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场地设计课程教学优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0 13:36: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场地设计是城乡规划、建筑学专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市场对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场地设计课程培养的需求,结合传统场地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优化教学内容协作教学、问题导向启发过程教学、团队项目合作实践教学三方面探讨优化场地设计课程教学体系,以期进一步提高场地设计课程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应用型;场地设计;教学优化

本文引用格式:余咪咪,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场地设计课程教学优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6):26-29,61.

一 引言

场地设计是基地内建设项目的总平面设计,是按照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要求和规划设计条件,在基地内外的现状条件和有关法规、规范的基础上,人为地组织与安排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活动[1,2]。场地设计是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要求我国设计体制与国际接轨,于1994、1998年开始实行注册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执业认证制度,要求从事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设计工作必须掌握场地选择与场地设计方面的知识。当前许多高校开设了场地设计课程,从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内容入手,结合场地总体布局、竖向设计、道路设计、绿化设计、管线综合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场地整体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程规划设计的能力。作为一门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市场需求应作为课程培养的方向与指引。

二 市场对场地设计培养的需求

为更全面地掌握市场对培养人才的客观需求,通过校友联系、单位合作等多种方式,选取了省内外几十家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就业比较集中的设计企业、房地产、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等,采用现场访谈、问卷调查、电话、QQ、微信等多种渠道与方法进行调研,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胜任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实践的“应用技术型”人才[3-5],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分析和研究能力

设计方案强调独创性,独创性的前提必须是站在对场地的条件、场地的性格熟知的基础上,以及对使用人群需求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做出适宜场地的方案设计。当前很多设计人员拿到任务,首先想到的是案例借鉴,把很多案例的设计堆砌在一个场地上,导致场地设计缺乏特色,失去了对场地分析和研究的设计是缺乏灵魂的设计。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做设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分析和研究场地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设计能力

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各种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场地设计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与知识,更需要在传统上融入创新的、前沿的、多元化的设计思想,将新技术、新方法融会贯通地应用到设计中,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团队协作能力

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设计的特征是内容复杂、涉及专业多,需要各个专业相互协调配合,才能保障设计目标的实现和提高效率,是团队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协调合作才能确保高效完成项目任务。

(四)综合表达能力

当前建筑设计、城乡规划领域的用人单位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而且从前期调研到方案设计、与甲方交流和项目汇报,都能够较好地应对。因此,在基本设计技能之外,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 当前场地设计课程教学反思

经过十多年的场地设计教学实践,通过“理论教学+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通过与市场需求的比对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距离市场需求的人才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难以实现“教”与“学”的良好互动

由于课时所限,教学仅限于课堂理论讲解和案例解析,采用板书和PPT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所讲述的都是静态的场地设计,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尽管教师讲解了设计原理和方法,但面对功能复杂、学科涉及面广的场地设计实际问题时时学生仍然无从下手,综合运用技术表达也达不到预期要求。这种填鸭式的单向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低,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不足,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

\

 
(二)教学与实践缺乏联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足

场地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多种层次、多个类型的场地的总体布局、竖向设计、道路、绿化及综合管网等内容。目前除课堂讲授的实际案例之外,虽有一周的课程设计实践,但是仅以图纸设计为主且针对单一的场地类型,无法使学生全面观察真实复杂的场地因素、了解场地设计的全过程以及对于不同类型场地环境的特点与设计手法。

(三)教学内容滞后,课程教学间协调不足

场地设计课程设置在城乡规划、建筑学专业三年级上学期,这个阶段是城乡规划、建筑学专业学生进入专业设计的核心阶段,该学期开设的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设计课程与场地设计课程密切相关,但目前每门课程各自独立,内容上有交叉、重复,重点不够突出、结合不够紧密,导致学的课程虽然多、但是学习效果不佳、应用能力较差。同时,场地设计相关教材更新比较慢,相较于市场应用、注册考试等需求内容比较滞后,也影响了课程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 制定适应于社会需求的课程教学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

围绕应用型人才目标,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优化教学内容,注重过程化教学[6],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研究、创新设计、团队协作及综合表达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融入市场奠定基础。

(一)优化教学内容协作教学

1.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优化。基于市场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强化核心教学内容、拓展外延教学学习、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核心教学内容是针对场地规划内容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包括场地设计条件的分析方法、场地总体布局的要求、竖向设计、道路设计、绿化设计、管线综合以及场地设计文件的编制等内容。

外延教学学习主要是对核心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侧重与市场需求的接轨。一是与国家建设领域注册执业认证制度相接轨,我国于1994、1999年开始实行注册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执业认证制度,其中场地设计为注册建筑师两门考试科目,注册城市规划师四门课程均涉及场地设计内容。因此在教材内容之外,应以注册考试大纲为辅助进行补充讲解,并将注册考试题目作为作业进行实训。二是软件技术在场地设计中的应用,如ArcGIS软件在场地自然条件分析(高程、坡度、坡向、排水、生态等)以及场地规划条件分析(周边环境、基础设施等)中的应用,学生掌握后能尽快融入设计项目的实践工作。三是市场上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学习,在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等绿色发展的理念下,城市建设中应运而生许多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如透水路面是解决城市雨水排放、洪水调蓄、水体净化的有效途径,城市透水路面的有效控制指标主要包括透水地面比例、径流系数和下凹式绿地比例,经过实践目前透水路面面层材质效果较好的有透水面砖、透水混凝土和透水沥青混合料几种,通过讲解和参观,让学生了解当前市场以及未来城市建设中用到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市场需求衔接的重要环节。针对专业特点和我校的教学要求,实践教学从以下方面开展:一是在课堂授课大量引用设计实践案例,通过案例的剖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建立联系;二是结合授课内容在校园内外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感性认识,将图片、图纸与实际事物建立联系,建立空间感、对场地尺度的认知,调节教学氛围的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竖向设计学习可在校园内进行排水体系、排水设施的现场参观学习,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是课程设计周,通过一个实际场地的完整设计,将所学的知识系统进行训练,培养综合能力。四是在设计单位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利用闲暇参与到设计项目实践,加强实际操作的能力。并邀请设计单位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场地规划设计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实际操作的方法。

2.场地设计核心教学内容优化。针对城乡规划、建筑学专业特点和教学体系,拟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技术和类型模块,每个模块各有侧重,相互穿插,除了基本教学内容外,匹配相应的作业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图1、图2)。其中基础模块主要为场地设计条件、场地总体布局、场地设计文件编制的基础知识讲解,贯穿场地设计的前期分析、方案设计和后期成果编制,匹配地形分析和场地总体布局两个作业,通过地形分析作业实训,让学生了解场地都有什么属性,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对场地总体布局有什么作用,掌握不同场地在布局时的关键要点;通过小场地总体布局训练实训,让学生掌握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尤其是建筑布局应该考虑的因素和要求。技术模块包括竖向设计、道路设计、绿化设计和管线综合,是场地设计的技术支撑条件,涉及规范多、计算多,实际操作性很强,匹配小场地竖向设计、小场地绿化种植设计、停车场库涉及三个单项作业,通过单项实训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术规范、设计流程以及与总平面布局的关系。类型模块以应用为主,包括不同类型的场地总体布局,主要包括公建类、居住类和城市综合场地三大类型,尽量覆盖城市建设中的主要建筑、规划场地类型,每一类型结合案例讲解并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和小设计训练,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建筑总平面布局的特征和手法。通过三个模块的学习以及相关作业训练,让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提高分析研究、创新设计、团队协作以及综合表达能力。


\

随着城镇化速度减慢,城市建设面临的是如何挖掘存量、提升质量以及城乡发展融合的问题[7]。建设项目也更多转向关注城市旧城更新、街区改造、乡村社区建设和公共空间美化提升等方面。案例选择要与时俱进、与市场接轨,除传统项目外可以加大上述方向项目的讲解比例,与设计院建立长期联系,在教材之外增加相关的设计项目案例,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3.与同学期课程协同优化教学内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三门课程相互协同,确定必要的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删除重复出现的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图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侧重建筑单体的功能关系及空间组合、建筑结构及造型选择,而场地设计突出总平面布局及环境设计,建筑设计课则是将两者内容结合起来的实践应用,从前期分析到方案构思设计全过程贯穿,有机融合。

\

 
(二)问题导向启发过程教学

设计方案是一个从“提问题”到“找答案”的过程,因此课程教学应尤其注重学生设计和思维方法的全过程训练,即以问题为导向寻求设计策略的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8]。问题的提出来自老师的引导、或者学生课前课后预习复习以及工程实践和生活中观察所得。通过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着问题去调研、收集资料,再回到课堂,通过理论教学、案例比对、作业实训的方式寻求思路、解决问题。此外,增加观察体验教学环节,带学生到校园以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场地中参观,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加深印象。

以所在校园为例,针对校园总平面布局提出以下问题:校园有几个出入口?出入口位置选择的依据?校园的各个功能分区是如何考虑的?校园建筑布局的出发点是什么?校园的交通存在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师生、资料收集等方法,思考相关问题。实地观察,访谈师生,可以通过问卷、座谈、随机采访的方式,将校园的使用对象分类,如教师、学生、工作人员、外来办事人员等,对他们在校园的行为方式、心理需求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梳理和总结,找到问题所在,为下一步设计提供依据。资料收集,包括地域自然条件资料、城乡规划资料以及校园规划建设的相关资料,通过网络、媒体、档案馆、图书馆等各个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带着对问题的理解回到课堂,在老师讲述校园场地布局的原则与方法的同时比对所在校园在上述问题方面的处理方式,并比对其他校园场地设计的手法,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教师的启发互动,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三)团队项目合作实践教学

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小组讨论以及作业小组实训等方式。在以问题为导向启发教学的基础上,课堂上根据授课内容采取随机不同人数的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项作业实训中,其中四项都是2-4人小组合作完成,在作业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场地调查、方案形成和成果表达不同环节中组员的分工、讨论、分析、研究等,每个成员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配合完成最终成果,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五 结语

随着市场对设计人才能力需求的不断提高,场地设计的课程教学改革都势在必行。以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对外交流都需要改革和完善。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协作教学、问题导向启发过程教学、团队项目合作实践教学等方面优化场地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分析和研究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综合表达能力的全面培养,增强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柏春.环境整体观视角下的场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建筑与文化,2019(11):23-24.
[2]王裔婷.场地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50):180-181.
[3]崔金晶.浅论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对于场地设计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2(26):42+44.
[4]庄敬宜,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视角下的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以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建筑学专业为例[J].黑龙江科学,2018,9(15):12-13.
[5]庄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筑设计》课程建设与改革初探[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7,34(02):110-112+116.
[6]马松梅,等.城市规划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的改革与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03):26-27.
[7]庄少勤.国土空间规划应避免“穿新鞋走老路”[J].住宅产业,2019(09):64-65.
[8]徐宁,等.过程导向的景观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建筑学报,2018(01):112-1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35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