例 [J]. 高教学刊 ,2019(06):9-11.
[12]黄崇杏 , 许树沛 , 黄丽婕 . 科教融合的创新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J]. 高教学刊 ,2019(17):37-39.
[13]肖燕飞 , 徐志峰 , 王瑞祥 , 等 . 科教融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J]. 中国冶金教育 ,2019(2):48-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