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跃性进步,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和时代观念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高等教育领域内,人本理念下的教育模式趋向于人性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注重对于学生个体的培养和塑造是新时代内出现的新型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兼顾学生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新时期教育理念革新的体现。在本篇文章中会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理念;高等教育;模式探究
本文引用格式:王英娜.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分析[J].教育现代化,2020,7(37):159-161.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 Analysis of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People-oriented Concept
WANG Ying-na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
ABSTRACT: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f our country,spiritual needs and times concept of people have been changing dramatically.In higher education field,education mode under people-oriented concept tends to be humanized and internationalized.On the basis of adapting to social development trend,it is new education concept in new era to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ion and shaping of individual students.People-oriented education idea takes into account actual needs of students,and reflects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idea in new era.This article analyzes humanistic education concept,problems in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people-oriented concept,to inspire related staffs.
KEY WORDS:Humanism;Educational concept;Higher education;Mode exploration
人本主义教育学理念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提出的,其思想源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超越科学实证主义范式而趋向于构建一种以人为本的心理学思潮。罗杰斯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反映到教育学的理论中,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中心的教育观点。罗杰斯认为学习是自我发现,自我拥有的学习;在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品质以及人格。通过罗杰斯对于人们主义教育学理念的阐述,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让教师从主导地位转化为辅导角色,充分体现学生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对于学生的引导和辅助激发其内在的学习驱动力,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得到提升,从深层次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的进步。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下通过对人本主义理念的应用和实践,对于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1]。
一 现阶段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认识程度不足
在高校教育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对于以人为本理念认识程度不足和重视程度较低从而造成忽视学生个体的意愿和学习需求的问题,极大地影响其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进程的推进。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在目前高校领域内教师秉承传统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中仍以教师为主导,单方面的讲解以及学生的主动接受性较低,高效课堂缺乏互动性和情境性建设。高等教育的课堂模式相比中学的教学模式来说,其管束性和约束性极大的降低,注重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由于从中学教育模式到高等教育模式的过渡过于快速,中间缺乏衔接阶段,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玩手机、睡觉的现象。教师单方面主导的讲解并没有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赋予学生个性发展以及自主性的学习。此外,学生个体对于以人为本理念的认识程度不足也影响着教学模式的实施。师生双方都应当对以人为本理念有充分的理解,在尊重学生个体以及个性的基础上维护学生个体的尊严和价值。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以及交流,挖掘学生个体潜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意识,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等,通过种种措施的实施,让学生和教师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深刻意识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优点和长处,从而促进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推广[2]。
(二)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过于传统
传统式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缺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注重对于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于思维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很好的完成应试考试,但不能胜任一些具有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将知识放在首位,它对于智育的目标和理解相对来说较为片面和狭窄。过分强调对于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通过强化的手段进行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局限在课本知识范围内而忽略对于课本以外知识的延伸,从而使得学生陷于较为狭窄的学习范围和模式。针对这一问题,教学范围的扩展以及内容的创新是教育工作者应当着力思考的方向。高等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求以及促进个体进步的教育,通过大学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也能够使得学生个体的思想层面和思想深度得到进步,因此,传统式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过于注重对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于学生个体思想层面和眼界的提升。传统式的教育管理模式机器不利于学生全面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与进步。
(三)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近年来,我国教育重点在于着力促进高等院校的发展,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招生使得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师资力量不足。通过调查数据表明,在目前的高校领域内,教师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没有进行定期的考核与检查,不完善的教师考核制度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除此之外,教师本身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其整体的师资力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对于专业知识和整体素养的要求水平较高,因此对于教师个体标准要求也在同步上升。针对于教龄较长的教师来说,由于其接受的教育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的不同,则可能会出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隔阂和观点上的差异,这也不利于教学内容的推进。因此,教师进行自我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存储,通过接触时代潮流的趋势来降低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师资队伍总体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本身做出突破与努力,不仅要注重在学历上的提升,也要注重对新时代新知识的学习和接纳。教师的自我进步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榜样,这是对亲身示范的教育理念的深入贯彻与表现,让学生通过对身边同学和教师的观察进行行为上的改变与塑造,从而使得观察学习和行为模式之间得到有效建构[3]。
二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构建
(一)对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更新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需要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主要趋向于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并且创设有情景化、有意义化的教学情景,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协作和合作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的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角色从主体地位到辅导地位的转变,也是新时期内教育理念更新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让大学生从被动知识的接受到对现有知识的思考与探究方向转变,让大学生充分进行思考和探究知识的来源以及演化进程,从而让学生充分扮演主体者的角色,让教师从主导者转化为促进者。教师的主要工作从对于知识的讲解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学资料和学习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进程予以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团体学习和合作模式的探究,让教师的角色更加多样灵活,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可以是学生的辅导者以及帮助者,参与者和评价者等。让教师的定位从指导向服务方向转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特色和理念。
(二)对教育教学管理手段进行不断更新
对教育教学的管理手段进行不断的更新与改革,不仅需要教师团队做出努力也需要学生层面做出配合。高等教育模式遵循较为松散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时间,不限制学生的个体活动。松散化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能够参与课外活动,提升其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人性化、松散化管理模式也使得管理效率更加低下。针对这一现状,对于管理手段的创新应当充分维护其人性化的方面,对于其松散化的特征进行改正。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和学习方案,让学生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其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能够得到进步,在保证人性化管理的前提之下,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要求标准做出相应的改变,通过对学生学分标准的提升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严格的学分机制能够督促学生进行学习和进步。除此之外,高等教育的管理手段应当遵循应性和弹性手段相结合。针对一些原则性问题如考试作弊,必须采取硬性手段,取消学生的学士学位。但如果学生获取国家证书或国家级、省级比赛一等奖可以取消考试作弊的惩罚。弹性措施的管理手段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有机会进行补救和改正,这充分体现了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通过撤销学生个体的厌恶刺激来促进学生个体正向行为的发生[4]。
(三)建立健全的考评机制
科学化、合理化的考评机制应当涉及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首先考评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分制,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及最后的课程考试成绩来取得相应的学分,学分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其次,考评机制也应当包括量化制,量化制主要是指学生在课余期间通过参加各项活动获得的分数指标,并将此作为评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标准之一。通过平衡学分制和量化之的比例来建立健全合理化的考评机制。高等院校可根据本校培养学生的人才方案进行相应的比例设定,注重学生专业素养能力的培养,则相应的提高学分制的比例。若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提升,则适当的提升量化制的比例。学生个体也可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进行不同方向的努力,学术性的自我发展则倾向于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尽量取得较高的学分。综合性的自我发展可以适当参加课余活动,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能力。通过对学分制和量化制比例的调整培养不同方向的人才。因此,高校领域内的考评机制不仅要注重对于学生专业素养的考核,也要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评定[5]。
三结语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价值和尊严,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把握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鼓励式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通过提高学习内容的可操作性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与探究,让学生在现有科学技术成果的帮助之下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通过目标的设定、情景的创设、过程的引导、自主的探究,从而形成全面多层次的总结评价体系,让学生在“以我为主”的理念下进行情感体验式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投入度和专注度。
参考文献
[1]龚文杨.“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4(03):157-158+160.
[2]黄艳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0):61-62.
[3]李雷鹏,王立峰,倪志英.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13(12):96-97.
[4]李晓春.在人本主义视域下谈我国高等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3):276.
[5]熊艳.人本主义思想在成人教育中的体现[J].中国成人教育,2013(02):50-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