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价值观引领的经济学课堂教学实践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0 15:28: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归纳总结在经济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的体会与做法,以期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观引领有所启迪。

关键词:价值观;课堂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臧日宏,等.价值观引领的经济学课堂教学实践探讨[J].教育现代化,2020,7(46):159-161,168.

一 引言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我们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时,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热爱集体、关心社会。

毋庸置疑,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也无论教育模式如何转化,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课堂教学。而经济学作为研究人们无限需求与资源稀缺矛盾的一门社会科学,其课堂教学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用更是首当其冲,其教育功能不可小觑。作为长期担任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涉及本科和研究生的各个层面,接触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学生。面对学生们的各种问题和表现,我们们越来越感到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思考,其教学方式也得到学生认可,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由此获得了多项教学奖励。

为了增加交流,彼此借鉴,本文将结合我们在多年经济学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如何充分发挥价值观引领的舞台作用的体会和看法加以归纳整理,以期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观引领有所启迪。

二 追根溯源,明确目标,找到价值观的源头

教学一定要遵循人类的认知规律,要用历史观来统领教学的全过程。要弄清价值观首先要明确价值到底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的《资本论》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价值就是劳动时间的凝结。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创造的所有财富都是价值的体现。但是社会的复杂性导致了人们对价值的不同理解,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同的行为。以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理论派系。

要让学生对价值观有正确的理解,就必须追根溯源,树立明确的目标,从价值观的源头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经济学是通过提出一系列理论来找到解决人类需求与稀缺资源矛盾的科学,而理论就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假说,假说是人们对事物做出的判断,因此假说是一切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的基石。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经济人假设,也就是人都是理性的,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或者都是自私的:消费者追求满足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强调人既是经济人又是社会人,人还应该大公无私。

基于这样的基本判断,我们在教学中详细剖析经济学说史,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入探讨和分析两大理论流派的诸多不同之处,让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各种经济学观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上来感知经济理论的发展对自己的价值观带来的深刻影响。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在教学中表明的立场是:人不能没有追求和目标,但是个人目标不是唯一的目标,应当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一定要兼顾社会目标,也就是要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列举巴菲特、比尔·盖茨等多个西方企业家的慈善事业来阐明人们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利润,除了追求利润目标外,还必须追求其他目标。并借此反复强调学习经济学一定处理好理论假设和社会现实的关系,引导学生要具备正确的经济学逻辑思维,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学习方法和理论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经过我们的努力,学生们都能非常客观看待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基础助推作用。

\

 
三关注时政,精心准备,设计和组织好教学活动

(一)根据新时代的要求,编写新的教学大纲,调整补充修改教学课件,将价值观教育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按照教育部、中组部和中宣部指示精神,我们及时采用马工程通编教材。新教材带来许多新变化,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等各个方面。为适应这些改变,我们利用暑假时间花大力气修订教学大纲,重新设计了教学课件,在备课过程中自己反复考虑在哪些内容上、在哪些环节上如何做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以达到利用经济学理论来联系学生的价值观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精心组织教学环节,结合热点问题,宣讲党的大政方针

经济学是社会经济现象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总结,自然离不开政治经济的社会现实。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在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党中央国务院精心布局,全面实施,不断有新的大政方针出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理应关注这些时政大事,用学到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来诠释党的方针政策。而这就需要老师在授课中结合当时的课程内容对热点问题和政策做出必要的分析和解答,以便借此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为此,我们密切关注有关新政策和新问题,在自己深入学习领会的基础上,适时结合到课堂教学中来,起到了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的作用,不少学生养成了关心时事的好习惯。比如,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日正是自己的课程时间,下课后自己赶紧参加学院组织的大会实况观看,第一时间感受了大会的精神。在下次课上自己就和学生分享了对十九大的体会:“强国方略掷地有声,发展预期目标明确,强国富民指日可待,大国地位稳如磐石,发展道路明确坚实”。学生对此有很好的反应。

(三)课前询问,课上互动,课后归纳

要教育别人,首先自己要先做到,也就是“正人先正己”。多年来自己养成了一个习惯,提前到达教室后,走到学生中,和早到的学生聊上几句。不要小看这课前小聊,看似聊天,实则带着目的而来。教师要掌握的是学生的思想状态,借此来检验他们是否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了课前预习?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作业进展如何?班级集体活动怎样?学生参加情况如何?对刚刚发生的经济社会热点关注了没有?班上同学的情况如何?参加体育锻炼不?掌握这些信息,教师对学生的状态就心中有数了。更关键的是教师能够很快捕捉到与本次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并由此开始课程的讲解,由不经意的聊天自然过渡到课程的开始,学生就不会感到突然,前次课程的内容就会和本次内容衔接起来了。

利用课堂互动,让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课堂教学的最大好处应该是鲜活,不然大家都自己读书就得了。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发掘并讲出文字背后的含义,好比人们通常所说的“听话要听音”一样。为做到鲜活,将教学内容讲深讲透,保持和学生的课堂互动是至关重要的。课堂互动的方式可以是“碎片化”的,也就是不会给学生一个案例,而是根据讲授的知识点随时向学生发问,许多问题既是与知识点本身的含义相关,又会有明显的价值观导向。

课后归纳,不断重复,有始有终。遗忘既是认知规律的体现又是我们的大敌,要学好一门课程就需要不断的重复,就像人生“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一样。我们采取的办法:一是平时教学中不断突出强调每个章节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不断复习已经学过的内容,同时又用新的知识对已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诠释。二是课程结束时做全面总结,尤其是全校通识课《经济学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为了让选课的学生对课程有总体的把握,从开课到结课我们十分注意积累素材,这些素材包括到课堂上拍摄学生上课的图片和视频,在结课时给学生播放自己精心制作的课程视频。视频内容包括课程目的、教师队伍、课堂表现和学习的课程要点,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学生人生的点播,告诉学生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观。

四 紧扣主题,深讲精讲,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思路

(一)紧扣价值观这个主题,力图找到价值观的经济学解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根本上是物质利益关系,因此有史以来的人类社会都是在处理物质利益关系的进程中不断发展的。而经济学就是人们处理这种关系的学问,所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在探究价值观的经济学基础,试图用经济学理论和知识来阐释价值观问题。具体的表现就是自己总在联系实际,关注各种经济社会的现实表现,然后来思考所讲的知识理论点在价值观方面的体现。由此找到价值观引导的切入点。

(二)围绕价值观的切入点,尽可能建立理论链接,将知识点讲深讲透

经济学是很抽象的一门科学,它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是告诉人们“知其所以然”的理论体系。在学习中往往会犯两类错误:一是因为涉及的都是自己的日常生活而觉得平淡,认为不值得学;二是因为过于抽象而畏难厌学。要克服这样的问题,就必须对学生的这些认识加以正确引导。我们的做法是尽可能搜集现实的案例,通过现身说法,从多个角度来阐释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表现,并保证做到自己讲的案例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让学生感到知识总能落地,任何经济学的理论点都有极大的用途。终极目的是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然后再趁热打铁,阐述所学理论知识点的价值观所在。比如,考虑到有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们在教学中在讲到消费者行为理论时,结合消费者剩余这个知识点,列举获奖运动员在取得成绩的过程中如何享有教练、陪练和队医等人的剩余,来说明每一个人都在有意无意的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色人等身上获得了消费者剩余,所以一个人一定要学会感恩,学会报答社会。我们跟学生们说,听了我们的课的同学绝不会得抑郁症的,学生们都对此感受很深。

(三)借题发挥,旁敲侧击,以点带面

学习经济学最终是为了用,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在探究如何才能增强经济学理论的现实实用性的问题,仔细归纳起来,也没有说明绝招,具体做法就是借题发挥,旁敲侧击,以点带面。这方面应该是自己教学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该方面的内容太多,几乎涉及每一堂课,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知识点,在这里不能一一赘述。这里则其一二予以佐证。

在讲解需求规律的内容时,通过讲解“商品本身的价格是主要影响因素”这一原理,让学生从中体会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启发学生看待社会要看主流,处理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适当列举学生在处理专业学习与全面素质提高的问题时的一些做法,让学生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做到“有所学有所不学”。在透过“纲举目张”的道理来将上述的理论“生活化”后,我们又顺理成章地给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更为主要的是,这一系列的讲解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正确看待人生里的诸多选择,比如摆在眼前的就是让学生正确看待奖学金和研究生推免等直接涉及学生自身利益的问题,让学生具有“得到固然好,得不到也要想得开”的良好心态。从学生的反应看,他们对这些观点和立场都不反感,这从总有不少学生来找我们排解自己的忧虑就可以看出。当然,每当这些时候我们也借机做些思想政治工作。

\

 
在学习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时,通过讲解需求规律的四个例外,结合实例提出并讲解企业该如何定位的问题后,顺势问学生们“自己该怎样定位?”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思考“自己到底做个怎样的人?成为怎样的人?”的人生思考问题,也就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学生们不仅深入认识到“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为什么要做个有价值的人“和“怎样才能做个有价值的人”的深刻内涵。

另外,在强调以点带面的过程中,一个总的原则是要求教师自己在课堂上的对现实社会案例的讲解一定要做到所述事实与课堂内容无缝连接,要传播正能量,要有启发性,要有长远性。

五 认真思考,积极引领,打铁还需自身硬

(一)正确处理教材与教案的关系


课堂教学最忌讳的就是照本宣科,教师要在自己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有所调整,有所创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生人生观的具体要求,对教学内容的总体把握就成为重中之重的教学工作。为此,我们不断进行知识点与价值观对接的思考和探索,按照“逻辑合理,内容全面,主次分明,说理有力”的原则来挖掘经济学课程里的价值观落点,力求切中命题,并将这些思考增添到教案中去。

(二)增强课堂教学中价值观引导的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将这一论断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是授课要有目的性。为了发挥课堂教学的价值观引领作用,我们有意识地回顾长期以来自己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发挥长处,努力挖掘经济学知识点的价值观意涵,在整个学期的授课中自己心中始终有一根弦在不断牵动着自己,不得不时刻考虑自己的课程与价值观的结合问题,更好地解决了理论与现实两层皮的问题。这就扩展了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借此也优化了教学环节,使得教学组织趋向更加合理。

(三)不断加强任课教师的自身修养

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大道理。但要真正做到却要付出许多艰辛!要让学生有好的心态,教师首先有好心态,要积极向上,即使自己遇到困惑和不满,也不要将这些不良情绪在课堂上有所表现,要坚持传播正能量。4.要做到因材施教。千人千面,学生的行为可谓千差万别,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都没有经历过去经济落后的年代,没有吃过苦,缺乏生活的磨练,经常会遇到有些学生的观点极端,看问题的角度和行为明显跑偏,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对这样的学生要特别关注,从和他们交谈中去找到这些学生思考问题的切入点,态度温和地引导他们接受正确的理解。当然,对不良行为绝对不能迁就。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
[3]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6.
[5]【美】Thomas L.Good,Jere E.Brophy陶志琼译.透视课堂(第十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6]编写组.西方经济学[M].马工程统编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373.html
本文标签: 价值观 ,课堂教学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