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和“五有人才”育人理念的专 业课程评价机制 ——以山东理工大学《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9 16:38: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基于“五有人才”育人理念,提出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评价机制。建立课程目标与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及“五有人才”要求之间的关系,从考试成绩、实验考核和平时成绩三个方面对4个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直接评价;以问卷的形式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间接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持续改进措施。

关键词:五有人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土木工程材料;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持续改进

本文引用格式:张文刚,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和“五有人才”育人理念的专业课程评价机制——以山东理工大学《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53):111-114.

一 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山东理工大学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其核心就是使学校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够达到一定的指标标准,进而实现国际互认以及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山东理工大学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办学导向,力争毕业生质量达标[1-3]。此外山东理工大学还提出了“五有人才培养目标”,即“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4]。土木工程专业融合了工程教育认证和“五有人才”培养理念,对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的指标点进行分解,对“五有人才”培养理念与毕业要求指标点进行了对应与梳理,并对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调整了课程设置。

有了上述宏观性的指标,毕业生的质量则需要依托于每门课程来实现,专业课程的评价值是计算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最为基本的数据来源[5-7]。本文以山东理工大学《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例,对该课程的评价机制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五有人才”对应关系

(一)《土木工程材料》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能够利用砂石、沥青、水泥、石灰、钢材、聚合物等材料的基础知识,对复杂的土木工程中所需的材料进行选择、检测与评价。

课程目标2:能够利用沥青混合料、水泥混凝土与砂浆、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等混合料的设计知识,在道路工程、建筑工程中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水泥混凝土设计等环节中提出设计方案、设计并验证相关工程性能的能力。

课程目标3:能够利用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及设计知识,针对特殊的复杂工程问题,研发并优化新型土木工程材料的能力,以保障或提升工程质量及附加功能。

课程目标4:具有土木工程材料(含砂石、沥青、水泥、石灰、钢材、聚合物、沥青混合料、水泥混凝土与砂浆、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

\

 
(二)《土木工程材料》的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五有人才”对应关系

山东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将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与“五有人才”理念之间建立了对应关系,并将毕业要求进行二级指标的详细划分。图1是“五有人才”要求与毕业要求十二条的对应关系。

在具体教学计划编制过程中,将毕业要求进行二级指标的详细划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目标所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如下表1所示。


\


同时表1中也依据表1将“五有人才”要求与课程目标之间建立了联系。

三《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计算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采用直接评价和简介评价等两种方式开展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计算,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文所示。

(一)直接评价

课程目标直接达成情况K的评价计算方法为:
\
式中:Ki——第i个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

Vi,1——样本中与第i个课程目标对应的试题的平均得分;
Vi,2——样本中与第i个课程目标对应的实验成绩的平均得分;
Vi,3——样本中与第i个课程目标对应的平日成绩的平均得分;
Vi,1——样本中与第i个课程目标对应的试题的总分;
Vi,2——本中与第i个课程目标对应的实验成绩的总分;
Vi,3——样本中与第i个课程目标对应的平日成绩的总分。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其中期末考试占60%,实验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20%。
表2为2019年度《土木工程材料》期末考试试题、实验考核、平时成绩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

依据表2可以计算每位同学的对应的教学目标1-4的得分,如表3所示。

则教学班级整体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汇总于表4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这有助于教师清晰地看清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而可以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行之有效的持续改进。当然也可以将每位学生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制作成散点图的形式,进一步辅助持续改进措施的制定,如图2所示。


\


(二) 间接评价

学生的主观评价一般是发自内心的,其对课程整体的掌握情况具有重要的发言权,所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采取了问卷的形式来统计学生的达成情况。课程组设置了 20 个问题,涵盖了学生对 4个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主观打分。学生认为 4 个教学目前全部达成的问卷计 100 分,认为 80% 以上达成的问卷计80 分,认为 60-80%达成的问卷计60 分,认为达成情况在 40% 的问卷计 40 分。共计发放了20 份问卷,收回 20 份,其中 100 分问卷 5 份,80分问卷 11 份,60 分问卷 4 份,49 分问卷 0 份。

基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 Ki 问卷调查计算方法如下:

\

利用上式计算的基于课程目标问卷调查的达成情况为K=(5×100%+11×80%+4×60%+0×40%)/20=0.81,基本与基于课程目标计算的达成情况0.82评价结果一致。

(三)综合评价

按照直接评价*百分比(80%)+间接评价*百分比(20%)=最终综合评价结果;《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为0.82×80%+0.81×20%=0.82。

四 基于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持续改进措施的制定

(一)现有情况分析


根据前述计算的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可见,学生对于《土木工程材料》的学习情况良好,综合达成情况为0.82,较好地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但仍存在些许问题,主要汇总如下:

1.基于实验环节的课程教学目标4的达成情况(0.96)明显高于综合达成情况(0.82)。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实验课展现了更高的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学生参与度极高,所以该环节达成情况更好;

2.实验教学未体现一定的区分度,因此,在实验综合性、实验规格要求、实验与实际工程的联系等方面都可以进一步提高。

3.课程教学目标3的达成离散度较大,说明学生对利用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及设计知识,针对特殊的复杂工程问题,研发并优化新型土木工程材料的能力还存在掌握不均衡的现象。

\

 
(二)持续改进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相关理论和工程实践能力,针对前述达成情况的分析,提出的持续改进措施如下:

1.适当提高实验环节的综合性、规格要求,并通过灵活的实验设计,增加实验环节与实际工程的联系。
2.增设实验成绩打分细则,提高实验成绩的区分度。
3.在后续教学中,注重在课堂中引入典型的工程案例,强化学生利用土木工程材料知识提升其研发并优化新型土木工程材料的能力。

五 结语

山东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结合本校的“五有人才”育人理念,将其与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进行深度的融合,提出了一套适合本专业的课程评价机制,并将其用于指导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中来,取得了一定效果,可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敏,虞爱平,余文成等.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研究——以桂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25):11-13,16.
[2]李彩云,虞爱平,张敏等.工程教育“新理念”及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优化[J].教育现代化,2019,6(25):89-90,107.
[3]黄冬辉,宣卫红,刘志峰,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毕业设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49:161-162.
[4]高萌.全力构筑“三平台、一体系”,培养“五有人才”——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全员育人实践案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18:174-175.
[5]佘艳华,曾磊,黄文雄,等.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5(43):48-50.
[6]夏才安,许四法.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工程课程教学优化——以《工程项目策划与管理》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4):463-466.
[7]秦立平,张宇旭,缑勇,等.提高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法的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8,34(5):63-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31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